APP下载

针刺联合埋线治疗脑卒中平衡功能障碍临床观察

2018-09-20李世安杨蝉铭郑文华刘初容黄根胜张新斐

上海针灸杂志 2018年8期
关键词:夹脊功能障碍针刺

李世安,杨蝉铭,郑文华,刘初容,黄根胜,张新斐



针刺联合埋线治疗脑卒中平衡功能障碍临床观察

李世安,杨蝉铭,郑文华,刘初容,黄根胜,张新斐

(广东三九脑科医院,广州 510510)

观察针刺联合埋线治疗脑卒中平衡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62例脑卒中平衡功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1例。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针刺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增加华佗夹脊穴透刺埋线治疗。采用Berg平衡量表(BBS)、简式Fugl-Meyer平衡功能量表(FMB)和Neuro-Com动静态平衡测试仪分别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和治疗后的平衡功能进行评定,比较两组治疗效果。治疗前两组患者Berg、Fugl-Meyer、运动轨迹长度及外周面积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05);治疗后各指标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5);治疗后治疗组Berg、Fugl-Meyer、运动轨迹长度及外周面积评分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5)。针刺联合埋线治疗可以有效改善脑卒中患者平衡功能障碍。

针刺疗法;中风后遗症;脑卒中;平衡功能障碍;穴,夹脊;埋线;Berg平衡量表;简式Fugl-Meyer平衡功能量表

脑卒中在临床上已经成为我国最常见的病症之一,具有高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的特点,据统计中国居民每年发病超过200万,致残率约为85%[1]。脑卒中后约有75%患者在运动系统、感觉系统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等方面遗留不同程度的障碍。其中平衡功能障碍就是脑卒中患者常见的日常功能问题之一,严重影响患者的起居、生活及工作等。平衡功能是从坐到站立、站立再到行走的基础,是各种运动功能的前提[2],因此,平衡功能的恢复对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改善有着重要意义。近年来的研究表明,针灸治疗是可以有效改善脑卒中患者平衡功能[3],本研究在常规针刺的基础上结合夹脊穴透刺埋线治疗,并与常规针刺治疗做对比,对两者结合的疗效做进一步探讨。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入选的62例患者均为2015年4月至2O17年3月在广东三九脑科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脑卒中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1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05),具有可比性。详见表1。

表1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

1.2 诊断标准

参照第4届脑血管疾病会议制定的诊断标准[4],经过核磁共振和脑CT检查确诊。

1.3 纳入标准

①符合上述诊断标准;②年龄30~65岁,病程6周至6个月,生命体征稳定;③简明精神量表(MMSE)高于22分,能主动配合训练,辅助下站立1 min以上;④Berg平衡量表低于20分;⑤已经签署知情同意书。

1.4 排除标准

①有心、肝、肺、肾等重要脏器功能障碍;②有严重骨关节疾病;③有严重认知、言语功能障碍,无法配合治疗;④常有自发性出血或损伤后出血不止的患者。

2 治疗方法

2.1 对照组

采用常规针刺治疗。头针取顶中线,对侧顶颞前斜线(上、下肢运动区)和枕下旁线(平衡区);上肢取肩髃、尺泽、曲池、手三里、外关、合谷;下肢取梁丘、阳陵泉、阴陵泉、足三里、三阴交、丰隆、解溪、太冲。常规消毒后,取华佗牌0.30 mm×40 mm一次性针灸针,头针时针体与皮肤呈15°快速破皮至帽状腱膜下,透刺上述穴区1.0~1.5寸后,以200次/min速度持续捻转2 min后,留针30 min;肢体穴位常规进针得气后,尺泽、曲池、合谷、太冲采用捻转泻法,其余穴采用平补平泻,留针30 min。每周一至五各治疗1次,共治疗4周。针刺操作由同一针灸师完成。

2.2 治疗组

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华佗夹脊穴透刺埋线治疗。参照欧阳群教授夹脊针刺方法[5]选取C6夹脊(双)、T1-4夹脊、T7-10夹脊、L1-4夹脊(双)、枕下旁线(双)。皮肤常规消毒后,夹取一段事先准备好的3~0可吸收外科缝合线,放置在华宏牌一次性使用埋线针(0.8)的前端,左手拇食指绷紧或捏起进针部位皮肤,右手持针,刺入到所需的深度。当出现针感后,边推针芯,边退针管,将蛋白线埋植在穴位的皮下组织或肌层内,拔针止血。双侧C6夹脊穴刺向棘突旁斜刺深度0.8 cm得气后推线出针;患侧T1-4夹脊、T7-10夹脊穴分别从T1往T4下斜刺进针,L1-4夹脊两侧分别从L1往L4夹脊深层透刺,深度抵达椎板骨膜处,呈线状出针;枕下旁线平刺进针往下至头夹脊处,呈线状推线出针。每7 d治疗1次,3次为1个疗程,治疗1个疗程后进行疗效评估。

3 治疗效果

3.1 观察指标

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和治疗后的平衡功能做评估。①Berg平衡量表(BBS)评定平衡功能,包括坐立、有无支撑、转移等14项,分别给予0~4分,总分为56分;②简式Fugl-Meyer平衡功能量表(FMB)评定平衡功能,包括患健侧的展翅反应、有无支持的站立等7项,分别给予0~2分,总分14分;③Neuro-Com动静态平衡测试仪评定,测量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在睁眼双足站立情况下的重心的运动轨迹长度及外周面积,运动轨迹长度和外周面积的数值越小说明平衡功能越好。

3.2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录入、整理、分析,最终数据以均数±标准差表示,治疗前后比较采用配对检验,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检验。以<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3 治疗结果

3.3.1 两组治疗前后Berg评分比较

由表2可见,两组治疗前Berg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05)。两组治疗后Berg评分均有明显升高,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5);治疗组治疗后Berg评分较对照组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5)。

表2 两组治疗前后Berg评分比较 (±s,分)

注:与同组治疗前比较1)<0.05;与对照组比较2)<0.05

3.3.2 两组治疗前后FMB评分比较

由表3可见,两组治疗前FMB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05)。两组治疗后FMB评分均明显升高,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5);治疗组治疗后FMB评分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5)。

表3 两组治疗前后FMB评分比较 (±s,分)

注:与同组治疗前比较1)<0.05;与对照组比较2)<0.05

3.3.3 两组治疗前后运动轨迹长度及外周面积比较

由表4可见,两组治疗前运动轨迹长度及外周面积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05)。两组治疗后运动轨迹长度及外周面积均有明显减少,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5);治疗组治疗后运动轨迹长度及外周面积较对照组均显著减少(<0.05)。

表4 两组治疗前后运动轨迹长度及外周面积比较 (±s)

注:与同组治疗前比较1)<0.05;与对照组比较2)<0.05

4 讨论

近年来,在脑卒中传统康复中,针灸一直起着主导作用,针灸治疗可以有效改善脑卒中患者平衡功能。本研究在针刺治疗的基础上联合夹脊穴透刺埋线治疗脑卒中患者平衡功能障碍。夹脊穴又称华佗夹脊穴,《素问·刺疟》[6]记载:“十二疟者,……又刺项以下挟脊者必已。”《灵枢·经脉》[7]:“膀胱足太阳之脉……从巅入络脑……挟脊抵腰中……从腰中下挟脊贯臀……”从现代研究来看,夹脊穴穴区域中广泛分布着神经末梢,每穴均有相应椎骨下方发出的脊神经后支及其伴行的动脉、静脉丛分布,从而构成了夹脊穴刺激效应的神经生理学基础[8]。因此,欧阳群教授认为选取夹脊穴埋线的效应上可传大脑,下可传肢体。穴位埋线疗法是集穴位封闭效应、针刺效应、刺血效应、组织疗法效应于一体的复合性治疗方法[9]。《灵枢·终始》:“久病者,邪气入深,刺此病者,深内而久留之。”透刺埋线涉及范围更广,羊肠线留于穴位内,在体内软化、分解、液化缓慢吸收的过程中,作为异体蛋白会对机体产生持久的刺激,犹如针刺的行针,具有长期、持久的穴位刺激作用。

由于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恢复的程度与平衡功能的恢复呈正相关。因此本研究在治疗组中,联合夹脊穴透刺埋线治疗可以促进随意运动恢复,进一步改善平衡功能障碍。通过对比分析两组患者治疗后的平衡功能情况发现,对照组患者平衡功能有一定改善,而治疗组患者平衡功能改善更明显,说明针刺联合华佗夹脊穴透刺埋线对脑卒中患者平衡功能恢复有良好的促进作用,优于单纯的针刺治疗,不失为治疗脑卒中患者平衡功能障碍的便捷有效方法。

[1] 赵冬.我国人群脑卒中发病率、死亡率的流行病学研究[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3,24(3):236-239.

[2] 胡川,顾莹,李军.悬吊运动训练对脑卒中后偏瘫患者平衡功能的影响[J].中国康复,2015,30(2):114-115.

[3] 郭京伟,谢欲晓.针刺疗法在脑卒中早期康复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5,20(1):40-43.

[4] 中华神经科学会,中华神经外科学会.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79-380.

[5] 欧阳群.欧阳群针灸临证精要[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15:32-35.

[6] 田代华.黄帝内经·素问[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5:72.

[7] 田代华,刘更生.灵枢经[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5:31.

[8] 朱慎勇.夹脊穴埋线治疗中风偏瘫临床观察[J].中医药临床杂志,2007,19(4):395-396.

[9] 任晓艳.穴位埋线的源流及其机理探讨[J].中国医药学报,2004,19(12):757-759.

Clinical Observation of Acupuncture plus Thread Embedding for Balance Disorders After Cerebral Stroke

-,-,-,-,-,-.

999,510510,

To observe the clinical efficacy of acupuncture plus thread embedding in treating balance disorders after cerebral stroke.Sixty-two cerebral stroke patients were randomized into a treatment group and a control group by using the random number table, with 31 cases in each group. The two groups of patients were all intervened by ordinary acupuncture, while the treatment group was additionally given thread embedding at Huatuo Jiaji points (EX-B2). Before and after the treatment, Berg Balance Scale (BBS), short-form Fugl-Meyer Balance Scale (FMB) and Neuro-Com motor-static balance detector were used to evaluate the balance function and compare the treatment result between the two groups.There were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BBS and FMB scores, movement track distance and area between the two groups before the treatment (>0.05); the indexes all changed significantly after the treatment (<0.05); the BBS and FMB scores, movement track distance and area of the treatment group were superior to those of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0.05).Acupuncture plus thread embedding can effectively improve the balance disorders in cerebral stroke patients.

Acupuncture therapy; Post-stroke sequelae; Cerebral stroke; Balance disorders; Point, Jiaji (EX-B2); Thread embedding; Berg Balance Scale; Short-form Fugl-Meyer Balance Scale

1005-0957(2018)08-0860-03

R246.6

A

10.13460/j.issn.1005-0957.2018.08.0860

李世安(1986—),男,医师,Email:lishian2008@sina.cn

2017-12-26

猜你喜欢

夹脊功能障碍针刺
夹脊穴考辨
基于适应证与解剖相关研究颈夹脊穴定位研究
糖尿病早期认知功能障碍与血浆P-tau217相关性研究进展
糖尿病认知功能障碍机制研究进展
“夹脊”与“夹脊穴”探析
勃起功能障碍四大误区
术后认知功能障碍诊断方法的研究进展
颈夹脊穴在针灸临床中的应用
针刺联合拔罐治疗痤疮50例
针刺治疗糖尿病前期32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