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非遗”语境下新昌调腔的调查与分析

2018-09-20

黄河之声 2018年14期
关键词:义演商演新昌

石 莹

(中国音乐学院,北京 100101)

新昌调腔又名“掉腔”、“高调”,属高腔系统,是我国古老的戏曲剧种之一,距今约有五、六百年的历史,现主要流传于浙江新昌地区,辐射及绍兴、萧山、上虞等周边一带,2006年5月20日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后,才逐渐被外界所知。

目前有关新昌调腔的研究成果主要分三类:一为古籍剧本的收集和整理;二为音响视频的采集和存档;三为学术性研究,包括期刊论文、报纸报道、年鉴资料、会议总结等四类,共计四十余篇。综合观之,前人的研究成果多为介绍、报导性文献,而缺乏对调腔历史、音乐形态、传承发展等进行系统化的调查与研究,以及给予理论性的阐释。不仅如此,还“需要考虑民间评价和分析评价、文化和社会背景、有关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方面,以及考虑到音乐具有象征、审美、礼仪、心理、物质等特征。”[1]

作为新昌当地人,笔者多年来一直关注新昌调腔的生存与发展,在2012年至2016年五年间,10余次赴新昌进行调研采访,以期对新昌调腔的演出现状有一个全面的梳理,为其在今后更好的传承和发展提供一些思路。

一、演出场次与规模变化

新昌调腔自2006年5月入围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开始,在《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管理暂行办法》政策指导和支持下,积极开展调腔的展示活动,在丰富的演出活动中,扩大调腔的受众面,让更多的人了解这一古老的剧种。

根据本人的调研及新昌调腔剧团提供的演出记录数据(表1),从2012年至2016年五年期间,新昌调腔共演出297场,年度演出场次整体呈上升增长态势,平均场次为59.4场,增长率为51.11%,其中2016年演出场次最多达到68场。从表2分析可知,新昌调腔年度内每月演出场次变化较大,月演出平均场次在3.75-5.67场之间。每年的2月、4月、10月、11月和12月份月平均演出场次为10场、7场、7.4场、6.6场和6.8场。5个月合计演出场次占全年总计演出场次的50%以上,其中2014年占比最高,达到85.18%。每年的其余月份月平均演出场次均低于5场,演出最少的月份为8月份,月平均演出1.4场。另外,也有一些年度特殊情况,如2012年的1月、2月和4月三个月演出场次合计30场,占全年演出场次的66.7%,而8月至10月连续三个月无演出。

?

?

通过分析近5年的新昌调腔月演出场次可以发现,年内演出呈现出旺季和淡季现象,旺季时间较短,淡季时间较长。一方面有社会的原因,因受众以农村群众为主,演出活动以冬季农闲为多,并且与民俗和节日结合紧密;另一方面有自然的不可抗拒因素,浙江地区夏季天气十分炎热,对演出的影响较大。

二、演出剧目构成

五年间,新昌调腔剧团共演出了74个剧目,剧目演出总次数为576次,从表3可以看出,演出次数较多的剧目分别为:《甄清官》47次、《闹九江》38次、《程婴救孤》35次、《陆文龙》34次、《三箭定天山》27次。

每年演出的剧目都有所变化,可分为经典保留剧目和年度特色剧目两类。五年连续上演的剧目有《甄清官》、《闹九江》、《三请樊梨花》、《三箭定天山》、《程婴救孤》、《白兔记》、《断桥》、《大庆寿》8个,演出次数合计228次,占剧目演出总次数的40.0%。

每年剧团会根据实际需要,排演一些年度特色剧目(见表1)。比如,2013年新增演出剧目有:《陆文龙》、《铁冠图.煤山》、《水浒记·活捉》、《目连戏》、《牡丹亭》、《扈三娘》、《玉簪记·偷诗》、《关云长千里独行》。其中,《陆文龙》、《水浒记·活捉》、《目连戏》、《扈三娘》从2013年开始连续演出四年。

2014年新增演出剧目有:《铜网阵》、《封神榜一本》、《封神榜二本》、《北西厢》、《扈家庄》、《僧尼会》、《变脸》、《汉宫秋·饯别》、《三岔口》、《双狮图》、《狸猫换太子》、《洗浮山》、《乱云飞》、《五水共治》、《古梅馨香》、《贩马记》。其中,《铜网阵》、《封神榜一本》、《封神榜二本》、《北西厢》、《扈家庄》、《僧尼会》从2014年开始连续演出三年。

2015年新增演出剧目有:《徐策跑城》、《小商河》、《普天同庆》、《情探》、《三借芭蕉扇》、《八珍汤》。2016年新增演出剧目有:《死荐》、《诗画石城》、《的笃板》、《二堂放子》、《芦花荡》、《挑滑车》、《金猴闹春》。

从调腔演出剧目单来看,剧目的来源主要是传统古戏、移植复排传统剧目,创编新戏。题材可大致分为忠孝节义、才子佳人、家庭悲喜、司法断案、伦理说教和神仙道化等。调腔在当地习俗活动中演出的剧目多带有一定的功能性,如需演情节曲折、场面热闹、有特技表演的剧目,而忠孝节义类中穿插有大量武打场面,较为热闹,久而久之,这类剧目的戏就越来越丰富。神仙道化类剧目所占比重也不少,这类剧目的产生与当地的佛、道文化关系密切,尤其是在一些家庭小戏中穿插有判官、无常、小鬼等折子戏的更是数不胜举,调腔与民间信仰、民俗文化融为一体,对此,笔者将专门撰文论述。

三、演出性质与类别

通过笔者调查,2012年之前,调腔演出类别较为单一,以春节业务性下乡演出和新剧巡演为主,从2013年至2016年,调腔的演出类别逐渐增多,出现了阳光文化山里行、调腔进学校、浙江好声腔、文化下乡、文化走亲等活动类别,甚至走出了浙江省,到北京、香港、台湾等地进行演出,让更多的戏曲爱好者了解新昌调腔,为调腔打下了群众基础,为其发展提供了土壤。“阳光文化山里行”、“文化下乡”、“送戏进文化礼堂”、“星期三下乡”等活动使调腔走进农村、走近农民,满足和丰富基层老百姓的文化生活,让老百姓在看戏听戏欢乐之余,切身感受调腔的魅力,体悟人生道理。“调腔进校园”活动增进了学生对家乡古老剧种的了解,增强了青少年的传统文化底色,厚植了调腔传承创新的沃土。“文化走亲”以文化为载体,以互访为形式,在不同区域间开展群众文化交流活动,加强“亲友”之间的沟通,构建“相熟、相助、相融、相亲”的群众文化交流格局。

调腔的演出性质可以分为两类:一是义务性演出,主要是由政府组织,目的是发扬本土优秀传统文化,丰富百姓业余生活,为非遗项目创造生存空间;二是商业演出,主要是调腔剧团接受村镇或者企业的邀请进行有偿演出。这五年调腔的义演与商演情况见表3所示。

年份 义演 商演 合计(场)场次(场) 比例(%) 场次(场) 比例(%)2012年 19 42.22 26 57.78 452013年 37 55.22 30 44.78 672014年 33 61.11 21 38.89 542015年 33 52.38 30 47.62 632016年 39 57.35 29 42.65 68总计 161 54.21 136 45.79 297

2012-2016年的总演出场次呈现增长趋势,除2012年之外,其它年份的商演场次都低于义演场次。其中义演161场,占比54.21%,商演136场,占比45.79%。演出性质中义演场次呈现增长态势,演出场次占比均在42%以上,商演场次呈现下降态势,演出占比均在38%以上。

义演场次在由2012年的19场迅速增至2013年的37场,呈现较大幅度的增长,其原因是2012年政府搭建的演出平台和演出项目较少,主要是新剧《甄清官》的巡演,从2013年开始,政府组织了很多文化性演出,比如文化走亲、文化下乡、非遗活动、调腔进校园及各种展演活动,说明政府在调腔的义演中发挥了主导作用。近几年,政府对本土文化更加重视,在保护、继承、弘扬和创新方面主动谋划、积极作为,为调腔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保障。2013-2016年间,义演的场次保持在33场及以上。

商演类型主要包括春节业务性下乡演出和日常下乡演出(见表4),在这5年期间保持在21场至30场之间,其中春节业务性下乡演出占商演比例呈现下降趋势。除2015年外,其他年份占比均在40%以上,其中2012年占比高达76.92%。日常文化下乡演出占商演比例均在40%以下,但演出占商演比例呈现增加趋势。2015年与2016年所占比重较大,分别为40.00%与31.03%。特别需要注意的是,自2014年始开始举办为期五天的国庆调腔演出周活动,吸引了大批调腔爱好者前往观看,2016年因有地方上的邀请,国庆周的演出活动取消,改为日常的文化下乡演出。

年份 商演总场次 春节业务性下乡演出 日常下乡演出场次 比例 场次 比例2012年 26 20 76.92% 3 11.54%2013年 30 12 40.00% 5 16.66%2014年 21 9 42.86% 3 14.29%2015年 30 7 23.33% 12 40.00%2016年 29 14 48.28% 9 31.03%

在“非遗”申请成功之前,调腔剧团基本处于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状态。1991-2005年剧团长期“一树两花”,为了生存,剧团白天演越剧,晚上演调腔。剧团必须依靠商业演出赚取门票收入,用于日常开销、演职人员的薪资等各项大小支出。由于调腔自身的区域特性,其市场范围局限于本土本乡,经济收入十分有限,经常入不敷出,剧团经营举步维艰。“非遗”申请成功之后,2013年剧团实行改制,从原来的差额拨款事业单位改成全额拨款事业单位,在政府的扶持下,剧团的财政状况逐渐转好,演出市场也不断扩大,形成了以义演为主体,以商演为重要组成的新格局。

四、结语

新昌调腔自2006年申遗成功后,它无疑又获得了重生。政府的号召和各种媒体的宣传让更多的人认识、了解了这一古老剧种;新剧目的创作给新昌调腔注入了新的活力,丰富了剧目,新的创编方式也是很好的一种实践与尝试;“以义演为主体,以商演为重要补充的新格局”不断向周边县市扩展演出市场,增加了对外交流演出机会,加强了与兄弟剧团相互交流,提升了演职员业务技能和剧团整体艺术质量。如今,调腔已成了当地重大节庆活动的主角,受到了群众的欢迎,重新融入现代人的文化生活,就像鱼游进了“活水”,民俗文化有了更大的舞台,就有了生命力。

“非遗”这个字眼越来越多地出现在人们的视线中,作为承载中华民族精神与情感的重要载体和人类智慧的结晶,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对我们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然,笔者在调查中发现,剧团面临的困境仍让人忧心忡忡。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人为载体,它的内核是“活体”传承。传承人的保护与接班人的培养是调腔今后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目前调腔国家级传承人只有一位章华琴老师,省级传承人也仅有一位吕月明老师。传承人的青黄不接,加上基础设施的不完备,以及经济支柱的匮乏等因素都直接影响着新昌调腔的命运,如何面向未来、与时俱进地发展调腔艺术,合理优化、整合调腔表演人才队伍,加强从业人员职业训练,加大相关硬件设施配备和财力支持,扩大调腔受众群体等方面,仍是今后一段时期内需要持续关注的重要命题。

传统艺术的传承、保护与发展,是当今社会文化研究的热点。一位音乐学家的观点给我们以启发:“一个民族在走向现代化的时候,尤其是文化走向现代化的时候,要有文化自觉,文化自觉是保护文化多样性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前提条件。”[2]这种自觉,不仅要求我们保留某种文化的原初特性,更要求开掘其在新的社会文化环境中的生存空间与可持续性发展的生命驱动力。也就是说,我们要给予它整体的关照,积极拓展它在当下的生存空间。如何让它更好地融入现代人的生活,并发挥其新的文化功能,不仅是调腔面临的重大问题,也是其他传统古老文化艺术品种的共同境遇。

猜你喜欢

义演商演新昌
论国有杂技院团“赛场+商演”演出模式优势
梅兰芳1934年开封义演及影响
《应用一元一次方程——“希望工程”义演》 教案
锐新昌:上市前股东减持分红 圈钱割韭菜嫌疑深重
论梅兰芳对昆曲艺术的贡献
卖牙膏的西单女孩终于丢失了翅膀
义演十余年,助学百八童
农民工带母亲四处“义演”只为娘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