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高血压分级管理对高血压患者血压控制效果的影响观察
2018-09-19梁宝辉
梁宝辉
高血压患者如果血压控制不良, 可引起一系列心脑血管疾病, 因此, 社区是高血压防治的一线场所, 探讨社区高血压的有效管理方式对患者十分有利[1]。而目前的社区高血压管理存在一定的弊端, 择日进行的一并血压监测与健康教育宣传对部分并且较为严重的患者而言是不够的, 因此血压控制效果令人堪忧。本研究采取了高血压分级管理, 旨在区分病情严重程度不同的高血压患者, 方便给予更加适宜的干预措施, 也避免了医疗资源的浪费, 提高了管理效率, 收到了令人满意的治疗效果,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326例社区高血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按照入选时间不同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2015年1月~2016年1月163例患者作为对照组, 其中, 男84例, 女79例;年龄49~71岁, 平均年龄(57.7±6.2)岁;文化程度:大专及以上24例, 中专33例, 高中及以下49例, 文盲57例;工作:公务员21例, 工人62例, 其他80例;高血压分级:Ⅰ级76例,Ⅱ级71例, Ⅲ级16例。2016年2月~2017年2月163例患者作为观察组, 其中, 男86例, 女77例;年龄47~70岁, 平均年龄(57.1±6.9)岁;文化程度:大专及以上23例, 中专34例, 高中及以下48例, 文盲58例;工作:公务员22例,工人63例, 其他78例;高血压分级:Ⅰ级77例, Ⅱ级72例,Ⅲ级14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对照组嘱患者按时服用降压药物, 并定期检测血压。观察组采取分级管理, 根据患者血压水平和危险因素, 包括年龄、体质量指数(BMI)、血脂指标异常、空腹血糖高、高尿酸、高同型半胱氨酸等进行分级, 分为低危[血压140~159 mm Hg(1 mm Hg=0.133 kPa), 合并1~2个危险因素者]、中危(血压160~179 mm Hg, 合并≥3个危险因素者)、高危(血压≥180 mm Hg, 合并≥3个危险因素者)。管理方法如下:根据患者高血压分级建立管理档案, 每月社区举办1次高血压健康知识讲座, 包括高血压预防、血压控制、药物使用方法、用药目的、注意事项等。每月电话或微信随访, 了解患者血压控制效果、用药情况及有无不良反应, 如血压控制良好则嘱患者坚持服药, 坚持运动锻炼和规律作息,戒烟、限酒, 严格控制盐的摄入量, 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等。如血压控制效果不佳或有明显不良反应, 则向医师汇报, 调整药物。中、高危患者在此基础上每月上门随访1次, 督导患者按时按量服用降压药物, 并监测血压, 同时监测血脂、血糖、尿酸、同型半胱氨酸等指标, 每月进行比较, 限盐的同时限制脂肪摄入, 控制体重。高危患者还要进行靶器官损害的监测, 如出现靶器官损害应及时治疗, 并加强患者的心理干预。两组患者均全年进行检测, 包括血压、血脂、心电图及血糖等, 持续1年, 了解患者的情况。
1. 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比较两组患者血压控制效果和依从性。① 血压控制效果判定标准[2]:控制良好:1年内监测患者血压, >9个月患者的血压保持在<140/90 mm Hg;控制尚可:1年内监测患者血压, 6~9个月患者的血压保持在<140/90 mm Hg;控制不佳:与上述不符。血压总控制率=控制良好率+控制尚可率。②依从性:发放依从性调查表,由患者根据服药依从性如实填写, 完全按时按量服用降压药,根据治疗要求进食低盐饮食者为依从性好;基本按时按量服用降压药, 12个月漏服次数<5次者为依从性可;12个月漏服次数≥5次, 饮食未按要求者为依从性差。依从率=依从性好率+依从性可率。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两组患者血压控制效果对比 观察组血压总控制率为86.50%, 高于对照组的65.03%,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 2 两组患者依从性对比 观察组依从率为94.48%, 高于对照组的73.62%,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1 两组患者血压控制效果对比[n(%), %]
表2 两组患者依从性对比 [n(%), %]
3 讨论
高血压是最常见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 可能由多种原因导致, 发病率在逐渐升高。人类对高血压的认识在不断加深,但目前仍然未能发现高血压的特效治疗方法, 血压控制、症状改善以及并发症预防等综合防治措施仍然是目前的主要防治方法[3-5]。由于高血压是慢性疾病, 病程较长, 社区在高血压的防治中可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可控制患者日常血压水平, 因此探讨有效的社区高血压管理方式无疑对患者是有利的[3]。
常规的高血压社区管理具有较大的弊端, 常规高血压社区管理较为被动, 患者身体不适到医院检查, 然后药物治疗,并未对病情严重程度不一的患者提供有针对性的健康管理,患者治疗的依从性也不高, 血压控制效果堪忧[6-8]。本研究中探讨的分级管理是社区高血压管理的一种先进模式, 该模式注重全面性和针对性, 是常规管理方法的改进形式。该管理模式的要点在于对患者全面的了解, 以患者血压水平和合并的危险因素作为危险分级的依据, 分为高、中、低三级,实施分级管理, 确保每一级患者均得到适合的高血压干预。低危患者危险程度较低, 采取健康教育、电话或微信定期随访的方式, 一级管理以监测为主, 通过健康教育, 使患者充分了解到高血压的危害以及防控相关措施, 保证良好的生活、饮食习惯。对于中、高危险患者, 增加了随访次数, 并改变了随访方式, 由电话或微信随访变为上门随访, 加大了监控力度, 强调按时按量用药、运动的重要性, 并进一步控制脂肪的摄入。而高危患者在全面干预的基础上还注重对靶器官损害的监测, 全面的帮助患者控制血压, 改善病情[4,9-11]。
本研究结果显示, 观察组血压总控制率为86.50%, 高于对照组的65.03%,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分级管理运用在社区高血压患者中相当有效, 体现出了血压控制方面的优势。并且, 观察组依从率为94.48%, 高于对照组的73.62%,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分级管理可提高患者的依从性, 而且优势还不仅于此, 分级管理给予了每一类患者需要的干预方法, 不仅对血压控制效果有利, 还优化了医疗资源的分配, 提高了工作效率, 避免了医疗资源浪费,从各方面来说均是优秀的高血压社区管理方案。
综上所述, 高血压的控制是一项长期艰巨的工作, 要想达到血压的理想控制必须要提高患者的认知和治疗依从性,社区分级管理可弥补医院管理的不足, 而且分级管理方法更系统化、科学化, 是较为有效的管理模式, 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