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分析麻醉深度监测在老年全麻患者恢复期的应用价值

2018-09-19蒋晶

中国实用医药 2018年26期
关键词:低氧全麻麻醉

蒋晶

随着医学科学发展和社会人均寿命的延长, 接受手术治疗的老年患者数量明显增加。老年人因其固有的病理生理特点, 身体各个器官功能均出现不同程度的衰退情况, 除原发病外常并发全身各系统的多种疾病。为了提高老年患者的手术成功率, 减少术后并发症和预防合并症的发生, 做好麻醉深度监测, 改善其恢复期状况, 避免出现拔管后呼吸遗忘、低氧血症以及认知功能障碍等问题至关重要[1]。本研究探讨麻醉深度监测在老年全麻患者恢复期的应用价值,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2月~2017年2月本院收治的50例老年全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各25例。对照组男13例, 女12例;年龄60~74岁,平均年龄(67.13±3.57)岁;体质量指数(BMI)21~24 kg/m2,平均BMI(22.31±0.44)kg/m2;手术时间1~4 h, 平均手术时间(2.57±0.66)h。观察组男14例, 女11例;年龄61~75岁,平均年龄(68.21±3.79)岁;BMI 20~25 kg/m2, 平均BMI(22.67±0.61)kg/m2;手术时间2~5 h, 平均手术时间(3.04±0.76)h。所有患者均符合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Ⅱ~Ⅲ级, 在全麻下行择期手术, 术毕转入麻醉后监测治疗室(PACU)。本次研究经由本院伦理委员会批准通过, 全部患者知情并自愿参与。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全部患者行常规静吸复合全麻, 手术结束后给予静脉术后镇痛, 麻醉诱导、术中维持及术后镇痛用药无异, 术毕送至PACU行麻醉苏醒, 苏醒期均给予患者监测心电图(ECG)、血氧饱和度(SpO2)、MAP和HR。对照组患者每间隔5 min唤醒1次, 待患者达到如下标准后拔管:自主呼吸频率<20 次/min, 脱机后SpO2>95%且持续时间>5 min,潮气量>6 ml/kg[2];观察组患者行麻醉深度监测, 利用柯慧医疗公司的BIS麻醉深度监测系统, 对患者颞前、额部皮肤进行清洁, 在上述部位粘贴脑电专用4极脑电传感器, 获取麻醉镇静深度数据信号BIS具体数值, 以此作为入室基础值,观察患者苏醒情况, 待其自然睁眼后, 测定BIS数值, 当其>95且满足上述指征后拔管。

1. 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拔管时间、拔管时BIS值(0~100, 数值越大说明清醒程度越高)、MAP和HR、呼吸遗忘、低氧血症发生率的情况。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两组患者拔管时各项指标比较 观察组患者拔管时间(29.33±2.44)min长于对照组的(24.69±2.76)min, 拔管时BIS值(96.11±3.46)大于对照组的(88.64±3.32),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298、7.789, P<0.05));两组MAP、HR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702、0.418, P>0.05)。见表1。

2. 2 两组患者呼吸遗忘、低氧血症发生情况比较 观察组患者呼吸遗忘、低血氧症发生率分别为12.00%、8.00%, 均低于对照组的36.00%、32.00%,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947、4.500, P<0.05)。见表 2。

表1 两组患者拔管时各项指标比较(±s)

表1 两组患者拔管时各项指标比较(±s)

注:与对照组比较, aP<0.05, bP>0.05;1 mm Hg=0.133 kPa

组别 例数 拔管时间(min) 拔管BIS值 MAP(mm Hg) HR(次/min)观察组 25 29.33±2.44a 96.11±3.46a 85.22±4.45b 89.22±5.11b对照组 25 24.69±2.76 88.64±3.32 86.09±4.31 88.61±5.21 t 6.298 7.789 0.702 0.418 P<0.05 <0.05 >0.05 >0.05

表2 两组患者呼吸遗忘、低氧血症发生情况比较[n(%)]

3 讨论

临床上老年患者身体的各项机能呈现衰退趋势, 对麻醉应激影响耐受程度较低, 全身麻醉后恢复期伴有多种风险,且并发症发生率较高, 并以术后2 h内并发症发生率达到高峰, 主要以低氧血症、呼吸道梗阻和通气不畅为主, 多由拔管后麻醉药物残留所致, 严重影响患者术后恢复, 甚至威胁到其身体健康, 需进行及时有效地处理, 其中科学合理地确定拔管时间可有效缓解上述问题, 确保老年患者的生面安全,降低苏醒期并发症的发生率[3,4]。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拔管时间长于对照组,拔管时BIS值大于对照组, 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AP、HR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呼吸遗忘、低氧血症发生率分别为12.00%、8.00%, 均低于对照组的36.00%、32.00%, 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原因分析如下:常规处理中, 老年全麻患者手术后进入PACU, 护理人员密切监测患者ECG、HR、呼吸频率等指标, 根据患者实际情况进行主观判断拔管, 缺乏客观标准, 易出现仓促拔管情况, 导致患者拔管后进入深睡眠状态, 甚至会出现呼吸遗忘问题;同时老年患者术后易出现肺通气不足的情况, 仓促拔管后会增加误吸、缺氧等不良事件的发生率[5,6]。而BIS麻醉深度监测可有效解决上述问题,具体监测过程中使用脑电图(EEG)频率谱和功能谱的基础上增加对位相和谐波的非线性分析得出的混合信息拟合数字,BIS数值能较好地监测大脑皮质功能状态及其变化, 是目前以脑电来判断镇静水平和监测麻醉深度的较为准确的一种方法[7,8]。BIS是一项权威麻醉深度检测指标, 其得到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认可, 并在临床中获得良好评价, 在具体监测中使用多变量统计方法, 能够监测患者脑电波, 记录其由清醒到麻醉程度最深时的具体数值, 且数值显示具有实时性。本次研究中观察组行麻醉深度监测, 患者BIS值处于较高水平时, 说明患者意识状态明显恢复, 此时拔管可有效减少不良事件。此外在监测中发现, BIS数值变化表现为弧线上升状态, 而不是明显的断层或阈值情况, 在护理人员评估患者意识状态过程中起到预测和提示作用[9,10]。一般而言当患者具备常规拔管体征时, 其听觉诱发电位指数(AAI)<90, 表示患者处于浅麻醉状态, 但是临床有报道指出, 当AAI=95时,拔管后患者出现呼吸系统及其他并发症, 因此在实际护理过程中, 对于苏醒后的全麻患者, 医护人员应加强监护和管理,及时发现异常征兆, 并做出有效处理, 切实保护老年患者的生命安全。

综上所述, 针对老年全麻患者, 麻醉恢复期行麻醉深度监测意义重大, 患者各项生命体征平稳, 并可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值得广泛推广。

猜你喜欢

低氧全麻麻醉
低氧阈刺激促进神经干细胞增殖分化
腹部神经阻滞联合静吸复合全麻在中老年腹腔镜手术中的应用
视频宣教对全麻患者麻醉术前焦虑及配合程度的影响研究
腰硬联合麻醉与持续硬膜外麻醉应用在全子宫切除术中的作用
近三百年来长江口泥质区沉积环境变化及与低氧关系的初步分析
间歇性低氧干预对脑缺血大鼠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
《麻醉安全与质控》编委会
产科麻醉中腰硬联合麻醉的应用探究
肥胖与全麻诱导期氧储备的相关性
地氟烷麻醉期间致Q-T间期延长一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