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FNA与解剖锁定钢板治疗不稳定性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疗效分析
2018-09-19关自德
关自德
不稳定性股骨粗隆间骨折在临床较为常见, 患病人群多为老年人。随着人口平均寿命的延长, 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患病也在不断升高。由于老年患者伴有慢性疾病, 为了减少患者术后髋关节疼痛及肢体缩短, 需要在早期进行有效固定,并保持术后固定物的稳定性。治疗不稳定性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方式有多种, 但是需要在众多的治疗方式中选择安全、有效的治疗方式, 减少患者痛苦, 保证治疗效果, 加快患者骨折愈合速度[1]。为了提高不稳定性股骨粗隆间骨折治疗效果,本文选取2013年8月~2017年2月本院收治的不稳定性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64例, 分析PFNA与解剖锁定钢板治疗不稳定性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8月~2017年2月本院收治的64例不稳定性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 每组32例。对照组男18例, 女14例;年龄51~80岁, 平均年龄(62.17±10.18)岁;患病部位:左侧15例, 右侧17例。观察组男20例, 女12例;年龄52~82岁,平均年龄(61.26±10.25)岁;患病部位:左侧16例, 右侧16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患者均知情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严重免疫性疾病患者;心肝肾等重要脏器功能不全患者;合并血液系统疾病患者。
1. 2 方法 对照组给予解剖锁定钢板治疗。指导患者取仰卧位, 给予硬膜外麻醉, 稍微将患者患侧髋部垫高, 在股骨大粗隆部远侧作切口, 使骨折断端暴露, 并将骨折部外侧部分骨膜剥离, 露出股骨大粗隆部。通过对患者小腿进行牵引牵引, 使骨折复位。使用股骨近端解剖钢板进行固定, 在患者大粗隆部及骨折远端分别钉入3枚锁钉。为了保证患者骨折对位的效果, 需要通过正侧位透视进行观察, 确保效果后,将1根乳胶引流管放入, 然后缝合切口[2]。
观察组给予PFNA治疗。指导患者取仰卧位, 给予硬膜外麻醉, 利用C型机透视开展骨折闭合复位操作, 保证骨折对位对线效果后, 取5 cm左右的切口, 位置在大转子的顶点近端, 并在大转子顶点略前侧进行进针操作, 然后将导针插入。随着导针方向, 进行扩髓, 沿着导针, 在股骨髓腔内将PFNA主钉插入, 为了提高螺旋刀片打入股骨颈位置的合理性, 需要通过C型臂透视, 对主钉的深浅及前倾角进行调整[3]。保证螺旋刀片的导针位置为股骨颈大约1/3的地方,股骨外侧皮质开口, 在标记好的深度处, 将解锁状态的螺旋刀片直接打入, 并进行锁定, 然后打入远端锁定螺钉并安装螺帽, 放入半管引流条, 缝合切口。
1. 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出血量、骨折愈合时间、并发症发生情况及髋关节功能情况。采用Harris髋关节评分系统评价髋关节功能, 评分≥90分为优,70~89分为良, <70分为差。优良率=(优+良)/总例数×100%。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两组患者手术时间、出血量、骨折愈合时间比较 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出血量、骨折愈合时间均少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 2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3.13%, 低于对照组的21.88%,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2。
2. 3 两组患者髋关节功能情况比较 观察组患者髋关节功能优良率为93.75%, 高于对照组的75.00%,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1 两组患者手术时间、出血量、骨折愈合时间比较( -x±s)
表2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n(%)]
表3 两组患者髋关节功能情况比较[n(%)]
3 讨论
在老龄化加剧及交通事业发展等的影响下, 股骨粗隆间骨折患病率越来越高, 对人们生活影响较大。临床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方式主要是手术治疗, 但是很多老年人伴有高血压、冠心病、骨质疏松等, 这就导致骨折加重了患者原有疾病, 不仅会对手术治疗造成影响, 还会导致患者出现一系列并发症[4]。所以, 给予不稳定性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创伤小、术后恢复速度快的治疗方式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研究结果表明, 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出血量、骨折愈合时间均少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3.13%, 低于对照组的21.8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髋关节功能优良率为93.75%, 高于对照组的75.00%,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解剖锁定钢板治疗不稳定性股骨粗隆间骨折, 手术切口较大, 在术中需要加工骨膜剥离, 还需要切开复位, 不仅所用手术时间长、术中出血量多, 还不利于患者术后恢复。PFNA治疗不稳定性股骨粗隆间骨折, 对患者创伤较小, 进一步降低了医疗风险[5-7]。股骨近端髓内钉改良后的固定方案即为PFNA, 这种治疗方式稳定性较强, 患者术后可以尽早进行锻炼, 有利于患者术后恢复。并且PFNA不需切开复位,操作简单, 有效减少了手术时间与出血量[8]。在股骨颈内放入螺旋刀片, 在其表面积的影响下, 能将螺旋刀片周围骨质进行充分的填压, 具有较好的锚合力[9,10]。因此, 在不稳定性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治疗中, PFNA治疗效果好于解剖锁定钢板治疗, 能加快患者骨折恢复速度, 且安全性好, 更适用于不稳定性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治疗。
总之, PFNA治疗不稳定性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 能减少患者手术时间, 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促进髋关节功能的恢复,加快患者骨折恢复速度, 效果较好, 具有应用及推广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