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语文是培育学生语文素养的沃土
2018-09-18谢俏娟
谢俏娟
摘 要:语文的生活性是《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所倡导的。“生活处处有语文”,老师应充分利用语文的生活性拉近学生与语文的距离,有效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关键词:生活;感知;品读;学用;历练
语文的生活性是《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所倡导的,是语文教学必须面对的课题。美国教育家华特指出:“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生活语文是培育学生语文素养的沃土。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该怎样落实生活化语文教学有效培养学生语文素养呢?
一、观察生活,感知语文
“生活处处皆语文。”学生课余生活的社会环境是很精彩的,如果能把教材的内容向学生生活的大环境延伸,和这充满生机的现实生活接轨,就可以无限扩大教材的容量。如精彩纷呈的电视剧、耀眼吸睛的报纸等都可以作为我们语文教材的辅助和补充,所以,作为语文老师要善用这个多彩的大课堂,对学生进行行之有效的语文教学。我们身边的环境日新月异,媒体报道包罗万象,学生生活多姿多彩。走在大街上,随处可见图文并茂的灯箱广告,商场、市场到处是或精彩绝伦或浅白有趣的商业宣传广告;在家里,家人亲情交流……处处都可以变成孩子学习语文的课堂。只要我们老师有计划、有目的进行引导,学生不但会扩大识字量,还会养成一個随时随地观察、学习的好习惯。老师如能及时搜集反馈信息,既可以对学生的一些错误偏差及时给予纠正,又能提升学生辨别是非的评价能力。
二、再现生活,品读语文
“生活离不开语文,语文离不开生活”,语文知识来源于生活最终又服务生活。语文课更要关注人的发展,关注人的综合能力的培养。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我们要善于捕捉教材中的生活元素,让其与学生的生活经验融合,培育学生的语文素养。比如我们在学习S版五年级下册课文《范仲淹的故事》一课时,学生对“他的生活极其艰苦”只是表面的了解,对成语“划粥割齑”也只是字面上了解,如果我们布置学生回家做一项家务活:把一杯米放适当的水,并把它烧糊,然后让它冷却,冷却后用刀分割四块。同时把自己做的事情用文字记录下来,完成后集体交流分享。这样,学生就会对“一人离家”“只身远赴”“每天只煮一锅米粥”有不一般的感悟,文本的情感教育也会如春风细雨一般“润物细无声”。我们的教材有很多和生活的链接点,我们善用它的话就会有水到渠成的效果。
再现生活情境就如一条构建于学生原来的原认知与文本间的桥梁,为学生走进文本创设了一条康昌大道;有效激起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方便开启学生思维的大门,顺其自然地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的语文素养无形中得到了提高。
三、生活实践,学用语文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语言学习不能离开生活实践。在生活实践中,学生会遇到形形色色的问题,指导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指导他们学习语文的过程。
作为语文教师,我们要指引学生把日常中学到的知识与社会生活相连接,这就要求我们为学生创设不同的实践机会,使学生学以致用,亲身经历、体验、感受和领悟,让知识和生活融会贯通,互动互用。例如,学习《小树死因调查报告》一文时,老师可以先指导学生查找一些环保现状的资料,特别是污染越来越严重的今天,通过查阅资料,一些具体的数字肯定会震慑学生的心灵。在有感而发的心理状态下再指导学生自己书写“环保”的横幅,张贴自己书写的“环保”海报,营造氛围。课堂中,在指导学生理解小树枯萎的原因的句子后,为了环保教育的理念得以升华并常驻学生的心,我们可以要求学生以自己最擅长的技能表达环保意念:画画、演讲、表演等,并建议学生为自己的专题起名,设计广告语,撰写倡议书等,在课堂上演练过后,进行一次“环保大使”评比活动,要求学生回到家,回到自己的社区展示自己的环保意念,比一比谁宣传的范围大,教育的人数多,就能评上“环保大使”。
语文教材中的课文都是来自于生活,我们应该以课堂为起点实施生活化的教学,以生活实践为主阵地深化文本。
四、走进生活,历练语文
“语文是生活运用的重要工具。”我们要引导学生掌握好这一生活工具,进行丰富多彩的学习和生活。所以,我们要通过课后活动,利用课后拓展这一手段,引导学生走出学校,走向社会,走进生活。老师要根据文本的生活元素和学生生活环境,精心设计形式多样、灵活多变的知识性和趣味性于一体的课后作业,使学生在有意识和无意识的任务和活动中增长知识、运用知识、锤炼学习能力。如:学了课文《桂林山水》,我们可以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环境作连环画《清新区的山水画》,建议学生模仿《桂林山水》一课的写作方法再附上解说词,这样既可以让学生深入了解自己的家乡,感受到作为国家旅游强县之一的家乡的美好,又可以使学生运用文本走进生活。
总之,生活中处处有语文,生活中处处用语文。语文教学只有扎根于生活语文才能开垦一方培育语文素养的沃土。
参考文献:
包建新.语文生活化教学[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2.
编辑 马晓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