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反求诸己”:新加坡中小学教育管理的重要精神内核

2018-09-18白锐琼车金恒

中小学管理 2018年8期
关键词:儒家思想

白锐琼 车金恒

摘要“反求诸己”的儒家思想在新加坡中小学教育管理中发挥着精神内核作用。在教育政策制定层面,形成了基于“检讨”的公共问责机制,以此推动各层面的自我反省及问题解决;在教育培训评估方面,强调基于目标管理的层层反思,让管理者通过成就他人来体现自身价值;在课程文化建构方面,主张基于共同价值观的内省,以此提升学生发展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关键词新加坡教育;“反求诸己”;儒家思想;北烁学校;卓越学校评价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2384(2018)08-0056-03

新加坡国小物乏,但经济发达、环境优美、政府廉洁、犯罪率低,研究者们将此归功于其国民教育,尤其是体制完善、管理高效、成绩卓越的中小学教育。2017年10月,笔者随北京教育學院新加坡研修团前往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国立教育学院进行研修。研修团通过浸入式的学习考察,全方位了解了新加坡教育的历史发展、现状以及未来规划,并重点考察了新加坡中小学教师、校长的培训与管理情况,所到之处、所见人与事,都给我们以深深的感动。其中令笔者最为震撼的,是“反求诸己”的儒家思想在新加坡中小学教育管理中发挥的精神内核作用。

一、教育管理理念:重视“反求诸己”的东方儒家思想

“新加坡是一个多元种族的国家,其中华族约占76%,巫族(马来人)约占14%,印族(印度人)约占8%,其他种族则占2%。”[1]面对拥有多元种族与信仰的国民,新加坡政府立足华人占全国人口多数的现实,坚持“技术上依赖西方,精神上固守东方”的国家发展策略,在建国之初就确定了重视儒家伦理的思想。1965年新加坡独立后,加快了工业化和现代化步伐,但随之而来的西方价值观念冲淡了国民的传统家庭观念,导致个人主义蔓延。为了改善这种状况,20世纪80年代初,新加坡政府发起了全国性的儒化运动,恪守儒家文化作为核心价值观。

在新加坡的中小学教育管理思想中,“反求诸己”的儒家思想体现得尤为突出。“反求诸己”在儒家思想中具有传承性和发扬性,最初见于《论语·卫灵公》:“子曰:‘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2]这是从个体修为方面予以界定,指出君子“内求”,小人“外求”。在《孟子》中,则有两处明确提出“反求诸己”。一是“仁者如射:射者正己而后发;发而不中,不怨胜己者,反求诸己而已矣”,意思是,仁者好比射箭者,射箭者自己摆好正确的姿势而后射箭,即使没有射中,也不会抱怨胜过自己的人,只是从自身找原因;二是“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其身正而天下归之”,意思是,凡是行为得不到预期效果,都应该反过来省察自己,自身行为端正了,天下的人自然就会归顺服从。

由此可见,从孔子到孟子,从“个体修为”“人际关系”和“社会治理”三个层面不断深化了“反求诸己”的思想。首先,从个体修为层面,君子苛求自己而小人苛求别人;其次,从人际关系层面,仁者不会抱怨胜过自己的人(竞争者),而是反躬自省;再次,从社会治理层面,只有统治者(或管理者)自身行为端正了,才能达到上行下效的社会治理(或组织管理)效果。

二、教育政策制定:形成基于“检讨”的公共问责机制

从“反求诸己”思想的演绎路径来看,它既强调对个体内在的道德要求,又强调对社会治理的制度要求。而在新加坡的教育政策制定与实施层面,就形成了在“反求诸己”思想基础上的基于“检讨”的公共问责机制。

其一,制度问责。从新加坡教育行政机构的设置来看,很多机构都以“检讨”(Review)冠名。如“教育部母语检讨委员会(Mother Tongue Languages Review Committee)”“小学教育执行与检讨委员会(Primary Education Review and Implementation Committee)”等。新加坡实行英语、汉语并行的双语政策,英文“review”本身有“回顾、复习、评论、检讨、检阅”等多义,汉语选用了最严苛的“检讨”一词,名副其实。检讨委员会的设立,其初衷就是要全面检讨相关工作,公开做出自我批评,并找出改进方案。

其二,结果追责。从新加坡政府出台的教育报告来看,多以“检讨”为题。如新加坡政府于2009年发布《新加坡小学教育检讨报告》,2011年发布《新加坡母语教育检讨报告》,2012~2015年教育部不断收集民众对“小六会考”(PSLE,Primary School Leaving Examination)即小学毕业考试的意见,形成检讨报告,并由此促成2016年“小六会考”政策的改革。

其三,个体归责。在新加坡师生的日常用语中,“检讨”一词为高频词汇。笔者在考察中与当地师生用汉语交谈,发现“检讨”二字几乎随时被他们挂在嘴边。印象最深的是在一所小学的食堂,一位女老师把一个没有及时吃饭的小男孩搂在怀里,“我深感抱歉,检讨自己为什么一上午都没有察觉到他的情绪问题”,女老师对我们如是说。

“检讨”一词的频繁出现,反映了新加坡政府通过构建“制度问责”“结果追责”和“个体归责”的检讨文化,推动各层面的自我反省,从而找出、分析、研究并解决问题。其中,北烁学校作为一个典型案例,由其可以窥见新加坡政府公共问责的务实性。新加坡的“小六会考”重要而且严格,一些学生因会考不及格而必须一次或多次重考,直到满14岁为止。因为根据规定,只有年满14岁者才能进入职业培训中心。不少学生在重考中感到绝望,导致行为顽劣甚至走上歧途。这一现象引起新加坡教育部的高度重视,政府开始反思:这些学业不好、看似“没有希望”的孩子理应得到更好的照顾,我们应该为他们做些什么?2007年初,一所专门为无法升入中学的学生开设的“北烁学校”在新加坡诞生,它为一批在“小六会考”中失败、绝望甚至自暴自弃的学生开辟了一条希望之路。

三、教育培训评估:强调基于目标管理的层层反思

新加坡在国家层面设教育部。全国分为东、南、西、北四个区,分别由教育部学校督导司的副司长负责;每个区又把一些位置靠近的学校组成一个个学校群,各区分别有七个校群,校群督学负责管理校群内的各个校长;学校内部设校长1名,副校长2~3名,其中负责专业/学术工作的副校长管理学校的部门主任、学科主任或年级主任以及教师。在这种教育管理体制下,新加坡运用目标管理的思想,反思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通过成就他人来体现自身价值,提升管理效率和效能。

1. 校长培训与评价:强调以自我反思促进实践改进

新加坡的校长候选人在正式入职之前,都要脱产参加为期六个月的“教育领导培训项目”。培训中重点关注校长的领导、批判性自我反思以及整合经验和理念的能力,而非技术管理技能。从该项目的培训内容设置上看,分為“学校领导、愿景和文化”“复杂性视角下的教育领导”“当代策略性管理”“思维设计:革新和价值”“考核与评价”五个模块主题,其中首、尾模块主题对应的具体内容分别为“通过对学校领导、校长领导的道德维度以及日常工作的反思,来构建学员的个人领导哲学”“考核、反思并重塑评价实践,包括评价设计、标准、形成性和总结性评价工具等”。[3]除内容设置上重点关注校长的反思习惯养成外,在培训管理方式上也强调自我反思,如要求参训校长以日志形式开展自我反思,借此重构自我理解及对问题的理解,尝试用不同方法来改善实践。

新加坡中小学校长评价的内容,简言之分为三个方面:工作表现评估、潜能评估以及学校自我评估。新加坡自2000年开始启动卓越学校评价模式,由学校常年进行自我评估以及由教育部定期对学校和校长进行校外评估。2002年,时任新加坡教育部长张志贤指出:“自我评估是一个强而有力的制度,它将推动学校不断精益求精,校长和他领导的班子将在过程中不断自我反省,最后努力达到最理想的教育效果。”[4]

2. 教师发展及评价:关注“专业进修”和“提升他人”

新加坡政府在评估教师方面,最重要的观测点包括“专业进修”和“提升他人”,后者主要是指资深教师、级别较高的教师如何引导新教师和级别较低的教师。教师每年的工作计划与评估流程包括以下内容:领导与教师年初共同制订工作计划、预定完成目标→年中检讨工作进度、提供反馈与指导→年底评估工作表现与预定目标。同时,教育部文件《教师工作计划、检讨、评估表》中还规定,教师要定期为设定的工作计划与目标进行检讨与反思,并记录在相应栏目里,如自身与设定的工作目标还有多大差距?哪些地方做得好,哪些地方必须改进?

此外,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无论是在课前讨论、观课记录还是课后检讨环节,都需进行五项反省:我要学生学什么?我怎么知道学生是否学到了?如果学生学得不好,那么我该怎么来帮助学生?如果学生学了,那么我该如何帮学生做进一步提升?如果下次上同样一堂课,那么我会做什么改进?同时,如果课堂教学一直处于教师讲而学生不敢表达的状态,学校的部门主任、科主任、年级主任会反思:自己在与教师相处及交流时是否没能给予他们足够的自由表达?副校长、校长也会反思:自己与下属之间的距离感是否较远,交流状态是否是自己讲下属记,而非平等对话?

在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管理与教学工作中,从校长、副校长、部门主任、科主任、年级主任,到教师、学生,各层级之间以“反思自我”和“提升他人”为抓手,传递着成就他人以体现管理者价值的制度理性。

四、课程与教学文化:主张基于共同价值观的内省自觉

1991年,新加坡政府发表了《共同价值观白皮书》,提出了“国家至上,社会为先;家庭为根,社会为本;关怀扶持,尊重个人;求同存异,协商共识;种族和谐,宗教宽容”的“共同价值观”,同时要求学校以五项核心价值观为基本内容,按照学生道德发展阶段,将道德教育以个人为中心,依循个人、家庭、学校、社会、国家、世界的顺序逐渐扩展。根据共同价值观教育的精神,新加坡教育部颁布了《公民与道德教育大纲》,规定所有中学必须按照大纲要求实施切实有效的道德教育。[5]同时,《公民与道德》课程的教育方法中还包括了“设身处地考虑法”,也即儒家强调的“忠恕”的道德修养法,要求学生在与他人交往时能够做到换位思考,做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少教多学”的理念我们并不陌生,在考察中,我们也关心新加坡中小学是如何落实这一课程教学理念的。从结果来看:一是在课程设置方面,新加坡注重打破学科界限,促进相关课程的整合,使学习更加有效;二是在学习方式上,强调不同群体间的协作学习,如鼓励中学生和研究生、大学教授一起研究问题;三是以丰富多样的课程辅助活动鼓励学生自主学习。中小学课程一般在上午结束,下午两点便开始各种各样类似社团的课程辅助活动。这些改革在我国中小学也普遍开展,而新加坡更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主性,如通过课程融合和自主探究,让获取知识的渠道变成学生提升个体修为的一种途径。因此,学习作为学生自我提升的主要方式,不应外求于教师、学校和教材,而应内求于自身的兴趣、勤奋和执行力。

参考文献:

[1] 张培.“中西合璧”的新加坡教育[J]. 河南教育(基教版),2011,(4).

[2] 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6.

[3] 张佳.新加坡校长专业发展与培训体系探析[J].外国教育研究,2015,(2).

[4] 成洁.新加坡中小学校长评价体系及启示[J].武汉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学报,2007,(2).

[5] 王凌皓,张金慧. 新加坡中小学共同价值观教育探析[J].外国教育研究,2007,(3).

猜你喜欢

儒家思想
儒家思想是否扭曲了人性
浅谈儒家思想对社会工作伦理构建的启示
儒家思想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儒家礼文化对彝族道德建设的启示
儒家思想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比较研究
浅析儒家文化对老年社会工作的影响
浅析儒家思想对高校辅导员专业化的作用
中西传统法律文化差异性探寻
“兽性教育”之我见商润泽
Why Learn Chine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