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素质班”:智力优秀学生的“充实式”培养新模式

2018-09-18王俊成

中小学管理 2018年8期
关键词:素质人才评价

摘要基于对创新人才培养实践的反思和自身的实践经验,北京八中素质班实行“宽领域、厚基础、重体验、促自主”为主要特征的“充实式”培养模式。素质班通过构建“帮助学生积累符合自身能力、禀赋的学习经历和体验”的课程体系,建设“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课堂生态,实施以“自主、合作、探究”为特点的学习方式,创建服务于学生全面自主发展的评价体系,创设了适合拔尖创新人才健康成长的教育新模式。

关键词英才教育;超常教育;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素质班;少儿班;智力优秀学生;“充实式”培养模式;北京八中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2384(2018)08-0008-04

在当今科学技术迅猛发展、世界格局不断变化的信息时代,各国均把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置于发展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位置。我国近年来更是多次提出要加快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拔尖创新人才。作为首都,北京对拔尖创新人才的需要尤为迫切。

在这种背景下,北京市第八中学(以下简称“北京八中”)在北京市培养更多拔尖创新人才的战略规划下,于2010年创办智力优秀学生综合素质实验班(简称“素质班”)。素质班基于我校素质教育传统和超常教育实验班(简称“少儿班”)培养的实践经验,实行“宽领域、厚基础、重体验、促自主”为主要特征的“充实式”培养模式,是我校发展素质教育的创新实践,是对超常教育的丰富和充实。

一、初心:寻找智力优秀学生素质教育新模式

20世纪80年代初,北京八中就提出了“着眼于未来、着力于素质”的素质教育理念。近年来,人们对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讨论和思考日益深入。但在基础教育阶段,有些学校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具体实践还存在一些误区,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课程形式单一,课时分配欠合理。目前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课程多为对应阶段的国家课程,缺乏更多的实践和研究类课程;同时也没有根据拔尖创新人才的自身特点科学合理分配课时,如体育、艺术、国学类课程时间偏少,学科类课程时间较多;课程的选择性不强,无法满足人才多样性、个性化的发展需求。

其二,学生的自主发展没有得到充分的引领和呵护,教学过程还存在“重知识,轻情感;重结果,轻过程”的弊端。有些学校在培养过程中过于强调外在力量“培”的作用,而没有真正重视学生内在“养”的力量,忽视了引导学生走进适合自己的领域,不够重视为知识的生成创设环境、为学生“生命力”的蓬勃发展创造条件。

其三,评价标准单一,没有起到促进学生发展的作用。培养目标过于集中在学科知识的学习,而没有真正落实到“人”的全面发展上。已往的评价大多集中在学生的行为表现和学业成绩方面,存在“重现状,轻发展;重成绩,轻素养”的弊端,评价往往成了“评比”,缺乏对学生自主发展的服务和引领。

正是基于对上述问题的反思,北京八中素质班在实践中确立了以“宽领域、厚基础、重体验、促自主”为主要特征的“充实式”培养模式。早在1985年,学校就创办了“少儿班”,招收10岁左右的智力优秀学生,学生用四年的时间(2014年后改为五年)完成从小学五年级至高中三年级的全部课程后参加高考。从1985年至2017年,少儿班培养了584名优秀高中毕业生。跟踪研究表明,这些毕业生学业成绩优异、竞赛成果突出、身心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很多人成为各自领域的佼佼者。钱学森先生曾写信称赞道:“北京八中的确办了件好事,证明教育改革,18岁成硕士是完全可能的,不是空想。”

素质班充分借鉴少儿班的丰富经验,采用多指标、多途径、综合评价的鉴别方法,根据鉴别结果选择认知心理能力优秀、身体健康、品行端正、学科知识和能力水平达到小学四年级水平的小学生,进行 “充实式”的人才培养,旨在使他们成为正直诚信、尊重他人、追求真理、乐于奉献、勤学敏思、勇于创新、体格健壮、意志坚强、综合素质较高的学生,为未来的拔尖创新人才打基础,为基础教育改革提供可借鉴的经验。

二、探索:开展“充实式”培养的本土行动

1. 构建文理兼备、学科综合的课程体系

为解决课程安排上“重数学和自然科学,轻人文社会科学”“重书本理论知识学习,轻实践感受体验”“重分学科专业课程学习,轻综合课程和忽视学科间呼应协调”等问题,在实施国家课程的同时,素质班在课程建设上采取了一些新举措。

其一,增设人文社科方面的逻辑学、哲学、经济学、法学等课程。

其二,开设一门文科综合性课程—历史与社会(我校教师自编)。

其三,开设“中华典籍选读”,由语文或专聘教师担任,精选思想性强、理趣并重、内容丰厚而深刻的春秋战国先秦时期文章,开展旨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批判精神的阅读。

其四,为培养学生阅读兴趣,四年课程中都安排了自由阅读课,所有任课教师均可向学生推荐阅读书目。

其五,在开始学习物理、化学、生物之前,第一年开设理科综合课程—综合自然科学基础课(我校教师自编),为进一步的理科学习作准备。

其六,由学生和教師共同确定自主学习研究课题。教学时间集中与分散结合,平时各学科教师开展课内外学科兴趣辅导,向学生介绍本学科有研究价值和有研究条件的问题,鼓励学生自行提出课题,每学期集中一周时间进行学习研究。

素质班在文科增加“中华典籍选读”“自由阅读课”,旨在强化传统文化学习与民族优秀文化传承;理科增加专为素质班学生开设的校本选修“综合自然科学课”“探究实验课”等,要求学生在学习中“自选方向、自定课题、自主研究、自主评价、自动分享”。由此,素质班通过国家课程整合、特色校本课程创新两大途径,搭建起了序列化、体系化的素质班课程设置及实施体系(见表1)。

素质班充分发挥优秀课程的核心引领作用,取得了良好的育人效果。文理兼备、学科综合的课程奠定了学生成为拔尖创新人才的核心素养。在每学期两周的社会实践和研究性学习中,学生每年可以参与和完成十项左右课题研究,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研究能力。2017年3月,素质1班黄语琦同学的研究课题“叶片叠加导致荧光产量增加的原因分析”,获“北京青少年科技创新市长奖”。

2. 激活教师思想,创新高效能的教学方式

教学改革的关键是教师,教师素养提升的原始动力来源于“信念”的转变。我校始终把教师业务提升与课程改革探究放在首要位置,具体措施如下。

其一,提供外在机制,转变教师教学信念。这些机制具体可以概括为“激活思想”和“调整重点”。“激活思想”是指引领教师解放思想,鼓励教师根据自己的想法对教学进行探索和创新,培养学生寻找“是什么”“为什么”和“还有什么”的思维习惯。“调整重点”就是要求教师将教学重点从研究教师“如何教”调整到研究学生“如何学”,以学定教,教学生“学会学习”。

以数学学科为例,素质班数学教师在教学中着力培养学生用数学眼光解决实际问题,把数学知识与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真正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无处不在、魅力无穷。例如:在学习几何之前,为了让学生比较直观地认识并了解几何图形,教师在暑假布置了一项作业,让学生设计并制作一件衣服,材质不限,样式不限,需要画出设计图并写一写在此过程中的感受或启发。学生们在设计和制作衣服的过程中真正认识到:要想衣服漂亮,就要准确测量;要想衣服合身,就要用到比例尺;要想衣服完美,就要懂对称;要想用最少的钱买到可心的布料,就要提前算好尺寸;要想衣服个性化,就要多设计一些图形……这样一步步下来,学生反复尝试,大胆创新,变得更加认真严谨,在不知不觉中学会了很多数学知识,获得数学探索的体验和乐趣,提高了利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

其二,提高教学效能。具体包括转变学习方式,采取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灵活采用自学、小组合作等方式;提倡高效学习,课堂教学和学科作业做到“少而精”,减少思维含量少的练习;减少考试次数,除了每学期结束或模块结课,素质班一般不进行考试,重在引领学生探究和体验;重视过程调控,每学期进行2~3次教学有效性调查,为教师把握教学起点、反思教学效果、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提供科学的量化指标。

3. 开展自我反省、自觉自律的道德教育

教育的真谛是育人,素质班旨在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成长,使学生获得全面发展。

其一,坚持全员育人的原则,重视教师的榜样作用;遵循“亲其师,信其道”的规律,以良好的师生关系来唤起学生的内心自觉。

其二,废除灌输式、惩戒型的教育,引导学生从小事做起,在实践中践行公民意识和奉献精神,克服以自我为中心的倾向,从他律走向自律。

其三,引导学生培养自我反思精神,养成自我反省和反思的习惯,在经常性的自我反思中净化心灵,成为有助于他人、有益于社会的人。

4. 建立因人因材的个性化、综合性评价机制

(1)教学评价:“因人因材”反馈教学、激发潜能

在班级授课制的背景下,如何让教学在更大程度上适应不同学生的需求?如何尽可能激发更多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何有效挖掘不同类型学生的潜能?如何形成对不同学生的合理期待?为此,素质班引入我国学者自主研发的ASEA“因人因材”评价系统(Appraisement System in accordance to Educatees Aptitude)。在获取学生学习适应性、家庭教育状况和认知能力资料的基础上,输入每门学科的考试成绩,ASEA评价系统可以计算出每个学生的潜力水平、每个学生每次考试的发挥水平、影响学习成绩的因素的权重关系,诊断每个学生之所以不能充分发挥潜力的限制因素,评估某门学科教学的有效性。

(2)学生评价:动态与发展兼顾

素质班减少学科考试的频次,突出“过程和结果、实分制和学分制”相结合的原则,实行“人文素养、学业素养、发展素养”相统一的“360分综合素质评价体系”。

学生综合素质量化评价包括三部分考评内容。第一部分为人文素养评价,包括学生的思想品德素质、心理素质、身体素质、审美素质等方面的评价,占150分;第二部分为学科素养评价,包括学生学业素质、劳技素质等方面的评价,占150分;第三部分为发展素养评价,包括学生个性发展、合作发展及创新发展方面的评价,占60分。学生综合素质量化评价的最高分为360分。素质班建立学生学情档案,运用因人因材评价软件,对学生的发展状况及潜力作出评价。

三、思考:拔尖创新人才成长需要更多顶层设计

素质班探索出智力优秀学生培养的新模式,为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提供了有效途径;促进了教师专业化发展,为学校培养了一批创新务实的优秀教师;推动了学校的整体优质发展,在国内外产生了良好的示范和辐射影响。素质班育人模式是具有中国特色的自主创新项目。其智力鉴别方法、工具、跟踪评价等均采用中国学者自己研发的产品,实施我校自创的试读、自然体育课、综合自然科学课、自由阅读等课程,为培养具有中国情怀、国际视野的拔尖创新人才打下坚实基础。

素质班教育模式能够激活学生旺盛的求知欲,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但也受高考评价规定性内容和形式的限制。当前高考虽然加强了探索、创新、综合、实践等内容,但仍然难以全面真实地考查素质班学生的实际水平。第一届素质班毕业生虽然取得优异的高考成绩,但高中三年中有较多时间要回归普通高中教学模式以应对高考,这对学生的创造力发展十分不利。我们的解决设想是整体设计素质班4+3教育模式,在教育方案中统筹设计小初高培养目标与策略,更好地在中学阶段为拔尖创新人才打好基础。

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是从教育大国走向教育强国的关键,其中人才早期甄别和培養意义非凡,对此世界各国都作为国家战略予以重视。但我国理论支持、政策保障、师资供给等方面的不足,严重影响了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事业的健康发展。当前,我们特别需要国家层面的政策与机制支持,如开通智力优秀学生通过自主招生升入高校的绿色升学通道,研究符合拔尖创新人才教育需要的专业教师队伍培养与管理机制等。我们期待我国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事业的未来会越来越好。

参考文献:

[1] 弗赖登塔尔.作为教育任务的数学[M].陈昌平,等,编译.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5.

[2] 王俊成.北京八中超常教育30年文集[M].北京:学苑出版社,2015.

[3] 王俊成,何静.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北京八中模式[J].中小学管理,2013,(2).

[4] 王俊成,何静.开发人才中的“富矿”:北京八中31年超常教育探索及启示[J].中小学管理,2016,(9).

[5] 乔纳森·普拉克.发展超常教育需要解决的三个问题[J].教育研究,2010,(2).

[6] 王波.《美国超常教育教师知识与技能标准》及其启示[J].中国特殊教育,2012,(3).

猜你喜欢

素质人才评价
南岸:聚人才之智 建创新之城
素质培养目标下经管“专业课程链”构建研究
多元需求 多元教育 多元人才
公关摄影师必备素质
2006—2016年度C—NCAP评价结果
2006—2015年度C—NCAP评价结果(3)
2006—2015年度C—NCAP评价结果(2)
2006—2015年度C—NCAP评价结果
毛遂自荐
为国家选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