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栏目特邀主持人:龚 斌

2018-09-17

苏州教育学院学报 2018年4期
关键词:柳先生陶诗扬雄

主持人语:徐国荣、梅嫣 《“五柳先生”人物原型及精神风致之渊源探论》一文,全面探讨了陶渊明《五柳先生传》的性质。关于《五柳先生传》这篇作品,《宋书·隐逸传》、《南史·隐逸传》、萧统《陶渊明传》皆认为是陶渊明“自况”,时人谓之“实录”。近年来,有人否定史传的“自况”说,以为此文同《汉书·扬雄传》有密切关系,甚至说“五柳先生”即扬雄。徐国荣、梅嫣二位学者的《“五柳先生”人物原型及精神风致之渊源探论》,则根据现存的文献资料,认为用“五柳”之号直接指陶渊明,始于萧梁时期,且以为《宋书》称《五柳先生传》为“自况”,是符合实际的。文章梳理了学界对于《五柳先生传》为“自况”的种种看法,一一作出分析,其中颇有合理之处。文章的主要论点认为,应当尊重最早的原始文献,《五柳先生传》确实是“自况”,但又有原型,原型即是扬雄,但并不是为扬雄作传。《五柳先生传》以扬雄为原型,结合了自己的理想与愿望;同时,“五柳先生”具有“当代感”,这种“当代感”指的是魏晋时代崇尚隐逸风尚与林下风致的影响,尤其是嵇康精神风致的影响。上述看法正确与否,可供进一步讨论。文章的研究值得肯定,首先在于尊重史料。《宋书》《南史》及萧统关于《五柳先生传》的记载完全一致,都以为是渊明“自况”,乃是“实录”,这是评价《五柳先生传》的基础。从陶渊明的生平行事看,渊明确实像是“五柳先生”。史料虽然不可能全部真实,但无论如何比今人证据不足或根本无证据的猜测可靠得多。其次,本文承认《五柳先生传》是作者的“自况”,但又探索《五柳先生传》与古贤的精神传承关系,这不仅是正确的研究方法,而且其观点也是陶渊明研究的新拓展、新成果。比较而言,文章所提到的诸如《五柳先生传》与陶侃种柳有关;“五柳”之“五”,谐音“乌”,“五柳”即“乌有”;渊明“模仿正史《后汉书·逸民传》”之类的说法,其实多是无依据的猜测,甚至犯了常识错误。

王慧刚的《从宋代闲适词看宋人的闲情文化及其对陶渊明的接受》一文,以全宋词为研究对象,文章认为,宋词中存在大量的闲适词,这与宋代普遍流行的闲逸之风以及传统的闲情文化有很大关系,而且这种现象体现了陶渊明的深刻影响,是宋人接受陶渊明的一种独特方式。陶渊明是中国文人生活史上首屈一指的休闲文化之祖,影响后世极为深远。文章梳理并概括了陶渊明闲情文化的种种表现,着力从琴书之乐、读书之乐、园林之乐、北窗下高卧之乐等方面探讨了陶渊明对宋人闲情文化的影响。后世多方面接受陶渊明的闲情文化,是显而易见的事实。宋代因中国士人文化的成熟与全面高涨,直接推动文人生活的雅致化、艺术化,同时,对陶渊明休闲文化的接受更为明显。对这种文化现象,确实有探讨和研究的价值。当然,要着重指出的是:陶渊明的休闲生活同后世的闲情文化有着本质差别。陶渊明之酒高出古人,其原因在于“不在于众事,寄众事以忘情者也”(宋咸熙《耐冷谭》)。萧统认为陶公饮酒是“寄酒为迹”,“酒”是一种表象和手段,醉酒是陶渊明离世绝俗的表现。不唯如此,陶渊明带着哲学沉思来饮酒,“托酒以返真还淳,忘怀名利,以了死生”(方宗诚《陶诗真诠》)。他用饮酒的方式来体悟天道,超越现实与自我,进而达到淡泊超脱、冥合自然的境界。而宋人饮酒,主要是生活的享受、闲情的消遣,少了鄙视俗世的精神,更少有哲学的思辨与体悟。至于宋人倾心的红袖侑酒,乃是醇酒、美人的双重享受,自然是陶潜无法梦见的了。再如陶渊明回归田园,躬耕陇亩,更不可与后世文士的园林清趣等同而语。文章虽然也注意到陶渊明休闲文化与宋人闲情的区别,但似乎着墨不够。如果能指出两者之间的区别及其时代原因,而且作为讨论的重点,则更有价值。

李治中的《陶渊明两次居丧与仕途之关系》探索渊明生平经历中母丧与妹丧同他仕隐的关系。关于晋安帝隆安五年(401)至义熙元年(405)这段时间渊明的事迹,众说纷纭。文章从陶澍、梁启超说,以为隆安五年渊明孟氏母丧,他从刘牢之军幕,但有人以为渊明时在桓玄军幕。对于渊明回寻阳居丧问题,文章以为“客观上具有以孝出名、因名致仕的大众心理”。其实,居丧三年,乃古来礼经之规定。固然有人以孝名而获荐举入仕,但称渊明亦是此种心理,似无证据。此外程氏妹丧,渊明辞官彭泽奔丧,文章亦称渊明“居丧”。此应称“守丧”为妥。渊明辞官彭泽的原因,本文以为此时江州实际被刘裕、刘毅掌控,陶渊明见复兴晋室无望,遂退隐以避祸,程氏妹卒仅为托辞。此说有一定的合理性。文章出入经史,资料丰富,推理严密、细腻,体现了扎实的专业功底与良好的学养。

陈冬根《试论陶渊明的孤独叙事》一文,不赞成前人有关陶渊明的为人与为文皆是平淡自然的传统结论,以为这在一定程度上是“误读”,或者说是一种“选择性传释”。又认为:“陶氏诗文中的孤独叙事,不是未能勘破生死而对生命短暂的恐惧,实为渴望有所树立的士大夫们所常有的那种功业不成的人生悲叹。”关于陶诗及渊明个性的“平淡”问题,前人已有充分的研究。陶诗的平淡自然,主要表现于田园诗。苏轼等人指出陶诗平淡自然的基本特征,后人也大多赞同这种看法,并非没有理由。但若以为陶诗全是平淡,恐怕不合事实。陶渊明的咏怀诗,有慷慨不平之气。朱熹说渊明“豪放”,辛弃疾称渊明“酷似卧龙诸葛”,其实都已指出渊明平淡之外还有豪放的一面。朱自清认为“陶诗的特色正在于不平不奇、不枯不腴、不质不绮……却又是亦平亦奇、亦枯亦腴、亦质亦绮”。至于所谓陶渊明“孤独叙事”,这本来就是作家抒写心灵的固有特征,是作家进入创作状态后的一种心态。凡是深刻的文学作品,都是作家的独语;孤独和寂寥,是文艺创造的最佳状态。甘于孤独与寂寞,源于儒家的出处、语默的原则,也源于道家的哲学,后来更加持了佛家的修炼智慧。

猜你喜欢

柳先生陶诗扬雄
试论扬雄《法言》对儒学的发展
刍议扬雄笔下的蚕桑及民生观
扬雄的蚕丛说与史学价值
晚明陶诗评点研究
柳先生和小黑
柳先生的正骨膏
西汉扬雄《太玄》律学思想的初步认识
苏轼和陶诗研究综述
陶渊明诗歌意象的张力
捷先生的红宝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