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位思考:从学生视角看高校思政课教学的改革与创新
2018-09-16张喜顺
张喜顺
摘 要:长期以来,我国高校思政课教学的改革与创新注重从教师的视角考虑解决方案,而忽视了学生的真实感受。文章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提出换位思考的理念,从学生的视角考虑思政课的课前、课中、课后三个环节中,教师应该怎么做、能做什么以及效果如何,提出了自己的一些看法。
关键词:换位思考;学生视角;思政课;新媒体;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18)02-0021-04
Abstract: For a long time, the reform and innov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has valued consideration of the solution from the teacher's perspective, ignoring the true feelings of the students. Based on the writer's own teaching practice empathy concept, the paper discusses what teachers should do, how they should do, and what effect will be brought during the three steps including before class, in class, after clas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students.
Keywords: Empathy; students' perspectiv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new media; reform
我国高校思政课承担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使命,2016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总书记的讲话为今后我国高校思政课的教学指明了方向,但如何实现立德树人?在长期的高校思政课教学中,思政课教师也进行了大量的实践与探索,总结出了许多宝贵的教学经验,但我们在梳理这些教学经验及研究成果时发现,教师们习惯于从自身的视角来审视所授课程如何起到好的教育效果,却极少考虑学生的真实感受,高校是培养人才的地方,教学效果的好坏应当学生说了算,只有学生认可,才能证明我们的教育有效果。
下面,笔者就不揣浅陋,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从课前、课中、课后三个阶段展开论述。通过教师的换位思考,从学生视角来看我国高校思政课教学应该如何进行改革与创新。
一、课前做好与所授學生的相互了解
从学生视角考虑我们的高校思政课的改革与创新,就首先需要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我们知道高校思政课属于全校公共课,各个院系的学生都有,思政课教师与他们的交流仅限于课堂,上完课后基本形同陌路,学生只认识教师的长相,而教师对学生绝大多数不认识。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笔者认为思政课教师要做好课前与所授学生的相互了解,可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解决:
(一)多与所授学生辅导员沟通交流
大学生从入学第一天起,就与自己的辅导员老师开始接触,在上课之前,思政课教师应与所教院系的学生辅导员建立联系,向他们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从学生人数、男女生比例、年龄、专业、生源地、高考分数、学生的兴趣爱好、学生高中思政课开设情况等等方面了解清楚,做好记录,建立一个学生电子档案库,对每个学生都做到心中有数,以供上课前有针对性的进行备课。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为例,学生在高中阶段,文科生的历史课开设贯穿高中三年,因此文科生对中国近现代史的熟悉程度就比较高;理科生在高中阶段一般就是高一上学期开设,高一下学期及高二高三就不开了,所以这类学生对中国近现代史的了解就欠缺一些。这种情况的了解就能让我们根据所教学生的不同院系和专业,制定有针对性的教学设计。
(二)多与所授学生沟通交流
现在大学生的日常课时安排一般都比较多,思政课只是其中的极少一部分,在课堂上,教师要讲授教学内容,与学生之间的思想交流比较少,对学生的所思所想了解并不多。因此需要建立课堂之外的沟通交流机制。这种交流机制既可以在课前也可以在课后,比如通过QQ、微信等新媒体社交平台与学生交流,通过与学生沟通交流,就能进一步掌握学生具体的基本情况、思想动态,为教学活动有针对性的开展提供更有价值的参考。
在课前做好师生之间的相互了解后,下一步的功夫就是在课堂中的教学过程设计。
二、课中把握好所授内容与学生兴趣的结合点
(一)与现实问题结合起来
高校思政课一般理论性比较强,如果教师在上课时不与现实结合起来,学生就会没有兴趣,比如讲抗日战争,从中学以来学生就对这段历史非常熟悉,教师如果仍然延续中学教师的讲课风格,叙述一些史实,最后讲一讲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和意义,那么,学生就会没有任何兴趣可言。其实,这门课如果讲好,学生是很愿意听的,怎么讲呢?教师可以结合当今日本的现实来讲。比如日本现在的安倍政权,仍然在以不同方式、不同场合美化、否认那场侵略中国及亚洲人民的事实,仍然在鼓吹、煽动中国周边甚至域外国家对抗中国。教师就可以设问,日本为什么这样做呢?日本这样做的历史根源是什么?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就可以采用倒叙的手法从现实倒推回二战时期,这样学生就会带着问题,带着对当今中日关系的现实责任感回顾历史。同时,在教学中,教师要从学生课余时间的兴趣爱好入手。现在的学生大多是90后,很多学生是97、98、99年出生的,这些学生从小就对对日本的动漫及电影比较喜欢,比如学生对日本著名动画导演、动画师及漫画家宫崎骏的作品比较喜欢,教师就可以在介绍并放映宫崎骏的《千与千寻》、《天空之城》等学生比较喜欢看的动漫作品时,顺便介绍宫崎骏本人也是一个反战人士,教师用这样一个日本反战人士来揭露日本曾经的罪行,就能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的兴趣。
(二)与青年学生的语言风格结合起来
互联网时代长大的青年学生,其思维方式、语言风格都与60后、70后的教师不太一样,他们思维更加活跃,语言风格“网络化”,比如什么“辣眼睛”(不忍直视)、“白骨精”(白领、骨干、精英)、“表”(不要)、酱紫(这样子)、“厉害了”等等,这些网络用语都是现在青年学生喜欢用的词语,当然他们也会不断的自己创造一些词语。高校思政课教师如果在日常的教学中,通过网络平台及课间休息多与学生交流,掌握这些词汇,上课时适当穿插一些这样网络用语,学生会感觉老师很时髦、很新潮,与他们之间没有代沟,一下子就拉近了与他们之间的距离,他们就会乐意听你的课。
(三)与分组讨论结合起来
思政课传统课堂一般是重讲授轻讨论,师生之间的互动仅仅停留在提几个问题学生回答,而回答的学生只是极个别,大多数学生没有响应,单调而乏味,笔者在教学实践中,探索总结出了传统课堂一分为三的教学模式。比如在讲授《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中的第七章:为新中国而奋斗一章中,总共四节内容,以每节课50分钟,同一个班级连续上两节课为例。一是教师讲授。第一节课教师讲授(或者是让提前安排好的学生来讲),主要讲解本节课的教学重点、难点,讲课的过程中适当穿插提前制作好的“微课程”,第一节课临结束时,教师安排好第二节课需要讨论的内容以及如何分组(需要讨论的内容已经通过QQ群、微信群等网络平提前台告知学生,学生都已经做好了提前的预习准备),让学生利用课间时间把小组分好。二是学生分组讨论,讨论时间安排在第二节课前40分钟,提出的问题是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够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国民党蒋介石政权为什么会失败?根据提出的问题让学生分组讨论,每组选一个小组长,负责记录本组讨论情况,讨论中学生可以利用手机查阅相关讨论主题的资料(虽然安排了让学生提前预习准备,但总会有个别学生不自觉,没有准备任何发言的讨论材料,因此让其用手机辅助)。教师要求每个小组长要如实记录本组每个人的讨论观点,讨论结束后要把本组成员都签上名字,交给教师,作为最后教师点评总结和记录平时成绩的依据。三是最后10分钟教师根据学生分组讨论的情况逐一做点评总结。对学生讨论内容中观点正确、全面的给予充分的表扬和鼓励,对明显存在错误思想倾向的观点进行引导,从而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这种课堂教学模式经过连续一个学期的尝试,取得了很大成功,学生比较满意,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互动加强,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了,许多历史问题在这种唇枪舌战的讨论下得到更深的认识和理解。
这种教学模式即发挥了传统教学的优势,又让学生充分的参与教学内容的讨论,利用了手机的功能,让学生意识到,手机不单纯是来玩的,也可以辅助学习。同时也弥补了有些学者提出的“对分课堂”[1]教学模式的不足。
(四)与学生未来的发展结合起来
每当上思政课,教师就会发现老师在上边讲,学生在下边看自己专业书、英语书、各种资格考试用书等等。这个问题对学生来讲很现实,也能理解,但关键是影响了高校思政课的育人功能,如何解决这个问题?下面,笔者结合多年的思政课教学,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解决:
一是教導学生国家与社会对人才的基本需求为德才兼备,以德为先。习近平总书记说过,选拔任用党的干部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其实在社会各个行业都是需要这样的人才。思政课教师要让学生明白,不管你是文科生、理科生还是工科生,毕业之后从事什么工作都要遵循这个条件。而思政课就是要发挥塑造大学生的品德的功能,真正做到习近平总书记今年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说的,以“立德树人”为核心的理念。比如我们讲《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第十章: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时,讲到我们要全面从严治党,就可以举出很多十八大以来落马的腐败官员,这些落马官员大都是有才无德的表现。进而教育学生要在在短短的几十分钟课堂上注意听讲,汲取历史的教训,为自己未来光明的前途打好道德基础。
二是让学生认识到学好思政课是进一步深造的现实需求。近几年我国大学生的就业形势不容乐观,每年毕业的大学生在增加,而就业岗位却没有正比例增长,再加上学生对就业岗位的挑剔、对就业区域的选择、对就业薪水的期望等等因素,让很多学生本科毕业之后选择继续深造,比如考研、考公务员等。以考研为例,按照我国目前的考研科目要求,不管是哪个专业的学生考研,政治是必考的,而政治考试的内容就是高校思政课的各门课程。因此,高校思政课教师就可以抓住学生的这个现实需求,在平时的讲课当中给学生灌输这个思想,引起他们的重视。同时,在课堂上适当穿插当节课内容在往年考研中出过的题目,来满足这部分有考研愿望的学生的需求。
三是用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引领学生。处于高中阶段的学生,现实的理想目标都比较明确,那就是考上大学,一旦这个目标实现,步入大学后,大学生活没有了高中紧张而有序的生活,面对虚拟的互联网与现实社会环境的诱惑,很容易丧失理想,丧失斗志,迷失方向。作为高校思政课教师有责任和义务引导好学生未来的发展方向。要教育学生,我们党95年来之所以能够经受一次次挫折而又一次次奋起,归根到底是因为我们党有远大的理想、坚定的信念和崇高的追求。高校思政课教师要让学生明白,党的理想也就是我们国家的理想,理想的最终实现要靠我们每个单个的人的共同努力与奋斗。当然,高校思政课教师不能单纯的向学生讲理论、喊口号,要结合大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引导他们。引导学生把自己的现实理想目标与我们党的理想目标结合起来。教导学生一定不要安于现状、迷失方向,引导学生树立自己新的未来的理想目标,并付诸努力。
三、课后利用新媒体讨论课本内外的有关问题,深化学生的理解
刚刚召开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也提到“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总书记的讲话为我国高校今后思政课的教学改革与创新指明了方向。现如今,每个学生都有智能手机,每天都是机不离手。针对此种现象,有的学者开发了一个手机学习软件,利用手机结合电子屏幕来授课[2]。对于这种方式的改革,笔者以为是矫枉过正了,虽然解决了学生上思政课“抬头率”不高,上课玩手机的习惯,但也有弊端。先不说长时间看手机对眼睛的伤害,就是学生们难得聚在一起上课的讨论交流也放在虚拟的环境内进行,学生现实社会中的语言表达能力如何培养?另外教室的网络信号中断、学生手机丢失或者忘记带进教室、手机软件出问题等等也是制约因素。所以,笔者认为手机的利用应放在课余时间,利用手机的功能辅助教学,而不能成为教学的主导因素。
在前面的分析中,我们知道课堂由于受时间的限制,每节课所讲的内容不可能讨论充分,每个学生也没有充分的发言。另外,在课堂上,学生之间的发言、讨论有一种紧张感、拘束感,再加上有的学生性格比较内敛,不善于在公众场合发言。这就需要利用课余时间通过这种新媒体继续讨论课内外的有关问题。比如利用QQ群、微信群等。但是,为了达到预期的效果,笔者结合自己的做法,认为需要把握以下三点:
(一)讨论时间的把握
大学生白天的时间一般是上课、自习、在校内外自由活动,所以很少能有时间静下心来在新媒体社交平台讨论问题,晚上9点之前一般都会上晚自习,所以比较集中的安静时间是在晚上9点半到11点左右,这个时间,学生一般都不会睡觉,有的在学习,有的可能就在电脑上、手机上打游戏,高校思政课教师就可以利用这个时间,在提前建立好的QQ群、微信群里和学生进行一些问题的交流。笔者结合自己的实践,认为交流时间以半个小时到一个小时之间为宜。
(二)讨论问题的选择
在群里谈论的问题选择也很重要,问题选择不好,或者与课堂上讲解并讨论过的内容重复,学生的兴致就不高,就会出现讨论不下去的现象。如笔者在讲通识选修课《黄河文明探寻》一课中,分析黄河文明发展的几个阶段,为什么在黄河文明的后期,远离了中原地区?这个问题在上课时涉及较少,讨论中学生兴趣很高,大家唇枪舌战,氛围很热烈,我就在其中适当的插入自己的观点,与学生互动,对讲得好的学生,我就运用语言和表情包进行肯定和表扬,学生受到“奖励”后,兴致更高。就是在师生这种虚拟环境零距离的互动中,学生们对这个问题的看法也逐渐深入,起到了传统课堂所达不到的教育作用。
我把这种讨论问题的方式称之为“每日一题”,学生们也都习惯了这种方式,有学生给我反馈,说这种方式不但学到了更多的知识,加强了同学们之间、师生之间的交流,还让那些一到晚上就坐在电脑前,或者是拿着手机打游戏、看电影的同学给吸引了过来。
(三)讨论中教师角色的定位
笔者以为,应摒弃传统的教师在学生中高高在上的观念,把学生当做自己的知心朋友,淡化师生关系。只有这样,学生才会感觉自然,才会和你畅所欲言的沟通。在群里讨论的的过程中,说话的方式也可以多样,比如,现在的学生在群里一般喜欢发一些表情包、幽默小段子,搞笑小视频等等,活跃群里的气氛。这样就打破了传统的思政课教师一副说教面孔的死板形象,通过这种方式,学生会感觉教师很平易近人、幽默风趣,和他们是好朋友,讨论起问题来就更加积极、热烈。
这种利用新媒体建立一个全班学生的QQ群或者微信群等形式,让教师与学生在课余时间直接零距离的沟通交流。还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好处:一是在拉近师生距离的同时,也能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之外的其他问题。二是能够搜集学生听课后的反馈信息。以便以后的教学中取长补短,不断改进教学方法。三是便于发布与教学内容有关的知识,有利于拓宽学生知识面。在群里,教师可以发布一些与所教内容相关的内容,文字、图片、视频都行,让学生利于课余时间观看,拓宽他们的知识面,吸引他们对思政课的兴趣。四是可以真正达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思政课的传统特点就是教师上完课后,与学生的接触与沟通就中断了,学生听完课的效果如何?认不认可课本上及教师的观点?他们还有哪些想法?这些我们都不得而知,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就会出现短板,出现空白,实现不了习近平总书记要求的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新媒体技术的应用就能填补这个空白,弥补这个缺憾,会达到我们意想不到的教育效果。
四、结束语
通过以上的粗浅梳理、探讨,笔者认为,在高校思政课的教学当中,换位思考是关键环节,不换位思考你就不知道现在的青年学生在想什么,需要什么,我们能做什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想政治工作从根本上说是做人的工作,必须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让学生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只有通过换位思考,知道了青年学生的所思所想,有针对性的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才能起到预期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张学新.对分课堂:大学课堂教学改革的新探索[J].复旦教育论坛,2014,12(5).
[2]沈震,钱伟量.基于移动互联技术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學改革[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16(3).
[3]孟庆民.创新创业教育背景下的教学改革探索——以通信原理课程为例[J].高教学刊,2016(10):11-13.
[4]余展洪.创新创业教育导向下高校思政课教学整体设计改革刍议[J].高教学刊,2015(13):13-15.
[5]欧阳天成,黄豪中.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研究[J].高教学刊,2017(05):3-4.
[6]刘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内涵、问题与改革路径探析[J].高教学刊,2016(10):31-32.
[7]丁玉梅.旅游管理专业创新创业课程体系改革探析[J].高教学刊,2017(02):124-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