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翻译视角看西方学者中国戏曲观变化
2018-09-15董单
董 单
(中国戏曲学院国际文化交流系,北京 100073)
一、早期的文本翻译
18世纪的欧洲传教士和19世纪早期的欧洲汉学家,是中国戏曲外译与传播的“开拓者”。对于中国戏曲西传,学术界普遍接受的最早被译介到海外的中国古代戏曲作品,是1735年法国耶稣教会传教士马若瑟(Joseph de Prémare,1667-1735)的法译本元杂剧《赵氏孤儿》,此剧被王国维誉为“列之于世界大悲剧亦无愧色”,而之所以能成为“世界著名之剧”,一个先决条件是必须经过翻译介绍遂被世界所了解。[1]因此马若瑟的《赵氏孤儿》法译本在中国戏曲翻译史及海外传播史上占有不容忽视的重要地位,这不仅由于它是被译入欧洲的第一部中国戏曲作品,也因为该译本当年曾给欧洲读者带来了新奇的阅读体验,在欧洲激起了强烈的反响。虽然马若瑟的译本只是节译本,省略了原剧的曲词,仅译了原剧中的宾白部分,但却译出了原剧的主要情节,因此他在历史上的首创之举功不可没。19世纪,意大利耶稣会传教士、汉学家晁德莅(Angelo Zottoli, 1826-1902)在1879年用拉丁文编写的《中国文化教程》亦对中国戏曲在欧洲的传播贡献极大。《中国文化教程》翻译及收录了多部中国戏曲剧本,包括《西厢记》《杀狗劝夫》《东堂老》《潇湘雨》《来生债》《薛仁贵》《马陵道》《慎鸾交》《风筝误》《奈何天》等。这些剧本随着《中国文化教程》的法译本传播到欧洲各国,令更多中国戏曲为欧洲学者所了解和熟悉。[2](P51)
随着中国戏曲在欧洲的传播,始于明末的中西文化交流进入了新的阶段,西方人在中西交流过程中建立了一个专门研究中国的学科——汉学(Sinology)。从《赵氏孤儿》首个译本在欧洲出现至今,中国戏曲的传播与研究始终是西方汉学体系的一部分。19世纪的法国汉学已达到很高的水平,出现了许多著名的汉学家,如雷暮沙(Abel-Remusat,1778-1832),儒莲(Stanislas Aignan Julien, 1797-1873)、巴赞(Antonie Pierre Louis Bazin,1799-1863)等。雷暮沙译有《玉梨魂》,他的学生儒莲在中国戏曲翻译和研究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翻译了大量中国戏曲,包括《赵氏孤儿》《灰阑记》《西厢记:十六幕戏剧》等。他的译作被中外学者推崇为第一流的译作,至今仍是法语读者了解中国戏曲的最佳读本之一。[3](P25)作为儒莲的学生,巴赞继承了儒莲对中国戏曲文本翻译的态度,他与儒莲一样重视“曲”的作用与价值,纠正了自马若瑟以来在欧洲广为流传的偏见。出版有法文本的《中国戏剧》(TheatreChinois),里面收录了《合汗衫:四幕剧》的选译、《邹梅香》的两幕选译、《窦娥冤》的全译,以及《货郎担》的全译。他的一部重要译作是1841年出版的《琵琶记》法译本。1850年出版的《元代:中国文学插图史——由元皇帝登基至明朝的兴业》收录了他十余篇明代戏曲作品的译文及介绍,如《来生债》选译评价、《薛仁贵》分析、白朴《梧桐雨》译本、《铁拐李》选译评介、《秋胡戏妻》选译评介、《倩女离魂》浅析、《黄粱梦》分析、《抱妆盒》翻译介绍等。[4](P482-524)在二十年间巴赞向欧洲读者翻译及介绍了超过二十种元明戏曲,在中国戏曲西传的过程中居功至伟。
除法国的汉学家外,19世纪上半叶在中国文学领域投入较多的还有英国人德庇时(J· F· Davis,1795-1890),1817年他所著的《中国诗作》(ThePoetryoftheChinese),书中有英译《老生儿》八行曲文,《老生儿》英译本的问世,打破了《赵氏孤儿》之后戏曲翻译在欧洲长达八十多年的沉寂,[5](P26)他还译有《汉宫秋:中国悲剧》等。英国人R·K·道格拉斯(R· K· Douglas)译著的《中国故事》(ChineseStories)书中,也有《汉宫秋》的概括介绍和选译文。还有英国人G·亚当斯(G· Adams)的《中国戏剧》(TheChineseDrama),其中有《琵琶记》的片段英译文。美国的汉学虽然起步较晚,但有一位著名的汉学家卫三畏(Samuel Wells Williams,1812-1884),他根据法国汉学家巴赞的法译本转译了《合汗衫》的英译本。同时,《西厢记》的第一个外文译本也来自于19世纪末的美国。关于18、19世纪西方学者的中国戏曲文本译著详见表1。
二、全面介绍中国戏曲
20世纪以来,西方人不仅在中国戏曲外译(见表2)上继续耕耘,译著众多、题材广泛,而且随着对中国戏剧的了解,他们开始全面且系统地向西方介绍中国戏曲(见表3)。美国人凯特·布斯(Kate Buss)的《中国戏剧研究》(StudiesinChineseDrama)于1922年美国波士顿四海出版公司出版(Boston, The Four Seas Press),此书着重介绍梅兰芳并配有精美插图。1925年,美国人朱克尔(A· E· Zucker)著《中国戏剧》(TheChineseTheatre),有《窦娥冤》第三折《斩窦娥》的节译文,此书由美国波士顿利特尔·布朗公司出版(Boston, Little Brown and Co.)。[6]朱克尔曾是美国马里兰州大学的比较文学教授,还曾在北京协和医院任英语教师。此书讲述了中国戏曲的发展过程,并介绍了中国戏曲的独特表演,还提到了梅兰芳的表演艺术,对于研究中国戏曲有一定的学术价值。1929年美国华裔梁杜乾(George king Leung)出版了《梅兰芳:中国首席演员》(MeiLan-fang,ForemostActorofChina),此人曾是燕京大学创始人,值得一提的是,本书序言由民国时期美国最后一位驻华大使司徒雷登所做,以梅兰芳为主要内容,详细介绍了梅兰芳的生平、表演以及对中国戏曲的创造性贡献,同时还记述了梅派的代表剧目和当时对梅兰芳的戏曲评论,书中最有价值的地方是详细叙述了梅兰芳访美的全部过程,为今天的人们了解那段历史提供了珍贵的资料。[7]1930年,阿灵顿(L· C· Alington)的《古今中国戏剧》(TheChineseDrama:FromtheEarliestTimesUntilToday),对中国戏曲历史做了全景式介绍和研究,用英语向西方读者诠释了中国戏曲的独特表演。1937年华裔汉学家程修龄(Cecilia S· I· Zurug)的《中国戏剧之秘密》(SecretsoftheChineseDrama),以及在伦敦出版的《梅兰芳中国戏曲》,这两部著作都提到了梅兰芳访美对英语世界产生的影响及对以京剧为代表的中国戏曲的认识。
表1 18、19世纪西方学者的中国戏曲著作
表2 20世纪上半叶西方学者的中国戏曲译著
《现代中国文学的创作精神》(有《汉宫秋》的部分译文载于《天下月刊》)哈罗德·阿克顿中国英语1935《黄粱梦》路易·拉卢瓦法国法语1935《西厢记:中世纪戏剧》亨利H·哈特美国英语1936《中国唐代散文文学》(有《莺莺传》)叶女士英国英语1937《天下月刊》(有《牡丹亭》中《春香闹塾》选译文)哈罗德·阿克顿中国英语1939《中国传统故事集》(有《莺莺传》)王际真英国英语1944
表3 20世纪上半叶西方学者介绍中国戏曲的主要著作
三、全方位专题研究
到20 世纪 70 年代,西方学者对中国戏曲的研究无论深度和广度,包括文本翻译(见表4)、专题研究(见表5)都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治学严谨的英国学者威廉姆·杜尔比(也称杜为廉)(William Dolby),他的《中国戏剧史》(AHistoryofChineseDrama)1976年由伦敦Elek出版社出版。1978年,他的《中国古今八剧》(EightChinesePlays)在纽约出版,其中包括院本《双斗医》、南戏《宦官子弟错立身》、元杂剧《秋胡戏妻》、明传奇《浣纱记》第七出、明杂剧《中山狼》、清初花部《买盐记》、京剧《霸王别姬》等。[8]澳大利亚的汉学研究历史较短,但出了一位戏剧史名家马克林(C· P· Mackerras)。他曾于20世纪60年代后多次来到中国任教,培养了对中国戏曲的兴趣,从研究京剧开始,著有《京剧的起源》(1972年)、《中国近代戏剧:从1840年到今天》(1975年),1983年主持编写了《中国戏剧:从起源到现在》(ChineseTheatre:FromItsOriginstothePresentDay),1990年在中国出版了《中国戏剧:一个历史的考察》(ChineseDrama:ACriticalSurvey)。[9](P31)除了对中国戏曲的全面研究之外,还有关于中国戏曲的专题研究,如:研究宋代戏曲中的院
本和诸宫调的专著,由美国汉学家斯丹芬·维斯特(也称奚如谷)于1977年所著的《杂耍与叙述: 金代戏剧的方方面面》(VaudevilleandNarrative:AspectsofChinaTheatre);研究南宋早期南方戏永嘉杂剧的专著,法国学者塔杜茨·茨毕科吾斯基1974年著《南宋时期的早期南戏》(EarlyNan——hsiPlaysoftheSouthernSungPeriod);还有华裔学者时钟雯研究元代戏曲杂剧的专著《中国戏曲的黄金时期》(TheGoldenAgeofChineseDrama,1976),以及美国汉学家柯润璞著的《忽必烈时代的中国戏剧》(ChineseTheatreintheDaysofKublaiKhan,1980) 。另外,还有两部综合性的戏曲专著也值得一提,一个是法国学者罗杰·霍华德著的《当代中国戏剧》(ContemporaryChineseTheatre,1978) ,另一部是康斯坦丁·童(Constanting· Tung)和马克林编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戏剧》(DramainthePeople’sRepublicofChina,1987) 。[10](P30)1982年,美国汉学家奚如谷(S· H· West)、伊维德(W· L· Idema)合著的《中国戏剧:1100-1450》,打破了戏剧与朝代的对应关系,将杂剧理解为从北宋末年到明初的完整的戏曲运动,是西方学者对中国戏曲史研究的重要贡献。[11]
表4 20世纪下半叶西方学者的中国戏曲译著(论文)
表5 20世纪后期以来西方学者的主要戏曲研究 (著作、论文)
表6 21世纪以来西方学者的主要戏曲译作(著作、论文)
Monks, Bandits, Lovers, and Immortals: Eleven Early Chinese Plays(著作)StephBen H· West & Wilt L· Idema(奚如谷&伊维德)美国英语2010《帝女花》Bell Yung中国香港英语2010《谢天祥》①Kelli Byrnes美国英语2011李渔:《怜香伴》部分译文Dongshin Chang美国英语2011Battles, Betrayals, and Brotherhood: Early Chinese Plays on the Three Kingdoms(著作)Stephen H· West & Wilt L· Idema (奚如谷&伊维德)美国英语2012The General of Yang Family: Four Early Plays(著作)Wilt L· Idema & Stephen H. West (伊维德&奚如谷)美国英语2013The Columbia Anthology of Yuan Drama (著作)C· T· Hsia,Wai-Yee Li & George Kao美国英语2014南杂剧《化人游》②Ling Xiaoqiao美国英语2014蒲松龄:《闹馆》(论文)Zhenzhen Lu美国英语2014The Orphan of Zhao《赵氏孤儿》(著作)Stephen H· West & Wilt L· Idema(奚如谷&伊维德)美国英语2015《崔氏》③介绍及部分译文Stenberg Josh美国英语2016①②③此为作者硕士论文。此为论文。《化人游》是南杂剧。此为论文。崔氏是昆曲《痴梦》中的人物。
表7 21世纪以来西方学者的主要戏曲研究 (著作、论文)
进入新世纪以来,西方学者对中国戏曲的研究,从文本翻译、戏剧观、戏曲史、表演体系、美学特征、到戏曲音乐,研究视角已进入全方位、多领域的专题研究阶段(见表6和表7)。除学者专著外,中外硕博论文也是中国戏曲研究的重镇,同样不容小觑。2008 年美国戏剧学家夏威夷大学戏剧系的伊丽莎白·魏莉沙 (Elizabeth Wichmann)教授的ListeningtoTheater:TheAuralDimensionofBeijingOpera(《听戏——京剧的声音天地》),由夏威夷大学出版社出版(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这部著作采用一种全新的视角与方法来“解读”中国戏曲,它以“听”为切入点,全方位地对京剧进行人类学、文化学、音乐学的研究,是西方学者全面、专业、系统地认识中国戏曲艺术的里程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