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构建理想居所
——重庆地区民宿设计现状及发展策略分析

2018-09-14刘权中

齐鲁艺苑 2018年4期
关键词:民宿重庆空间

刘权中

(西南大学美术学院,重庆 400715)

一、概述

(一)民宿概念

民宿的定义在学术界尚无准确的概念,不同地域、不同文化对民宿的定义不一样。我国 ”民宿” 与家庭旅馆”“农家乐”“民居客栈”“民居旅馆”等概念趋同。民宿学者或公共部门给出以下定义:1.以民宅套房出租给予游客投宿而未办理营利事业登记,又实际从事旅游业务。[1]2.一般私人住宅将其一部份居室出租给游客,以“副业方式”经营的临时住宿设施,其性质与普通饭店、旅馆不同,除了能与旅客交流认识外,旅客更能享受经营者所提供当地的乡土味觉及如在“家”的感觉。[2]3.利用自用住宅空闲房间,结合当地人文、自然景观和生态、环境资源及农林渔牧生产活动,以家庭副业方式经营,提供旅客乡野生活之住宿处所。[3]虽然它的概念还没有得到明确的界定,但是它们大都位于旅游景区的周边,依靠当地独特的地域文化和人文风情,经过设计建造,主要目的是为旅客提供餐饮住宿或体验性服务。对重庆民宿的研究参考国家旅游局(2017)《旅游民宿基本要求与评价》:“利用当地闲置资源,民宿主人参与接待,为游客提供体验当地自然、文化与生产生活方式的小型住宿设施。”[4]这些定义完全诠释了民宿有别于旅馆或饭店的特质,民宿不同于传统的饭店旅馆,也许没有华丽高级的装饰,但它能让客人体验当地特色、感受民宿主人的热情与服务、并体验有别于以往的生活方式。

(二)重庆民宿数量与分布

重庆地处“一带一路”和长江中上游经济带的战略节点,近年来经济发展十分迅速,随着重庆经济进入新常态的背景下,人民物质生活水平有了极大的提高,潜在民宿消费群体规模进一步扩大,这就为乡村旅游发展提供了有力条件。从交通条件看,重庆作为长江上游重要的水陆交通枢纽,交通组网以主城区为中心,依托有利地形,向周边区县辐射,有立体便捷的交通网络。从旅游资源看,重庆拥有壮丽的自然山水风光、独特的山城风貌、深厚的巴蜀文化积淀、丰富的抗战旅游资源,坐拥以上优势,重庆市近年的民宿产业呈蓬勃发展的势头。重庆市民宿分布范围较广,在主城区和各区县都有分布。城镇民宿一般分布在经济发达的重庆市主城区以及各区县主城区,乡村民宿则集中在旅游风景区、森林公园、历史文化区等周边区域。据不完全统计,截止2018年2月重庆市“民宿客栈”数量已达1447个(数据来源携程网)。主要分布在重庆市区及周边的南岸南山公园、九龙坡九凤山、涪陵雨台山、江北铁山坪、北碚缙云山及万盛黑山谷等片区。笔者将研究样本选择在重庆市比较有影响力且具规模的南岸区南山镇、沙坪坝区小龙坎、北碚区缙云山、渝北玉峰山、巴南区石滩镇和石龙镇双寨等地区。

(三)重庆民宿类型及其特点

重庆民宿类型各异,有自然体验型,代表有缙云小住、又见炊烟、水云间等;文化体验型,代表有南山书店、金领时代等;工艺体验型,代表有鸭血粉丝窝、天涯客栈等;也有民俗体验型,代表有陶乐、归园田居等;还有运动体验型,代表有巴岳山极地户外森林木屋等。从建设性质上来看,新建型民宿市场占有量居多,改造型民宿则次之。其主要特点可归纳为:1.选址或遮蔽在青山中,或深居在林海里、或隐藏在碧水旁,既有悬崖峭壁的惊险,也有田园的安逸闲适;2.设计风格或巴蜀传统民居特色,或异域乡村风格,或自然文艺格调,又或是清流归隐的情怀,风格与景致各有变化;3.大部分重庆民宿都采用O2O(Online To Offline)的行销模式,用户可通过数据及电话平台进行预订,而运营体系则参照酒店管理的模式进行。整体来看,重庆民宿产业的发展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见表1)

二、基于片段式调查的共性问题分析

(一)空间序列混乱导致功能性流失

空间,是由不同形式、不同界面之间所限定的不同形态的“场”。序列,时空运动中所发生的顺序性和连续性。人的每一项活动都包括了时间和空间两个概念,也就是在时空中体现一系列的过程,静止只是相对和暂时的,这种活动过程都有一定的规律性或称为行为模式。西蒙兹(John Ormsbee Simonds)在《环境规划设计导论》中指出:“设计一个具有空间包被感与空间交互作用的场所,以发挥预期使用功能是很重要的事。”[5](P177)尊重人的心理感受和行为交互模式对空间机能的达成起到重要的作用。比如顾客进入店堂、选购商品、支付现金、提取商品、退出室外,空间逻辑性决定了客人的活动行为。通过半结构访谈,针对用户行为问题的意见收集,受访者表示自己受到了一定的影响,访谈逐字稿显示:

下了车我就顺着一条碎石路走了下来,我开始以为这是大门,结果走到发现我走错了(员工通道),……原来是后面有门(尴尬的笑)(男性约50 岁旅客 C 访谈,2017/1/26)

你是说房子外面环境吗?没有什么特别的啊,直接就走进来了,其实我觉得房间里面布置得好就好,我可能比较在乎房间里面的设计吧,记得2015年,我出差去浙江,住某民宿,他们房子的环境让人觉得很舒服,一到门口就有许多景观,我印象比较深刻(男性约30 岁旅客 B 访谈,2017/1/25)

重庆地区的大部分民宿选址在山地区域,复杂的等高线与频繁的起伏频率给建筑和景观的设计带来极大的挑战。空间无序化(图1)主要表现在:1.景观流线上展开的一系列空间节奏把握不当,单一的空间组织形式造成许多空间板块显现平淡、呆滞;2.对空间层次的理解上不够深入,主要的景观空间营造不够导致整体呈现松散没有重点,递进的韵律较弱,不足以引起空间与情绪的共鸣;3.对空间的收与放的把控力度不足,在空间流线上的收与放都可以根据当地自然环境和情感状态进行灵活调整,完全的开敞和封闭都会让人产生不适应感;4.反复出现的设计元素和单一材料的运用,设计手法的趋同。在室内空间方面,主要交通流线布置混乱,行为模式预判性不足,功能的随意划分造成动态空间与静态空间概念模糊,公共空间与私密空间混用。以下透过访谈,分析用户使用经验,进一步检视用户是否受到“侵犯”困扰。

在我看书时,我不希望我旁边坐着一位陌生人,我总觉得他在看我……我想大家都会或多或少会不想被别人看吧!(女性45 岁旅客 A 访谈,2017/1/25)

如果客厅的沙发上有人在说话,我可能不会坐过去,因为我估计可能会打扰他,如果我在商量事情的时候,我也不想让人听到,人毕竟有隐私。(男性约30 岁旅客 D访谈,2017/1/26)

在《隐匿的尺度》一书中,爱德华·T霍尔定义了一系列社会距离:亲密距离(0~45cm)、个人距离(0.45~1.3m)、社会距离(1.30~3.75m)、公共距离(3.75m以上)。由于民宿的空间格局设计基本上是以家庭尺度为基本单位,因此若在部分公共空间中处理接近亲密距离或个人距离尺度不恰当时,势必会激发人的领域意识,随着民宿接待人数的上升,这类问题特别凸显。

图1 缙云山某民宿行为调查地图(来源作者自绘)

行为地图显示各单元空间上午、下午、晚上时段使用与分布特性如下:上午咖啡厅、咖啡屋、接待中心可见客人,下午则咖啡屋、手工坊、露台休息区皆有客人,晚间则以会客厅、咖啡屋、书吧为主要活动地点,人口趋近下午有增多趋势,晚上八点后减少,使用行为无明显特征,客人分布最密集处为露台区域与中庭区域、咖啡屋、书吧,其余衍生性相关活动(如聊天、听音乐)维时多为数分钟至数十分钟,外部空间仅喝茶、聊天、玩秋千者停留较久;会客厅室内座位晚上人数较白天多,陌生客人的相对距离较远,个人距离感强,显示客人受到“侵犯”(详见A、D访谈逐字稿);外部空间的休闲小区,却极少人使用;后庭区域无明显客人行为,场域道路含入口景观策略平淡。整体而言,用户集中在有配套设施的区域,其他单元空间无明显吸引力。

(二)灵魂的缺失引起设计同质化

建筑景观的灵魂外化于形,内化于神,是超越形式带来独特的内在感受。民宿根植于当地的自然环境和历史文化传统之中,它有责任传承地区文脉特征和强化当地的自然属性。国内许多地区的民宿建设不能避免同质化的问题,重庆民宿的症结在于:部分民宿盲于流从所谓的“风格”,造成了与国内其他地区民宿设计雷同,或是主题理念趋近,亦或是空间布局的复制拼贴。如,浙江省西坡山乡民宿与重庆缙云山某民宿设计风格对比(图2、3);澳大利亚Bicheno By The Bay, Bicheno度假村小木屋与重庆玉峰山地区某民宿建筑外观对比(图4、5)。缺乏重庆的本土化的理念内涵。

图2 西坡山乡民宿 图3 缙云山地区某民宿

民宿的设计主题亦不具备可延伸和更新性,同质化的现象严重。经过大量的调研和访谈发现:部分经营主体对既有建筑空间、人文历史的理解不足,随意拼贴设计元素,装饰设计混乱;部分经营主体为了突出风情主题,对空间个性过于强烈追求,将一些传统的建筑进行过分刻画,试图成为房源的卖点,实则严重破坏环境的视觉和谐,不利于本地文脉的传承和“乡愁”文化的构建。又如“莫干山现象”民宿项目的设计主题、建设理念在重庆部分民宿被无休止的运用和仿生。不同的环境地域,却衍生出相同的设计风格,不利于推动重庆民宿的本土化的发展。

(三) 点状介入与生态破坏

美国著名环境设计师麦克哈格(Ian Lennox McHarg)在其著作《设计结合自然》中提到:“无论在城市或乡村,我们都十分需要自然环境。为使人类能延续下去,我们必须把人类继承下来的大自然的恩赐保存下来。”[6](P8)在商业开发运营的过程中自然生态破坏已经屡见不鲜。在重庆主要民宿的调研中,笔者发现基本上所有的重庆民宿都是通过点状介入(民宿投资者为个人)到民宿的投资和营建中,民宿投资者和设计师在场地规划前似乎都没有做过环境生态调查,而在建成后也没有相应的生态修复措施。从开发流程上看,场地开发常常和土地背景联系十分紧密,民宿投资者在乡村地区找到闲置宅基地或老房子,和基地或房子的拥有者签订租赁合同,便开始了建设。这样做最大的好处在于非新建的房子可以避免报建流程,减去了很多繁杂的手续。再者,由于乡村民宿投资较高,而且基于点状介入模式下,民宿经营者对于生态的意识不强,更由于成本原因,开发者也不愿意投入更多的资金弥补开发过程中产生的生态破坏。在调研中也发现了随意丢弃的生活垃圾、随意排放的生活污水。事实上,重庆很多民宿建造于山水之间,依托的核心资源也是青山绿水,破坏了核心资源,对民宿本身的发展也是不利的。因此,如何在开发的过程中与环境和谐相处是在我们民宿设计上需要考虑的重要问题。

(四)商业资本的注入造成人文情怀的缺失

“旅游地产化”[7](P1)的势头在国内农村地区愈演愈烈,随着大量商业资本的注入,民宿产业也渐渐成了没有“民”的民宿,民宿研究学者曾这样评论:“城市人把小家搬到乡村,把酒店移植到乡村。”从客主交互与活动体验的角度来看,人文情怀的缺失一度是民宿经营的痛点之所在。民宿又叫做“家庭旅馆” “民居客栈”“民居旅馆”,其最大的特点应该注重家庭性。温情的民宿设计能够增加民宿的人情味,能够强化民宿吸引力、满足旅客“回归自然”的精神需求。如果建筑景观是民宿的躯体,那么民宿主人的情怀一定是民宿的灵魂。通过访谈客人使用经验,显示主客之间维持着某种相互不干预的默契,如以下引言:

接待我的是一个小伙子,他好像是某大学的兼职的学生,我没有见过老板,不认识他们老板,我是朋友介绍我来的。(男性约50 岁旅客 C 访谈,2017/1/25)

我不是老板,我们老板平时不在这里,这里是为客人服务的,我们是专门为客人服务的。(男性约27岁服务员 D 访谈,2017/1/26)

调研的民宿中见不到家庭主人,没有主人做的早餐,也没有与主人交谈的机会……这都会逐渐变成另为一种形式的公寓或旅馆。刻意的追求档次和等级,然而造成家庭性的流失,为游客提供更舒适的居住环境,却过分的酒店化,收费过高。人文情怀缺失的同时,还会对当地乡村旅游风貌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 。人文情怀的浇筑也是推动民宿精准化、特色化的重要手段。

(五)消防安全隐患亟待解决

调研中发现,民宿经营主体普遍对民宿消防安全的意识性不强。一方面,在民宿的设计上,忽略消防安全方面的建设。部分民宿建筑内安全出口封闭、疏散楼梯采用木楼梯;室内的装修材料有采用易燃、可燃的材料;民宿建筑内部未配备灭火器和应急消防水龙头、外部未设置消防水池或室外消火栓等装置;部分民宿未配备智能火灾报警装置、民宿建筑每层内走道及楼梯平台处未设置应急照明灯和疏散指示标志,安全出口门的顶部未设置安全出口指示灯等。另一方面,当前关于民宿的消防安全法律法规基本空白,全市民宿消防安全技术标准也尚未出台,且民宿普遍不具备基本消防安全条件,消防安全隐患较为突出,日常消防安全监管缺失,如不及时规范民宿经营,责令其整改,后果将十分严重。

三、从场所营造到灵魂延续的嬗变

(一)整合空间资源

民宿的设计需要遵循统一规划,整体布局的原则。对于重庆民宿建筑、环境、室内空间序列的营造:一是要尊重人在时空运动中所发生的规律性或行为模式,不主观摆布人的行为习惯;二是要尊重场地的自然条件展开科学设计。杨·盖尔(Jan Gehl)在《交往与空间》一书中指出:“由于引入了从起居室到城市市政广场公共空间分级系统和这些空间与各种社会组群的关系,就可以确定不同空间公共性和私密性的程度。”[8](P52)在建筑的外部空间设计上,充分利用等高线起伏规律打造微地形空间,增强空间趣味避免刻意呆板,结合周边植物围合关系营造开放、半私密、私密等多种空间层次;对空间的节奏布局要从交通流线上入手,注意在主要交通流线上凝聚空间重心,激活空间活力。在整合中,以“线”串“点”,使破碎分离的空间得到有效的修复和链接,重构紧凑且功能多样的空间体。通过借助当地自然或文化元素,进行抽取和凝练,运用多种设计手法,整合空间组织形式。在室内交通组织上,要结合与外部空间交通流线进行规划,合理划分动态区域和静态区域。满足人对室内公共空间或私密空间相应的“社会距离”。三是要有统筹周边地域景观的认识,将“青山绿水”融入于重庆民宿的全部。

(二)创意式生长

唐剑(2017)指出:“民宿的发展要创意式生长,要融入性适应原环境,要有差异性。”[9]笔者认为民宿的创意设计必须依托于现实的自然环境、地形地貌和风土人情,发掘和突出当地文化历史脉络, 提取和凝练文化元素与地方象征性符号,适时适地地进行元素的保留和凸显,将在地性融入民宿的发展是避免同质化的重要手段。例如:四川省泸定县牛背山志愿者之家,源于设计学中“解构与变形”的理念,采用原来的木料、瓦片等当地材料,将屋顶扭曲变形延伸形成一个乡村式的地景艺术,吸引了众人的眼光,它的成功就在于其独创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城镇建设要“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那么,怎么才能要让客人“记得住乡愁”?民宿需要坚持创意式生长(图6):一是要坚持地域性原则,强调在设计的过程中树立地域性的核心意识,整合自然、人文资源尤其重要;再次要坚持整体性原则,合理处理人与人、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最后要坚持体验性的发展:生活体验(食住行)、活动体验(育乐)、感官体验(视听嗅味触)。民宿设计师要能寻找、捕捉新的灵感,挖掘最精髓的地域文化元素,保留在地性的特征,创造适合重庆本土、最富设计风格又能体现现代化的民宿作品。特别要对客人活动的规律性或行为模式进行理性判断,将人性化的设计理念贯穿设计的始终,保留重庆人特有的生活方式和习惯的设计。既要满怀本土化的设计情结,也彰显重庆化的生活气息,本土化的风情民宿的主要目的就是让客人感知不一样的情怀。

图6 创意式生长三维图(来源作者自绘)

除了在建筑外观、内部装饰、设施设备等方面具备独特性和差异性之外,民宿自身蕴含的故事和展示传承的文化理念也是十分重要的。

(三)织补自然肌理

民宿是以自然环境为有利依托的生活场所,遵循生态环保的设计原则也是民宿设计的重要要求。俞孔坚(2016)认为:“只要深刻认识到地球系统的复杂性和整体性,认识到人类活动与自然系统之间的互动协调关系,就能通过功能整合以及艺术化的设计,重建美丽和谐的新桃源:从国土和区域,到城市和乡村。”[10]因此,民宿设计应以不破坏原有的自然景观、保持原有的生态环境为前提,这点对于重庆民宿的建设显得尤为重要,具体来讲要做到以下几点: 首先,民宿建设应严格遵守《重庆市生态文明建设“十三五”规划》[11]等政策法规,民宿建设还应符合重庆市规划整体要求和土地利用要求;其次,要以和谐为标准、以尊重的态度对重庆民宿建筑、室内、环境空间进行整体设计,使民宿整体与自然环境互为依托;再次,明确生态功能区域,保持生态环境的完整性,尊重多样化生物的生存权,避免自然生物栖息地及迁徙路径被破坏;最后,重庆是地质灾害发生较多的地区,在民宿建设中要做好预防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发生的必要措施,在建设时,以生态工法介入,既要减少对原有土地资源和自然植被的破坏,也要做好挡土工程、排水工程等方面的措施。

(四)构建场所记忆

著名挪威城市建筑学家诺伯舒兹(Christian Norberg-Schulz)曾在1979年,提出了“场所精神”(GENIUSL OCI)[12](P18-22)的概念。场所精神可解释为对一个地方的认同感和归属感。笔者认为有文化、有故事、有灵魂的民宿会在游客心理上形成蓦然浮现的立体感,让人有回归深层和自我满足的知觉体验,这种知觉体验就是民宿的记忆。台湾乡村旅游协会理事长、辅仁大学景观学系教授叶美秀(2016)在重庆”农业休闲资源开发与休闲区辅导”专题会议上指出:“要想做好乡村旅游,就要与文化创意相结合,做到有价值、有美感、有故事,更加注意精致化。”有价值、有美感、有故事的民宿空间散发出一股吸引力,是一种幸福的、令人钟爱的、充满想象的空间;游客在享受休闲体验带来的乐趣之外,在民宿住宿期间所创造的故事也将成为游客和民宿的独特故事,其对后期游客也具有一定的吸引力,这种场所记忆具备了向他人传述情感的功能。

在2017年9月至11月之间,笔者曾在台湾宜兰县横山头休闲农业区进行田野观察:

来到花泉休闲农场,老板十分热情的介绍了他农场里“网红水池秋千”,我们脱鞋入水后,老板也脱了鞋和我们互动,玩耍。在谈到儿时的回忆时,他特意捡起了周围的叶片的植物教我们玩起了儿时玩的哨子,我深深的感觉到老板不是“老板”是我们的“玩伴”。(田野笔记A 参与式观察,2017/9/28)

今天第一站是凤凰宿甲虫生态民宿,老板姓邱,一进到民宿里面,映入眼帘的是各种各样的甲虫标本和漂流木制作品,老板从小喜收欢玩甲虫,到现在也十分热衷,将其引入民宿产业的经营,打造了甲虫生态教育馆,讲述甲虫的一生的故事,还开设了甲虫标本制作、木料DIY等课程,当住客入住后,就可以体验到这些服务,可以说邱老板就是甲虫民宿的核心。(田野笔记B 参与式观察,2017/9/29)

重庆民宿的特色化也应借鉴台湾民宿经营的有效经验,着力突出民宿主人的风格,民宿主人应该把入住宾客看成自己的家人和朋友,体现重庆市井生活的闲适、安逸却又不失精致、典雅的特征,抓住巴渝文化、山城记忆、两江交汇等地域特点,塑造在地性民宿的独立业态。同时重庆民宿在定位中也应该把目标群体的品味与普通大众的品味区别开来,使重庆民宿在国内民宿市场上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总之,重庆的民宿绝不仅仅是一个单纯的住宿空间,而是一种将主人、故事、空间整合成一个有机体(图7)。

图7 场所记忆之三要素(来源作者自绘)

(五)消除安全隐患

建议公共部门尽快出台相关法规或管理办法,推进监管法制化。可借鉴国内民宿管理的相关办法,结合重庆实际,建议出台《重庆市民宿业管理办法》,对民宿的性质、规模、标准、特点等进行界定,明确民宿经营资格、开业条件、管理机构、服务内容等要素,为民宿经营在消防、卫生、环保等合法性上提供制度保障。针对现阶段重庆民宿问题,应对以下方面作出整改:一、客房不得设置封闭式房间、加或改设应急楼梯。建筑和装修材料的选择上应采用防火、耐火级别高的材料。二、完善基本消防设施。如安装应急灯、干粉灭火器、灯光疏散指示标志,每个房间应备有消防急救包、张贴消防疏散示意图。三、民宿经营者和服务人员应接受专门的消防培训。

除了出台相关消防的法律法规,也要完善基础设施建设,须具备与酒店服务行业同等的治安、卫生、环保、税收、食品安全等条件和设施。

四、结语

通过对重庆地区主要民宿进行系统的调研,从设计学科出发对民宿的发展现状进行对比分析,找出其存在的共同问题,并针对其缺失和不足提出有针对性的策略与方案。研究的综合目的是使重庆地区的民宿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理想”居所(图8),这将进一步推进重庆民宿朝着精准化、特色化、本土化的方向发展。或许这些研究成果不能及时地反馈到现实中,但它们将对重庆地区的生态保护与文脉的续接和人居环境体系的构建产生积极的影响。

图8 重庆民宿发展策略梳理(来源作者自绘)

猜你喜欢

民宿重庆空间
重庆客APP
孪生院子民宿
东胡林民宿
空间是什么?
创享空间
重庆人为什么爱吃花
视觉重庆
在这里看重庆
你是民宿达人吗
QQ空间那点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