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交叉背景下教师胜任力研究
——以会计教师胜任力为例
2018-09-13马锦李爱琴刘艳
◆马锦 李爱琴 刘艳
一、问题提出
“胜任力”概念最早是由哈佛大学教授McClelland于1973年正式提出。教师胜任力可定义为能将教师工作中绩效优秀者与一般者区分开来的知识、动机、特质、自我形象、态度或价值观等多个潜在个人特征的组合。[1]我国教师胜任力研究始于本世纪初,主要集中在整体教师胜任力测评原理研究、胜任模型构建等方面。随着后期研究的深入,研究对象逐步细化到不同类型学校、不同类型身份教师胜任力方面,如中小学教师、高校教师、班主任和辅导员等。
学科交叉指学科间的相互合作、相互渗透,其研究发展的趋势之一就是交叉新学科的产生。会计交叉学科是会计学和其他学科间知识的相互渗透、融合、结合,从而所形成的新的会计学科。由于目前我国市场经济发展呈现复杂化、综合化的趋势,许多重大且复杂的问题依靠单纯的会计学很难得到处理,这就需要其他学科的知识进行补充配合。因此会计交叉学科体现了会计科学向综合性发展的趋势,其发展大大推动了科学进步。
深入分析目前有关教师胜任力的研究文献,不难发现或是局限于整个教师群体共性的胜任力研究,或是关注不同学校、不同身份教师的胜任力研究,而聚焦某一学科教师胜任力的研究尚属空白。从教学的知识传递角度出发,所有学科教师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固然存在一系列共性,但考虑到学科知识特性,不同学科对教师提出的能力素质要求也是有区别的。因此现阶段对教师胜任力的研究应注重学科性别,以学科教学知识和能力为核心,从学科视角来研究教师胜任力,这样才能对学科教学、学科教师的培养提供更多具体的指导。
二、学科交叉背景下会计教师胜任力分析
随着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近年来会计学界已明确会计交叉学科是会计学发展的增长点和重要路径,并形成了一批交叉化的会计理论和会计学科。[2]当前学科交叉背景下,会计专业教学中引入交叉学科已成为一种必然趋势。
(一)教师应具备知识能力分析
不同于传统的会计课程,会计交叉学科教学对教师应具备学科内容知识和学科教学法知识则提出了更高要求。
在学科知识内容方面,要求教师不仅要全面掌握会计学科、跨学科的知识,更对交叉学科知识做到深入的理解和有效的运用;另外会计交叉学科教学要求教师在具备一般教学技艺的基础上,能够做到知识讲授的有效融合变通,也就是以会计基础学科、跨学科知识作为铺垫重点展开交叉学科知识的讲授,既要突出课程重点,又能让学生达到知识的有效获取。总结会计交叉学科教师应具备知识的特性,可以绘制出教学知识结构图(图1)。
图1 会计交叉学科教师应具备的知识结构图
(二)教师的工作职责与角色定位
在教育学理论中,教师的工作职责主要包括课程开发、课程设计、教学设计、课程教学与评价、学科科研等五个方面。传统会计学教学教师只需重点关注教学设计、课程教学与评价环节,也就是学会如何做好“教”即可,而对课程开发、课程设计和学科科研涉入较少。会计交叉学科涉及知识领域宽泛,教学中要求知识体系相对成熟,因此教师的工作除了做好教学设计、学科教学和评价外,还需投入许多精力从事学科科研等环节,也就是学会如何做好“研究”(表1)。
表1 会计交叉学科教师工作职责与角色定位
会计交叉学科对教师教学知识和教学方法的特别要求,决定了任课教师具有多面工作职责和多种角色定位,这些都应成为会计交叉学科教师胜任能力特征,即一个优秀的会计交叉学科教师应具备除会计学科外相关学科的知识储备,并且能将不同学科的知识内容融合在一起,使之成为交叉学科的知识素材;教学过程中,在掌握一般教育技能的基础上,需深刻理解交叉学科教学的特性,做好会计和相关学科的基础知识铺垫工作,既突出课程重点,又扩大学生知识视野。在工作角色定位上,能够在交叉学科领域内做好教学研究,既做好“教”师,也做好“研究”者。
三、学科交叉背景下教师胜任力评价及模型构建
(一)教师胜任力评价指标
采用行为事件访谈法(BEI)访谈20位优秀的会计专业教师,让被访谈者列出其认为优秀的会计交叉学科教师应具备的主要行为特征。根据胜任力特征出现的频次,经过整理汇总,共获得3大类9项潜在胜任力特征(评价指标),即专业知识(教育学知识、会计学科知识、跨学科知识)、教学技能(教育胜任力、整合胜任力、信息研究胜任力)、个人特性(成就导向、思维能力、兴趣态度)。
(二)确立评价指标体系及问卷调查
本文从交叉学科教师应具备的知识能力、工作职责和角色定位方面出发,结合访谈得出的胜任力特征设计出会计交叉学科教师胜任能力评价指标体系(表2),并依据评价指标体系设计出调查问卷来进行胜任 力评价和模型构建。
表2 会计交叉学科教师胜任能力评价指标体系
交叉学科教师胜任能力问卷调查的目的在于,从知识的接受者——学生的角度去验证各项胜任要素的重要程度。调查取自陕西省境内的五所高校进行随机抽样,调查时间为2017年5月至2017年6月。调查问卷发放对象为陕西师范大学、西藏民族学院、西安财经学院、西安外国语大学、西安培华学院五所高校会计专业学生。共发放问卷150份收回139份,回收率为92.67%,其中有效问卷131份,占发放总问卷的87.3%。
(三)调查结果分析及模型构建
问卷调查采用克特量表式打分。为了得到上述结果,本文将131份有效调查问卷的29个三级指标得分逐一计算得分比重,以此来作为模糊综合分析中的三级指标得分。评价指标体系中一二级指标权重采用专家打分法由所访谈的20位优秀教师综合确定,评价结果见表3。
表3 会计交叉学科教师胜任能力调查结果
分析指标的得分比重,可以看出教师应掌握的专业知识中,教育及教学知识、会计学知识处于比较重要地位,而跨学科知识是极为重要的;在教学技能中,其中教育技能和信息研究技能是重要的,教学整合技能比较重要;个人特质方面,成就导向和兴趣态度则比思维能力要重要的多。
交叉学科教师胜任能力模糊综合评价应首先建立评价因素集,即评价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共包含3个一级指标,9个二级指标和29个三级指标。构建模型首先应对各级因素指标进行评价,进而综合各级指标得到主成分因素评价。
(1)有效解决我处船员紧缺问题。在船舶运行服务外包之前,我处共有船员39人,其中在编32人,外聘船员(含厨工)7人,平均年龄50岁,整体年龄偏大,尤其“海巡172”船移交后,我处将面临着船员严重不足的局面,适任船员无法满足船舶配员要求,更不能满足正常出海工作需求,只有通过船员整体外包,将船员配齐,将队伍年轻化,有效的缓解我处船员紧缺问题。
1.建立模糊综合评价指标。交叉学科教师胜任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由3个一级评价指标构成,可表示为X=(X1,X2,X3)。
2.进行单因素评价。建立模糊关系矩阵R,R=[(R/X1),(R/X2),(R/X3)],对一层评价指标Xi进行量化,确定评价目标对一层指标的隶属度(R/Xi),对二层指标的隶属度如(R/X1i),得到模糊关系矩阵。
3.确定指标体系的权重集。权重刻画的是某一指标在整个体系中相对于同级指标的重要程度。设B=(B1,B2…,Bm)是一个权重集,…,m表示第i个指标在X指标集合中的权重。
4.设定评语集。设V=(V1,V2…Vn)是一个评价集合,vj(j=1,2…n)表示从高到低的各级评语,本文设评语为五个等级,分别是极不重要、不重要、重要、比较重要、极其重要。
5.得到模糊评价向量。模糊关系矩阵R结合权重构成模糊评价向量A,A=B*R=(a1,a2…an)。
6.计算教师胜任力模糊综合评价值。设F=(F1,F2…Fn)T为列向量分数集,设分数集为F=(F1,F2…Fn)T=(20m40,60,80,100)。综合评价结果由公式Z=A*F得出。
根据上表的数据,B1=A11*R1=[0 0.013 0.299 0.346 0.342],B2=A12*R2=[0.004 0.028 0.442 0.348 0.178],B3=A13*R3=[0.006 0.018 0.216 0.27 0.29]。Bi*F可以计算出一层指标的得分,即专业知识、教学技能和个人特质的重要程度得分,分别为80.34、73.36和64.4,此结果和专家访谈意见给予的权重层次基本一致。
四、结论
学科交叉背景下,随着各学科理论和方法日趋成熟和现实工作环境的复杂性与多变性,交叉学科对教师能力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学科知识特性方面,它需要教师全面掌握并充分具有“交叉化、综合化”的知识体系,即教师除了具备本专业学科内容知识和教学方法外,还需掌握交叉学科知识和交叉学科教学策略;在教师工作职责和角色定位方面,要求教育和科研工作相结合,教师不仅要做好专业教学外,还要做好交叉学科科研工作;在个人特质方面,要求交叉学科教师应具有浓厚的兴趣和自我成就导向。
本文采用问卷调查和胜任力模型构建分析等方法,初步得出了学科交叉背景下教师胜任力特征,胜任力的研究为交叉学科教学研究提供了新的发展,对交叉学科教育人才的选拔、培训、考核等提供可靠依据。科学的教学管理、评价体系将为交叉学科教师自身教学科研的发展提供更好的平台,也对于研究解决我国当前“多元化、全方位”师资队伍发展等问题提供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