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悦读”力培养的小学整本书阅读指导课策略探究
——以《草原上的小木屋》阅读指导课为例
2018-09-13王永林
◆王永林
整本书阅读有利于学生积累语言,拓展思维,丰富知识,开阔视野。小学统编教材对整本书阅读也作了明确要求。近来整本书阅读成了教育界的一个热点。对小学生来说阅读整本书需要保持阅读的耐力和持久性,因此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的“悦读”力,就成了整本书阅读指导的重要任务。阅读兴趣是由于阅读相关的目标所引导、激发和维持的个体阅读活动的内在心理过程,是阅读整本书的重要内驱力。统编本教材主编温儒敏教授提出“要把培养读书兴趣作为小学语文头等大事”。本文以《草原上的小木屋》阅读指导课为例,阐述整本书阅读指导课如何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一、梦想体验,增强书本环境吸引力
很多人之所以旅行是要体验另一种环境的新奇。阅读就是一场旅行。教师就是要引导学生在字里行间发现旅途的乐趣。《草原上的小木屋》中主人公生活的草原正是大部分孩子向往的地方。在课的开始,我就设置了这样的导语:“现在的我们见惯了寸土寸金的高楼大厦,习惯了人流密集的车水马龙。如果,我们现在有一个机会,可以自由选择自己生活的环境,你会将自己的家园选在哪里?”孩子们的答案,在我们眼前呈现了一个个美好的生活场景:“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森林氧吧,种花捕猎”“驰骋草原,放马牧歌”“小桥流水,塞上江南”……城市的拥挤与压力,大部分孩子都追求空间的广阔与生活的闲适。
正当孩子们沉浸在美好生活的梦想中时,老师一转话题,引向书本。“今天我们向大家推荐阅读的这本小说叫《草原上的小木屋》。猜猜,他们一家人将自己的家选择在了哪里?”“他们为什么要选择草原呢?我们不妨走进书本,感受作者笔下的草原。”这时候,出示书中对草原美景的描写,请一位同学,配上音乐,美美地读一读这段文字,将学生带进美丽的草原。让学生感受到,文字的描述,也可以让心灵抵达梦想。梦想体验激发了学生的形象思维,缩短了学生心灵与书本的距离。“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唯美的草原画面和声情并茂的朗读,一下子把学生带入进书本的情境,不知不觉中激发了学生的阅读期待,推进了阅读进程。
二、换位作者,催生书本人物亲和力
现实生活中的家庭很多时候都有一些缺憾,单亲的希望家庭的完整,父母经常出差的希望得到陪伴,孤独的希望有个弟弟或者妹妹,妈妈比较严格的希望温柔可亲……而文学作品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很多时候是人们美好愿望的寄托。作者对于书本人物的构思,一般都是匠心独运,《草原上的小木屋》就是这样的小说。我们就可以让学生走近作者,设计小说人物,与书本比较,激发同理心,催生对书本的亲和力。
在《草原上的小木屋》的导读课上,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如果你是这本小说的作者,让你来设计人物,你觉得这个家庭中应该有哪些成员呢?你希望他们有哪些特点?”
“应该有一个勇敢而能干的爸爸,还有一个温柔善良的妈妈。”
“幸福的家庭肯定离不开孩子,应该有一个活泼可爱的小妹妹。”
“一个孩子比较孤独,草原那么大,应该有一个可以保护妹妹的勇敢顽强的哥哥。”
“一个温馨的家庭,似乎还少了什么,对,应该有条狗,一条忠实而尽职的牧羊犬。这样才有故事感,才有生活气息。”
……
很多童书,为了帮助孩子阅读,在书后设计了“人物谱”,我们可以充分利用。这时候,就让学生把书翻到“人物卡片”,比照作者的构思。学生会发现,这本书上也有勇敢能干的爸爸查尔斯,温柔贤惠的妈妈卡洛琳,还有懂得分享照顾的玛丽姐弟,和一条叫杰克的狗。原来孩子们想要的,作者都考虑到了。
一个人物设计,拉近了与作者的距离,使学生产生了成就感。整本书阅读,需要帮助学生理清人物关系,同时培养学生站在整本书的高度观照人物行为,发现人物特点,为后期阅读交流做好铺垫。
三、阅读地图,提升书本情节感染力
对于小学阶段的孩子来说,让他们手不释卷,魂牵梦绕更多的是情节。对于刚拿到手的一本新书,如何去引导学生发现情节的曲折奇妙,提升阅读的感染力?经过实践,我发现做阅读地图是一种很好的方法。以《草原上的小木屋》为例,首先让学生打开书,翻到目录页,再根据目录的内容归类,绘制初步的情节发展地图:来到草原、建造木屋、幸福生活、无奈离开,从而体会“一波三折”的情节紧张感。
整本书阅读,不是篇章阅读的放大版,要充分突出“整本”教学资源。整本书的情节相对于篇章较复杂,学生容易忽视书的整体结构。阅读地图的制作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梳理情节,对话作者,对整本书有一个整体的了解和印象,同时在潜移默化中学习作者谋篇布局的方法,因为是导读,告诉学生还可以根据需要绘制时间轴的阅读地图和人物关系阅读地图,根据目录初步画好后,可以在阅读中不断丰富和完善。而阅读地图制作、丰富的过程正是学生阅读思维不断深入的过程。
四、体验听读,品味书本文字表达力
整本书阅读可以略读、扫读、跳读,也不能完全放弃细读,比如学生特别感兴趣的部分,书中最具阅读价值的部分,或需要深度探究的部分,就要引导学生精读。因此导读课既要“导”,更要在课堂上“读”,既要给学生一条发现精彩内容的路径,又要做好阅读习惯的培养,帮助学生发现表达的秘妙。在指导学生阅读《草原上的小木屋》时,我进行了这样的教学步骤:
1.来到大草原,一切都变得明亮起来,他们被草原上的美景和新奇的事物所吸引,(教师出示书本中彩色插图)要求学生用一句话来概括图中的画面。
2.草原的生活是如此幸福、快乐,但也会遇到一些危险。请同学们来听一段录音,感受书中的一段描写。(配乐朗读的录音)
3.学生表达感受,猜测爸爸最终是怎样脱险的?
4.小结:有阳光也有风雨,这才是真正的生活。
5.翻看目录,你对哪个章节特别感兴趣,翻开这一章,选一页,边读边想边做批注。8分钟后,交流阅读体会。教师引导对事件和人物的深度认识。
一部获得大奖的小说,有一读就能明白的东西,也有再读才能明白的东西,反复读还未必能够理解的内容也有很多。有些内容的确需要教师点拨学生才能豁然开朗,有些人物需要老师关联学生才能认识更全面……片断赏析不是一段一段依次赏析,而是有选择性地为解决核心问题、示例阅读方法而在学生阅读进程中进行的课堂讨论。它可以运用听读,充分展示语言文字的意象魅力,也可以用电影、电视片断感悟导演对文字的创造性解读。
五、联系背景,激活书本阅读迁移力
很多的文学作品都有着鲜明的地域特色,引导学生对作家的关注,对作品产生背景的关注,可以发展为对作者生活的那个时代的了解欲望,催生对一个国家文学传统的了解。甚至让学生产生由一部作品到一个作家,再到一国文学的兴趣。
《草原上的小木屋》的作者是美国作家劳拉·英格尔斯·怀德。老师出示人们对作者以及作这本书的评价:
《草原上的小木屋》是美国经典作品《小木屋》系列小说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荣获“纽伯瑞奖”,该奖项是世界上第一个儿童图书奖。在美国,凡是获得纽伯瑞奖的图书,皆被列为少年儿童必读书。
作者65岁开始从事写作,以自己的童年经历为蓝本写下了一系列的小说:《大森林的小木屋》《农场少年》《梅溪河岸》《银湖畔》《大草原小镇》等九部《小木屋》系列作品。她的作品都以童年时代的西部开拓经历为背景,既描写自己童年快乐自由的生活,也描写一家人遭受挫折时同舟共济的艰辛历程。它不但记录了美国拓荒时代的历史,更记录了个人的成长。
这套书的插图由享誉全球的插画大师贾士·威廉斯绘制。贾士·威廉斯曾为《精灵鼠小弟》《夏洛的网》《桥下一家人》等名著配图。在《小木屋》这套书中,贾士·威廉斯的插图精确地再现了拓荒年代人们的生活,富有美感,充满诗意。
整本书阅读指导的一个重要路径就是以一本书或几本书的深入阅读,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学会阅读的方法,从而培养阅读的习惯。很多时候同一个作家的书有相同的风格,同一系列的书有共同特点,如果其中一本带动学生积极参与,学生很可能会对其它的书也产生兴趣,甚至可以不断增加主题系列所包括的书籍数量。这样因为“悦读”,增强了阅读的相关性与持续性,更容易让学生形成良好的阅读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