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学生三人行”的山区学困生转化策略探析*—以初中数学为例
2018-09-13广东省云浮市云安区镇安镇中学527524林添勋
广东省云浮市云安区镇安镇中学(527524) 林添勋
一、问题的提出
在中考总复习阶段,为了解学生的数学基础,测试两道简单计算题:结果发现:全对的只有少数几个学生,而大部分都出现错误答案:x3+2x3=2x6.在集体备课中,又了解到这些问题在学校全年级中也占据很大的比例,于是,究其原因,发现有两点:
一是生源结构特殊,学生多为留守儿童.学校属于偏远山区,对口学校的优质生源到好学校就读,来就读的只是中等及以下学生,其基础薄弱程度是可想而知.而学生到了初中所学内容增多了,难度增大了,科目也多了,学习缺乏好方法的引导,再加上家长的辅导和监管也不到位,在内外因素作用下,他们学习越来越感到困难,久而久之就成了学习困难生(简称学困生).
二是山区学校的教师缺乏名师引领.山区学校任教的教师缺乏先进的教学理念,课堂教学仍然停留在“一言堂”的模式,转化学困生也缺少一些先进经验的借鉴,到了高年级学生的学习就越来越差,学困生人数就越来越多.
该如何转化这些学困生呢?以下以初中数学学困生为例,结合“学生三人行”的转化策略,谈几点实践看法.
二、“学生三人行”转化策略的探析
“学生三人行”学习模式就是:学生在自主学习中遇到困难时可以寻找科任教师或者学习相对优秀的学生(以下简称优生)进行一对一的帮扶,最后由科任教师对该学困生的学习效果进行检验,这样使用外力来提高学困生的数学素养.关系图如下:
“学生三人行”学习分为课堂学习和课外学习两部分,以同类项的复习为例其基本过程如下:
1、课前预习
普通做法在山区学校课前预习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虽然有教师提出要学生预习,但都是形式上的口头布置,并没有具体的做法,学生只会粗略地看书本内容并没有作出思考,预习效果不佳.
“学生三人行”学习在课前教师可以通过以下题目让学生自主复习:
(1)以下各项中不是同类项的是( )
A.x,2xB.x2,3x2C.3xy,xyD.x3,x
由此可以知道同类项要满足两个条件:(1)所含的字母___,(2)相同的字母的指数___.
(2)下列各式中正确的是( )
A.2x+3x=5x2B.x2+3x2=4x4
C.xy+3xy=4xyD.x2y+2xy2=3x3y3合并同类项的方法是两不变一加减:(1)相同的___不变,(2)相同的字母的____不变,(3)只要把____进行相加或减.
学生可以通过看书本内容然后再加以练习进行巩固,教师要对学困生可能找优生“教”甚至“抄”优生答案的现像进行充分的预设,在上课前抽查学困生的学习效果,要求他能讲出为什么,或者举例说明.初步检验学习的效果良好则在课堂的教学中可以有的则重地进行强化训练,如若基本概念还没过关则有必要再次作出解说.
2、课堂练习
普通做法教师在黑板或课件上显示题目,然后站在讲台旁边观看学生做练习,优生很快做完就出现玩笔或者与同伴聊天等与学习无关的行为,而学困生不会做则受优生的影响同样加入了与学习无关的行列中,教师在讲台对这种现像不制止,任其发展,结果课堂上学生讲话、睡觉、在教室里走来走去等“乱”像丛生.
“学生三人行”学习创设情景让学生进行“三人行”学习是与普通课堂教学的最大区别,课堂练习中若优生做完,教师可先把这些优生集中到讲台来对题目进行点评,当点评完以后把他们分配到各学习小组中做“小老师”为学困生讲解题目.教师从中检查各组学生的学习,或者维持纪律,在规定时间过后则用个别提问以检验学习的效果.这样课堂上每一个学生都有事情做,课堂就不会再出现讲话、睡觉等与学习无关的“乱”像.
3、课后巩固
普遍做法教师对学生做错的题目大部分都是不理会,有个别或许会注重错题重做,由于学困生对知识未能达到理解,所以就算重做错题也是“抄”优生的答案,但教师却没有对这种现像进行有效的干预只重视学困生是否交来,交来的只管打大勾然后了事,从不过问为什么这样做,也不清楚学生是否真的明白.
“学生三人行”学习教师要求做题出错的学生都必须重做题目,而学困生由于基础不过关在重做过程中也会无济于事,这时教师要引领这些学困生自主找“小老师”讲解,在学会以后再找老师检验.而教师检验学困生学习效果时要求该生为老师讲解“为什么”这样做,验证他是不是“抄”答案,如果该生能流利地讲解出来,教师再出类似的题目来检验该学生是不是真的会做.这样经过双重处理的学困生学习比一般方法学习得来的效果更为明显.
三、“学生三人行”学习在实践中遇到的问题以及解决对策
“学生三人行”的学习是由学困生,优生,以及科任教师三者共同完成,是一个学习的共同体,三人当中是环环相扣的,缺少了其中一个环节其学习效果就会大打节扣,所以在实践中有教师未能理解其中的道理而出现以下问题:
问题1学生对新的学习方法不习惯,对课后的错题改正,找老师检验学习效果的学生寥寥无几,学习氛围没有明显的改观.
应对策略:营造氛围,培养兴趣
每天教师把作业答案有错的学生名单在《错题改正记录本》上记录下来,要求名单上的每一个人都要把做错的题目自主找“老师”讲解(老师可以是科任老师或者优生),认为对该知识已经明白后再找科任老师检验效果.教师当天必须向全班学生通布任务完成情况,把自觉完成的学生给予表扬,未完成的则跟踪到位主动找他们完成.
教师在对完成质量好的学困生要给予表扬,使他的自信心得到回复,也要对教导有方的“小老师”也给予表扬,体现出优生所做的工作有效值得表扬,使其更认真地从事“教”.如若学困生做题中出现知识性错误,教师则可把教他的“小老师”找来一起进行讲解,使他俩得到改正.这样就减少出现以讹传讹的负面影响.
学困生若能做对题目首先尝到了成功的喜悦,再得到老师的表扬,心里就对老师产生好感,如果每天都得到表扬,那么他对数学这一科的学习渐渐就产生兴趣,越来越多的学困生就会加入到“三人行”之列,学习数学的氛围就开始形成了.
问题2在错题的反思过程中学困生追问题目答案时教者把题目重复讲解几次问题还是未能解决,出现放弃“教”的想法.
应对策略:反思追问,因材施教
讲解题目应注意方式和方法并且要因材施教,使其产生效果从而学有所成.所以追问可以分为单向和双向.
1、单向追问
单向追问是指学生向教者追求问题答案时,教者马上把答案说给该学生听,当中学生不用回答问题.这种形式是最常见的,对于悟性较高的学生来说方法可能会有效果,但对于悟性较差的学困生所产生的效果就不敢想像,一是助长学困生为应付检查而“背”答案,二是学困生假装明白,而教者则认为他真的明白了,两者都在应付了事.久而久之学困生就会对追问失去兴趣.
2、双向追问
双向追问是“学生三人行”学习的一种重要形式,要求学困生回答教者的问题,在一问一答之间产生一种共鸣,以达到学习明了的效果.
以讲解一元二次方程的直接开平方为例:学生对解一元二次方程x2=5产生迷糊,感觉老是学不会,不知道为什么要加正负号,又为什么要加根号,x的平方又为什么不能再要,感觉很麻烦,老是想不通.教师可以为优生“教学”进行示范.
师说:“你到商店会买东西吗?”
生答:“会”,
师说:“那你说怎么样的过程.”
生答:“选中自己的商品,然后付钱,最后打包带走.”
师表扬说:“对,那你可不可以把这道方程想像成去商店买东西呢?”
生疑惑,师笑说:“你把x想成是自己,可以吗?指数是2想像成是你身上有2元.”
生半信半疑道:“可以.”
师再道:“那好,请注意了,你把手中的2元钱给老板了,那你还有钱吗?”
生说:“没了.”
师说:“那你说给了钱然后怎么办?”
生说:“拿东西啊.”
师说:“好的,那你就用2元钱买两样东西,一个是‘±’,另外一个是’”老师说完就在练习本的空白处写上让学生看,然后说:“拿到东西怎么啦?”
生说:“打包带走.”
师又表扬说:“对了,打包带走”说完就把数字5写进根号里去.然后对学生说:“这样你记住了吗?”
这时学生笑着说:“原来是这么简单的啊,我老是想不明白,为什么要加正负又要加根号呢?原来是这么一会事.终于明白了.”
如果教者在辅导学生时不加以反向追问而马上写答案让学生自己回去想个“明白”,试想一下学困生能想明白吗?
所以,当学困生对问题追求答案时,教者应当对他进行反向的追问,如果是特别优秀的学生自学能力很强则可选择单向追问而直接告诉答案.而对于学困生则要选择双向追问,学生在问为什么,而教者则根据问题一个一个地化简反问学生,启发他进行思考,当中更要善于倾听学困生的回答,从中检验是否有错漏的地方,如果再次出现则就从根源上进行点拨.这样的学习效果更明显.
问题3在讲解题目时按传统方法直接讲解再加以追问后仍然难达到预期的效果.
应对策略:辅助思考,灵活变通
例如学困生对正负数加减感到困难,若按正负数加减法则进行教学,学困生对于同号、异号难以分辨清楚,绝对值就更难以想像,开展追问也问非所答或一问三不知.可以设计一题目如下:
假定本人有多少钱用正数来表示,欠别人的钱用负数来表示.于是-5+3就可以这样思考:“我欠小明5元,我自己有3元,如果我把这3元还给他,那么我还有钱吗?”
学生很快就能想到5-3=2,并且知道这2元是欠小明还没有还清的,于是教者可以启发他欠别人的就用“-”来表示,这样很容易得到答案“-5+3=-2”.这样经过点拨学困生就能掌握一定的思维方法,再加以巩固,练习只要达到一定的数量就可以从量变产生质变.
美国著名的数学家G·波利亚,在《怎样解题:数学思维的新方法》中提到在辅导学生时可以用辅助题目把难题化难为易,利于学生思考,也可使学生对题目具有新鲜感,也能更形像生动地把问题的本质表现出来.而辅助题目又可以分为单向不可逆和双向可逆.
1、单向不可逆
简而言之与题目不等价的,是一种借助于思考的题目,如果把问题条件换转过来就不成立,这种的题目经常可以用来讲解一些应用题,把题目简单化用来方便学生思考.就如上述案例中到商店买东西来理解开平方.
2、双向可逆
是指逆命题也成立的题目.如用来讲解一些应用题或几何类的问题则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辅助题目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方法,其效果是显现的,特别是在反思错题时更能体现出效果,通常情况下学困生对做过的题目没有新鲜感,缺乏兴趣,要求其反思时他就会向同伴求助,而学生中的教者就会直接把问题进行讲解,虽然可以双向追问而产生学习效果,但对于巩固效果就显得经验不足了,这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中的教者设计与原题单向或双向的辅助题目对学困生进行启发教育,让其明白以后,再重新做一次做错的题目,这样只要实施得当,效果是非常明显.
四、“学生三人行”学习实施的效果及反思
“学生三人行”学习方法的实施有效地改变了山区初中学生学习数学的方式,在山区初中学校大多数的学困生认为自己永远也无法提高学习成绩从而丧失学习的自信心.教师,优生,学困生三者之间在学习上缺乏互相帮扶的有效方法,至使一些学困生在九年义务教育还没有完成时就辍学到社会上打工.成为年轻一代的农民工.“学生三人行”学习的出现正好架起了优生与学困生以及科任教师之间的一座桥梁,在这座桥梁上三人快乐的往来,快乐地学习,共同地成长.
“学生三人行”的学习使教师可以从转化学困生的烦恼之中抽身出来辅导优生,让更多的优生学得饱,学得更有针对性,而优生在帮扶学困生中也能收获到知识,学习金字塔中可以知在“教学”的过程中优生能更好更长时间地记住老师所讲的方法,在重复的讲解过程中能悟出更深一层次的知识或道理.学困生在教师和优生双重的“一对一”的帮扶中是收获更多,从而得到转化,从“要我学”到“我要学”之间产生巨大变化.
当然,任何的方法都不会是完美无睱的,“学生三人行”在实践过程中还会不断地出现新的问题,遇到更多的挫折,这一点需要教师不断地学习先进的教学理念,用创新的思维有针对地把遇到的问题或挫折进行一一的解决,孔子有云:“三人行,必有我师,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这样“学生三人行”的学习模式就能走得更远,发展得更加好,对于大山里的学困生其数学的素养就能得到更好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