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战国秦汉时期“中医外科”之成就❋
——以出土涉医简帛为中心的探讨

2018-09-12庞境怡张如青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18年8期
关键词:疮疡汉简外治法

庞境怡,张如青

(1.复旦大学历史系,上海 200433;2.上海中医药大学, 上海 201203)

中医外科源于古时“疡科”“疮疡科”,首重“外”字。汪机《外科理例》曰:“外科者,以其痈疽、疮疡皆见于外,故以外科名之。[1]”薛己重订陈自明《外科精要·序》言:“外科,盖指疮疡门言也。上古无外科专名,实昉于季世,后人遂分内外为二科”[2],即此病发于体表“外”,肉眼可见、有形可征之病。

惜现有传世文献已多不可考,未能溯其源头。所幸近百年来,数量可观的涉医简帛出土弥补了这一不足。本文汇集相关史料,以目前已公布的涉医简帛为中心,主要有马王堆汉墓帛书、武威汉简和张家山汉简三处数量集中、规模较大的涉医简帛,以及老官山汉简、包山楚简、望山楚简、新蔡葛陵楚简、睡虎地秦简、里耶秦简、周家台秦简、阜阳汉简《万物》、北大藏西汉竹书、居延汉简、敦煌汉简、连云港花果山汉简等。通过简帛文献,尽可能地厘清战国秦汉时期中医外科、骨伤科概况,以期对这一时期的中医外科作出更为全面而恰当的评价。

1 出土涉医简帛的外科病症

疾病的病名,反映了当时人们对于这一疾病的认识。战国秦汉之际为医学发端时期, 本文通过书写于简牍、缣帛的涉医文献中的外科、骨伤科学病名进行考辨,希冀能还原当时外科疾患之概貌。为便于理解,所列疾病按现代中医病证分类,大致可分为外伤类、疮疡疾病类、皮肤病类、肛肠疾病类、男性前阴疾病类、动物咬螯类6大类。

1.1 外伤类

创伤类疾患在中国外科、骨伤科学发展史上占据重要地位,各地出土的医简中均有所记载,《五十二病方》更将其“诸伤”列于卷首,足可见一斑。另在《足臂十一脉灸经》《阴阳脉死候》中列有“折骨绝筋”(类似闭合性骨折)“折骨裂肤”(类似开放性骨折)等。

更可贵的是,“烫伤”于早期传世医学文献少见,然医简存有三处,一是《五十二病方》“□阑(烂)者”“胻膫”篇;二是《脉书》“在胻,疕,赤淫,为膫”[3] 235-236“赤淫”即烧伤处皮肤赤烂溃痛,“膫”即烧烫伤;三是《武威医简》“治汤火涷方”[4]16,“汤火涷”即皮肤烫伤。另存“毒乌豙”(喙)(毒箭伤),“涿”(瘃)“列”(裂)“龟”(冻伤)等外伤疾患。

1.2 疮疡疾病类

痈疽多为发生于体表、四肢、内脏的急性化脓性疾患。涉医简帛中“痈疽”是分之论述的,多以各自所发部位区分,与《黄帝内经》中的定义有所差异。老官山《逆顺五色脉藏验精神》述:“凡□其在皮为□,至脉为厉,至月(肉)为痤,至筋为癕,至骨为大癕。[5]111”

又如,雎(疽)病见于《五十二病方》《脉书》,依发疽部位分为骨疽、肉疽、肤疽、烂疽、益(嗌)疽(生于咽喉部的痈疽)、(疑为生于足踝部的痈疽)、气疽、肩疽。痈可见于《周家台秦简》《万物》《脉书》《武威医简》,《五十二病方》又据发痈部位细为痈首(头部生疮)、身有痈、颈痈(发于颈面部痈肿)。

1.3 皮肤病类

然涉医简帛所载皮肤病名繁多且不统一,常常一病多名。如疣类,《五十二病方》中分“尤(疣)”和“人马疣”,即皮上增生之肉,异于原本肌肉。老官山医简《诸病》谓“马尤”。

1.4 肛肠疾病类

肛肠类疾患古已有之,早在先秦《山海经》中已提及“痔”“瘘”,此类疾病主要见于《五十二病方》《脉书》。依症状可分为脉者(以肛门出血为主要症状的一类疾病,或为后世所言“脉痔”)、牡痔、牝痔、州出(即脱肛)、胊痒(即肛门瘙痒)。

1.5 男性前阴疾病类

此类疾病在中国古代文献中虽无系统论述,却是自古有之的常见病,涉医简帛中常以癃闭、阴囊肿大、疝气多见。

阴囊肿大,《天下至道谈》《五十二病方》,谓之“穜(肿)囊者,黑实囊”[8]165,即阴囊肿大,内实而皮黑;在老官山汉简《诸病症候》中称“囊颓”“久不得近宫,囊赤脉血痛”[5]63。

1.6 动物咬螯类

2 出土涉医简帛的外科疗法

2.1 外治法

2.1.1 药物外治法 敷法是医简中记载较多的外治法,按调敷基质分为膏脂、童便、乳汁、胆汁、米汤、米醋渍药外敷。如《武威医简》中的“治千金膏药方”,《五十二病方》“痂”以童便浸泡羊屎外敷治疗皮肤病。

药浴法,《五十二病方》“干骚(瘙)”篇载将熬好的桃叶汤置于温暖的室内,患者浴前先饮热酒,入浴盆后复饮热酒,内饮外洗。

熏法,《五十二病方》“牝痔”篇,以骆阮(即苦参)燔炭布地坑中,周围以布遮盖,使烟从小口中冒出,令患者坐其上直熏肛门部。

2.1.2 药物配合手法外治法 熨法可分为盐熨法、葱熨法和药熨法。《五十二病方·伤痉》详述了盐熬布包酒淬后反复热熨头部,至汗出寒去能屈伸为止;葱熨法,《五十二病方》“践而涿(瘃)者”提出“若烝(蒸)葱熨之”[8]279。药熨法,见马王堆《疗射工毒方》,分别以灶黄土、阑(兰)叶、蚯蚓矢熨患处。

2.1.3 器械配合手法外治法

角法在医简中指的是利用器物的空气产生负压,将需要割除的部分吸起以便结扎切除,非后世所言“排脓祛腐”“吸出脓血、恶物”。《五十二病方》“牡痔”载以“角法”,吸出痔核方便医者切除。

2.1.5 其他疗法 脱肛复位法见于《五十二病方》:“以膏膏出者,而到(倒)县(悬)其人,以寒水戋(溅)其心腹,入矣。[8]264”先将油膏(润滑剂)涂在脱出的肿物上,嘱患者取头部向下、臀部向上的倒置位,再冷水喷洒其胸腹部,因患者骤然遇冷而刺激肛门括约肌的收缩,借助地心引力,脱出的肛门便随之收缩。

2.2 内治法

3 结语

以上枚举了已公布的出土医简中有关外科、骨伤科的史料,限于篇幅未能详加考述。总体而言,中医外科、骨伤科在战国秦汉时期已初具雏形,对疾病的治疗,由经验得知某种草药对之有必然疗效,使用药物外治、内服等数法有了一定的认识。不宁唯是,这一时期亦逐渐形成疾病认识、药物治疗、外治疗法等中医学基础,此处以其扼要内容总结如下。

第二,不同时代出土的医简中存在有相似内容。如《五十二病方》记载的“令金伤毋痛方”与里耶秦简中的“治令金伤毋痈方”、北大藏西汉竹书“治令金伤毋痛方”所用药物类似,均以“长石”“薪(辛)夷”“甘草”入药。这意味着在当时虽未有成形的中医理论体系的建立,但中药、单方已被运用,在民间已形成了一些重实用、重疗效的经验方集,并在各地传播。

第三,战国秦汉时期的针灸之术与现今定义有别,属“外治法”范畴,即所谓《素问·汤液醪醴论》云:“必齐(剂)毒药攻其中,镵石针艾治其外也。[6]87”

第四,需要认识到简帛文献中所记载的割痔术、脱肛复位、蒲绳结扎疣等所谓现代意义的“手术”,是当代人基于现有的科学知识,以兴起于近代西方医学为“医学”去衡量,所谓“手术”,古代世界其他地区亦有类似现象。于过去的几千年,它隶属于“外治法”范畴,为中医治病救人的一项基本手段技能之一。中医外科的存在价值,不是单凭一个“手术”所能厘清的,其外治各法均有长也。

猜你喜欢

疮疡汉简外治法
中医外治法在ICU内的应用研究进展
中医外治法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研究进展
永不褪色的武威汉简
《肩水金关汉简》(壹)(贰)释文校订
论薛己用灸法治疗疮疡的思想特色
乳腺癌初起外治法
中医外治法治疗带状疱疹的研究进展
崔公让教授赤芍甘草汤内服加疮疡外洗方外洗治疗下肢瘀积性皮炎65例
疮疡发病机制之探讨
银雀山汉简兵书出土30年回眸与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