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分析:初中数学复习课的强化策略
——以《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复习课为例
2018-09-11许可雄
许可雄
(福鼎市教师进修学校,福建 福鼎 3552 0 0)
许多教师的复习课没有针对性和实效性,往往就是简单地重复旧知。尤其是中年教师,虽然在教学上有一定经验,但由于生活的压力导致精力分散,开始有了职业倦怠感,工作积极不高,对复习课往往持应付的态度。大多数教师在复习课中普遍存在“四多四少”的现象:关注教材多,关注学生少;追求知识多,考虑能力少;教师讲得多,学生思得少;做题练习多,梳理知识少。对这些问题,大部分教师并没有察觉,也不想尝试改变与创新。
运用数据分析的方法,通过搜集、整理、分析数据,了解学生学习中存在哪些问题与困惑,有助于发现问题的本质,帮助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这种运用数据分析开展的教学更为精准、更为有效。[1]
一、运用数据分析确定复习课教学目标与方法
为了更好地了解学生对本节课知识掌握情况、对复习课的期待与需求,确实改进教师的教学质量,笔者在课前采用问卷调查法。设计了《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复习课的问卷调查》,利用教学平台用发布给学生进行填写,后台直接生产统计数据。全班52位学生参加了问卷调查,以下只是其中三个问题的统计结果:
1.你最想提高哪个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有28位占总数54%的学生选“熟练运用各种判定方法”,这是代表大部分中等生的意愿,想通过复习课对知识进行巩固。这应该是本节课教学重点和主要目标。有12位占总数23%的学生选“提高分析、推理的能力”,这代表大部分优生的意愿,想通过复习课让自己的思维更有深度和广度,教学时应给予一定的关注。只有少部分的学生对书本的概念、定理不够清楚和熟练,这个可以通过复习巩固得到提高。
图1
2.在复习课前你做了哪些准备
图2
有32位占总数62%的学生只是“简单看下知识点,适当做些练习”,还有8位占总数15%的学生“完全没有准备,等老师复习”。只有12位占总数23%的学生有认真复习知识点和做练习。这是说明大部分学生复习课前的准备是不够充分的,这当然和教师有没有布置预习作业有很大的关系,它会严重影响复习课的效果。因此,很有必要布置有针对性的复习课预习作业,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去搜集、整理、归纳所学过的知识。当然要预习作业要具体,有针对性,不能出现“今天预习课本多少页到多少页”这样空泛的预习要求。
3.你希望复习课怎么上
复习课与新授课最大的不同的就是知识都是已学过的。如果只是简单重复旧知,势必无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学生问卷发现:受欢迎的复习课形式的前三种分别是“讲练结合,小结归纳;抛出问题,教师理答;师生互动,合作探究”(如图3),这说明学生渴望掌握学习的主动权,想成为课堂的主人。因此复习课中,教师不应求全求多、满堂灌,而要精心设计学习活动,引导学生积极参加课堂活动,开放学生的手、口、脑,让他们多实践、多思考,允许学生质疑辨惑。教师适时点拨总结,科学公正评估反馈。
图3 学生数受欢迎的复习课形式
根据以上的问卷调查情况,教师进行精心的教学设计,改变了以往只关注知识的复习,而忽略对学情预判的毛病。特别针对复习课的课堂容量大、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提高学生数学能力等问题做重点突破,对复习课的教学形式做了尝试和创新。教师提前分发复习课导学案,布置预习作业,明确复习课教学目标,让复习课省时、高效。
二、运用数据分析诊断、改进复习课教学
课堂观察是指观察者带着明确的目的,使用观察量表等辅助工具,通过所见、所闻从课堂上获取资料,采用定量或定性的办法进行记录课堂的实际情况,然后对这些材料和数据进行分析和研究,[2]从而判断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其目的是通过对师生在课堂中的学习活动进行记录、分析和研究,发现课堂教学的优缺点,帮助教师改进课堂教学,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本节课把课堂观察确定为“学生的学习、复习目标的达成、问题与理答、S-T教学分析”等四个维度,并针对性地设计和制作观察量表,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办法,重点体现要如何进行课堂的有效设计与实施。
表1 学生学习行为观察统计表
观察维度一:学生的学习
【课堂观察反馈】1.准备。所有学生都备有课本、导学案、练习本、三角板、圆规、两个全等三角形纸板等,提早坐在座位上,精神饱满,提早进入上课状态。
2.倾听。整堂课大部分学生能认真听讲,有1个学生做小动作,经教师提醒后也进入听课状态,倾听率达98%。
3.互动。本节课教师提问了12人次(有1位追问),其中3位学生调板练习,师生互动良好。但提问的位置主要分布在第三小组,其中1位学生被提问了三次,而且男生偏多,女生偏少,说明教师关注面过于集中。更主要的是生生互动较少,需要在教师的指令下开始交流,没有自发的互动。这说明教师对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与能力培养不够,对学生资源挖掘不够。
4.自主。教师让学生20分钟时间的自主学习,占总时间的44.4%。包括导学案讨论5分钟、独立完成练习10分钟、动手操作(拼图、作图)与探究5分钟,说明教师较注重培养学的自主探究能力、动手操作能力,这与当下考试命题趋势相符合。但各小组之间不够均衡,其中有六个小组表现较突出,两个小组不够积极,教师应该及时帮助和指导。
改进建议:让学生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包括预习导学案和让学生自制教具,有助于使学生尽快进入学习状态。要善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设计一些针对性的问题,以任务驱动增加学生的好奇心、好胜心,激发学生的认识兴趣。要创设一定的情境,让学生在动脑、动口、动手中学有所得,体会到学习的乐趣,培养爱学、乐学的情绪。教学实践证明,学生对学习活动产生的兴趣,有助于激起探求新知识的热情,有助于稳定、持久的学习动力的形成。
观察维度二:复习目标的达成
这节课的复习目标有:
(1)能熟练掌握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
(2)通过分析图形,发现问题的本质,形成解题策略;
(3)通过动手操作,提高对图形的感知。
教学环节回放
同学们已经学习了三角形全等的性质与判定,相信你能很好地完成以下题目:
图4
题目1如图4,要使ABC≌ABD需要添加几个条件?
[解题突破]你发现的隐含条件是:____________
①添加条件________,形成依据是________
【课堂观察反馈】教师不是直接复习判定定理,而是通过给出图形,让学生合作探究,适当添加条件构成判定定理,让知识的复习水到渠成,也培养了学生合作探究能力。但作为复习课这个环节教师花了8分钟,用时太多,影响整体上课进度。
题目2 已知,如图5,AB=AC,AD=AE,求证:∠B=∠C
变式一 已知,如图6,∠A=∠DEB,∠C=∠D,AE=BF,请问AC与ED相等吗?
变式二 已知,如图7,AB=AE,∠BAD=∠EAC,AD=AC,∠B与∠E相等吗?
图5
图6
图7
【课堂观察反馈】三个例题的设计十分巧妙,都是由引例变换图形、改变条件得到的,题目难度呈梯度上升,解题策略是寻找全等的隐含条件:公共角、公共边、角重叠、边重叠等。锻炼了学生的观察识图能力,培养了学生的探索精神。
[图形串烧]观察下列几个图形(图8-图11),有什么关系?
图8
图9
图10
图11
(1)你能否利用手中的三角板拼出相应的图形?
(2)能否对其上图形进行适当的变化,拼出类型相同,形状不同的图形?请画出你所拼的图形,并进行适当的分析?
【课堂观察反馈】通过图形的翻折、移动、旋转得到新的图形,再让边角重叠变换图形,教师让学生动手操作感知图形的变化,最后把几个图形放在一起,很好地揭示了几何图形之间的内在联系,培养学生的识图、作图的能力。
本节课通过填空的形式对知识进行复习,避免简单重复旧知识的枯燥,培养学生理解和记忆能力。通过例题的变式、图形的变换,让学生观察、比较、类比、归纳,运用分析与综合的方法进行推理证明,很好地培养了学生逻辑推理能力。[3]还让学生动手操作进行拼图验证,锻炼了学生观察和动手操作能力。
改进建议:复习课既要关注考点分析,更要关注学情分析。了解学生已知与未知,知识上的漏洞、思维上的误区、能力上的不足。学情分析决定复习的深度、难度和强度,“温故而知新”,要让学生有新的提高与发展。复习课知识整合归类很重要,面面俱到反而面面不到,选准关键点,找准突破口,有的放矢进行专项训练,才能有事半功倍的效果。本堂课特别值得借鉴是一题多变、一图多变,一题多解、多题一解,让学生的脑洞大开。教师能发挥“导”的重要作用,明确授之于鱼,不如授之以渔,“给”不如悟。能教给学生思想、方法和规律,引导学生思考,在练中悟,在疑中悟,让知识转化为能力。
观察维度三:问题与理答
表2 “问题与理答”观察量表
注:问题性质:a.机械,b.记忆,c.理解,d.运用;解决方式:a.集体,b.个体,c.讨论,d.探究;理答方式:a.教师代答,b.消极评价,c.教师纠正,d.追问,e.鼓励、称赞,f.鼓励学生再提问。
【课堂观察反馈】1.提问的有效性:教师共提出13个问题,理解性问题占62%,运用性问题占30%,记忆性问题偶有出现,没有出现机械性问题。在提问的方式上有直问、反问、追问,教师提问后有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让学生有时间整理自己的思维,组织自己的语言。
2.问题解决方式:集体解决和个人解决占较大比重,分别是6次和4次,部分问题采用学生讨论和探究的方式解决,分别有2次和1次。学生回答问题的方式多样,能根据不同问题类型采用不同方式。
3.教师理答方式:本节课教师有1次打断学生的回答,自己代答2次。大多数都能对学生回答表扬、鼓励,同时有2次鼓励学生提出问题,而后进行集体评价和反馈。
改进措施:课堂的提问与理答中常见的问题有问题数量过多、表达不清、缺乏价值,造成教师表扬频繁低效、理答消极单一、不愿等待等现象。《学记》指出:“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及其久也,相说以解。”这要求教师在充分了解学生实际情况的基础上,能紧扣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精心设计问题群。在主问题的统领之下,把握提问时机,由表及里,由浅入深,不断把学生思维引向深入。当问题提出后,教师要留出足够的等待时间,给予学生充分的思考空间。最后,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回答情况,选择合适的理答方式。教师对回答不出、回答不完整或者回答错误时,要进行启发引导,当学生回答完整个问题之后,要对学生的回答给予评价反馈。
观察维度四:教师-学生课堂行为分析
图12 S-T曲线图
图13 Rt-Ch图
笔者将课堂采集到的数据进行S-T教学行为分析,明确本节课的教学模式是混合型教学模式,其中教师行为占有率为36%,学生行为占有率为64%,师生行为转换率为9%。
【课堂观察反馈】从图12和图13中,笔者可以得到这样的结论:①在S-T曲线中有2条纵向线段,就是表示3个学生活动时间,这3次学生活动分别为导学案讨论、独立完成练习、动手操作(拼图、作图)与探究,这说明教师在课堂中给学生留出了足够的活动时间,使得课堂中学生行为占有率达到64%,反映出教师能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达成其在教学设计中以学生为学习主体的设计思想。②虽然学生行为占有率高达64%,但这堂课的师生行为转换率仅为9%,说明师生之间的活动转换率比较少,特别是在学生开展的3次小组学习活动中,教师给予学生的指导较少。
改进建议:在课堂教学互动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应是平等的。彼此都是信息的发送者、信息的接受者和加工者。教师的教学应以学生的参与为核心,注重学生个体的有效参与和学生个性的发展,以实际任务训练学生的能力,以问题任务让学生去探索,通过师生间不断问答,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给不同学生以不同的指导,促进学生主动、积极地投入到有效的师生互动中来。
三、结语
本案例通过问卷调查,数据分析,了解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找到复习课中最难把握的点是“课堂容量太大”“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提炼思想方法,形成数学能力”等,教师再针对性地进行教学设计,使课堂教学更加贴近对复习课的期待与需求。数据分析策略告诉我们,只有改进教学的形式和方法,课堂上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才会高,学生一直处于积极的状态之中,不仅掌握了知识与方法,而且也获得了积极的情感,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