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工程中外设计差异分析及应对
2018-09-10李博董海江耿虎
李博 董海江 耿虎
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我国的国际地位得到了较大的提高,中国设计企业开始走出国门,为世界经济的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国际工程属于国际技术贸易的一种,参与该工程的主体来自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在这种情况下,工程在开展过程中难免会出现设计上的差异,从而对工程的顺利实施造成一定影响,本文对国际工程中外设计差异进行分析,并就此提出几点建议。
关键词:国际工程;设计规范标准对接;现场服务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随着“一带一路”经济发展战略的提出,我国的设计企业开始走出国门,参与到国际工程建设当中,为国际技术贸易的繁荣作出应有的贡献。然而,中国设计企业在国际工程建设当中经常会发现中外设计存在较大差异,从而给工程施工带来较大的困难与风险[1]。由此,本文对国际工程中外设计的差异进行简单的分析,并就存在的问题提出几点解决建议,以期促进国际工程的顺利实施。
一、设计理念上的差异
(一)个性化与标准化差异
众所周知,近几十年来,我国经济得到了飞速发展,城市的高楼大厦崛地而起,公路铁路遍布全国各地。而中国企业主要是通过标准化设计来保证工程的安全性与实用性,从而实现高效建设。相较于我国所推崇的标准化设计,西方国家则更青睐于个性化设计,也就是因地制宜,重视设计原理与过程的论证,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来实施工程。以涵洞的设计为例子,一般而言,国内的工程师主要是依照水文计算结果来制定相应的标准图,但西方国家的工程师则是先对涵洞的孔径进行过程论证,以此来确定平纵断面方案,待以上方案全部通过后,还必须分册报批地质报告、纵断面图、配筋图等。
(二)设计审批程序
我国的公路、铁路的设计与审批程序均比较复杂,且大多数需要分阶段进行审查。其中,初步审查的主体为该行业的主管部门及其所邀请的业内专家,为保证审查的科学性与合理性,一般采用集中审查的方式进行审查,施工设计图的审查主体主要是建设单位。一般而言,我国建设审批的主要特点在于文件集中报送、集中审查。在这种情况下,设计单位可以进行集中设计、集中勘察、集中测量,随后集中进行流水化的生产,从而提高了勘察与设计的效率,并保证生产与施工的顺利进行。而西方国家的设计审批程序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主要在于强调全过程、分步骤地进行勘察设计,且相关的文件应当分阶段、分时间地进行报送审批,并根据审批的意见来完善设计内容,直至文件没有任何审批意见。
(三)服务理念上的差异
在我国,工程设计的服务对象大多是这个行业主管部门所授权的单位,而设计与施工往往是两个完全不同的主体,而且服务理念应当符合业主单位的需求。设计单位与施工单位的分离,容易导致设计单位过于侧重维护自身的产权利益在施工方案研究上的投入动力不足。而西方国家在在工程建设方面则更喜欢采用EPC建设模式,此时,工程设计的服务对象不再是行业的主管部门,而是该项工程的总承包商,设计单位则为总承包商的分包方,在此种情况下,总承包商需要考虑的是承包的利益以及工程施工的技术水平”。
二、具体的应对方案
(一)提高对国际设计标准的运用水平
中国在世界上的国际地位变得越来越“尴尬”的主要原因在于我们对技术的要求太低,忽视了技术方面的研发,从而使得中国企业在“走出去”的过程中面临较大的阻碍。因此,总承包企业应当加大国际标准研究方面的资金投入,将国际标准与国内标准进行对比分析,找到其中的相同点与不同点,积极吸收实践经验与实践教训,并将这些经验与教训编辑成册,作为系统培训的书籍,从而不断提高自身对国际标准的运用能力。
(二)提升信息传递的时效性
所有工作的顺利开展都离不开交流与沟通,在国际工程建设中,项目的参与单位均来自不同的国家与地区,沟通与合作的难度不仅体现在语言、文化和利益上,还体现在思维习惯、设计习惯上,容易导致有效的信息无法得到及时传递,最终妨碍项目勘察设计工作的顺利进行,因此,必须要提高信息传递的时效性[3]。首先,所有企业可共同建立一个合理的沟通机制,如每周、每月开展交流会与技术会,从而使得各个单位的人员能够有时间、有机会坐下来一起交流沟通,以保证工程的顺利开展。其次,国际知名的工程师与当地的工程师具有较高的能力与较为丰富的经验,其应当充分发挥自身的作用,保证沟通的顺畅。第三,中国设计企业必须要谨慎筛选翻译人员,从而提高翻译的质量,以减少不必要的冲突。最后,我国的工程师应提高自身的外语水平,以便更好融人到国际交流当中。
(三)主动适应国际工程的设计要求
我国的设计企业从事国际工程设计咨询业务时间短,经验相对不足,与西方的咨询存在较大的差距,我们必须要意识到自身与世界的差异,并主动去学习、吸收、适应国际工程的设计要求。主要有以下几点:(1)通过总结经验与教育来找到我们与国际技术标准、工作流程、审批程序等方面的差异,并采用国际化思维来调整自身的设计理念,以便在国际工程设计中发挥更大的作用。(2)及时转变角色,中国设计企业应当加大设计方面的资金投入,不断提高自身的设计水平与质量。(3)工程项目的实施地点为中国以外的领土,中国企业应当要主动去适应、尊重其它人员的设计习惯或者设计流程。(4)要学会因地制宜,西方国家比较青睐个性化设计,则中国设计企业应当学会适应这种设计方式,并充分考虑当地的自然条件、地理位置、施工机械等情况,从事使得设计具有个性化。
除此之外,中国设计企业还应主动去了解西方国家的审批流程,了解不同审批程序的意义与价值,并适应这种审批方式,从而保证国际工程生产与施工的顺利进行。但对于审批的次数与期限必须要做出一定的限制,以免部分人员滥用手中的权力,从而保证审批的质量与效果。
三、结语
国际工程的顺利开展离不开各国企业间的沟通与交流,中国设计企业作为国际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当意识到国际工程中外设计中存在的差异,并主动去学习、适应与尊重这种差异,取长补短,以减少不必要的矛盾与冲突,从而使得国际技术贸易得以顺利展开。
参考文献:
[1]丁坚,马健.国际工程项目设计管理有关问题探讨[J].東方电气评论,2013(01):53-58.
[2]孟瑾,浅谈国际工程中美标准总图设计的差异[J],门窗,2016(09):145.
[3]郎庆威.国内外工程设计在管理方面的差异[J],矿业工程,2012(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