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水煤气制备及使用企业安全事故预防措施分析

2018-09-10李浩

中国化工贸易·上旬刊 2018年9期
关键词:环境风险安全事故

李浩

摘 要:水煤气是较常见的工业燃料及化工原料,但是制备及使用环节存在较大风险。如果发生事故,将对周围环境造成严重呢的后果,难以估计后续环境损失。

关键词:水煤气;环境风险;安全事故

1 企业生产安全的重要性

水煤气是水蒸气通过炽热的焦炭而生成的气体,主要成份是一氧化碳,氢气,燃烧后排放水和二氧化碳,有微量CO、烃和NOx。水煤气有毒,工业上用作燃料,又是化工原料。一旦发生泄露,有可能引起爆炸及火灾,给周围环境带来巨大隐患。因此企业应重视水煤气制备及使用环节的工作流程。

2 水煤气出现安全事故的常见原因

煤气发生炉的最大可信灾害事故为混合煤气在生产、使用时发生泄漏或爆炸,泄漏形态为气态。在建设单位定期巡视生产设施、文明生产的情况下,混合煤气发生爆炸的概率较低。

3 风险防范措施

为避免风险事故,尤其是避免风险事故发生后对环境造成严重的污染,建设单位应树立并强化环境风险意识,在现有安全管理的基础上增加对环境风险的防范措施,并使这些措施在实际工作中得到落实。为进一步减少事故的发生,减缓项目在建设、运行过程中对环境的潜在威胁,建设单位应对技术、工艺、管理等方面采取综合防治措施。

3.1 防火间距

根据《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06)的规定,各个水煤气发生炉均应与周边设施应保证一定的防火间距。

3.2 设备结构泄漏防范

主要包括煤气发生炉冷却设备与炉壳、风口、渣口以及各水套均应密封严密;放散管的放散能力,在正常压力下,应能放散全部煤气;做好煤气输送过程中各设备检查,防治设备结构泄漏的发生。

3.3 火灾、爆炸风险防范

①设置相应的排风装置,强化通风,使煤气浓度低于其爆炸下限;②燃用煤气的设备管设煤气低压报警及安全连锁或自动切断装置;③煤气发生炉所在区域属乙类生产火灾危险性场所,电器设计按《爆炸和火灾危险环境电力装置设计规范》中的11区爆炸危险场所有关规定进行;④所有电器设备的正常不带电金属外壳均设计可靠接地,各易燃易爆能源介质流经的管道和容器均采取防静电接地措施;⑤设置避雷针或避雷带,接地冲击电阻小于4欧姆;⑥设置火灾自动报警设施,电缆采用阻燃型,在电缆出口采用耐火材料封堵;⑦根据生产和厂区消防要求,厂房周围设有消防通道,通道宽4米,保证消防车辆畅通;⑧建、构筑物周围设有环形消防给水管,并配备灭火器材装置,设有火灾报警系统。

3.4 防煤气中毒措施

①对生产中可能泄漏煤气的设备和工作区域设有安全警示标志,配备便携式CO检测仪;②煤气系统检修设有安全吹扫设施;③加热炉等应设有炉膛熄火及煤气压力过低保护装置。

3.5 水煤气发生装置安全防护措施

发生炉煤气是易燃易爆、有毒的气体燃料,煤气发生炉应配备一氧化碳检测仪,可以随时检测设备、管道的漏气情况。作业环境一氧化碳最高允许浓度为30mg/m3(工业企业煤气安全规程 GB6222-2005)。配备氧气呼吸器、自动苏生器等救护设备,即可在发生意外情况時救护,也可在带气操作、抢修时用于安全防护。项目须配备安全员,安全员要做到了解发生炉常识,会使用各种救护设备,懂得一般的救护常识。在煤气炉及工厂安全部门的双重领导下负责煤气炉的日常安全工作,确保设备的安全正常运行。

另外,在煤气发生过程中,采取以下措施,以确保安全生产:

①在鼓风机空气总管末端安装放散管及爆破膜,在煤气低压总管上设有爆破膜,在万一遇到爆炸事故时起泄压作用,以保护设备及管道系统;②在发生炉饱和蒸气管上,安装干式逆止阀,防止突然停电时煤气倒入空气管内,形成混合气体引起爆炸;③在发生炉煤气出口管道上安装钟罩阀,当煤气压力超过规定值时,钟罩阀达开放散;④为使工艺参数在即将超过某一极限,或生产过程中将处于某一危险状态前,内自动将有关生产过程和设备置于安全的临时状态,以防酿成设备损坏、人员伤亡等重大事故,电器控制系统采用安全连锁装置。由连锁保护(启动连锁、停车连锁、行动连锁)、信号报警组成;⑤对煤气操作人员进行技术、操作、安全培训,合格方可上岗,煤气炉检修要严格遵守操作规程,煤气炉工作人员和检修工必须具备相应资质。针对煤气发生装置的不同部位应进行不同防治措施。

4 结语

综合而言,只要严格按照已制定的风险防范措施进行生产,可减少发生恶性事故的机率;发生突发事故,只要严格按照已制定的风险应急预案进行紧急救援,可大大降低发生突发性事故的概率,减轻对环境的危害。

猜你喜欢

环境风险安全事故
如何避免足球教学与训练中的安全事故
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管理研究
电力企业人身安全事故原因分析及其防范措施探讨
风险再现与媒介正义
我国内陆核电站环境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基于模糊综合评价法的工程项目环境风险研究
化工行业环境风险评估研究
完善环境群体性事件中风险沟通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