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策略探究①

2018-09-10周春蕾

中国商论 2018年19期
关键词:创业创新创业教育高校

摘 要:创新创业是国家发展之根,民族振兴之魂。高校大学生是国家的未来,加强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事关国家的长远发展。为此,本文在分析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意义的基础上,指出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困境,并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策略,已为高校强化对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提供参考建议。

关键词:创新 创业 大学生 高校 创新创业教育

中图分类号:F2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298(2018)07(a)-181-02

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颁布了《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这一文件的发布促进了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深化,极大地激发了全民创业创新的热潮,对于提高我国高校毕业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加快创新型国家的构建有着重要的意义。高校加强对毕业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既是顺应社会转型和实现国家战略的客观要求,又是推动社会经济科技发展的“推动器”。创新创业教育作为一种新型的教育模式,对于实现毕业生将课堂所学与社会实践的结合,提高大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从根本上解决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并为社会提供就业岗位和创造价值意义重大。

1 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意义

1.1 国家经济发展的基础和动力

高校大学生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是国家经济发展的基础和动力。高校大学生是一个国家最新鲜的人力资源和科技资源,他们接受过高等教育、思维活跃、可塑性强、有创新意识,其必将成为未来国家新兴产业和高科技产业发展的重要力量,尤其随着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思想的深入人心,创新型中小企业正成为国家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而它们的创建主体多数是高校大学生,而通过改革现有教育体制,改革现有的填鸭式教学法,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最大限度地激发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提高高校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促进我国创新型国家的建设,提升我国综合国力和竞争力。

1.2 解决就业问题的有效办法

高校大学生就业难是当前社会存在的突出问题,许多高校大学生由于在校期间缺乏学业和职业规划,不能把课堂所学和社会实践有效融合,高校缺乏产教融合和校企合作的实践机会,加上学生所学与社会所需有一定的偏差,因此大学生毕业后找不到理想的工作,有不少学生毕业了还继续啃老。另外,很多高校毕业生和家长由于就业观念守旧,总认为体制内的工作才是“铁饭碗”,因此很多高校毕业生选择报考公务员或事业单位,试想如果所有的优秀人才都选择考公务员,那么我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由谁来支持。支持高校大学生创业,并给予大学生优惠的创业政策、一定资金上的支持,不仅可以帮助大学生实现创业的梦想,而且还能够有效缓解大学生当前就业压力。

1.3 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方向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高校大学生的创业率还非常低,这是值得高校教育者反思的一个问题,为什么我们的高校大学生在毕业后很少选择创业,问题究竟出在哪块?在当下的中国社会,“一考定终身”依然说得通。因此,很多学生把大部分精力用来学习考试科目,哪怕从小牺牲了自己的兴趣爱好。相比于过去,现在的大学生的确有不少就业机会,具有一定的选择空间。对于家境殷实,社会资源较丰富家庭的大学生来说,他们也许不用太努力,毕业后就能找到一份不错的工作。而对于身于寒门的大学生而言,只要通过自身不断努力,让自己变得更优秀,才能在这个社会立足,进而更好地改变下一代人的命运。中国家长由于受传统观念的深刻影响,他们中很大一部分人鼓励规避风险,这体现在就业方面宁愿选择给别人打工也不愿冒险创业,当然这也与当下大学创业环境的不完善,大学生创业率比较低有很大的关系。另外,我国高等教育必须调整现有的人才培养模式,重视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加大大學生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比重,组织并鼓励大学生多参与创新创业活动,以提高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2 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困境分析

在国家创新创业政策的引领和号召下,高校在大学生人才培养和有意识的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方面作出了相当努力和调整,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仍然面临种种难题。

2.1 高校大学生创业意识淡薄

高校毕业生创业意识的淡薄与其现阶段所处之社会环境有很大的关系。比如很多高校缺乏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的启蒙,大学生在创业的道路上缺乏经验丰富的创业导师的指导,我国对于高校大学生创业支持的相关政策还不够完善,在校大学生创业所需资金支持等审批还不够流畅快捷,种种创业的难点及高门槛让大学生望而生畏,心有余而力不足。另外,我国传统的家庭教育中认为孩子有一份稳定、高收入的工作是最重要的,对大学生进行创业缺少必要的资金支持,主观上把各种工作划分出高低贵贱,许多家长为孩子规划好了未来的工作和生活,大部分家庭认为创业的风险是最大的,一旦失败将承受来自亲人、朋友、社会等各方面的巨大压力,过于关注创业的得失,使得大学生缺乏创新创业的勇气。

2.2 高等教育依然以成绩论英雄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对于大学生的培养在课程构成上以公共课、专业课为主体,并辅以选修课,对于学生能力的考查依然是以各科成绩为主,相对来说有关创新创业课程及创新创业思想引导较少,学生可以参加创新创业大赛,但是由于参加此类竞赛对于学生评奖学金影响不大,所以高校内参加创新创业大赛的学生较少。目前,很多高校创新创业项目推荐和选拔存在硬派指标的问题,学校要求各学院上报参赛项目,学院再将项目数分派到各个系部,由各系老师牵头组织学生申报,这在一定程度上推动学生参与创新创业,但提交的项目方案由于缺乏深度思考,往往缺乏新意和可操作性,并且很多学生存在抄袭和应付了事的不良心理。如此现象背后,我们不得不反思现阶段的教育考核体系,是什么扼杀了学生创新创业的激情,如何加大创新创业课程比重,加大对于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考查和落地值得深思。

2.3 大学生创新与创业能力欠缺

由于大学课程中缺少创新创业课程设置,大学生对于创新创业认知较为模糊,一些大学生毕业后凭借一腔热情投入创业,但由于缺少成熟的方案、缺少项目的可行性分析,致使创业项目中途夭折,还有很多大学生为创业设置了种种心理门槛,甚至不敢想创业这件事情。为提高我国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国家设有“挑战杯”创业竞赛,通过对大部分高校学生的调查结果显示,大多数学生对于创业竞赛并不了解,甚至只有很少学生参与了创业竞赛,这说明高校对于创业大赛的推广力度还不够,大学生对于自身创新能力的提升重视不够。我国大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弱,与我国长期以来的教育观念、教育方式有一定关系,为此,培养大学生创新与创业能力,改革教育方式还是关键。

3 提升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策略

当下针对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刻不容缓,而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是一个较为复杂的工程,需要政府、高校、社会和学生四方协同努力方能实现。根据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特提出以下对策。

3.1 政府要为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营造好良好的外部环境

在政府主导和市场经济的共同作用下,全民创业创新氛围已日渐形成,这对于高校毕业生进行创业提供了环境支持。首先政府要协同万众创新,整合和归拢社会资源,比如让社会实践组织单位及培训机构等参与到创新创业活动中,从源头上解决现有产能过剩问题,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其次,政府要强化对高校毕业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培养其树立创新创业的先进理念,提高创新创业能力。最后,政府要对大学生开展创新创业需求分析,尽可能为他们创造更好的条件,指定更完善的创新创业激励政策,加强对大学生的创新技术的培训,以良好的外部环境激发大学生的创新创业热情。

3.2 高校要转变创新创业教育理念激励大学生创新创业

高校大学生作为社会中优秀的人力资源群体,他们身上展现出来的优点和特征,使得他们才是真正的创新创业的“主力军”。然而,应试教育禁锢了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思维,使得他们缺少敢于进行创新创业的勇气,肤浅的思维、懦弱的性格使得他们不愿意创业。为此,高校必须及时转变教育教学理念,大力开展创新创业社会实践活动,鼓励大学生破除思维禁锢,大胆创新。首先,高校要增加实践教学在课程设置中的比重,整合学校资源,把创业课题和科研项目相结合,鼓励学生到一些企业中参加实践活动。其次,高校要为大学生提供多样化的专业选择,让大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接受系统的、开放的教育教导,要多为大学生提供经济上的支持和精神上的鼓励。最后,高校可针对参与创业的大学生实行弹性学制、休学政策等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创新创业实践活动,免除一些后顾之忧。

3.3 社会上要尽快构建社会人才评价和支撑体系

社会上的教育培训机构,要抓好培养、教育、引导、推广和用人等环节,实施“创新创业人才发展环境优化工程”,建设合理的创新创业政策制度,加强人才基础的培育建设,增加鼓励激励力度,创造一个良好的创新创业社会环境。实施“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引进工程”,围绕创新平台设计、产业推动建设、集聚高质量人才,依托人才培养等平台,加强企业和学校的合作,促进人才和科技的完美结合融洽,促进科技成果的成功转换,以达到产学研有机结合和良性互动。要启动高端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项目,加强创新创业人才的高度培养,尤其是紧缺行业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最终构建社会人才评价的支撑体系。

3.4 立足大學生实际培养创新创业能力

首先要教育学生除了学好专业知识外,还要学习其他方面的知识,以培养出更多的创业型复合型人才。其次,鼓励学生多参与校内外社会实践活动,利用寒暑假到企业里参与实践,将课堂所学与社会实践相结合起来,在实践中激发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提高学生的创业创新能力。最后,依据人才培养定为高度和创新创业教育的需求,学校将专业教育与创新能力培养相融合,形成“三个课堂联动、三类实践递进”的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体系。另外,要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积极正确引导学生,为学生创新创业的团体提供健全的平台,让学生自我管理。在引导的同时,高校应毕业形式化的教学和实践模式,让学生在创业过程中真正找到自己的方向,让学生做自己感兴趣的创业项目,这样才能保障学生真正的把创业精神发挥出来。

参考文献

[1] 白岩,张志义.“互联网+、大数据”背景下大学生就业创业能力培养策略及应用系统平台的建设[J].黑龙江科技信息, 2016(1).

[2] 杨福光.试论新常态下高校利用“互联网+”推进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J].亚太教育,2016(6).

[3] 万力勇.互联网+创客教育:构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新生态[J].教育发展研究,2016(3).

[4] 尚雪梅.基于创业学习视角的大学生创业教育[J].河北大学学报,2016(5).

[5] 柴葳.教育部要求把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N].中国教育报,2015-06-23.

①基金项目:河南省教育厅重点科研项目《中医药院校众创空间运营管理模式研究》(18A630029)。

作者简介:周春蕾(1979-),女,河南信阳人,河南中医药大学讲师,职业发展教育学科主任,管理哲学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大学生就业创业方面的研究。

猜你喜欢

创业创新创业教育高校
在校大学生创业与学业协调机制研究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影响因素及路径探索
“双创”国策下的阶段性经营、资本知识架构研究
微时代文化创意类创业现状调查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内蒙古自治区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体系建设及对策研究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初探
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