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高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英语课堂的教学目的

2018-09-10王丁

高教学刊 2018年19期
关键词:教学目的第二语言文化意识

王丁

摘 要:由于全球化发展,英语已然成为世界通用语,其地位变得无可取代。在跨国公司工作、高额薪水,以及个人兴趣爱好已然成为众多高校大学生选择英语作为第二语言的原因,也成为大多数高校教师教授英语课程的目的。实际上,对于大多数二语习得者和教授者来说,每人的目的各不相同。

关键词:教学目的;文化意识;第二语言;母语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18)19-0113-03

Abstract: The development of globalization has made English become the lingua franca in the world and irreplaceable. Working in multinational firms, high salary, individual interests and hobbies have become the causes why many college students choose English as the second language and the purpose for which many college teachers teach English. In fact, as for most of the second language learners and the teachers, each person has a different aim.

Keywords: the teaching aim; cultural awareness; the second language; mother tongue

英语学习者通常会问:为什么我们要学习第二语言?为什么我们应该要学习英语?笔者作为一名高校英语教师,所带学生层次跨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专科生、本科生及研究生,经常被学生问到这样两个问题。而在应用语言学领域,这些问题早已被广泛探讨。Coleman (1996)曾在研究中发现了语言学习者学习第二语言的主要目的:为了更好的工作、对外语学习的个人喜好、去国外旅行的需求、学习外国人的生活和想法、在目标语言环境中居住的需求等。

而对于英语学习和教学来说,Vivian Cook(1983)教授曾提出了第二语言教学的几种目的:教育目的、認知目的、文化目的、交际目的等。在这些目的当中,交际目的似乎适合任何一种教育系统下的任何语言教育。Ellis(1996:74)也认为提高语言学习者的交流能力是语言教学的最主要目标。由此可见,交际目的似乎是来自不同教育背景、不同年龄、不同国籍的第二语言学习者的共同目标。

但从实际情况看,笔者的学生大多不以交际目的作为最主要或唯一的学习动力,大多数笔者的学生希望通过对英语语法、语音、词法及句法的学习,顺利通过雅思考试,实现留学的梦想。这篇文章将从内部及外部的目的,就国内英语教学、英语学习的目的进行分析。

一、高校英语教学的目的

总的来说,英语教学的目的可分为两大类:“内在目的”——学生个人的心理发展及“外在目的”——学生在课外对语言的使用(Cook 2007:238-239)。在高校英语教学中,尤其当这个教学针对的是那些即将进入跨国公司工作、会与外国同事频繁交流的学生以及有出国留学深造需求的学生,“内在目的”可被理解为学生对外国文化的理解,而“外在目的”则可理解为在真实的语言环境中成为一个成功的第二语言使用者。

(一)内在目的——理解外国文化

在大多数国内高校教学情境中,学生很少有机会将获取的语言知识在真正的目标语环境中使用出来。这里的真正的目标语环境指有母语人事参与交流的环境。对这些学生来说,英语学习的“内在目的”的重要性就会远远超过“外在目的”的重要性。

大家普遍认为,学一门外语并不仅仅是掌握其主要语法点、语音、词汇和句法,这其中还包括该语言的特性以及目标语言国的文化。一个成功的跨文化交际需包含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Baker 2011)。

1. 语言与文化的关系。Brown(1994:165)曾描述过语言和文化的关系: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文化也是语言的一部分,二者复杂地交互在一起,人们无法在豪不损伤另一方的情况下将二者分开。由此可见,语言和文化相互关联、密不可分,不同的文化背景将会使语言体现出不同的特点。

语言能力通常会成为其中一项衡量人天赋及能力的标尺,如果一名高校毕业生想进入一家跨国公司工作,那么他/她得学会如何与他/她来自国外的主管和同事相处。对外国文化的了解,这无疑能够帮助求职者建立同事关系,并更快更好地适应有外国同事的工作环境。良好的沟通以及对工作环境的适应性还能有助于帮助求职者在日后工作中快速建立自信。

了解目标语言国家的文化,对于想要留学或已经开始留学的中国大学生来说显得更为重要。这缘于中国与其他国家的不同教育体系。作为文化背景的一部分,如果留学生能对目标语言国的教育系统有一定了解,这将会大大减少他们在留学初期的种种疑虑。另一原因在于,社交也是留学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两国文化的巨大差异往往会导致留学生在与外国人交往的巨大障碍。对于正在接受高等教育的第二语言学习者来说,特别是留学生,对目标语言国相关文化背景知识的了解极为重要。因此,英语语言教学的其中一项重要目标是让学生了解外国文化(Cook 2008)。这一观点,Cook教授在其早期著作中就提到:语言学习者能够了解其他国家的文化,同样也能欣赏那些国家的音乐和艺术(Cook 2002)。在国内高校英语教学中,为使学生获得这些文化意识,学生不仅要学会词汇和语法的具体形式,还要知道在目标语言环境中如何来使用这些形式才是符合不同国家的不同文化背景的(Alpteki

n 2002)。

英语已经成为世界语,其在全世界的使用范围也是最广的,因此英语国家也具有大量的文化差异。有时,中国留学生会遇到因文化不同而带来的问题。其中一个原因可能是:人们所运用的每种语言形式都有意义,但却不具有同样的意义,因为意义与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而文化的存在却比语言更广泛(Nida 1998:29)。语言深深地根植于文化,不同的文化孕育不同的语言。不管在中文还是英文中,有些词汇具有其象征意义,这也是为什么许多中国的英语学习者认为英语学习很困难。例如,“long”这一词汇,在中文中的含义是“龙——一种古代传说中的生物”。而英语国家中也有类似生物,英文称之为“dragon”。在中国文化中,“龙”或是作为一些宗教的象征,或是象征着古代皇权。而英文中的“dragon”往往象征着邪恶或异教。又例如,说到“meal”这个词,大多数中国人会联想到“米饭”或“面条”,而大多数英语国家的人脑海里出现的是“三明治”、“汉堡”或者“披萨”。由此可见,有些词汇虽然在中英文中都存在,但它们在不同的文化中的含义却不能划上等号。而这种含义的不对等,往往使英语学习者对目标语中出现的词汇带有一些自己的理解,而这一理解是受到其母语影响的。

高校学生对英语学习的不同需求给教师带来了一些新的要求。一些外籍教师,诸如来自美国、英国、加拿大等国的外籍教师,为高校英语教学带来了一个理念:语言背后的语言和文化。这两者都需要在高校教师实施英语教学时有所体现。作为英语教师,不管母语是否为英语,需要教会学生的不仅是目标语言国的文化,还要提升学生对文化多样性的意识(Bex 1994)。

2. 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意识。过去的数十年中,文化意识在第二语言教学中的重要性越来越突显。简单来说,文化意识指第二语言学习者应该意识到使用第二语言进行交流的过程是一个不可避免的文化交流过程,他们必须要意识到不同语言中体现的价值观、观念及信仰(Baker 2011)。Hymes(1979)认为,第二语言学习者之所以必须要有文化意识,是因为文化早已成为交际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Byram(1997)同样指出,文化意识为跨文化交际能力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文化意识是可以通过教师的讲授以及一些教学材料来传递的。例如,外文原版书籍、阅读当地报刊、听当地人对话都可以成为学习者学习当地文化的素材。大多数专家认为,教授语言和教授文化相结合才是最好的语言教授框架(Baker 2011)。在过去幾年中,大多数国内高校,特别是英语专业的学生都需要修与英美概况相关的课程,而这些课程与英语基础课程听、说、读、写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同时,外籍教师作为文化传播的桥梁,也能给高校英语学习者丰富其文化背景知识。所以,现在国内高校普遍采取的模式是中教与外教结合的方式,中教为学生打下坚实的语言基础,外教则着重丰富学生的文化背景,提升学生的文化意识。

(二)外在目的——“说母语的人”还是成功的“第二语言使用者”

说到“说母语的人”与成功的“第二语言使用者”这二者的关系,McArthur(1992:682)指出:说母语的人和不是说母语的人,这二者并没有一个明显的界限……这区别依赖于语言使用者个人的国籍、学习语言的时间长短(针对不是说母语的人)、接受正式训练的程度、个人的意愿以及身份认同。McArthur (1992:682)还将“说母语的人”定义为:一个人从小就说某一种语言的人。那一个“说母语的人”需要哪一些构成要件呢?他们不需要反复强调该语言相关的知识;对于新的谈话内容,可以轻松地进行表达(Stern 1983)。而“第二语言使用者”则是一个语言学概念,Cook (2008:171)将这一概念定义为:一个不止使用一种语言的人,无论他的语言使用到何种程度。

1. 成为“说母语的人”的可能性。在一些案例中,许多英语教师教学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帮助语言学习者尽可能地像以英语作为母语的人一样地去说和使用英语。就像Stern(1983)曾经提到,母语者的语言水平、能力和知识是第二语言使用者语言水平构成的三大要素。同时,一位语言学习者对这门语言学习的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们的语言能力和水平与“说母语的人”是否接近。Leonard Bloomfield(1933:43)曾经说过,人生来学会的第一门语言是其母语,对于这门语言来说,他/她就是“说母语的人”。但在中国的教育系统下,大多数中国学生需要到小学甚至初中阶段,大约在他们7到13岁之间,才开始接触到英语。在这样的年纪,他们母语,也就是中文的语言能力已经基本形成了。如果是这样,那么依据Bloomfield(1933:43)对“说母语的人”的定义,中国的这些从7到13岁才开始学习英语的孩子,英语将用远不可能成为其母语了。说到“第二语言使用者”,这是一个建立在“多语能力”基础上的概念。“第二语言使用者”往往既具备其母语相关知识又具备第二语言的相关知识(Cook 2005)。显然,对于大多数大学生来说,他们第一语言的使用能力已经相对成熟了。但他们对于第二语言相关知识的掌握却不如第一语言那样成熟(Cook 1999)。所以,对于现阶段的中国大学生来说,他们的中文能力已经相对成熟与稳定,他们在一定程度上拥有多语能力而非单一的语言能力。

那我们将大学英语教学的目标设置为让学生像“说母语的人”一样是否合理呢?Cook(2008:173)教授认为,我们将第二语言学习者的学习目的设置为像“说母语的人”一样并非是合理的,因为第二语言的学习者他们有区别于仅使用单一语种的人,有区别于“说母语的人”的定义。并且如果他们在学习第二语言的过程中感觉自己并不能做到和“说母语的人”一样,他们便会感到非常沮丧。所以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可以是为他们设立一个成功的“第二语言使用者”的目标来做为他们的学习榜样而不是让他们成为“说母语的人”。这样的话,学习者可以效仿他们的同类人(Cook 2008:173)。同类人的成功经验将会激励他们成为成功的“第二语言使用者”。

2. 成功的“第二語言使用者”。如果英语教师总要将学生的目标设立为成为“说母语的人”,那么第一个需要讨论的问题是:对于英语来说,谁是“说母语的人”?但人们都有一个共识,英语在世界上被许多国家广泛运用,在不同的国家里,当地人对英语的使用也是有区别的。最为人们熟知的区别是,英国人和美国人在表达同一事物时经常使用不同的单词,例如电梯(lift/elevator),电影(movie/film),地铁(subway/underground)等等。再比如,英国人和美国人对于同一个单词,有时还会有不同的书写方式,例如“centre”,“metre”通常是英国人的拼写方式,而美国人则写成“center”和“meter”。对于加拿大人来说,他们则偏向于接近英国人的用法。再谈到发音问题,不同英语国家的人对于英文发音中最大的区别莫过于在元音上的区别了。比如在单词“ball”或者“caught”中,美国人常发的/ɑ/这个音,在英式英语当中往往会被念成/?蘅:/。最后说说语法,英国人常说“I've got…”,但美国人则偏爱使用“I've gotten…”,尽管这二者所表达的意思是相同的。除了英式英语和美式英语,我们还有澳洲英语、加拿大英语、印度英语……即便在同一个国家中,来自不同地区的人们也有自己的地区的口音或者方言。比如在英国北部城市纽卡斯尔,人们会将公交车“bus”这个单词说成是/bus/,而伦敦人则念/b∧s/。根据McAuther对“说母语的人”的定义,所有来自这些英语国家的人都应该是英语的母语者。但这些母语者对英语的使用却不尽相同,这些不同除了体现在单词的使用上,还体现在拼写和发音上,当然还有方言中不同的俚语或者搭配。由于这些用法的不同,“说母语的人”具体的含义还有待研究。但至少,对于英语的教授者和学习者来说,很难确立一个“母语”的标准。由于没有一个确切的标准供第二语言学习者去模仿,那么成为一个“说母语的人”的可能性可以说少之又少了。

在某些情境下,将英语作为第二语言的使用者并不是和“说母语的人”在交谈。比如一个英语学习者经常可能遇到的情况是他们需要和一些来自阿拉伯的、日本的或是土耳其的人交流,而交流所使用的语言是英语。在这些情况下,并没有一个“说母语的人”参与到对话当中,英语只是在发挥其作为世界语的功能。介于这些情况,将英语作为第二语言的学习者,他们是否真能和“说母语的人”一样,似乎显得不那么重要了。

二、结束语

这篇论文的重点旨在讨论国内高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英语教学的两种不同目的,一是达到和“说母语的人”相同的知识和水平,二是成为一个成功的“第二语言使用者”。一方面,介于语言和文化密不可分的关系,我们没身处在特定文化背景下很难完全掌握一门语言的各个方面。另一方面,目标语言国的文化又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结合体。要想适应语言环境,特别是对于国内高校的大学生来说,应该在学习一门语言的同时,学习目标语言国的文化。对于英语教师,提高学生的文化意识是我们在语言教学过程中需要做到的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现在国内的高校学生,都已经学习英语多年,已然成为了多语言使用者,显然,他们失去了成为一个英语母语者的机会。所以,将成为一个“说母语的人”作为现在英语课堂的教学目标并不是特别恰当。更恰当的目标应该是,帮助学生成为成功的“第二语言使用者”。这个目标更为贴合目前国内高校英语教学的实情,特别是针对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学生,它也将激励这些英语学习者成为一个合格的英语使用者。

参考文献:

[1]Alptekin, C.(2002).Towards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 in ELT. ELT Journal,56(1):57-64.

[2]Baker, W.(2011).From cultural awareness to intercultural awareness: culture in ELT. ELT Journal,66(1):62-70.

[3]Bex,A.R.(1994).The problem of culture and English language teaching in Europe. International review of applied linguistics in language teaching,32:57-67.

[4]Bloomfield, L.(1933).Language. New York: Holt Rinehart Winston.

[5]Brown,H.D.(1994).Principles of language learning and teaching. New Jersey: Prentice Hall Regents.

[6]Byram,M.(1997).Teaching and Assessing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 Clevedon: Multilingual Matters.

[7]Cakir, I.(2006).Developing cultural awareness in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Turkish Online Journal of Distance Education, 7:154-161.

[8]Coleman, J.A.(1996).Studying languages: a survey of British and European students. London: Centre for Information o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9]Cook, V.J.(1983).Some assumptions in the design of courses. University of Trier Papers,Series B,94.

[10]Cook, V.J.(1999).Going beyond the Native Speaker in Language Teaching. TESOL Quarterly,33(2):185-209.

[11]Cook, V.J.(2002).Language teaching methodology and the L2 user perspective. Portraits of the L2 User. Clevedon: Multilingual Matters.

[12]Cook, V.J.(2005).Basing teaching on the L2 user. Non-native Language Teachers,5:47-61.

[13]Cook, V.J.(2007).The goals of ELT: Reproducing native-speakers or promoting multi-competence among second language users? In Cummins, J. and Davison, C.(eds.),Handbook on English Language Teaching, New York: Spinger, pp.236-248.

[14]Cook, V.J.(2008).Second language learning and language teaching. London: Hodder Education.

[15]Ellis, R.(1996).SLA and language pedagogy. Studies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19:69-92.

[16]Hymes, D.(1979).Oncommunicative competence. The Communicative Approach to Language Teaching.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7]McAuthur, T.(1992).The Oxford Companion to the English Language.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8]Nida, E.(1998). Language, culture, and translation. Foreign Languages Journal,115(3):29-33.

[19]Stern,H.H.(1983).Fundamental Concepts of Language Teaching.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猜你喜欢

教学目的第二语言文化意识
脑与第二语言学习
Critically assess the use of Contrastive Analysis as an aid to second language teaching
Improving Vocational School Students’ Ability of Speaking English by the PPP Model
大学英语教学中教与学目的的分析和思考
对高职院校教改的几点思考
理工科英语教学中学生文化意识的培养策略
试评文化意识在高中英语人教版教科书中的渗透
对语文教学目的的思考
计算机导论双语教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