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转型高校应用型管理类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创新

2018-09-10曹院平

高教学刊 2018年19期
关键词:应用型高校教学改革

曹院平

摘 要:现代企业对经营管理人才素质提出新要求,应用型高校必须不断完善与优化人才培训方案,以满足经济与社会发展。根据当前高校应用型管理类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与不足,探究从教学内容体系、教学方式方法、教学考核评价、教学质量控制等方面对教学进行设计重构,并针对性提出几项改革与创新举措。

关键词:应用型高校;管理类课程;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18)19-0039-03

Abstract: Modern enterprises put forward new requirements to the quality of management talents, so applied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must constantly improve and optimize the talent training program to meet the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According to the existing problems and shortcomings in the teaching of applied management course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his paper probes into the design and reconstruction of teaching from the aspects of teaching content system, teaching methods, teaching evaluation and teaching quality control, etc., pointing out several reforms, innovative measures.

Keywords: applied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management courses; teaching reform

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企业在国内外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得了举世注目的成就。现代企业的进步与发展,给高校工商企业管理类专业提供了发展机遇,同时也带来了各种挑战。高等教育担负着为国家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可靠的接班人之责任,地方性应用型本科高校作为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为社会和企事业单位培养具有专业知识水平与应用技术能力的现代化高级人才之责任。面对全球化竞争,现代企业急需高校,尤其是应用型高校培养出具有开拓性、实用性、竞争性、创造性的应用型高层次人才。企业新型人才的需求,对高校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高校必须培养出既有专业知识与技能又有经营头脑,既懂技术又懂管理的复合式应用型人才。所以,当前各高校在工商企业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体系中均开设了《企业管理》、《项目管理》、《财务管理》、《战略管理》、《营销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管理类课程,其目的是让学生掌握现代企业管理理论知识、管理技能、管理方法,树立企业管理理念,更好地为企业的各项经营与管理业务服务,以提高学生职业素养与经营管理能力,满足企业发展需要。

一、目前应用型管理类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一)教学目标不明确

目前很多高校已意识到应用型管理类课程对培养经营管理型人才的重要性,但只是单纯理解为理论教学的重要性,视同其它理论性学科一样,强调理论的教学,而忽视应用技能的培养。其根结是课程教学目标不明确,在课程设计时没能结合课程培养内容与企业对人才需求的实际情况,导致教学目标与人才培养目标相背离。转型高校不同于研究型高校,转型高校着重于培养应用型人才,而研究型高校则着重于培养学术科研型人才。转型高校应根据人才的培养要求与学生特点进行针对性教学,不可简单采取研究型高校教学培养方式,否则将导致学生因缺乏实践教学,能力难以得到锻炼和提升。

(二)教学设计不合理

教学设计通常是依照专业培养方案与教学目标来制订的,部分高校教学设计没有考虑学生的课程学习的前期学科基础,没有考虑管理类学科的前期理论支撑要求,没有结合学生学科背景特征,而由教学秘书、教研室负责人挪用或借鉴其它院校的培训方案,生搬硬套,堆砌成一系列管理类课程用于教学;对学生进行教学前期分析是教学设计中的重要环节,也是后续许多环节的前提和依据。如果教学设计不合理,那将导致学生管理知识结构不清晰,知识体系不健全,将存在教师在各课程教学内容讲授中出现部分知识点重叠或遗漏的现象。

(三)教学内容不清晰

教学内容不准确、不清晰一方面是教学设计不合理所导致,另一方面是教学内容本身不足。比如高校的《企业管理》课程教材中,涵盖了企业经营管理、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成本管理、风险管理等诸多方面内容,但其它管理类课程内容也有上述知识内容,出现重合现象。比如在财务管理课中重点讲解过成本管理方面的知识内容,在企业管理、项目管理课程中又要重新讲解成本管理的具体内容,这样不合理的课程内容和知识分布不利于高效利用课堂宝贵时间,重复讲解曾经学习过的知识点还会导致学生出现厌学心理。同时,还存在部分知识内容过时,或者仅停留在企业管理的理论知识表层,而对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缺乏合理的设计,偏离了工商企业管理类课程最根本的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

(四)教学方法不丰富

虽然各高校都使用多媒体教学,但只是屏幕顶替了黑板,PPT顶替了板书。在教学方法上,还是注入式、满堂灌,只研究教师如何进行“教”,不重视学生如何进行“学”,课程内容学习、知识点掌握主要靠学生死记硬背,教学手法单一,不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教学形式上,只是课堂一个渠道,单一化、模式化、教条化,忽视对学生因材施教和课外学习渠道的拓展。仅重视教师“教”的作用,教師是主动的施教者、灌输者,而忽视学生的主动地“学”;学生是知识传授对象,是被动地知识接受者,这种教学形态的长期结果将会使学生丧失了创造力。

(五)教材使用不吻合

目前,管理类课程教材没有针对应用型本科高校而使用的,如果有,也少之又少。课程教材大多与研究型高校一致,内容严密、条理规范、理论较深,但技能实训缺乏。偶有新编教材,虽强调实践操作性,但理论高度不足,只作蜻蜓点水式分析,浅尝辄止,没有很好的深入、剖析、归类,仅适合高职高专学生,对转型高校本科生不适合。高校必须对课程教材内容进行调整与整合,提高教材的合理性和科学性。

(六)教学评价不科学

管理类课程教学评价内容单一、狭窄,主要集中于理论知识的掌握水平上,比如对概念与原理的记忆与理解,忽视了学生成长所需的其他方面的考核,也忽视了学生所善长的技能表现。学生对管理学科各项技能的掌握情况没有有效的考评内容与方法,考评指标体系不完善不健全。理论知识的教学评价手段基本上以纸笔测验为主,管理技能水平有时不做考核要求,考核方式单一、考核结果不准确。

(七)教学效果不明显

综上所述,为提高学生的管理理论知识,教师在管理类课程授课过程中忽略了学生对管理技能的掌握,使得许多学生仍停留在对概念、定义的记忆、思想流派的理解、理论价值的判断上,灌输式教学依旧是主流。看看案例当作业,背背书本为考试,把讲授案例当作培养和锻炼学生实际操作技能方法与手段,教学效果不明显。

二、应用型管理类课程教学改革与创新

管理类课程教学改革其重要的内容就是要改进和完善课程教学体系。要想切实提高高校管理类课程教学的针对性与有效性,必须依据培养方案来明确教学目标,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国家、社会和企事业单位对人才的需求情况,运用丰富的、科学的教学方法与手段,进行合理的课程设计与设置,充实与丰富课堂教学内容,从而提高学生参与课程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切实做到学以致用,学为我用的目的,以提高学习效率。

(一)课程教学体系整体改革设计

在对管理类课程体系整体内容设计时,首先要强调统一性、整体性、系统性设计,要规划好课程的完整内容结构。在这方面,学科组或教研室负责人应担负起管理类课程内容分解与细化,重构管理课程教学体系与整体设计之责。

教学模式调整如下图1。

由原教学模式的四大部分,增设课程目标,明确课程主体,进行课程创新的内容,改革后新的教学模式由七大部分组成。

(二)多元化、丰富化课程教学方法的设计

1. 项目教学法设计。与教材相结合,把企业诉求的能力目标分解成若干个能力子项,形成理论知识结构、能力细化的教学任务,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可分若干小组进行相关知识的采集、渗透与学习,在适当的时候教师对知识的要点与难点加以剖析,待学习任务结束后,由不同小组之间的同学互相考核评价,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充分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2. 案例教学法设计。就是在管理类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根据不同的阶段、不同的知识面、不同的章节要求,适时地采用有效的、合理的案例进行分析的教学形式。在选取具体案例时,需要甄别与选择那些具有针对性和指向性并与教学内容相一致的典型性案例。在具体实施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站在企业客观实用的角度,有深度、有广度地对案例进行剖析,并提出与企业实际运行相符的问题来供学生们思考和探究。

3. 小组讨论法设计。班级学生分别组成不同的小组对教师提出的具体问题进行深入讨论,提出决策性的方案和建议,并在小组间进行研讨和辩论。在讨论中可以运用头脑风暴法。头脑风暴法是一种可以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启发与启迪学生,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4. 构建主义学习迁移法设计。构建主义学习迁移观关注的核心问题是如何缩小学生学习与现实工作之间的差距,我们可以构建“三相四体”教学方法,三相即“相对比”、“相联系”、“相耦合”;四体为“多媒体式体验”、“实际操作体验”、“情景模拟体验”、“标识鉴别体验”。理论知识的学习采用“三相”法,技能掌握则采用“四体”法。采取“三相四体”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挥他们的积极性、创造性,还能深刻的理解实践环节与理论环节的差异性,更有利于学生知识及能力的双提升。

(三)多角度、全方位课程考核评价方案设计

管理类课程考试不应以闭卷测验为主,而应以案例分析或论文写作为主,笔试与口试为辅;不应以记忆力的测试为主,而应以分析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考核为主;不应以期终一次性考试的成绩作为对其专业与能力水平的评判结论,而应以采用多种形式、多方案,通过多次考核,将笔试与口述相结合,将平时课堂表现与各项考核相结合,将阶段测评结果与期末考试成绩相结合,全方位、多渠道、多方案立体式地给予学生展示其专业知识和技能水平的机会,从而对学生的真实学习效果、学习状况做出较为公平、公正的评判。

管理类课程科目较多、内容丰富、体系复杂,要做好考核工作,最好进行分层次、分阶段考核。考核内容除了理论基础知识之外,还要注重学生实践能力考核以及对课程知识应用能力的考核。要求考核学生的理论知识与操作技能,并赋予分值或等级,老师应将学生的得分情况与平时上课表现、平时作业完成情况等进行综合评价与评定,以此作为学生最终成绩纳入学校学分管理系统中去。在进行教学评价的过程中,教师应做好记录学生的理论知识与技能的得失信息,以便在日后改进教学设计内容或弥补教学实施步骤中的不足之处,推动管理类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实践。

(四)“产学研用”融合方案设计

“产学研用”是应用型大学教育的一大特色。让企业管理人员、工程师、高级技师介入到学校的教学工作环节中来,实现产与教的深度融合与亲密对接。企业将闲置或富余的设备搬到学校,建立“校中厂”;作为教学科研为主体的学校,也可以将一些教学设备、设施安置在企业当中,建立“厂中校”;教师与学生利用企业的资源来完成教学任务,参与企业的生产管理、市场营销、产品研发、项目培训及企业的经营管理各项活动中去。学生以掌握与运用理论知识,参与企业管理经营来培养管理技能。教师利用企业平台开展科学研究或经验总结来“反哺”教学活动。形成“产学研用”良性互动的双赢或多赢局面,从而推动企业管理现代化、科学化,促进企业技术进步、产业转型升级和地区经济与社会事业发展。

(五)全程封闭回路式课程质量控制与反馈

从管理类课程教学体系整体改革设计开始,确定课程目标、课程主体、课程设置、课程教学、课程教材、课程考核、课程创新七个环节,环环相扣,紧密配合。课程目标是依培养方案而定,课程设置是依据课程目标而定,课程教学是课程设置的具体内容,教材是裁体,考核是手段,课程创新贯穿全过程,由课程考核的结果反馈到课程目标,再进行新一轮课程设计或整改,新一届的课程体系又重新开始,形成一条封闭回路,进行课程质量全程控制,不断优化课程体系内容。同时课程设置、课程教学、课程评价各环节自身也要不断改进、优化与创新。

课程质量控制示意图如图2。

三、结束语

当前,转型高校应用型管理类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总体满意度不高,还需从教学课程体系设计入手,适当增加实践类课程,采用丰富有效的教学方式方法,全方位立体化教学考核与评价,不断提升教学质量,优化专业培养方案,切实增强学生的知识水平、专业技能与创新能力,以满足企业和社会对人才的现实需求。

参考文献:

[1]吕建永.高职企业管理课程教学设计思路探讨[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5(9):212.

[2]王玉良.高职企业管理课程教学设计思路探讨[J].广西教育,2015(19):84-85.

[3]徐士 .高职院校企业管理课程教学模式探析[J].河南农业,2015(22):35-36.

[4]孙娇.试论财务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地位与作用[J].商场现代化,2016(11):176-177.

[5]揭志锋.应用型财务管理本科专业《财务管理》课程教學探析[J].高教探索,2016(S1):86-87.

[6]关叶青,崔鹏展.基于管理类专业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运筹学课程教学改革思路探索[J].高教学刊,2018(14):42-44.

猜你喜欢

应用型高校教学改革
应用型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就业力提升策略研究
七项技能教育在应用型本科高校中的创新能力研究
机械工程专业石油装备方向认识实习实践的思考与探索
应用型高校商科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体系探析
中职学校“生本课堂”的调查研究与实践
高校三维动画课程教学方法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
现代信息技术在高职数学教学改革中的应用研究
以职业技能竞赛为导向的高职单片机实践教学改革研究
微课时代高等数学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