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高校教师发展研究述评及研究趋势
2018-09-10葛喜艳杨家珍吴现波
葛喜艳 杨家珍 吴现波
摘 要:应用型高校等基本概念已形成共识,对应用型高校教师应具有的素质逐渐认清,应用型高校教师发展的内容兼顾理论能力和实践能力两方面,应用型高校教师发展的形式走向终身化、个性化和制度化,应用型高校教师发展的相关政策不断优化。未来,应用型高校教师发展研究在基本理论方面将更加深入,使核心概念更明确;对评价体系改革和政策调整的研究也将加强。
关键词:应用型高校;教师发展;述评
中图分类号:C96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18)22-0141-04
Abstract: The basic concepts such as applied universities have formed a consensus, and the quality of applied university teachers has been gradually recognized. The content of applied university faculty development takes into account both theoretical ability and practical ability. The development of applied university teachers is becoming lifelong. Personalized and institutionalized, relevant policie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applied university teachers are continuously optimized. In the future, the research on the development of applied university teachers will be deeper in the basic theory, and the core concept will be clearer; the research on evaluation system reform and policy adjustment will also be strengthened.
Keywords: applied university; faculty development; review
201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提出兴国必先强师,要提升思想政治素质、全面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大力振兴教师教育、不断提升教师专业素质能力,深化教师管理综合改革、理顺体制机制,不断提高地位待遇、让教师成为令人羡慕的职业。贯彻落实这一要求,必须高度重视高校,特别是規模巨大的应用型高校的教师发展工作。应用型高校,是指以应用型为办学定位的本科高校,包括地方本科高校(包括新建地方本科高校和老地方本科高校)、独立学院以及部分部属本科院校。2014年《关于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指导》出台以来,地方本科高校的“转型”成为应用型高校之路及其带来的各项转变成为中国高等教育领域的“新常态”,能否适应这种新常态,并在其中寻得突破,关键在于教师。师资已经成为制约应用型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的瓶颈。教师发展是应用型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的关键一环,它的完善,有助于应用型高校建设可能取得突破性成果,进而优化高等教育结构、满足中国产业升级的要求。
一、应用型高校教师发展研究现状
(一)应用型高校教师应具备的素质:理想及困境
研究应用型高校教师发展,离不开对应用型高校教师素质“应然”状态的探讨。比较全面且有代表性的观点是,应用型高校教师应具有扎实的理论功底、具有开放式的知识结构、能及时掌握本学科的学术前沿及其发展动向、懂得企业行业的管理规律、有较丰富的实践经验、具有较强的开展应用研究的科研能力、具有较强的自我发展能力。①但是,在现实中,应用型高校教师存在最突出的问题是:整体质量不高,优秀人才、应用型教师数量不足,教师教学水平有待提高,教师实践教学能力和创业教学能力缺失现象较为严重。为此,很多研究者提出了通过培养“双师型”作为解决的有效方案。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是应用型高校师资队伍建设主动适应现代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方向,服务于社会经济发展要求的重要措施。②
双师型教师,最初指的是教师加工程师③,是为了满足高级工程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而提出的概念。对“双师型”的理解,有着“双证”“双职称”“双素质”“双层次”④ 等多种说法。主流观点是“双素质说”,即教师既要有理论教学素质和科研能力,又要具备实践教学素质和一定的技术应用能力。双师型教师建设的办法为:改革教师聘任制度、健全评价激励机制、完善“内外结合、项目引导”的培养体系。⑤
同时,还应该重视从行业、企业中聘请业务骨干到学校担任兼职教师,把兼职教师队伍建设提上议事日程。⑥但这个解决方案的真正实施仍然困难重重,现有研究显示,“双师型”概念内涵不清、水平不高,高校很难独立实现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培养机制体制不健全。
(二)应用型高校教师发展的内容: 多维度进行
应用型高校教师发展的内容回答的是“发展什么”的问题。有多种分类方式,有的学者将其分为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还有的学者将其分为学术水平、职业知识与技能和师德⑦。比较通用的分发是将教师发展分为教学发展、专业发展、组织发展和个人发展四个维度。由于教学能力是教师发展的起点和基础,因此有关应用型高校教师发展的研究成果中,对教学发展的关注比较集中。金利在分析了“地方本科高校”对教师教学能力中实践能力和创业教育能力的特殊要求之后提出了“多维整合模式”,强调教师教学能力参与部门、教学能力发展方式,教学能力提升角度、教学能力提升重点、保障途径都需要多维。⑧很多研究者通过理论和实证研究得出结论:教师的实践能力不足以支撑应用型高校发展的要求。当今,全世界高校教师发展比较领先的美国高校,正步入“协统者时代”,其关注的重点也在教师教学能力方面。一方面帮助高校教师理解“超职业”要求,提升教学知识和技能;另一方面引导教师积极关注学生的新变化,适应学生群体的多样性;最后还支持教师主动应对教学、学习乃至科学研究的新态势。⑨这对应用型高校教师发展有着非常强的指导意义。
(三)应用型高校教师发展的形式:走向多元
应用型高校教师发展的形式解决的是“如何发展”的问题。从时间的角度上可分为职前、职中和职后(退休)。除了“职中”是研究的重点外,也开始有学者关注到职前和职后的发展,教师发展的时间维度被拉长,呈现终身性发展趋势。从培养主体角度上可分为学校内部培养、自我提升、企业培养、社会培养、政府培养等。现有研究关注到转变机制,让企业、社会、政府更多地参与到应用型高校教师发展的重要性,提出:推动协同创新(主要是校校、校企),也可以全面提高应用型本科教师队伍建设⑩。还可以通过教师自身发展机制、学校引导机制和政府推进机制的建立加以解决。
(四)应用型高校教师发展的评价体系:全面转型
评价是“指挥棒”,与应用型高校教师发展之间具有直接的关联性,只有评价体系根据高校转型进行相应的变革,才能发挥最佳的激励效果。应用型高校教师应分类评价,“针对教师的不同学科领域、不同研究类型以及不同职称层次来设置教师发展指标。 ”只有这样才能对教师形成积极的外部动力。但应用型高校教师评价在实践过程中充斥着一些简单化思维及其带来的负效应。存在的问题有:考核定位不适应建设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办学定位和管理目标,考核指标体系与应用型本科院校特征不符合,考核方法技术停留在定性层面,考核周期与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师队伍培养特点不匹配 。应用型本科教师评价目的简单化、评价主体多元中失调、评价内容脱离应用型、缺乏分类评价标准、评价结果运用不当 。培养应用型人才是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后的人才培养目标,但是现有的教师评价制度却与此目标相违背,表现在:第一,评价制度内容缺失(缺少对社会服务、程序等的关注);第二,关系处理扭曲(制度定位与应用型定位、教学与科研、物质与精神);第三,评价方法失当(过分数字化、重复评价、信息处理缺乏区分度) 。陳绍辉在考察了吉林省地方高校教师绩效评估制度之后,认为,制度设计、指标、教学和科研关系的协调都存在问题。教师评价机制、评价方法和评价体系都需要调整和完善 。
基本上,现有教师评价的定位、目的、内容、主体、周期、方法、指标体系、结果运用等均不能满足应用型高校发展的要求,需要进行全面的改革。比较理想的状态是通过建立立体交叉支持系统(包括制度支持、人员支持和技术支持)实现高校教师评价的“教育自觉”。 教师教学绩效评价可以采用分权的形式进行,即评价的权力并不完全集中在学校层面,而是下放到各二级学院(部),学校主要负责方针的制定,具体的标准由学院结合自身特点和老师的情况进行设计。
(五)应用型高校教师发展的政策
政策对应用型高校教师发展具有引导、规范和保障等多重作用,对推动我国高校教师发展取得实质性成果和长远发展有着深远意义。因此,政策方面的研究成果比较丰富。一般认为,相关政策滞后于应用型高校教师发展的需求,主要表现在:第一,大学教师发展政策的一统性;第二,大学教师发展政策的“高端化”和“优异化”倾向;第三,教师政策职能机构及人员的专业化程度欠缺;第四,大学教师发展政策缺乏与院校的沟通; 第四,高校教师发展政策和制度表现出了政府主导和高校自主冲突的状态 。在未来,相关政策应有所为又有所不为:第一,在财政、税收、金融等方面提供优惠,调动企业的积极性,推动企业与高校的深入联系;第二,改革学制,提高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层次; 第三,将高等教育改革纳入法制化轨道;第四,要营造地方高校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第五,切实扩大和落实地方高校办学自主权 。
二、应用型高校教师发展研究分析
(一)现有研究取得的成绩
现有研究数量可观,成果丰富,应用型高校教师发展理论体系正逐渐形成。具体表现为:
第一,核心概念形成。对“应用型高校”及“应用型高校教师”等概念已经取得共识。在此基础上,对应用型高校教师发展政策、评价体系也有对应的要求。第二,研究方法丰富多样。质性研究与量化研究相结合,研究中采用了多种分析工具,保证了研究的客观性、深入性和科学性。第三,准确地发现问题。现有研究精准地从评价、发展举措、政策保障等多个角度总结出现有教师发展实践的问题,为有针对性的解决问题奠定了基础。第四,研究效果开始显现。应用型高校教师发展理念以及自觉性和主体性正逐渐形成。
(二)现有研究存在的不足
第一,针对性有待提高。现有教师发展理论主要停留在一般性理论的层面上,对“应用型”的特性把握不充分。第二,系统性不够。未形成系统的应用型高校教师发展理论。应用型高校教师发展的内容和形式基本还是延续了研究型大学的做法。如何通过评价制度、培养体系、政策引导等具体措施促进教师发展以满足应用型高校的办学目标?这方面的成果非常欠缺。第三,时效性不突出。当前,应用型高校处于特殊的转型期。在这个期间,教师发展有特殊的要求,需要采取针对性措施。而这方面更缺乏有力的研究成果。正因为如此,现有研究成果所提出的对策可行性比较弱,对应用型高校指导意义不大,能真正用来解决教师发展困境的研究非常欠缺。
三、未来研究趋势
第一,应用型高校教师发展的理论构建。形成有别于研究型高校和高职院校的,立足于应用型高校自身特点和独特规律的应用型高校教师发展理论体系。内容包括,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要求,应用型高校教师的理想标准,应用型高校教师的理念和内涵。
第二,应用型高校教师发展的评价改革。评价对应用型教师转型发展有最大的相关性,是目前相关研究中迫切需要解决的一个问题。改革得好它就成为一种动力,改革不好它就是一种阻力。在未来,有关应用型高校教师发展评价还值得关注的基础性问题有:1. 如何评价科研。现有的科研评价体方式和理念基本上是按照研究型教师发展的模式展开的。对于应用型高校的教师而言,他们的科研成果评价的转变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方面是,科研应该占多大的比重?另一方面是,科研成果的级别如专著、论文的等级如何区分?仍按照原有的办法,还是另外制定标准?应用型科研如何体现?2. 教师评价的主体包括学生、领导和教师个体,各自的优势与劣势是什么?如何将其整合?如何才能让不同主体共同追求应用型理念?3. 科学化和艺术化的平衡。教师评价是一种力图用数字直观地表达教师全部工作效果的做法,但高校教师的大量工作是无法用简单的数字来表达和衡量的。如何在追求评价科学化的同时,兼顾教师工作的特殊性?4. 教师评价如何应用?再好的评价体系只有应用得当才能发挥最佳的激励效果,除了职称评定、绩效工资确定、评奖之外,是否还有更优的应用对策?5. 有关社会服务的内容如何融入教师发展评价体系中。
第三,提高教师实践能力的对策研究。这是应用型高校教师目前所最欠缺的。对于大多数应用型高校教师而言,理论基础相对扎实,而对实践的了解,和解决实践问题的能力比较欠缺,这就成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一个障碍。当然,需要明确的是,应用型高校教师的实践能力并非单纯的操作能力,而是一种了解实践、分析实践和解决实践问题的能力。具体来看,有关应用型高校教师实践能力的研究应包括:1. 其理论基础是什么?即如何将实践能力分解至可操作的层面,并提出具体的要求和理论根据。2. 是否有可以量化的标准?即每位老师应该具备什么样的实践能力。3. 实践能力提高的途径是什么?目前遇到的阻碍又有哪些?但对于应用型高校教师而言,缺乏的不仅仅是实践能力,他们的学术能力也同样需要提高。他们面临的是学术与实践能力同时需要提高和转型的局面。绝对不能顾此失彼,矫枉过正。
第四,教师发展形式的多元化。一方面,若要让各种主体更好的协同创新,发挥最佳的效果。首先应该进行一定的分工定位。在教师发展过程中,高校、企业、社会、政府和教师个人既是一个整体又分别扮演不同的角色,只有确定高校主体作用的基础上,进行合理明确的分工,才能实现教师发展的最佳效果。另一方面,从时间维度上看,仅仅重视职前培训是远远不够的。应该在抓好对新任教师的职前培训,加强在岗教师的职中培训。应根据处于不同发展阶段教师的需求采取针对性发展措施。此外,应重视应用型高校教师发展的制度建设,实现教师发展终身化、个性化和制度化特点。第三,教师个体积极主动性的调动也将被进一步关注。高校教师工作具有特殊性,是教师发展工作最终的落脚点。教师积极性的调动是一个复杂的过程,相关研究具有重要价值。
第五,应用型高校教师发展的政策优化。“善治”理念下的政府应在尊重应用型高校教师发展独特性和转型期的特殊性的基础上,制定促进地方本科高校教师发展的专项政策;兼顾应用型高校教师发展的长期目标,将其纳入法制化轨道;让市场机制发挥更多的作用,切实扩大和落实地方高校教师转型发展的自主权;建立以学术价值和资源共享为基础的应用型高校教师发展框架。
第六,国外相关经验的本土化。德国、荷兰等很多发达国家经历了应用型高校建设、发展等过程,并在教师发展方面积累了相当多的经验,但目前针对性研究并不充分,特别是如何将这些经验与我国应用型高校建设的实际相结合的研究亟待丰富。
总之,当下日新月异的局势对每一位应用型高校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教师的社会定位不应只是“授业者”,而更应是学习型的专业追求者。应用型高校的转型正在加速教师的发展步伐,同时也增加了专业提升空间。因此,在应用型高校教师发展,应以发展形式的多元化、评价体系的全面化、相关政策的优化为导向,从理实一体、评价改革着手,同时借鉴国外高校教师发展相关制度,构建适应我国国情的应用型高校教师未来发展途径。
注释:
①刘国艳,曹如军.应用型本科教师发展:现实困境与求解之道[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9(10).
②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N].光明日报,2010-07-30.
③王义澄.努力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1991(2).
④孟丽娜.应用型高校新闻专业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策略[J].今传媒,2015(1).
⑤郭莹.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背景下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J].科教导刊,2014(12).
⑥侯长林,罗静.地方本科高校的轉型与回归[N].中国青年报,2014-09-01(011).
⑦潘懋元,罗丹.高校教师发展简论[J].中国大学教学,2007(1).
⑧金利.地方本科高校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研究[D].西南大学,2014.
⑨李欣,刘亮,谢新水.“协统者时代”美国高校教师的专业发展培训——以哈佛大学戴瑞克·伯克教学中心为例[J].高校教育管理,2014(4).
⑩冯素梅.基于协同创新的应用型本科教师队伍建设研究[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9).
张振凤,余斌.地方本科高校文科教师发展机制[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3(9).
雷文静.应用型高校教师分类评价与教师发展研究[J].高教论坛,2018(2).
孔繁敏,等.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实证研究——做强地方本科院校[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272.
潘懋元.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理论与实践[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2011:183.
曹如军.应用型本科教师评价的制度文本分析[J].高等理科教育,2011(8).
陈绍辉.吉林省地方高校教师绩效评价体系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2.
李宝斌.转型时期通往教育自觉的高校教师评价[D].华中科技大学,2012.
罗天群,罗永祥.分权式高校教师教学绩效评价体系研究[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5(1).
潘懋元.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理论与实践[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2011:202.
陈海莉.高校教师发展中政府和高校的责任——基于高校教师发展政策分析[J].云南开发大学学报,2013(9).
张应强.从政府与大学的关系看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J].江苏高教,20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