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校任职教育视域下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政治理论课“支点辐射”教学法研究
2018-09-10苏阳
苏阳
摘 要:当前军校任职教育的问题导向性、能力本位性、岗位指向性要求决定了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不应过分强调传统的体系化知识教学。文章在认知心理学派“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下,提出以重大理论支点辐射带动相关知识的“支点辐射教学法”,同时在教学实施中探索从“教为中心”向“学为中心”的教学理念转变。
关键词: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支点辐射教学法;军校任职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18)22-0095-03
Abstract: Nowadays, the problem orientation, ability standard, and position orientation of military school education determine that the teaching of political theory course should not emphasize the traditional systematic knowledge teaching too much. Under the guidance of "constructivism learning" theory of cognitive psychology school,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e "Fulcrum radiation teaching method" that uses great theoretical fulcrum to spread out related knowledge. At the same time, it explores the change from "teaching as the center" to "learning as the center" in the implementation of teaching.
Keywords: Constructivism Learning Theory; Fulcrum radiation teaching method; military school education
习近平总书记在去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中强调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要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遵循教书育人规律,遵循学生成长规律,不断提高工作能力和水平。”[1]当前,军队院校任职教育面临的内外环境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知识爆炸、信息超载的网络时代,学习过程日益呈现碎片化、去中心化、惰性化等全新特征,学生的认知层次、知识储备和对能力提升的诉求远超以往,教师试图像以往一样,依然在课堂上占据完全主导的地位已非常困难。尤其是对于任职教育来说,教学的问题导向性、能力本位性、岗位指向性决定了我们不应过分强调传统的体系化的知识讲授,仍然按照传统的学科知识体系分门别类、面面俱到地实施教学也已经难以为继。基于这样的认识,在政治理论教学的先期实践中,针对军队院校任职教育的特点规律,进行了一些教学方法的创新试验,初步形成了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支点辐射”教学法。
一、政治理论课“支点辐射”教学法的理论渊源
“支点辐射”教学法的理论源头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诞生于20世纪90年代的认知心理学派,其代表人物有皮亚杰、布鲁纳、维果茨基、维特罗克等著名心理学家。建构主义认为个体的认知发展与学习过程密切相关,利用建构主义可以阐明人类学习过程的认知规律,即能较好地说明学习如何发生、意义如何建构、概念如何形成,以及理想的学习环境应包含哪些主要因素等等。它的理论内核包含三个主要方面:一是信息加工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的过程不是知识的简单传递,而是通过知识的处理和转换,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即学习是建构内在心理表征的过程,学习者并不是把知识从外界搬到记忆中,而是以原有的经验为基础,通过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建构新的理解。信息加工有两个层面的意义,一方面是对新知识意义的构建,同时又包含对原有知识的改造和重组。二是信息片段论。布鲁纳(J.S.Bruner)认为,学习任何一门学科时,总是由一系列的片断所组成,而每一片断(或一个事件)总是涉及到获得、转换和评价三个过程。对关键知识片段的提炼、发散、连接从而构成的新的知识结构,可使得学科更易理解、便于记忆、适于迁移。三是蛛网发散论。近年来,中山大学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王竹立教授基于网络时代学习渠道多元、信息超载与知识碎片化倾向,提出了以构建“个性化蛛网”知识结构和“零存整取”学习策略为核心的“新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也就是说,对每一个信息片段进行发散,形成类似蛛网式的新型知识节点结构,便于拎出一点,带出一片,这样的知识结构是对传统金字塔式的系统学习结构的革新[2]。
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影响下,学界陆续探索开发出若干教学方法。例如“支架式教学”,以前苏联著名心理学家维果斯基的“最邻近发展区”理论为基础,强调教学可以构建“临近发展区”,因而借助建筑行业使用的脚手架的形象比喻,通过教学的支撑作用,通过学习任务的分解和学习情境的搭建,把学习者的理解认识逐步引向深入。另外“抛锚式教学”,强调学习者想达到对知识所反映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事物之间联系的深刻理解,最好的办法是让学习者到现实世界的真实环境中去感受、去体验,而不是单纯的接受和聆听老师的讲解和传授。再比如基于“弹性认知理论”的“随机进入教学”,强调同一教学内容从不同的角度切入,会产生不同的理解和认知,因而要使得学生对同一学习内容有全面、深入、丰富的认知,需要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情境下、为不同的教学目的、用不同的方式加以呈现,从而使得学习者获取对事物全貌的产生理解与認知的飞跃。[3]
二、政治理论课“支点辐射”教学法的教学理念
“支点辐射”教学法是基于当前政治理论教学在内容体系构建上存在的突出问题,结合任职教育的特点规律,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主要观点,对军队院校政治理论教学方法的一种创新。它的基本理念是跳脱政治理论课传统的体系教学法,以选取重大理论支撑点辐射带动其他相关知识点的方式重新整合组织原有教学内容,从而帮助学生掌握理论精要、理清主次关系、实现深度挖掘的教学方法。它的主要理念和步骤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以提炼重大理论支点为核心。当前政治理论课体系化的内容组织形式存在的最大问题是并未开宗明义地将理论精髓抽出,并未按照理论主次程度逐层剥开,导致理论关键点往往被淹没在大量的平铺直叙中,令学生感到内容庞杂却获得感不强。如同抓一把沙子,平铺在地上,什么也看不到;但堆成山峦的形状,则高低起伏立现,高峰低谷一目了然了。理论“支点”的提炼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信息加工论”,教师通过对整个专题内容的宏观把握,对信息进行加工整合,精准提炼出几个理论支点,构建全新的理论知识体系。这些支点的提炼应该遵循四个基本原则:首先,支点一定是“关键点”。支点一定是该专题想要阐述的最为核心最为关键的内容的精准提炼,使得学生了解掌握了这几个支撑点就了解掌握了该专题的精髓要义。其次,支点一定是“结合点”。支点一定是学生关注程度最高的问题,是理论与实践相衔接的重要结合点。再次,支点一定是“关节点”,即支点间存在相互连接的特殊逻辑关系。它们之间并非简单的线性关系,虽然分属不同的内容模块,但相互间存在很强的聚合力,均凝聚指向理论内核,足以构建起完整的内容体系。最后,支点一定是“发散点”。支点并不是单薄的一个知识点,而是可向外延伸发散出很多相关内容,内涵上必须比较丰富,可以带起较多相关知识内容。
第二,以搭建支点间逻辑连接为关键。搭建支点之间的逻辑关系是构成一堂完整的政治理论课的关键。信息片段论认为,关键信息片段通过一定的逻辑关系连接在一起,重新整合后,可以使得学科更易理解、便于记忆、适于迁移。信息片段不应该是单纯散落的几个孤立的知识点,它们之间一定存在立体的、球面的内在逻辑关系。把握了这些关键点,头脑中可以建立起完整的框架结构。
例如,在阐述“一带一路”的基本内涵这个问题的时候。按照传统的系统教学法一般分别介绍一带一路的提出意义、基本概念、路线设计、基本任务、实施原则等内容,相对刻板枯燥,给人印象不深。而采用支点辐射教学法。可以提炼出“倡议”、“通”、“文明型国家崛起”三个理论支点。这三个点鲜明、简洁且切中要害,是理解一带一路这个战略的关键,不仅可以涵盖传统教学法中涉及的所有内容,且能预测和解决很多学生的疑惑和重点关注问题。同时,这三个支点间并非孤立的,毫无关系的。这三个点实际上分别解决的是一带一路本质是什么?进而解决一带一路核心任务是什么?再往前推进,用什么样的方式,什么样的理念才能实现“通”这个核心任务目标。所以看似是三个分散的点,实际上却是逻辑严密,环环相扣,由外围层层深入,逐层剥向核心的关系。
第三,以支点的延伸辐射发散为基础。理论支点的内容延伸是一堂课成立的关键。如果前期的支点提炼是人体的骨架关节、逻辑搭建是畅通血脉经络,那么支点的辐射发散就是丰富血肉的过程。“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每个支点的辐射发散应该遵循“蛛网模式”或者“知识树”模式,每个支点可以形成一张蛛网,能辐射出若干还可继续延伸的知识点。
三、政治理论课“支点辐射”教学法的实施原则
支点辐射教学法之所以是一种创新,最重要的是理念的创新,进而在教学组织实施中带来组训方式的变革。众所周知,传统教学法的组织实施基本包括:确定教学目标、分析学习者特征、根据教学目标确定内容、制定教学设计方案、设计教学媒体、进行教学评价。尽管这样的教学设计经过多年的实践,已经形成比较严密的理论方法体系和很强的可操作性,但其存在的最大问题还是“以教为中心”,强调教师的“教学”而相对忽视学生的“学习”,导致传统课堂政治理论教学仍然大多停留在教师讲、学生被动接受的阶段,学生的主动参与、积极思考、联系实际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并未被激发出来,这不利于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深度认知和知识转化。
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教学必须实现由“教为中心”向“学为中心”的转化。该理论的核心理念认为学生是认知的主体,教师只是学生意义构建的帮助者和促进者。当学习成为一种主动和自由,教学过程的意义和效率才能得到根本的提升。要帮助学生激发首创精神,让学生根据所学内容形成对客观事物的解决方案。基于此,该理论强调“情境”、“协作”、“会话”、“媒介”和“意义建构”是教学实施中的五大要素。结合军队院校政治理论教学实践,可以提炼出“支点辐射”教学法的组织实施的几个关键原则。
一是“合作学习”。该教学法对教师的主导作用发挥有相当的要求:它需要教师能够将专题知识与原有知识进行深度融合,用自己的话语体系、思维逻辑和实际经验对新知识进行加工改造提炼,这属于知识的深度加工工作,而对理论支点的辐射延伸亦考验教师的知识储备、理论积淀、授课技巧和对课堂的驾驭把控。尽管如此,该教学法仍然是以学生作用的发挥为核心的,其终极目标仍然是通过教学,使得學生达到独立思考、精于提炼、自主学习、提升政治素养的目标。所以,我们强化“合作学习”的概念,即教师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高级伙伴或者合作者,是学生进行意义构建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提供者和灌输者。“合作”发生在学习过程的始终,包括学习资料的搜集与分析、理论知识的预习、课堂教学的参与、学习成果的评价直至意义的最终建构等等方面。
二是“会话沟通”。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与周围环境的交互作用,对意义构建起着关键作用。会话沟通发生在课前的调研、学习小组的建立、课堂互动、课后的反馈等若干环节之中。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引导作用很重要。教师不单是知识的呈现者,不是知识权威的象征,而应该重视学生自己对各种现象的理解,倾听他们时下的看法,思考这些想法的由来,并以此为依据,引导学生丰富或调整自己的解释,引导学生去发现规律,发现理论价值。值得注意的是,该教学法倡导在实施过程中充分发挥学习小组的作用。教师在调研中预设问题、发放资料,学生通过成立学习小组,共同学习、相互碰撞、头脑风暴给出结论,这样学习者群体的思维和智慧可以更快的被整个群体共享和接纳。
三是“情景创设”。建构主义认为,学习一定是在对应的情景下才更有效率,在情景中学习,可以使得学生利用所有认知结构中的经验去同化当前的新知识新内容,从而赋予新知识更丰富鲜活的内涵。如果原有知识结构无法同化接纳新知识,则必须通过对原有知识结构进行改造和重组,去顺化新知识。所以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创设情境,比如通过案例教学或者现地教学,能够为学生提供新知识意义构建的具体环境,使其实时进行知识的迁移和应用,助力意义构建的完成。
四是“意义构建”。意义构建对于师生双方都是最为核心和关键的环节。对教师来讲,即是提炼理论支点、发掘逻辑关系、完善知识网络的深度加工过程。而对学生来讲,通过教师纲举目张的启发式教学,能够通过对理论关键词的关联性记忆理解,完成理论知识与现实关注点的嫁接,发掘内在规律,同时基于自身知识经验,完成对所学内容的意义构建。需要指出的是,意义构建的前提是教学目标的分析和分解,由于各个目标知识单元的重要性不尽相同,比如基本概念、基本原理需要掌握,但一般事实只需了解,在教学目标分析的基础上选择知识的精要,围绕精要进行意义构建,才是真正有意义的做法。
四、政治理论课“支点辐射”教学法的组织环节
为实现“学为中心”的教学理念,该教学法的组织实施上需要以“学、讲、研、练、考”一体化的教学设计为主线,力求使学生带着问题自学研究,跟着精讲解疑释惑,案例分析强化认知,课后论文知识内化。具体环节如下:
一是课前调研:为实现支点辐射教学法的精讲设计,教师需对授课内容进行重构和整合,其前提是对理论支点进行提炼,尤其是对学生关注点了解摸透,因而课前调研非常必要。调研分为两个步骤,一是通过座谈或问卷直接了解学生对课堂内容的疑惑点和关注点,二是提前发放学习资料,使得学生通过自学,二次反馈关注点。调研内容是教师进行重大理论支点提炼、连接和发散的重要依据。
二是学生自学:该环节发生在教师精讲授课内容之前。教师发放资料、布置问题,学生通过学习小组共同研究学习资料,深入思考,为课堂精讲、深入探讨和互动交流奠定坚实基础。
三是精讲释惑:课堂讲授环节,注重一个“精”字。无需面面俱到,无需过分关注内容的系统性。以点带面,讲清重大理论支点,其他内容自会拎起一点,带出一片。课堂讲授要中紧扣学生关注点,实时互动交流,使得学生与课堂真正融为一体。
四是案例研讨:案例设置是贯彻该教学法“情景创设”的原则,使学生在真实案例中完成知识的迁移和应用,启发学生深度思考,强化合作交流、思维碰撞和共享成长。
五是考核反馈:考核和课后反馈是教学设计闭环的结点,学生通过论文考核阐释对所学内容的深度认知,同时本轮学习结束后的考核和反馈结果将为下一轮教学提供珍贵资源,也为理论支点的丰富和更新提供依据。
该教学法的实施需要一定的条件保障。从教师角度来看:教师需要进一步打牢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系统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精神实质,与时俱进跟进党的创新理论步伐,关注理论与时政结合点。同时,具备理论知识的深度加工能力、逻辑连接能力和发散性思维能力,同时对课堂驾驭、授课技巧有一定经验。从学生角度来看:学生需要成立学习小组,以小组形式完成理论预习、调研问卷、提出问题和研讨交流等学习环节,因而学生要主动适应合作学习的模式,强化主动參与课堂的意识。从教学保障角度来看:该教学法倡导通过新媒体、多媒体的应用来强化学生的参与,丰富课堂的表现形式。同时该教学法在传统课堂和新兴课堂上均可推广,尤其建议在微课推广过程中应用此教学法,因其特殊的关键词教学尤其适用微课这种短小精悍的片段式教学模式的应用。
参考文献:
[1]新华社.习近平: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N].人民日报,2016-12-9(1).
[2]王竹立.新建构主义:网络时代的学习理论[J].远程教育杂志,2011(2):11-18.
[3]何克抗.建构主义——革新传统教学的理论基础[J].电化教育研究,199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