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分类指导、多方联动、校企深度融合”的应用型本科车辆专业人才实践探讨

2018-09-10吴华伟梅雪晴聂金泉丁华锋张远进

高教学刊 2018年23期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教学改革

吴华伟 梅雪晴 聂金泉 丁华锋 张远进

摘 要:为更好适应地方经济发展,培养应用型汽车专业人才,通过专业群对接产业链,双师型教学队伍,多层次、个性化学生校内外实践项目,校企深度合作等措施,提出了一种以“分类指导、多方联动、竞赛护航、校企深度融合”的应用型本科车辆专业人才实践培养模式,增强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竞争力。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车辆专业;教学改革;校企深度合作

中图分类号:C96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18)23-0173-03

Abstract: In order to better adapt to local economic development, train applied automotive professionals. Through such measures as docking the industrial chain of specialty groups, double-qualified teaching team, multilevel and individualized students' practice projects inside and outside schools, and in-depth cooperation between schools and enterprises, etc.,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a practical training mode of applied undergraduate vehicle professionals based on "classified guidance, multiparty linkage, competition escort, school-enterprise deep integration", which can enhance students' practical and innovative ability and enhance students' comprehensive competitiveness.

Keywords: application-oriented undergraduate; vehicle specialty; teaching reform; deep cooperation between school and enterprise

汽车产业是襄阳市经济支柱,对于创新应用型人才急需巨大,作为我市唯一本科院校,湖北文理学院地处湖北省襄阳市,学校秉承“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优良校风,坚持与时俱进,现已形成了工科为主、文理支撑、突出应用、协调发展的学科专业体系,我校车辆工程专业2009年招收本科,同年成为湖北省重点学科,2011年车辆工程(新能源汽车)专业为“湖北省高校战略性新兴(支柱)产业人才培养计划项目”首批试点专业;建有“数字化虚拟仿真”省级实验教学平台,“汽车零部件制造装备数字化湖北省协同创新中心”、“湖北省电动汽车测控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纯电动汽车动力系统设计与测试湖北省重点实验室”等一大批省级平台。每年招生本科生130名左右,专任教师24名。形成了自己的优势和特色,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智力支持、科技支撑和人才保障。

在对接汽车产业过程中,为解决 “人才需求与社会需求不匹配”、“课程内容重复现象、理论联系实际不足”、“校内实践资源有限”、“年轻教师不能妥善处理好科研与教学关系”等问题。提出了一种以“分类指导、多方联动、竞赛护航、校企深度融合”的应用型本科车辆专业人才实践培养模式。

一、指导思想和主要内容

1. 坚持和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核心、以培养具有较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一流应用型本科人才为目的,构建了学生、老师、雇主;企业、行业、学校;建立校企、校地、校政、校校。强调学生参与度三维度多层次的具有行业特色的实践人才培养协同培养。

2. 探索课程群建设为纽带、以教学工作为主线,坚持教学与科研并重的团队建设理念,以教学带动科研,以科研促进教学“双师型”教学团队。

3. 形成政府、行业、区域企业、学校多方联动的校企深度合作模式。通过多方联动,以认识实习、社会实践、毕业实践、科研训练、技术攻关、定稿实践等内容丰富的项目满足不同层次、不同年级、不同类型需要的学生实践需求。

二、改革措施

(一)专业群对接产业群,主动对接汽车产业人才需求

针对湖北省汽车产业对汽车整车及关键零部件制造的需求,湖北文理学院依托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车辆工程、工业工程和汽车服务工程四个本科专业构建“汽车产业链专业集群”。每年召开行业、企业、高校专家参与的人才培养方案论证会,充分听取专家对于人才培养目标、规格的意见,细分了人才培养方向,并共同开发了多门专业方向课程。形成适应区域产业结构和经济社会发展趋势的专业结构动态调整机制,加强应用型专业建设力度,大力开展应用型研究,支撑区域重点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需要,有效对接区域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

(二)以“大学生方程式大赛”为主的学科竞赛、科研项目、考研为主的学生创新能力培养

通过“就业、创新创业、考研”的三分类,“高校、政府、行业、企业”四合作,并搭建了“学业指导、考研指导、思想指导、创新指导、创业指导”的五服务机制。鼓励学生参加到各种大学生竞赛以及老师的科研项目中,增强学生的工程和创新意识。如以车辆专业为核心,积极备战中国大学生方程式汽车大赛,指定年轻和富有责任的老师担任指导教师,根据组织大赛规则,学院组建了TSD、飞飙、凌远三支车队参加油车组、电车组、baja组的比赛,队员主要来自我校车辆专业为主,该赛事本身创新性就很强,如果学生全程参与制作过程并参赛,可获得相应的课程创新成绩;每年吸引将近20多人本科生参加教师的科研项目,从资料搜集、整理,问题提出和分析等方面全面了解科研流程;从报考方向、学校,专业课辅导,以及面试等考研全环节对考研学生进行指导和跟踪,力求做了“精准、精细”。车辆专业(含新能源汽车)考研率连续多年持续高升,由2015年的10%左右提升到了2017年的25%左右,2016年30人,其中985、211学校12人;2017年考研31人,考研率创历史新高,达到26.96%。车辆专业毕业生就业率达98%,连续多年年位居全校前列,同时车辆专业学生在全校举行的“科技校园”“百生讲坛”“书香校园”等活动中屡创佳绩,位居全校前三。

(三)分类考评、注重过程

针对原来课程考核“重结果轻过程”的方式,将平时成绩由原来25%左右提升到40%~60%,除了常规的考勤、作业、实验成绩外,采用试题库,并加入了课程创新和科研训练考核,鼓励学生通过论文、创新训练、科研项目、企业实践等方式取得相应的实践学分。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及将来职业规划,选择不同的考核方式。如对选择考研的同学,将侧重于对他们论文、专利等科研基础训练;选择就业的同学,侧重于工程训练和创新课题方面训练。实验课则侧重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课程中所涉及到各主要仪器设备要求能够亲自动手操作,掌握操作仪器设备的方法、步骤及各个注意事项,要求每个学生都能独立完成实验。

(四)以课程群建设为纽带、教学科研相长的双师型教学团队建设

通过“全面服务襄阳”、 “三进”、“双百”、地方挂职、科技特派员、博士服务团等活动,教师挂职进企业,企业优秀人员兼职高校,组建校企联合“双师型”教学队伍。车辆专业聘用东风襄阳旅行车有限公司、东风汽车电子有限公司、湖北三环锻造有限公司等企业“产业教授”近20名。专任教师中一年以上企业经验的老师10名,每年寒暑假通过学校“全面服务”活动进企业教师达30人次,构成了 “双师”教师队伍,目前具有行业背景专任教师比例达50%。邀请企业一线经验丰富专家、工程师、管理者来校讲学。从2014年开始,车辆专业举办企业课程专题讲座50次,平均每学期6次。由企业人员开设汽车行业标准和工具类创新学分课程。如汽车检测法规和流程,汽车行业主流了软件cruise、ug、catia等,邀请企业人员进行培训。

通过对课程群教、授,浓缩、提炼,解决课程门数多、学时多、相互之间重复交叉、理论与实践教学相脱离等问题。如汽车测试类教学团队,将原来6门课284个理论学时、52个实验学时, 336個总学时,梳理成测试硬件、感知执行层、算法决策层三个层次,综合实训和扩展创新实践两个专项实训所组成的192个理论学时,120个实验学时的课程结构。同时要求团队核心人员,近三年至少要承担五门课中的三门及以上课程,这样更加对专业理论基础、硬件基础、软件基础,测试平台有更加深刻、清晰的认识。

(五)政府、行业、区域企业、学校多方联动的校企深度合作

由在学校“协同育人”、“三进”、“双百”等活动牵引下,组建了襄阳市机械工程学会、湖北新能源创新标准联盟、襄阳市汽车工程学会,定期召开产学研对接会议。与区域汽车建立实习实训基地、人才协同培养、产学研基地20余个,有效拓展、补充了学校的教学资源,提升了学生实践实训能力。我们根据企业性质结合汽车专业特点,整理分类出以整车额为代表的“协同培养”、新能源汽车关键部件厂的“订单培养、工学结合”、汽车零部件制造企业“产学研深度”。通过多方联动,以认识实习、社会实践、毕业实践、科研训练、技术攻关、定稿实践等内容丰富的项目满足不同层次、不同年级、不同类型需要的学生实践需求。归纳起来,我们的校企合作主要有三种形式:

1. 与东风汽车股份公司、国家汽车质量监督检测中心、国家动力电池检测中心为代表的整车及检测企业的“协同培养”为主合作:从2008年起,东风公司、检测中心的多位高级工程师与我院专任教师合作讲授《汽车测试技术》、《汽车构造》、《发动机原理》、《汽车可靠性》等课程,合作指导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开展了半现场化教学和项目训练式教学等改革,收到了良好效果;参与制定了人才培养方案。累计接待学生认知、课程实践500余人次,提供大学生实践训练项目6项。

2. 与宇清公司、东风汽车电子有限公司为代表新能源汽车企业“订单培养”为主合作:我院合作开办“宇清班”采取订单式培养,学生最后一年学业在宇清公司完成,以校企合作开发的课程替代原培养方案中的部分专业方向课程,学生参与企业的生产实践活动,根据企业的生产实际需求进行毕业设计选题,由企业和学校教师共同负责指导,企业定期对学生学习情况进行测验考试,真正实现了“工学结合”;在联合培养协议的基础上,意向签约的学生,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在公司完成,毕业实习由企业工程师指导,毕业论文由校企双方合作指导。累计接待学生认知、实践200余人次,提供大学生实践训练项目7项,获得省级科研项目3项。

3. 湖北三环锻造有限公司等为代表汽车零部件制造企业“产学研深度”,通过蹲点式服务,订单式项目、促进双方甚至多方的合作共赢,教学内容得到充实、手法得到扩展,科研接了地气,凝聚了方向,紧跟了前沿。双方签订大学生实践教学基地、产学研基地、研究生创新基地、塑性成形联合工程中心、双百服务点等协议5份,我们车辆系老师从2015年“多学科跨院系了解”、2016年的“传统检测”、2017年“轻量化”及2018年“师生联动、智能检测”为主题连续4年蹲点三环锻造,同时巧妙地结合了湖北省“博士服务团”,团队2015、2017选派两批博士挂职公司,为企业采用订单保姆式服务,团队平均每周都有师生在公司。实现学生、老师、企业的多方共赢。

有近1200名学生在该公司认知实习和实训,从事公司产品相关毕业课题40余个,发表论文5篇,专利15个,软著10个、省级以上竞赛5项。获批2017年校级示范实践教学基地称号。完成59名三环锻造学历提升毕业论文指导。获批襄阳市隆中创新人才项目1个;企业一线技术员工为我校隆中讲坛4次,受众1000余人次,接纳我校机械大类累计12名本科毕业生就职于公司,10名大三学生进行“我选湖北”顶岗实习。学生参与企业科研项目21项,接待学生认知实习、毕业实习、顶岗实习累计1500余人,直接就业区域汽车30%左右。

教师在转向节检测和增材制造等方面,解决企业难题12项,开展技术培训11场,培训人数600余人次,签订技术开发合同13项,联合申请省市项目4项,获批湖北省校企研发后补助项目9项。申请专利33项,授权专利16项,计算机软件著作权登记18项;科研经费累计到账410余万元;发表论文30余篇;获襄阳政府津贴1人,青年科技进步奖1人,省级以上奖励2项。

2016年4月,双方联合的“盘式转向节绿色锻造技术研究及应用”通过省科技成果鉴定“国内领先”,该项目在节能、节材、环保上的优势,为企业每年创造3000余万元产值。“汽车转向节缺陷管理系统V1.01”、“一种润滑油油品检测装置”等多项成果在公司转化,每年为公司节省成本近千万元。

三、改革效果

(一)学生素质突出,受用人单位欢迎与好评

2015年以来,车辆专业本科生表现活跃,参与国家、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35项,公开发表教研、科研论文23篇,参与申获专利15项,计算机软件著作权12项;获得以大学生方程式为代表的汽车行业和大学生机械创新大赛为代表的省级以上学科奖励12项;参与以国家自科基金、中央引导地方、省科技重大专项和区域企业横向技术开发项目35项,协助解决技术难题40项,获得省级科研奖励4项。毕业生专业基础扎实,综合素质高,竞争力强,深受用人单位的欢迎与好评。就业率连续3年保持在98%以上,考研率在20%以上,湖北三环集团、东风公司、骆驼集团等国有大公司每年均有我优秀毕业生。

(二)教学科研相长,教学、科研成果丰硕,获行业、同行认可

抱团发展,通过蹲点式服务,订单式项目、促进双方甚至多方的合作共赢,战略伙伴关系:教学内容得到充实、手法得到扩展,科研接了地气,凝聚了方向,紧跟了前沿。

2015年以来,车辆专业教师先后承担省级、校级改项目10个,国家科研项目5个、省级项目6个,省部级以上科技奖励1 项,公开发表教研论文10篇,科研论文20篇,其中EI/SCI检索8篇。主编教材3部,参编教材2部,获得校级奖励9项。科技成果鉴定2 项、成果转化2 项;授权发明专利7项、实用新型专利23 项;软著21 项,企业横向项目29 个。获批省教育厅中青年科技创新团队1项。晋升教授、副教授6名,学生参与设计的“一种锻件余热利用装置”软件著作权,成功在企业转化应用,获得好评;多篇车辆专业教研论文公开发表,与企业经济深度融合,应用型汽车人才培养模式,受到同行广泛关注。

四、结束语

本方案涵盖我院车辆工程、车辆工程新能源方向、汽车服務工程3个本科专业,经过几年的改革实践,得到广大教师、学生、教学管理人员和用人单位的好评,拓展了学生创新思维,提升了创造能力,提高了学生综合素质。培育了一批面向汽车行业、面向地域经济发展的高级应用型创新技术人才,有效提升了我校汽车类毕业生在省、市周边地区和汽车行业的就业竞争力!希望对其他兄弟院校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参考文献:

[1]王书贤,向立明.邓利军.校企协同下的车辆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7(50):35-36.

[2]向立明,邓利军,王书贤.应用型本科院校培养学生应用能力的探索[J].大学教育,2017,10:51-53.

[3]吴华伟,聂金泉,景文倩,等.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核心的汽车测试技术教学改革初探[J].轻工科技,2017(4):183-184.

[4]杨年炯.与专业认证相衔接的车辆工程专业人才培养体系改革探讨[J].高教学刊,2016(17):221-222+225.

猜你喜欢

应用型本科教学改革
岗位、证书、课程“三位一体”教学方案设计改革研究
应用型本科大学英语模块化教学改革探究
应用型本科院校高等数学课程建设改革
地方新建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探索与实践
应用型本科大学英语后续课程建设之必要性探讨
关于应用型计算机专业培养方案的研究
中职学校“生本课堂”的调查研究与实践
高校三维动画课程教学方法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
现代信息技术在高职数学教学改革中的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