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心理健康通识课程“五位一体”三阶段大班分层教学模式的效果分析

2018-09-10雷鸣陈华

高教学刊 2018年23期
关键词:五位一体通识教育深度学习

雷鸣 陈华

摘 要:课堂教学是实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要发挥教学的最大影响力,关键在于是否开展有效教学、促进学生深度学习。在教学实践中探索出一种能够促进学生深度学习的教学模式显得尤为重要。基于此,以“幸福心理学”通识课程为例,尝试构建“幸福课堂、幸福讲座、幸福沙龙、幸福工作坊、幸福训练”五位一体分层教学模式,同时,初步构建线下与线上相结合的立体、实时教学资源和学习支持体系。通过教学实验、学生评价来看,与五位一体分层教学模式有效地支撑了课程教学,促进学生的深度学习。

关键词:幸福心理学;深度学习;有效教学;通识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学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18)23-0080-05

Abstract: Teaching is the main channel to implement the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The maximum influence of teaching depended on effective teaching and students' deep learning. It is particularly important to explore a teaching mode which can promote students' deep learning in teaching practice. "Five-in-one" teaching mode was constructed in the courses of positive psychology, involving curriculum, lecture, salon, workshop, training. At the same time, teaching resource and learning support systems have been constructed combining off-line and on-line. The effective teaching and promoting deep learning were supported by "five-in-one" teaching mode through the teaching experiment and students evaluation.

Keywords: positive psychology; deep learning; effective teaching; general education; Education psychology for mental health

一、問题提出

随着民众对心理健康教育认识的提高,不但积极肯定了心理健康教育在提升民众心理素质方面的积极作用,而且还从提高生命质量的高度将心理健康教育视为培养身心和谐、健全人格的重要途径,通过培养、提升和健全个体的心理素质来促进其生命意义的生成。伴随着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课程教学已经成为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之一,并日渐受到重视。

教育部早在2005年就明确要求“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并强调课堂教学对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的重要作用。2011年,教育部不仅明确提出“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主渠道作用”,还进一步指出“应通过案例教学、体验活动、行为训练等多种形式提高课堂教学效果,通过教学研究和改革不断提升教学质量”。之后,又从课程性质与教学目标、课程设置与教材使用、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教学管理与条件支持、组织实施与教学评估五个方面详细罗列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课程教学的质量已经受到了高度的重视。

近三十年的实践表明,在构建具有中国特色、体现中国风格、符合中国文化、适应中国学生特点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系中,课堂教学充分发挥了主渠道的作用[1]。在实施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中,高校正在着力构建“十大育人”体系,打通育人“最后一公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建设及其教学质量的提升就是其中重要的一环。有效的课堂教学不但能以学生为中心,促进学习者深层学习,而且还能推动教师自我成长,实现高质量的教学效益和学生的和谐发展。

尽管不少高校已经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列为必修课或通识课,但是这并不必然会带来教学质量的提升,也不能保障心理健康教育课堂的主渠道地位。应该聚焦课程的教学质量,关注心理健康教育的“学”与“教”,推进“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学”的学科建设[2]。开展有效教学、提升教学质量,有两个关键性的影响因素:一是班级教学规模。在我国高校的公共课程教学中大班教学被普遍采用,人数规模大多在50-300人之间[3]。由此也导致一些突出的问题,比如,教学方法单一,“满堂灌”式的一言堂现象突出,缺乏必要的教学互动与反馈;学生积极性和主动性下降,“隐性逃课”现象突出;师生互动性弱化,学生参与程度降低,“被上课”现象明显;学习兴趣下降,学习动机弱化,课程体验缺乏;课程考核滞后,应付心态明显[4-6]。二是教学与学生需求脱节,教学资源贫乏,学习支持乏力。虽然有近90%的大学生认为有必要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7],但现实却因为种种因素,导致内容不能吸引学生的兴趣,方法不能激发学生的动机,资源不能为学生学习提供助力。这导致了学生对课程的学习停于表层,流于形式。

课堂教学是实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发挥教学的最大影响力,关键在于是否开展有效教学、促进学生深度学习,核心在于以学生为中心,优化教学要素。基于此,回顾已有的研究文献,尝试通过优化“幸福心理学”通识课课堂教学形态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构建“幸福课堂、幸福讲座、幸福沙龙、幸福工作坊、幸福训练”五位一体分层教学模式,同时,从教学内容、教学环境、教学方法与策略等教学七要素优化课前、课中、课后三阶段的教学设计,构建线下与线上相结合的立体、实时教学资源和学习支持体系。这项研究通过教学实验和学生的课程评价,考察“五位一体”三阶段大班分层教学模式的教学实效。

二、研究方法与设计

(一)研究对象

随机将两个大一新生通识课教学班中的一个班作为对照组,另一个组作为实验组。对照组班级自愿参与的学生人数为64人。其中,男生36人,女生28人。实验组班级自愿参与的学生人数为67人。其中,男生40人,女生27人。

(二)教学实验的方案设计与程序

1. 教学实验的方案设计

按照干预前-后测的准实验设计。采用随机整群抽样的方式,随机筛选两个大一新生通识课教学班作为实验群体。其中一个班级接受“五位一体”三阶段大班分层教学模式的教学干预,另一个班级按照以往讲授+研讨教学模式进行教学。为确保教学实验的效果,在每一次教学过程中都记录学生的出勤情况以及参与讲座、沙龙、工作坊、训练的情况。最后参与数据分析的实验班和对照班学生均全勤参加课堂教学,但对照班学生没有参与上述活动。实验班和对照班的学生都经过一学期16次教学活动。开学第一节课进行前测,在第十七周进行后测。

2. 教学实验的方案

以学生需求和动机为导向调整课堂形态,按照“大班教学,分层引导”的原则,构建“幸福课堂、幸福讲座、幸福沙龙、幸福工作坊、幸福训练”五位一体的分层教学模式。其中,幸福课堂的教学注重贴近学生的需求和时代变化,同时构建线上的教学资源库和学习支持平台,促进学生基本知识和技能的习得,注重课堂的“基本面”;幸福讲座是以讲座的形式普及积极心理学的知识及其理念,拓展学生的视野,扩充课堂的“宽度”;幸福沙龙则选择特定的幸福主题、热点生活现象,以读书会等形式深入地探讨、剖析,突出课堂的“深度”;幸福工作坊是指向问题焦点,明晰解决问题的目标,提升行动执行力,突破学生成长中遇到关键性瓶颈;强调课堂的“精度”;幸福训练是通过个人、团体训练的形式,提升心理技能,解决学生成长中遇到的挑战,促进自我成长,延伸课堂的“长度”。同时,在16个教学主题的基础上,调整教学七要素,激发学生好奇与兴趣,优化课堂过程的教学设计,把握教学的节奏,构建学习资源和学习支持平台,引导学生指向深层次学习。

(三)教学实验效果的评估工具

1. 积极情感消极情感量表

积极情感消极情感量表是由郑雪等人在大学生中进行修订,测量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8]。修订后,最终确定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的中文词语各9个,共18个题项。采用5点计分方式评定相应情绪体验的强度,要求被试回答最近一周体验到相应情绪的程度。

2. 应对效能量表

应对效能量表主要考察大学生在面对挫折或打击的时候自己的主观感受,共计17个项目[9]。采用4点量表计分,从“完全不符合”到“完全符合”,分别记1-4分。该测验包括三个维度:胜任力、自信程度和认知水平。分值越高,表示成功应对困难或挫折的信心越足。

3. 一般心理健康问卷

一般心理健康问卷(GHQ-20)考察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问卷包括自我肯定、忧郁、焦虑三个分量表[10]。该量表共有20个项目。采用“是”或“否”计分方式,选“是”得 1 分,選“否”得 0 分。要求被试回答在最近几周的感觉。

4. 积极心理健康量表

选用“简版心理健康连续体量表(MHC-SF)(成人版)”测评大学生的积极心理健康状况。该量表主要通过让受测者评价在过去两周到一个月之内自己出现所述行为的大体频次,以评估受测者在情绪幸福感(主观幸福感)、心理幸福感和社会幸福感三个方面的积极心理健康状况[11]。共14个条目,采用6点计分方式。

5. 课堂教学质量评估自编问卷

根据学校对通识课程的质量要求,课程教学质量主要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与策略、成绩评定与反馈、学习成果、教学资源与学习支持五个方面进行评估,具体设置了10个题目。按照“完全不符合”、“基本不符合”、“基本符合”、“符合”、“完全符合”进行评价。由学生在期末考核结束后在学校的教务网页上进行填写。

三、教学实验的结果

(一)教学实验结果

分别对实验班与对照班的学生在教学实验前、后进行比较。结果显示,教学干预之前实验班和对照班学生在积极情感、应对效能、心理健康以及幸福感四个方面并不存在显著差异;在教学干预之后,实验班和对照班学生在积极情感、应对认知两个方面存在显著差异,结果见表1。

在进一步对实验班、对照班在教学干预前、后的差异进行分析,实验班学生在积极情感(t=-2.691,p<0.01)、应对胜任力(t=-2.070,p<0.05)、应对认知(t=-2.070,p<0.05)、自我肯定(t=2.180,p<0.05)、心理幸福感(t=-2.988,p<0.01)、社会幸福感(t=-2.381,p<0.05)方面存在显著的差异,而对照班学生则没有显著的差异。这表明教学实验的干预是有效的。

(二)学生的教学质量评价结果

从调查结果来看,实验班和对照班的学生都基本认可教学效果,没有学生选择“完全不符合”的情况。

1. 教学目标的设置

在知识的迁移方面,80.7%实验班学生认为“该课程帮助我学会了如何将知识应用于实践”,16.0%的同学比较认同,3.4%的同学则认为课堂教学比较符合,而对照班则有78.2%完全认同,18.5%的学生认为符合,2.5%的学生认为基本符合,0.8%的学生认为基本不符合。

在学习努力程度方面,77.3%实验班学生认为“学习设立了较高标准,自己必须努力学习才能达到要求”,16.0%的同学比较认同,6.7%的同学则认为课堂教学比较符合,而对照班则有73.1%的学生认为完全符合,22.7%的学生认为符合,3.4%的学生认为基本符合,0.8%的学生认为基本不符合。

2. 教学内容和教学策略

主要从激发兴趣、教学设计和教学方法三方面进行评价。在激发学习兴趣方面,76.5%实验班的学生认为“教学很好地激发了学习兴趣并调动了学习的积极性”,18.5%的同学比较认同,5.0%的同学则认为课堂教学比较符合,而对照班则有73.1%完全认同,23.5%的学生认为符合,2.5%的学生认为基本符合,0.8%的学生认为基本不符合。

在教学设计方面,83.2%实验班的学生认为“教学组织得很好,授课老师教导有方”,16.8%的同学比较认同,而对照班则有78.2%完全认同,19.3%的学生认为符合,2.5%的学生认为基本符合。

在教学方法方面,86.6%实验班的学生认为“教师学科知识渊博,上课充满激情,简介清晰有条理,富有启发性”,12.6%的同学比较认同,0.8%的学生认为基本符合,而对照班则有75.6%的学生认为完全符合,21.8%的学生认为符合,2.5%的学生认为基本符合。

3. 学习成果方面

在知识体系的掌握,实验班有79.8%学生认为“理解并掌握了课程重要的基础知识,形成了较完整的课程框架与知识体系”,17.6%的同学比较认同,2.5%的同学则认为课堂教学比较符合,而对照班则有77.3%的学生认为完全符合,19.3%的学生认为符合,2.5%的学生认为基本符合,0.8%的学生认为基本不符合。

在课堂的教学价值方面,80.7%实验班学生认为“总的来说,这门课程对自己很有用”,13.4%的同学比较认同,3.4%的同学则认为课堂教学比较符合,没有学生选择“基本不符合”、“完全不符合”,而对照班则有78.2%的学生认为完全符合,19.3%的学生认为符合,2.5%的学生认为基本符合。

4. 成绩评定和反馈方面

主要从成绩评定的内容和结果反馈方面进行考察,82.4%实验班学生认为“课程成绩的评定方法中所包含的考试、课程设计、课程报告等考核项目,可以很好地引导我学习,激励我在整个学期中都努力学习”,17.6%的同学比较认同,而对照班则有76.5%的学生认为完全符合,21%的学生认为符合,0.8%的学生认为基本符合,1.7%的学生认为基本不符合。

在结果反馈方面,78.2%实验班学生认为“总的来说,这门课程对自己很有用”,18.5%的同学比较认同,3.4%的同学则认为课堂教学比较符合,而对照班则有75.6%的学生认为完全符合,21.8%的学生认为符合,1.7%的学生认为基本符合,0.8%的学生认为基本不符合。

5. 教学资源与学习支持

主要考察为学生提供的学习资源以及引导学生自主寻找的学习资源(包括教材、讲义、参考书目、在线课程、网上测试资源等)的受助程度。87.5%实验班学生认为“总的来说,这门课程对自己很有用”,16.0%的同学比较认同,0.8%的同学则认为课堂教学比较符合,而对照班则有79.0%认为完全符合,17.6%的学生认为符合,2.5%的学生认为基本符合。

四、教学实验结果的分析

大班教学是高校通识课、公共基础课实施教学的常见组织形式。为了促进心理健康通识课程的学生深层次学习,不少学者在大班教学条件下积极探讨如何开展有效的教学。比如,肖琼等人通过参加工作坊的教学形式,大学生在对课堂的参与和投入程度增加,心理素质明显提高,人际状况、团队精神以及创造性人格等也明显发生变化[12];王伟等人提出在大班课堂中实施“大班授课、小班研讨”的教学方法[13];段胜峰和李罡考察了在大班教学条件中分层教学策略的有效性,充分考虑到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性[14]。这些研究表明,改变课程形态,尝试用小班研讨、学生工作坊等形式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从“幸福心理学”通识课的教学实践来看,学生课后还积极参与幸福讲座、幸福沙龙、幸福工作坊、幸福训练活动,而且学生在这些互动活动中有不同的期待,由此,尝试构建“幸福课堂、幸福讲座、幸福沙龙、幸福工作坊、幸福训练”五位一体的分层教学模式。

同时,为使教学系统发挥最大的组织效能,需要优化教学要素在系统中的功能与作用[15]。分层教学策略只是一种有效提升教学质量的结构与形式,调整教学要素、优化教学设计才是提升教学质量的根本保障[16]。有研究者通过构建积极的师生关系促进教学效果的提升。比如,秦卫星等人考察多向互动课程教学模式的积极作用[17];屠锦红等人[18]和周文良等人[19]考察在大班教学条件下的合作教学方法,提倡重视构建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学习共同体”,促进师生之间的交流和师生关系质量的提升。当然,也有学者基于问题教学的模式,以问题引导学生深度学习。比如,王宗谦等人探讨了基于问题的教学方法在大班教学课堂中的适用性[20]。

基于这些研究和课程教学实践,构建以学生个性化需求为核心的心理健康通识课“五位一体”三阶段大班分层教学模式。优化教学七要素:第一,准确把握学情,紧扣学生需求,激发学生的好奇和兴趣。在教学一周前搜集同学们对相关教学主题感兴趣的话题或问题。精准把握学生需求,才会引领教学系统发挥最大的效益。第二,教学目标的设置切合学生的需求和期望,要把教学目标设置在学生“跳一跳能摘到苹果”的区域,让学生体验到成功,避免让学生获得习得性无助体验。第三,从正面的价值引领和聚焦学生需求两个方面重构教学内容,体现通识教育之义、反映积极心理学的研究成果、体现本土化的特色、满足学生的内在需求[21]。同时,重视知识的视觉表达形式,将知识的呈现方式贴近学生的需求、融合课程的形态,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入心入脑。第四,把握教学三个阶段,抓住“导课环节”,与现实生活热点问题相结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创造“可教育”机会;把握“新知探究”环节,应用多样化教学手段,以体验促进内化和新旧知识的联结,以成就引领深层次学习;发挥“总结环节”知识迁移价值,以现实生活情境,鼓励学生知识迁移与应用。第五,重视教学环境和氛围的设计,依托现代教学手段構建线下(教材、教学课件等)与线上(课程官网、微信公众号、QQ空间、博客等)相结合的立体、实时的教学资源平台和线下(现场答疑、读书小组等)与线上(微博、班级QQ群等)相结合的立体、实时的学习支持体系。从“重教法”转向重体验与知识生成“创设教学”环境。第六,重视课堂教学方法与策略。基于具体问题情境和心理健康知识的特点,灵活采取自主、合作、探究式教学,激发学生兴趣和动机,谋划教学基本过程,促进学生深层次学习,促进学生实现知识(技能)、体验与行为的合一。第七,注重过程性评价及学习反馈,聚焦知识的生成性,让学生看到成长的过程,积极进行自我调节,引领、支撑、鼓励学生自觉地进行深度学习。这些尝试使得实验班的教学质量远远好于对照班。

这次实验选用教学实验和学生的教学质量评价两个方面评估教学质量。首先从积极情感、应对效能、心理健康以及幸福感四个方面对教学实验进行量化评估。一是与通识课程本身的要义有关。面向生活,引导学生思索“人之所以为人”的意义,引导个体思考生活的意义、生存的目的和生命的价值。二是与“幸福心理学”课程的价值取向有密切的关系,课程从积极的视角来解答学生的这些困扰,引导学生正视生活挑战,激发他们自身的正能量[20]。积极情感、应对效能、心理健康以及幸福感反映了这些需求,能够反映出课程教学在提升学生心理素质方面的效果。教学实验的结果显示,在实验前后,实验班和对照班学生没有显著的差异,但是在干预之后,两个班的学生在应对认知和积极情感出现显著的差异。这表明在教学实验之前随机抽取的两个组学生没有显著的差异,是同质的群体;实验班和对照班在干预前后的差异则反映实验班的教学干预效果明显。与之前分层教学方式的实验干预结果大体一致[12-14]。其次选用学生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与策略、成绩评定与反馈、学习成果、教学资源与学习支持五个方面对教学质量进行评价。调查结果显示,教学班的效果优于对照班。总的来说,心理健康通识课“五位一体”三阶段大班分层教学模式是一种有效的教学。

参考文献:

[1]冯刚.狠抓落实 扎实推进 深入实施“大学生心理健康素质提升计划”[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5(4):4-7.

[2]雷鸣.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学的构建:内涵、研究对象与学科体系[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3):31-42.

[3]曹永昕,刘华.从美国高校班级规模看我国高校大班课堂教学存在的现实意义[J].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6,8(2):76-78.

[4]蒋士会.试论高校大班课堂教学的优化[J].大学教育科学,2004 (1):27-30.

[5]王德才.高校大班教学的问题及其解决对策[J].教育研究与实验,2009(4):44-47.

[6]陈琳.大班教学条件下高职院校人文素质课实效性探索与实践[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3(9):72-74.

[7]刘海燕,宁淑芬.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需求的调查与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0(9):98-101.

[8]邱林,郑雪,王雁飞.积极情感消极情感量表(PANAS)的修订[J]. 应用心理学,2008(3):249-254.

[9]童辉杰.应对效能:问卷的编制及理论模型的建构[J].心理学报, 2005(3):413-419.

[10]李虹,梅锦荣.测量大学生的心理问题:GHQ-20的结构及其信度和效度[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2,18(1):75-79.

[11]尹可丽,何嘉梅.简版心理健康连续体量表(成人版)的信效度[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12(5):388-392.

[12]肖琼,魏晓言,董建红,等.学生工作坊促进大班教学的实效性研究[J].中国大学教学,2014(6):68-70.

[13]王伟,刘伟,马晓峰,等.大班授课、小班研讨教学模式在高等数学课程中的实施[J].高等理科学刊,2015,35(5):67-69.

[14]段勝峰,李罡.大班额场域下的分层教学策略[J].当代教育科学,2013(1):15-18.

[15]李泽林,石小玉,吴永丽.教学“要素论”研究现状与反思[J].当代教育与文化,2012,4(3):94-98.

[16]李亚东,唐德玲,刘颖.规范课程要素提高教学质量[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2(1):56-59.

[17]秦卫星,蓝茵茵,张贵金,等.大班教学中多向互动课程教学模式初探与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2013(7):229-230.

[18]屠锦红,潘洪建.大班额“有效教学”的困境与出路——基于学习共同体的视域[J].课程·教材·教法,2011,31(11):30-35.

[19]周文良,万俊毅.大学大班制背景下合作教学模式的探索[J]. 高教论坛,2009(5):37-39.

[20]王宗谦,闵睿,李艳浓.大班PBL教学方法及效果评估的探讨[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0(11):97-98+110.

[21]雷鸣,陈华,汪小容.心理健康教育视域下积极心理学课程教学内容的构建[J].大学教育,2016(7):8-10.

猜你喜欢

五位一体通识教育深度学习
MOOC与翻转课堂融合的深度学习场域建构
大数据技术在反恐怖主义中的应用展望
通识教育与自由教育
搭建“五位一体”多功能培训平台
工程教育认证模式T的人才培养模式
深度学习算法应用于岩石图像处理的可行性研究
基于深度卷积网络的人脸年龄分析算法与实现
应用型本科院校“通识教育”的教务管理及对策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