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类院校机械类创新型研究生人才培养模式
2018-09-10韩泽光郝瑞琴
韩泽光 郝瑞琴
摘 要:以建筑类院校机械类专业研究生人才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当前研究生培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在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内容组织几个方面进行了尝试性创新改革研究,希冀解决存在问题,为培养具有较高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建筑类院校机械专业研究生人才探索出一条新路,且为进一步推广应用奠定基础。
关键词:创新;机械工程;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C96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18)23-0021-03
Abstract: In this paper, the main problems existing in current postgraduate education have been analyzed. In order to solve the problems, the tentative reform innovation in architectur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has been done about training objectives, training scheme, and content organization under course system,etc.. A new road has been explored to cultivate the talents of graduate students majored in machinery with high application ability and innovation ability construction, providing the the foundation to further popularize and apply.
Keywords: innovation; mechanical engineering; talent training
引言
国家创新体系是国家经济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引擎,是培养和造就高素质人才的摇篮,也是国家综合竞争力的支柱和基础。2011年4月24日,胡锦涛同志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的讲话中明确指出:高等学校在“积极提升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同时“积极推动协同创新”(2011计划)[1]。2015年3月5日李克强同志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會议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了“中国制造2025”,为将中国建设成为世界制造强国指明了方向[2]。响应国家号召,建设强大的祖国的根本是创新人才培养的多寡。
众所周知,高等教育在国家创新体系中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是创新人才培养的摇篮,因此,研究高等教育的创新体系是高等教育和国家发展的必由之路。如何提高研究生人才的培养质量和创新能力,又是高层次人才培养的重要任务之一。作为全国高等教育大省的辽宁正逐步向教育强省发展,高等教育的创新体系研究与建设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手段之一,加之老工业基地建设急需大量机械类创新型研究人才,因此机械专业创新型研究生人才培养成为教育工作者关注的重要研究课题。基于此,笔者在机械类研究生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内容组织几个方面提出并践行了尝试性的创新改革方案,希冀能把机械类研究生人才培养和企业需求、市场需求、国家创新战略需求等融为一体,不断提高机械类研究生人才培养质量和创新能力。
一、研究生人才培养现状
从1978年我国恢复研究生招生以来,研究生的招生规模不断扩大。目前,我国在校研究生规模约190余万人。经过多年来的探索,研究生教育水平得到稳步发展,研究生培养单位所培养的研究生为中国的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中国的发展变化引人注目。但是,随着近几年中国社会的高速发展,社会急需大量创新型研究人才,作为国民经济建设支柱的机械行业的创新不足已经显露无疑,主要原因是机械类研究生人才培养模式与机制越来越不能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也难以跟上企业需求、市场需求等步伐,集中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培养目标与实际脱节
目前,建筑类院校机械类研究生的培养目标基本上都是参考国内外名校的培养目标制定的,即“为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和设计院培养人才”,培养的研究生大多具有较高的科学理论素养,但与研究生攻读学位的初衷和目的存在冲突。近两年来,研究生培养类型进行了改革,分为学术型和专业学位两大类,但在实际培养过程中区别不明显,仍偏重于学术型,侧重实际生产的应用型研究生数量少的可怜。对企业而言,这种培养模式不过是让研究生多学习了一些理论知识,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解决工程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研究生缺乏科研成果转化的素质,导致研究生的创新能力不足。
(二)与社会需求相左
诚然,研究生最后都要走向社会,在社会的大舞台中展示自己,体现自身的价值。从最近几年的就业数据来看,建筑院校机械类研究生的需求缺口较大,研究生的就业压力不太大,但研究生就业后的薪金普遍较低,与他们的心理要求相去甚远,导致研究生就业从事本行业工作的人数较少。仔细分析其原因可以发现:主要是由于研究生的能力与用人单位的需求存在矛盾,“即用型”创新人才少,用人单位只能将研究生按本科岗位使用。由于薪金少,加上社会上普遍存在的“官本位”思想,研究生不得不与本科生竞争同样的“公务员”等管理岗位,从事与所学专业不对口的工作。其实这些问题归根到底是研究生的培养计划与社会的需求相互冲突,导致市场上需要的能实践的创新型人才少的可怜,大学培养的理论型人才却随处可见。
二、改革内容构想
(一)培养目标定位
目前,按国家一流学科建设的层次划分,建筑类院校大多处在省级一流学科建设层次,因此,研究生人才的培养既不能追求知识层次的“高大上”,也不能放松要求为“专业技工”,而应结合自身院校的优势学科,培养特色型创新人才。基于此,建筑类高等院校的机械类研究生的人才培养目标应定位在“培养面向建筑工程机械领域的应用创新型工程研究人员”上。
(二)培养方案和教学内容的改革
当前,多数高等院校培养方案是参考一流院校制定的,即研一进行基础学位课教学,研二进入论文研究阶段;培养类型分为学术型和专业学位两大类,课程教学内容区别不大,导致培养的研究生都是偏重学术研究的理论性人才,难以承担“解决工程实际问题和完成科研成果转化”的重任。为此,应将学术型和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方案和教学内容明显区分开来,加大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工程应用知识和技能的内容要求,同一门课学术型研究生的理论和工程应用内容案例按3:1配备,专业学位研究生的理论和工程应用内容案例按2:1或1:1配备。
(三)建立双导师联合培养模式
考虑建筑类高等院校机械研究生多数通常会终身与机械设备打交道的特点,积极推进建筑类高等院校与工程机械行业的企业建立人才培养联盟,吸收生产一线企业的高级技术人才参与研究生的培养,充分发挥他们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特长,综合生产实际任务中凝练的问题供研究生研究,必要时直接联合申请科研课题,给予他们导师的职责,即担任研究生联合导师,由学院派导师把关理论性问题,联合导师把关工程知识,这种培养模式能在很大程度上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培养出来的研究生能紧贴工程实际发展要求,研究生从事的科研课题来源于工程实际,解决的是工程实际中的具体问题,真正实现“产-学-研”的有机结合。
(四)教学方法中渗透创新与应用思想
机械类研究生教育的核心是机械设备设计中创新能力的培养,创新能力的高低也是决定研究生培养质量关键标准之一[3]。创新是为了应用,应用能力是研究生培养的归宿。在以往的研究生教学过程中,教师是主体,学生是学习的被动客体,即教师讲授教学内容,学生记录(笔记本上、照片、ppt拷贝),老师帮学生选题、拟定计划和论文撰写提纲,研究生习惯由老师支配,照葫芦画瓢完成课程任务,培养的研究生缺乏创新素质。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教学方法应进行大的改革,实现研究生与教师的角色互换,每次教学过程中由研究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疑问,教师与研究生共同讨论,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此即讨论式教学法。此种讨论式教学法能充分调动研究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研究生的求知欲,因此建议其占足够的教法比重。同时,教师需要花费较多的时间和精力收集大量的工程实例问题,让研究生分析解决,借此培养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学会知识的迁移和转化,从而将创新培养落到实处。
(五)CDIO[4]培养模式全面实施
机械类研究生人才培养要注重其科研能力、创新能力和工程应用能力的塑造,他们是未来社会建设的主力军,肩负着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任务。为此,研究生导师应充分利用协同创新平台,把承接的委托科研项目任务分解到研究生各学习阶段,让研究生在课程学习之初就了解研究任务,带着项目子任务进行课程学习,明确课程内容学习的目的,并进行针对性科学研究,做到有的放矢,帮助研究生在真实的项目中提升自身理论知识应用水平,弥补学校与社会间的沟壑。
(六)主干课程内容和教师间的协同
机械类研究生学习期间主干课程有:数学理论、建模与仿真技术、机械系统动力学、液压技术、优化设计、弹性力学及有限元、机械系统设计等。仔细分析这些课程后不难发现:每门课程中都包含一定的数学或力学理论知识,绝大多数包含上述理论知识在工程问题研究中的应用方法。为了强化机械类研究生工程应用能力培养,提升研究生应用知识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应对各主干课程知识体系内容进行整合,组织授课教师间协同研究,明确分解各课程内容任务,然后组织实施。目前的具体实施办法是:各主干课程任课教师分析课程特点,将各门主干课程内容分解为理论部分和工程应用部分,工程应用部分分解到建模与仿真技术课程中(如图1所示),课程教学由各主干课程主讲教师和建模与仿真技术教师协作完成,各主干课程教师主要负责理论部分内容的讲解,涉及的工程应用内容由建模与仿真技术主讲教师承担,按建模与仿真应用案例方式组织教学。通过这种改革,研究生能够及时了解所学课程能够解决什么工程问题,有目的的进行学习,极大地提高了研究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研究生学习课程内容的积极性,保证了研究生真正掌握各主干课程理论知识的应用所在,学会相应的应用技巧和方法,从而提升研究生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和水平。
(七)制定合理的成绩评定方法
研究生课程学习不同于本科学习阶段,不应单纯考核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而应以“利用课程知识解决工程实际问题能力”作为评价研究生学习效果的主要手段,因此,研究生课程(尤其是主干课程)学习的成绩评定方法应重新制定。结合机械类研究生的培养目标和课程安排,主干课程考核按课程学习态度和表现、理论知识、应用能力三个部分进行, 三部分的对应评价结果相应用百分制成绩 Q1、Q2和Q3表示。学习态度和表现考核主要以出勤、课堂交流、课堂笔记等方式给出评价结果。理论知识考核仍以传统的试卷闭卷考核方式,主要考核研究生对课程基础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题型是客观题(选择题、判断题、填空题)和简答题。应用能力考核是结合研究课题(包含研究生创新创业项目、协同创新平台项目等)内容分解为各门课程学习提炼的问题,以阶段性学习报告、阶段学习模型分析等方式完成,由任课老师和导师共同给出评价结果。研究生课程的最终综合评定结果用式(1)计算
三、结束语
现今建筑类院校机械类研究生培养模式已不能适应社会生产力发展和用人单位需求,研究生创新创业能力不足等问题促使高等院校必须进行研究生培养模式和机制的改革。
以建筑类院校机械类专业研究生人才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当前研究生培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在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内容组织几个方面提出了尝试性创新改革研究方法,希冀能解决存在问题,为培养具有较高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建筑类院校机械专业研究生人才探索出一条新路。
创新型研究生人才培养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不断的探索和实践。随着“十二五”高等教育改革、教育部协同创新计划和“制造业2025”等国家高等教育战略的实施,高等教育管理者与研究者会为研究生人才培养模式和机制的改革创造有效的支撑环境和各种便利條件,从而推动上述改革模式的深化实施,因此,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企业、政府为社会主体共同培养研究生创新人才的时机业已到来,让我们抓住机会实施教改计划,切实把研究生培养成社会急需的栋梁之材,为国家综合创新能力和综合实力的提升尽绵薄之力吧!
参考文献:
[1]胡锦涛.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1-04-25.
[2]国务院.国务院关于印发《中国制造2025》的通知[N].中国政府网,2015-05-19.
[3]牟光庆.高校协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轻工教育,2013(2):54-56.
[4]杨叔子.谈谈我对“CDIO-工程文化教育”的认识[J].中国大学教育,2008(9):6-7.
[5]郝瑞琴,韩泽光,韩煜.建筑类院校机械类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J].机械设计,2016(S2):261-263.
[6]顾佩华,胡文龙,林鹏,等.从CDIO到EIP-CDIO——汕头大学工程教育与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4(1):27-37.
[7]杨叔子.谈谈我对“CDIO-工程文化教育”的认识[J].中国大学教育,2008(9):6-7.
[8]Andreas Hoyndorf,Hilde Haider. The“Not Letting Go” phenomenon:accuracy instructions can impair behavioral and meta cognitive effects of implicit learning processes[J].Psychological Research,2009(73):695-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