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德育传统:由关系主义向关系理性的超越
2018-09-10郑航
教育文化论坛 2018年3期
郑航
“关系”是儒家伦理和德育的基石人是一种关系性存在。伦理是人们所认识和理解的人与自然、社会以及自身的应然关系和秩序,道德则是人们对这种应然关系和秩序的认识、把握、维护和践履。道德以伦理为前提和基础,因而其直接指向的也是“关系”。在伦理学的意义上,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显然是诸种关系的核心,并由此成为伦理建设和道德教育的基石。儒家伦理自然也不例外。在思想主张上,儒家伦理思想的核心是“仁”,其著眼点在于理与欲、义与利、群与己、公与私诸范畴。
儒家伦理的关系取向深刻影响着中国人的心理和行为,以至于关系取向(relational orientation) 被视为中国人社会心理的根本特征,关系形式化(角色化)、关系互依性(回报性)、关系和谐性、关系宿命论及关系决定论是这种特征的具体表现。儒家德育传统根源于儒家文化传统,是具有自然性、经验性、人情化的儒家文化模式在道德教育中的反映和体现。儒家德育传统由关系主义向关系理性的超越,是教育者通过有目的的、系统的、持续的努力,基于社会个体的社会认同机制,引发或促进社会个体在共同体成员身份和特质的认同过程中得以实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