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实现中国特色文化强国之梦的三大基石
2017-01-06门献敏
门献敏
摘要:文化作为民族血脉,是人们共有的精神家园,是一个民族兴旺发达的精神力量之源。实现中国特色文化强国之梦是一项宏大的系统工程,需要一个长期的积累渐进过程。中国作为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国家,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历史征程中,必须统筹兼顾,协调共进。在建设文化强国大厦的时代工程中既要搞好顶层设计,科学谋划,又要注重积累,持之以恒。文化强国大厦必须立足于三大基石之上才能稳固久安,即用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文化强国之梦提供科学理论基石,用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为文化强国之梦奠定优秀民族传统基石,用丰厚的文化建设成就铸成文化强国的实践检验基石。
关键词:中国特色;文化强国;基石
中图分类号:G1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0751(2016)11-0087-04
中国共产党是一个有着崇高信念、勇担使命的执政党。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党的几代领导人历来重视文化建设。在十八届三中全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努力用中华民族创造的一切精神财富来以文化人、以文育人。”①当前,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不断推进,世界范围内文化发展莨莠杂陈,文化交流交融交锋的机会愈来愈多,作为“软实力”的文化日益受到各国政府的高度重视,同时也使得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面临着难得的机遇与严峻挑战。中国是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国家,实现中国特色文化强国之梦,就是要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文化发展之路,铸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大厦。而这个大厦必须牢牢立足于源自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基石、根植于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沃土的优秀民族传统基石、奠定于丰厚的当代文化成果基础之上并依靠最广大人民群众积极参与所创造的文化建设成就铸成的实践检验基石。只要拥有这三个基石,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大厦就能够稳固久安。
一、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文化强国之梦
提供科学指南马克思主义理论是无产阶级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是无产阶级政党领导人民群众求解放、谋发展的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学说是在吸收借鉴一切先进文化成果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科学思想体系,它反映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是具有鲜明政治特质的文化,成为引领先进文化的旗帜,代表着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马克思认为,东方国家不一定照搬西方资本主义发展模式,可以根据各个国家的文化特点,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直接步入社会主义社会,实现文化的现代化。可以说,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文化强国目标的实现提供了科学理论基石与动力支撑。
1.指导和引领当代中国先进文化的创新发展
张岱年指出:“中国文化本有悠久的唯物论、辩证法传统,有民主主义、人道主义思想传统,有许多历史唯物主义思想因素,有大同社会理想,如此等等,因而马克思主义很容易在中国土壤里生根。”②我国当前的主流意识形态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它以马克思主义的先进文化为指导,凭借自身的科学性与先进性对整个社会文化发展起到教育引导作用。实践证明,在我党历史上先后形成的革命精神、时代精神和奋斗精神,都是马克思主义的伟大真理在中国大地上放射出的灿烂光辉,彰显了马克思主义先进文化在中国的创新发展。特别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形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古老的中华文明注入了新鲜血液,成为中华文化创新发展的主导力量。在新的历史时期,积极弘扬发
2.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文化灵魂是什么,就是凝结在文化之中、决定文化质的规定和方向的最深层要素,就是核心价值观。有什么样价值观,就有什么样文化立场、文化取向、文化选择。”③党的十八大首次提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深厚的中华历史文化底蕴,反映了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强大精神动力。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大国,要想在激烈国际竞争中真正把握自己的命运,就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机融入本国文化发展设计与文化发展依靠力量之中,坚定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强国之路。
在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国家、社会、个人提供了判断是非善恶的基本标准和行为准则。当前,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思想文化领域中的指导地位,必须坚持正确政治方向、高雅审美情趣与科学思维方式,进一步提升中华文化凝聚力、向心力,有效抵御西方腐朽思想文化渗透。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形式而言,可从家庭文化环境、社会文化环境与校园文化环境等方面进行系统优化,对宣传舆论各种文化载体进行有机整合,对一些错误价值取向进行旗帜鲜明的批判,切实运用先进人物的榜样示范作用,引领人们逐步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就内容而言,要科学把握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培育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感与亲和感,不断提升自身的理论修养水平,真正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进而形成正确价值判断与选择,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提供坚强政治保障。
二、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为文化强国之梦
奠定坚实基础在人类自身文明发展的进程中,人们总是生活在自己与他人创造的特定文化环境之中。各种文化的相互影响、相互融合与创新发展,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民族(区域)文化,溶化在血液之中,根植于心灵深处,进而形成富有个性特点的价值取向、思想观念、道德规范及心理情感等。枝繁叶茂源于树大根深,文化强国离不开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创新。只有深刻认识优秀传统文化作为建设文化强国大厦的基石作用,才能积极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中国特色文化强国的目标才能顺利实现。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那样:“站立在960万平方公里广袤土地上,吸吮中华民族漫长奋斗积累的文化养分,拥有13亿人民聚合的磅礴之力,我们走自己的道路,具有无比广阔的舞台,具有无比厚重的历史底蕴,具有无比强大的前进定力。中国人民应该有这个信心,每一个中国人应该有这个信心。”④
1.高度认同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任何一种文化,都是在本民族文化的根系上生长出来的。唯有积极汲取优秀的传统文化精华,方能创造出优秀的民族新文化。在人类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形成独具特色、灿烂辉煌的中华文化,很大程度上源自于对本民族文化的高度自信心与自豪感。一般说来,文化的高度认同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文化实力的集中体现。伴随着文化全球化的日益发展,各种文化思潮相互激荡与交融,传统文化中人们认可的价值理念、行为方式等受到了空前的冲击与挑战。只有高度认同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才能真正拥有坚守的从容,激起奋进的勇气,焕发出创新的活力,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高度认同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创新发展的基本源泉与内在动力。对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既不要盲目自大的民粹主义,也不要崇洋媚外的民族虚无主义,而是要以科学理性的态度进行梳理、比较与反思,深刻认识民族文化的独特优势与光明前景,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之路。在世界历史发展进程中,中华文化是少数没有中断的文化形态之一,其悠久的历史及深厚的人文底蕴,彰显出自身发展的巨大活力。在当下中国,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文化母体,作为我们安身立命的根基,它为中华民族的发展腾飞提供了丰厚的养料,为铸就今天的辉煌提供了不可缺少的动力源泉。高度认同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就要立足新的实践、顺应时代要求,消除文化自负和自卑心理,理性地对待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勇于探索,勇于实践,勇于创新,深入挖掘民族先哲留下的有益的思想资源,使其成为涵养民族精神的源头活水。反之,如果缺少对本民族文化高度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继承、创新与发展势必会成为空中楼阁、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2.大力弘扬优秀民族传统文化
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内涵丰富,博大精深,蕴含有爱国主义、崇尚和谐、睦邻友好、天人合一、厚德载物、自强不息等诸多优秀的文化精髓,铸造了民族生存、繁荣与发展的强大凝聚力、向心力,成为数千年来中华民族攻艰克难、创造美好生活的重要精神动力源泉。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中华文明有着5000多年悠久历史,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与发展壮大的强大精神力量。我们的同胞无论生活在哪里,身上都会有鲜明的中华文化烙印,中华文化是中华儿女共有的精神基因。”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当代形式的中华民族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离不开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厚滋养,这是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文化具有中国特色、中国作派与中国风格的根本标志。
纵观中国共产党产生、发展与壮大的历史进程,中华民族丰富的优秀传统文化哺育滋养了中国共产党人,而党也始终能够成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自觉承载者和弘扬者。中国共产党是具有高度文化自觉的无产阶级政党,是全中国人民的先锋队。在领导中国革命与建设、改革与发展的不懈奋斗进程中,我们党始终坚持以思想文化的高度自觉把握前进方向,凝聚行动力量,推动事业不断健康向前发展。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实现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之梦,就是要以“对民族、历史、对后人的高度负责精神,把传承优秀民族文化作为义不容辞的责任,更好运用优秀传统文化滋养民族生命力、铸造民族凝聚力、激发民族创造力,共同建设好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⑥,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创新发展。
3.积极传承开放包容的民族性格
众所周知,每一个社会的文化都是多元共生的。文化往往是以丰富多样的内容和形式来展现自我的,没有哪一种强势文化是纯而又纯的单一文化。一般来说,文化之所以具有强大生命力不仅源于其自身的特质,还在于它善于对外来优秀文化元素的吸纳与借鉴。文化的繁荣发展离不开开放包容,开放是文化具有自信的反映,包容是文化具有实力的体现。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述而》)中华文化一个非常显著的特征,就是能够通过整合外来文化,吸纳借鉴一切有益的文化成果,推进中华文化和外来文化的有机融合。实践证明,凡是中华文化空前开放的时期,往往就是中华文化发展繁荣的黄金时期。开放包容不仅不会消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因,相反一定能在相互的吸收借鉴中不断得到丰富、完善、创新与发展。
从世界文明史的演进看,每个历史悠久的国家和民族都有自己历史文化传统,都有自己长处和优势,应该相互尊重,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共同进步。从中国的古代文明到欧洲的基督教文明,再到当前强势的美国文化,无不遵循着这一规律。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历程中,伴随着民主与法治化进程不断推进,人们的自主性与独立性意识不断增强,这正是吸纳借鉴国外一切优秀文化成果的必然结果。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必须积极传承开放包容的民族胸襟,主动参与世界文化的对话和交流,勇于吸收与借鉴人类社会一切优秀文明成果,如中华传统文化中所缺失的民主精神、平等精神与科学精神等。优化中华民族文化结构体系,努力在多元之中谋共识、在多样之中立主导,实现弘扬主旋律与倡导多样化的有机统一,努力巩固壮大社会主义社会的主流文化。当然,开放包容并不意味着必然要盲目崇外,吸纳借鉴也不能不加选择。正如毛泽东所指出的:“对待外来文化,应当以中国实际需要为基础,如同我们对待食物一样,必须经过自己口腔咀嚼和肠胃运动。”⑦按照“‘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指导原则,以理性开放心态,汲取异域民族文化之精髓,吸纳各国文明之优长,融入中国文化的元素,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之路。”⑧
三、丰厚的文化建设成就为文化强国之梦
昭示美好愿景马克思认为,文化的本质在于主体实践的创造性,而主体实践的创造性往往表现为主体自强性。建设中国特色文化强国就是要立足本国文化发展的现实需求,彰显文化发展特色,走适合自身特点的文化发展之路,不断提升文化竞争力和国际影响力,使文化发展始终保持蓬勃的生命活力。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文化建设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党的十八大报告总结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深入开展,文化体制改革的全面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取得了重大进展,文化产业快速发展,文化创作更加繁荣,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全民健身和竞技体育取得新成绩。”⑨显著的文化建设成就作为实践检验的基石不可或缺,它为文化强国蓝图昭示了美好的前景。
1.科学把握中国文化的前进方向
文化强国宏大目标的实现,不仅源于民族历史的辉煌成就,更是缘于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勃勃生机。中国文化事业发展的美好愿景确立了中国文化前进方向,铸就为中国人民的高度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改革开放30多年来,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成功走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这是一条经济社会科学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改善、社会生机与活力不断迸发的发展之路,同时也是一条不断孕育产生新思想、新文化的发展之路。展望未来,放眼世界,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安康为文化事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机遇与广阔平台,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正展现出前所未有的光明前景。
国家富强,文化昌盛。站在时代进步新的制高点上,中国未来的发展将更加依赖中国文化发展创新的活力。伴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强力推进,理论自信、道路自信与制度自信,为文化事业的健康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也是实现文化强国战略的重要支撑。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着力强调个人命运与国家民族命运紧密相连、相辅相成的辩证关系。中国梦不仅体现人民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也是现实的理想追求与目标召唤,具体体现在每个中国人的生活里,溶入文化发展的基因之中。它客观上顺应人类文明发展进步的历史潮流,肩负自身光荣职责与使命,在文化自觉与自信的双重内力推动下不断向前发展,并展现出空前旺盛的生机活力。历史必将证明,只有立足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紧紧依靠最广大人民的伟大创造,在历史的发展进步中实现文化吐故纳新,才能真正创造出无愧于时代与人民的灿烂文化。
2.大力发展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
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指出:“要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统一,推动文化事业全面繁荣,文化产业快速发展。”⑩面对世界范围内日益激烈的文化竞争,必须积极发展文化事业、文化产业,着力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创新,进一步激发文化创新活力,切实提升文化竞争力,充分发挥思想文化在引领风尚、服务社会与教育人民等方面的重大作用,有效维护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不断增强中国在国际文化交往中的话语权能力,为促进世界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发展作出应有贡献。
积极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是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根本要求,也是实现文化强国目标的重大举措。体制机制事关根本和长远,加快政府职能的转变,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有助于厘清政府与市场的角色定位,理顺政府与市场的逻辑关系,消解文化发展体制机制性障碍,发挥在资源配置中市场的决定作用,从根本上实现政府由“办文化”为主向“管文化”为主的重要转变,使文化事业发展焕发出勃勃生机。积极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快推进以政府为主导,以公共财政为支撑,以公益性文化单位为骨干,向社会提供优质公共文化产品、设施、服务的制度体系,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切实保障人民的基本文化权益。
3.深入推进文化开放与交流
古往今来,任何一种文化都是在开放与交流中迸发生机、传扬绵延,在海纳百川、不辞小流中会通超胜,成就气象万千的。唯有开放的民族才有博大的胸襟,才能吸纳先进文明成果;唯有开放的文化,才能汲取一切优秀文化的营养,推动本民族文化的不断创新与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就像一个绵延不断的河流,源头来自远古,又由许多支流、干流汇合而成。文化交流是民心工程、未来工程,潜移默化、润物无声。”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只有内不失固有血脉,外不却有益采借,交流开放,自信吐纳,才能始终勇立潮头。异质文化之间的交流碰撞,是激发文化创新活力、推动文化良性发展的基本途径。深入推进文化开放与交流,吸纳借鉴国内外一切有益的优秀文化成果,必然为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提供不竭的源头活水。孔子早就说过:“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论语·学而》)文化的创新发展离不开交流融合。在深入推进文化的开放与交流中,要在继承优秀文化传统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文化交流体制改革,不断提升交流效率,努力形成有利于当代新文化创新发展的良好局面;积极推动文化的创新发展,要实施文化的“走出去”战略,通过开拓国外文化市场,大力发展对外文化贸易;要自觉借鉴外国一切优秀文化成果,不断提升自身文化建设的实力;要创新对外文化宣传方式方法,发挥政府交流与民间交流两个积极性,深化文化交流内涵,注重对外文化交流特色项目建设(如外宣图片文字、光盘制作及孔子学院等),打造一批文化交流知名品牌,提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竞争力与影响力。
总之,实现中国特色文化强国之梦是一项宏大的系统工程,需要一个长期的积累渐进过程。在推进中国特色文化强国建设的历史征程中,必须立足于三大基石,统筹兼顾,协调共进。既要搞好顶层设计,科学谋划,又要注重积累,持之以恒,用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文化强国之梦提供科学指南,用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为文化强国之梦奠定坚实基础,用丰厚的文化建设成就为文化强国之梦昭示美好愿景。
注释
①④⑤习近平:《共同的根共同的魂共同的梦共同书写中华民族发展新篇章》,《人民日报》2014年6月7日。②张岱年、程宜山:《中国文化与文化论争》,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0年,第186页。③李伟、潘忠宇:《回族伦理文化导论》,宁夏人民出版社,2010年,第416页。⑥许青春:《关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几个问题》,《山东社会科学》2014年第4期。⑦《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6年,第707页。⑧⑨⑩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求是》2012年第4期。习近平:《中国发展有目标有路径有思路》,《人民日报》(海外版)2013年3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