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普通高校舞蹈专业学生的舞蹈表现力探讨探究

2018-09-10王凡

体育风尚 2018年9期
关键词:舞蹈专业高校

王凡

摘要:舞蹈是艺术的表达形式之一,在社会主义经济发展和精神文明建设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对于弘扬社会主义“真善美”具有积极意义,有助于提高人民群众的审美水平,帮助群众建立正确的审美观,为此在高校教育中普遍开设舞蹈专业。在高校舞蹈专业教学中,教育重点都放在舞蹈专业基础培训之上,而对于舞蹈专业学生的舞蹈表现力培养却显得较为薄弱,本文就普通高校舞蹈专业学生的舞蹈表现力开展探讨和研究。

关键词:高校;舞蹈专业;舞蹈表现力

一直以来,舞蹈的美,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追逐的梦想,越来越多的人欣赏舞蹈,并因舞蹈而感动。[1]舞蹈之所以充满着无尽的魅力,主要得益于舞蹈表演者可以在舞蹈中充分的发挥自己的个性,给他人带来直接的震撼效果,为此很多艺术专业学生对舞蹈专业学习充满兴趣,在舞蹈学习中,以实践为主,理论为辅,学生可以始终保持在“亲历亲为”的状态。尽管舞蹈教学充满魅力,可是并不能因为其具备较强的吸引力就忽视高校舞蹈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在舞蹈表演中最为重要的表现力培养并没有引起高校的普遍重视,导致舞蹈表演缺乏感染力,为此高校应该把舞蹈表现力作为重点内容列入舞蹈教学中。

一、舞蹈教学中影响舞蹈表现力的因素

长期以来,对影响舞蹈表现力的因素分析认为,主要包括先天因素和后天因素两大方面。先天因素即优良的形体条件、节奏把握和表演能力即所谓的天赋。而后天因素主要有家庭影响、兴趣爱好、教育环境、师资力量的影响等方面。[2]

先天因素也被成为舞蹈者的天赋,天赋并不是在教学中就可以培养出发的,它是一种来自个体内部的先天性优势,这种优势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学习舞蹈知识,完成各类较为复杂的舞蹈动作,通常在教学中,只需要教师的“点拨”就会知晓其关键内涵,具有较强的悟性,同时他们的身体条件比一般学生更加柔软,可以轻松的完成各类复杂性的舞蹈动作,在硬件和软件方面都具有天生的优越性。对于这类学生,教师要重点培养,激发其体内的潜能,教授他们更多的舞蹈知识和技能。

比起先天因素,后天因素才是舞蹈教师应该引起重视的教学因素,因为拥有良好先天因素的舞蹈专业学生毕竟是学生中的少数,而大部分的学生都需要在后天的不断学习中掌握舞蹈知识和技巧,尽管大多数舞蹈专业学生在舞蹈学习时并不如先天因素出色的学生学习速度快,学习效率高,但是只要通过自己的勤奋,还是可以拉近與那些先天因素优秀学生之间的距离,甚至会实现“后发制人”、“大器晚成”的现象,成为舞蹈系统内的“明日之星”。

二、舞蹈表演的现实意义

我国现代舞缔造者金星曾说:“艺术应该通过什么来感染人呢?是通过内心的情感以舞蹈动作为载体来诠释现实生活的。”由此可见,舞蹈表演的现实意义就在向观众表达某种情感,实现情感上的共鸣。为了实现这种现实意义,舞蹈专业学生就要在舞蹈学习和表演中融入个人情感,在舞蹈中融入自己的故事,用自己的故事来感染他人,达到共鸣的效果。

三、提高学生舞蹈表现力的具体策略

(一)提高舞蹈教师自身专业素质

舞蹈教师是学生舞蹈学习的引导者和促进者,必须具备丰富的舞蹈专业知识和扎实的教育教学水平。教师提高舞蹈专业知识的渠道较为多样,可以通过网络,及时了解到舞蹈教学的最新动态;可以在对校本课程的开发中,结合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的提高自身的专业基础知识;还可以多听专家学生的报告,在报告中学习到最为先进的舞蹈专业基础知识。舞蹈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对于舞蹈教学来说同样重要,它关系到教师是否可以把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教学理念顺利的应用与社会实践的之中,是教师实现良好的课堂教学的基础。

(二)增强学生对于音乐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音乐是舞蹈的灵魂,对舞蹈而言,音乐就像是一名无形的指挥者,告诉舞蹈表演者在音乐的什么位置,如何通过肢体语言来表达。从提高高校舞蹈教学能力的同时,就要积极的增强学生对于音乐的理解和鉴赏能力,只有充分的了解音乐,学生才会在舞蹈表演过程中,避免出现忘记动作技能所带来的不良教学反应。

(三)培养舞蹈专业学生的艺术想象力

黑格尔说过:“最杰出的艺术本能就是想象力”。因此对于任何一门艺术而言,都是离不开想象的。[3]前文提到舞蹈表演的现实意义,除此以外舞蹈专业教学还包含着舞蹈专业学生的艺术,想象力可以让抽象的知识内容,凭借自己的大脑将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加深自己对于舞蹈本身的理解,同样也加深了对音乐的理解。当学生掌握艺术想象空间,就会将原有的舞蹈知识内容具体化和形象化,加深自己对于舞蹈专业知识的理解,因此在舞蹈表现力方面会融入自己的态度、观点和情感,真情演绎舞蹈内容,这样就增加了舞蹈专业学生对于舞蹈内容的理解和认知,就会在表演中结合自己的特点和风格,提高舞蹈的表现力。

(四)改革教育方法

高校舞蹈教师开展教学时,要积极的扭转原有的传统教育思想,建立以学生为本的工作目标,充分的重视学生,注重培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舞蹈教师要改变以往把自己视为教育的核心理念,让自己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启迪者,不能任何事情都可以帮助学生完成,更不能在发现学生学习中存在某些问题时仍然不管不问,要尽最大可能把课堂教学“还给学生”,让学生针对教师提出的各类问题进行回答,并鼓励学生把自己的个性融入到舞蹈学习中,全面提高学生的舞蹈学习效率。

(五)增强学生的心理素质

在舞蹈教学中,要密切关注学生的心理素质,通过调查那我们发现一些学生在表演时总是紧张出错,很难达到舞蹈表演的根本意志。为此舞蹈教师还要循序渐进的增强学生的心理素质,缓解学生由于过度紧张所带来的负面效应,比如构建模拟演播室,让学生在模拟演播室多次反复锻炼,在多次锻炼之后,逐步的化解紧张情绪,增强学生的心理素质。

四、总结

在高校舞蹈教学中重视“学生的表现力”具有积极作用,它可以给观众呈现出更为形象和具体的舞蹈,让观众从中受益,为此教师要提高自身专业素养、增强学生对于音乐的理解和鉴赏能力、培养学生的艺术想象力、改革教育方法、增强学生的心理素质等,构建科学系统的舞蹈表现力教育结构,增强学生的舞蹈表现力。

参考文献:

[1]余艳.高校舞蹈专业学生的舞蹈表现力探讨[J].艺术科技,2016,29 (03):199.

[2]李卓.浅谈如何提升高校舞蹈专业学生的舞蹈表现力[J].吉林教育,2013 (34):6.

[3]朱秋涛.谈普通高校舞蹈专业学生的舞蹈表现力[J].音乐时空,2014 (19):176.

猜你喜欢

舞蹈专业高校
浅析普通高校舞蹈专业的培养与就业
当前高校舞蹈专业学生就业状况及反思
单一向复合的发展研究
提升高校官方微信公众平台传播效果的几点思考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试论高校党建工作中的党史教育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高校舞蹈专业应开设舞蹈教学法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