瘰疬与淋巴结结核名称溯源及释义
2018-09-10赵有利
赵有利
摘要在中医古籍中命名尤其繁杂,为了更好地探讨淋巴结核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有必要从瘰疬与淋巴结核的命名之源开始探讨。通过对古籍文献整理,结合中国医学史、西洋医学史等书籍对瘰疬与淋巴结核进行对照发现我国治疗瘰疬史要早于《灵枢·寒热篇》记载。从《山海经》及长沙马王堆出土的帛书《足背十一脉灸经》《五十二病方》入手对瘰疬病名进行研究证明我国治疗淋巴结核历史早于西方1000多年。
关键词淋巴结结核;瘰疬;溯源
Paraphrase and Traceability about the Name of Scrofula (Luoli) and Lymphatic Tuberculosis
Zhao Youli
(Department of Vascular and Lymphatic Surgery, Nanjing Hospital of Integrated Traditional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Affiliated to Nanjing University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Nanjing 210014, China)
AbstractNaming is especially complex in ancient Chinese medicine. In order to better explore lymph tuberculosis via the combination of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treatment, it is necessary to explore the source from the origin name of the scrofula and lymph tuberculosis. Through collating ancient literature books, combining China medical history and western medicine history and contrasting the lymphatic tuberculosis with scrofula (Luoli). The author found the history of Chinese scrofula treatment was earlier than the record of Cold and Heat Disease, Spiritual Pivot. Starting with the Book of Mountains and Seas, Feet and Back in 11 Pulse by Moxibustion, Prescriptions of Fiftytwo Diseases unearthed from Changsha Mawangdui, the discovery from the research of scrofula disease proved that China′s treatment of lymphatic tuberculosis as early as 1000 years of western history.
Key WordsLymphatic tuberculosis; Scrofula (Luoli); Traceability
中图分类号:R229;R522文献标识码:Adoi:10.3969/j.issn.1673-7202.2018.08.057
西医学据解剖部位不同将淋巴结结核分为体表淋巴结核、纵隔淋巴结核、腹腔淋巴结核、盆腔淋巴结结核等,中医学又分别以瘰疬、肺瘰、肠间膜瘰等称谓冠之。中医学治疗瘰疬始于先秦,上溯西周,至今已有3 000多年历史。
1命名起源
11癙,瘘,马(疒馬)早于瘰疬
中医学治疗瘰疬早于先秦,追溯西周。
我国早期文化典籍《山海经·中山经第五》[1]记载:“脱扈之山。有草焉,其状如葵叶而赤华,荚实,实如棕荚,名曰植楮,可以已癙,食之不眯”。《山海经·中次七经》[1]又曰:“合水出于其阴,而北流注于洛,多
鱼,状如鳜,局逵,仓文赤尾,食者不痈,可以为瘘”。此处癙、瘘意指本病。
《山海经》最早的编著者是西周时的殷遗巫师[2],其《山经》早期底本可以追溯到西周[3]。有学者认为,《山海经》资料是四千年前禹、益治水时积累下来的,伯益以象形会意图画记录下来,被铸在鼎上,后代史官译成说明文字,从而成书[4]。《淮南子》[5]亦记载“狸头愈癙,鸡头已瘘”之说。因此,从《山海经》记载考证治疗癙、瘘史至少有3 000多年历史。
我国早在长沙马王堆出土的帛书《足背十一脉灸经》《五十二病方》[6]中就均有记载该病。《足背十一脉灸经》记载:“足少阳脉,出于踝前,枝于骨间……其病,病足小指(趾)废胻外兼(廉)痛……产马、缺盆痛、瘘、聋、枕痛、耳前痛、目外渍痛、脋外种(肿)”。其中马即马刀挟瘿缩略语,系指瘰疬,缺盆即鎖骨上窝,瘘《说文》释:“颈肿也”。
我国现存最早方书《五十二病方》中记载:“治马(疒馬)者,痈痛而溃,馬居右,□马右颊,左,□颊骨,燔,冶之。煮叔(菽)取汁洒□,已彘膏煎者膏之,而以冶马,□□傅布□膏□□□更裹,再膏傅,洒以叔汁,廿日,马已”。又云:“马有牤牡,牡高肤。牤有空(孔)。治以丹□□□□□□□□□□为一合,挠之,以猪织膏和,傅之”。
可见,我们的祖先不仅对本病性质(痛、牤牡、瘘)有初步认识,还能用药物煮汁涂洒、猪脂做膏敷贴、烤等简单外治法及准确治愈时间(廿日)。
12瘰疬释义
瘰疬二字始见于《灵枢·寒热篇》。原文:“寒热瘰疬在于颈腋者,皆何气使生?”“此皆鼠瘘寒热之毒气也,留于脉而不去者也”。黄帝与岐伯之间的问答句首次提出寒、热毒气滞留于脉致瘰疬、鼠瘘。《灵枢·痈疽篇》:“其痈坚而不溃者,为马刀挟瘿”。《素问·生气通天论》曰:“陷脉为瘘,留连肉腠”。均言为此病。从形状、性质进一步说明此病由不易破溃到破溃成瘘的病程演变。可见《黄帝内经》对瘰疬、马刀并瘘有进一步认识。
瘰疬二字,繁体字为“癳癧”。从其构字法中可以解释为二者均为病名,“纍”上面是畾(音雷)意即藤制的筐,编织网格不断,下面是用绳子系住而缠绕;“歷”是厂部内半包围上面双禾,下面是足一,仍然是一对一对连续生长的禾苗。厂部要比箩筐大得多。所以,瘰疬为形声字。言该病特点是累累成串,连续不断,大小不一,小瘰大疬,二者有别。近代《辞源正续编》解释瘰疬:患者皮内生核块为即淋巴腺肿胀之故,发炎时则化脓,多在颈项间其历久延下成串者,俗称疬串。亦有在腋间者。不难看出,用瘰疬来比如淋巴结结核更加贴切。
13淋巴结核命名
公元一世纪,古罗马学者老普利尼[7](G,Pliny,公元23—79年)在其所著的《博物史》引用很多民间通常用狐狸肺、蜗牛、萝卜来治疗咳嗽和瘰疬的药物。138—201年盖伦(Calen)[7]对于痨病通过饮食和药物包括运动、按摩和气候疗法。用抚摸法治疗瘰疬起源于中世纪,而延续竟达到百年。英国早年间称瘰疬为帝王病(King′s evil)。在爱德华时代编年史中可看到经御手在患处抚摸治疗,此期间,法国的国王也被认为其有如此威力。
1609年德劳伦斯[7](De Laurens)认为瘰疬是一种遗传的和接触传染的疾病。颈部淋巴结结核1676年怀斯曼(Wiseman)才作了详细描述。1679年西尔维斯(FSylvius)认为结节同样引起痨病、淋巴结肿大(瘰疬)。18世纪末,研究病理学认识到肺结节是痨病的起源、结节和瘰疬的腺质肿胀相似,故将瘰疬和痨病二者联系起来。1839年JLschonleinj将结节写成tuberculosis,即“结核病”一词始见。1882年科赫(Koch)[7]于柏林发现结核菌,方明确结核病是由“结核菌”传染所得。
1900年,我国日文译本见有中文“结核病”释义[8]。如1917年1月余泽兰在《清华大学学报》发表《传染病之讨论》一文亦谈及该病。由此推测,我国治疗淋巴结核要早西方1 000多年。
2瘰疬病名
21考证病名命名史
传统中医学对疾病命名注重特性、形态、部位、症状等表象,文字表达显得形象直白,且宽泛笼统,如头痛、腰痛、胸痹;甚或杂乱,缺乏规范性、统一性。这些主要受历史、文字、地域、方言、认知等诸多因素影响,普遍存在一病多名,一名多病等现象。不同的命名优点在于能集思广益、择优录用;缺点是后人阅读古代文献要进行比较分析,颇为费时。
譬如瘰疬又名鼠疮、痰核、痰疬、疬子颈、马刀、疬串、缼盆疬等。有30余种称谓。但痰核又不尽指瘰疬。痰核泛指体表的局限性包块。见明·周之干《慎斋遗书》卷九有:“痰核,即瘰疬也,少阳经郁火所结”。明·李梃《医学入门》卷六谓痰核:症见皮内生核,多少不等,包块不红不热,不痛不硬,推之可移,多发于颈项,下颏、四肢及背部等处;痰核包括瘰疬并较瘰疬范围大,局部包块数量没有瘰疬多,发病部位较瘰疬范围广。痰核西医学泛属淋巴瘤、表皮样囊肿、钙化上皮瘤等体表肿物。
尤其西学东渐中西汇通,现代医学对疾病命名常常在古籍中又难以找到与之相近、匹配的称谓,这无疑给译者带来难题,疾病名称统一是艰辛的过程。如结核文言指结块成核状,现代医学则特指由结核分枝杆菌感染的疾病(tuberculosis)。此“结核”非彼“结核”。
近代医学社团“博医会”原将gland译为“核”,当用于胃肠(the stomach and intestine)的gland和乳房(mammary)的gland时,“核”字更不恰当,而日本把gland译为由肉旁加泉水构成的“腺”,因此该字无论用于分泌还是排泄器官,均比较准确。故淋巴结又名淋巴腺。关于淋巴腺《辞源正续编》言:“生理学名词。散布于淋巴管中之核形小体,为淋巴液之滤器。若液中含毒,即留之不使弥漫,乃发生化脓之淋巴腺炎,此腺在颌下、腋窝、鼠蹊部(大腿与小腹相界之凹处)”。
“博医会”[9]将肺结核译为瘰症,将结核菌译成“瘰杆”。肺瘰症即由“博医会”所译之名。余云岫《中华旧医结核病观念变迁史》中录:“脑后近下两边的小结,就是瘰疬,即颈腺结核,这是瘰疬与结核同源之始”[10]。
22中医学与西医学的病名有别
中医学与西医学对疾病病名内涵不同,现代医学某疾病相当于中医学某范畴。如臖核:《康熙字典》解释“臖”肉字部,玉篇“肿痛也”,广韵“肿起”;相当于现代医学淋巴结增大、淋巴结炎性疾病;石疽、痰核属于恶性淋巴瘤;痰包相当于舌下腺囊肿;痰瘤、蛤蟆肿相当于颌下腺囊肿;骨槽风相当于下颌骨骨髓炎;再如骨关节结核中医相当于流痰、骨痨;腰部冷脓肿相当于肾俞虚痰;踝关节结核相当于穿拐痰;乳房部结核相当于乳痰;肺结核、肺门、纵隔淋巴结核相当于肺痨、肺瘰;从广义上讲颈部由结核分枝杆菌感染的淋巴结结核及非结核分枝感染的淋巴结炎均相当于中医学瘰疬、痰疬等疾病。
由此可见,中西医对疾病的病名认识有交叉且不对等。
3瘰疬名异,皆有所指
31瘰疬与马刀
马刀即中药齐蛤。《吴普》曰:马刀,一名齐蛤。又如《千金翼方》曰:“治諸瘘方:马刀,味辛微寒,有毒,主漏下赤白,寒热、破石琳,杀禽兽鼠贼”。
而《五十二病方》出现马(疒馬),可证明马刀作为病名早于瘰疬。《灵枢·经脉》:“马刀生耳之前后,忽有疮作核,如杏核,大小不一。名马刀疮”。隋唐·杨上善《太素·卷第八·经脉连环》注:“马刀,谓痈而无脓是也”。明·张三锡《医学六要》:“马刀,小蚬也,圆者为瘰疬,长者为马刀,瘰疬溃烂久而不愈者为鼠瘘”。明·李时珍《本草纲目·介二·马刀》明言:“马刀似蚌而小,形狭而长,其类甚多,长短大小,厚薄斜正,而性味功用大抵则一”。蚌者,蛤蜊也。马刀疮状如蛤蜊若串珠状“镶嵌”在颈或颈腋间部。疮形如蛤蜊者称马刀或马刀疮。
32瘰疬与马刀挟瘿
《灵枢·经脉》记载:“胆足少阳之脉,起于目锐眦……腋下肿,马刀侠瘿,汗出阵寒”。汉·张仲景《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篇载:“马刀侠瘿者,皆为劳得之”。明·张介宾《类经·十四卷·疾病类十》记载:“马刀,瘰疬也。侠瘿,侠颈之瘤属也”。清·张志聪《灵枢集注》:“痈在膺腋之间,坚而不溃者,此为马刀挟瘿”。张登本、武长春《内经词典》:“马刀侠瘿,即马刀挟瘿。侠通挟……马刀挟瘿,瘰疬。易生颈项及腋下”。可见马刀挟瘿从颈部连及腋部。总之,瘰疬形圆,马刀形长;马刀在腋,挟瘿连颈。
33结核与瘰疬
金元·窦汉卿《疮疡全书》曰:“独行者为结核,连续者为瘰疬”。宋·《太平圣惠方·瘰疬》有:治瘰疬结核。肿硬疼痛方、治瘰疬结核不散方、令内消方、宜灸莨菪根法等记载。《普济方·瘰疬门》曰:“论曰瘰疬结核者。由风热毒气蕴积肝经,攻注筋脉,郁而不散。故项腋之间,结聚成核。或如梅李,或如珠颗,累累相连”。又曰:“瘰疬之名,巢氏病源在36种。千金圣惠所论瘰疬九瘘”。结核与瘰疬有别。但初起结块成核是共症。明确瘰疬初期结核,中期成脓,后期破溃,不敛成瘘这一病变过程有助于我们定义淋巴结结核及病理分型。
34瘰疬其他命名
体表淋巴结核中医学称谓还包括如下:气疬是指遇气恼发怒而结者;子母疬是指居中一大核旁数小者;重台疬是指多个堆叠在一起者;葡萄疬是指一包生数十颗者;莲子疬坚硬而小;环颈而生称蛇盘疬;如黄豆结荚者,又名锁项;生左耳根者,名蜂窝疬;生右耳根者,名惠袋疬;形小多痒者,名风疬;颔红肿痛者,名为燕窝疬;近及胸腋者名瓜藤疬;生乳旁软肉等处者,名疬疡;生于遍身,漫肿而软,囊内含硬核者,名流注。独生一个在囟门者,名单窠疬;坚硬如砖者,名门闩疬;形如荔枝者,名石疬,溃破疮形如鼠穴者,名鼠疮、溃后久不收口、淋漓不尽者称鼠瘘。瘘形状如何物就称谓何瘘:如蚁瘘、蝎瘘、狼瘘等。需要强调一点此瘘同漏,意即脓水淋漓不尽,相当于窦道范畴。非西医学的既有内口又有外口的瘘管。
35归纳命名
瘰疬通常是依据部位、穴位、脏腑、病因、症状、形态、颜色、疾病特性、范围大小等分别加以命名的。
以部位命名的:如疬子颈、马刀挟瘿、蜂窝疬(左耳根)、惠袋疬(右耳根)、燕窝疬(下颏部)、单窠疬(囟门处)、疬疡(乳两旁)、箕疡疬(乳两旁、两胯)。
以穴位命名的:如颊车痰、缺盆疬。
以脏腑命名的:如肺瘰、腹痛。
以病因命名的:如痰疬、风毒疬、热毒疬、痰毒、气毒疬、湿毒疬、筋疬、痰核。
以症状命名的:如鼠疮、鼠疬、走鼠疮、串疮。
以形态命名的:如疬串、重台疬、蛇盘疬、瓜藤疬、莲子疬、九子疬、马刀、门闩疬、葡萄疬、重台疬、子母疬、狼瘘、蚁瘘、蜉蚍瘘、蝼蛄瘘、蝎瘘、蜣螂瘘、蚯蚓瘘、瘘管。
以颜色命名的:如白色瘟疫。
以疾病特性命名的:如流注、九瘘。
以范围大小命名的:如小的为瘰,大的为疬。
以经络循行命名的:痰疬(颈前阳明经)、湿疬(项后太阳经)、气疬、筋疬(颈项两侧少阳经)。
其他:以传染性而命名的如花柳疬、痰痨、痨瘵、瘵虫等。
4结论
由此可以得知中医命名瘰疬的特点是频次出现疮、痰、气、湿、热、毒、痨瘵、鼠、瘘等名词。可见西医学淋巴腺病相当于中医学的瘰疬、痰核、臖核等范畴。而淋巴管归属津管、脉管,淋巴归属于津范畴。多种病变原因而成痰浊、瘀血凝结成核,结于颈项、胸胁部形成疮疡,以各种取类比象形成上述命名者。
以上介绍的乃是各家著作中对瘰疬比较趋向共同命名方法,至于其他一些个别的命名方法,因较少应用,均不赘述。
随着现代医学解剖学、病理学、生物、细菌学等学科形成,西医学认为淋巴结核是指结核分枝杆菌侵及淋巴结所致淋巴结增大、寒性脓肿、破溃、甚至窦道形成。其症状同于中医学之瘰疬所云大体相同。因此,中医学通常将颈部、腋窝部淋巴结结核统称为瘰疬。
我国治疗瘰疬史要早于《灵枢·寒热篇》记载。从《山海经》、长沙马王堆出土的帛书《足背十一脉灸经》《五十二病方》等入手对瘰疬病名进行研究证明我国治疗淋巴结核历史早于西方1000多年。
参考文献
[1]傅硕译注.山海经[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16:175214.
[2]孙致中.《山海经》的作者及著作时代[J].贵州文史丛刊,1986(1):7882.
[3]张步天.论《山海经》研究史的分期[J].湖南城市学院学报,2004,25(4):4244.
[4]孙文青.山海经时代的社会性质初探[N].光明日报,19570815(3).
[5]陈广忠译注.淮南子[M].北京:中华书局,2016:283.
[6]马王堆汉墓帛书整理小组.马王堆漢墓帛书五十二病方[M].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1979:3,128129.
[7]阿尔图罗·卡斯蒂廖尼.医学史[M].南京:凤凰出版社传媒股份有限公司,2013:222876.
[8]李经纬.中医史[M].海口:海南出版社,2015:144.
[9]张晓丽.近代西医传播与社会变迁[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15:86.
[10]陈邦贤.中国医学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1947:198.
(2017-07-04收稿责任编辑:杨觉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