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中基于学习元的混合学习活动模型构建与设计
2018-09-10张修阳
张修阳
摘 要:高职院校开展混合学习主要依赖于对学习材料的呈现与传递,而线上学习活动难以组织实施,学习过程中学生积极性与参与度不高,最终导致学习效果难以达到预期目标。文章以学习元作为依托平台,运用基于设计的研究方法开展对混合学习活动模型的构建研究,并提出基于该模型的混合学习活动实施过程。研究的结论不仅为混合学习中学习活动的系统设计提供了理论支撑,也为高职教师开展混合学习活动提供了实践参考。
关键词:高职院校;混合学习;学习活动;学习元
中图分类号:G43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6-0069(2018)06-0040-06
网络技术的高度发展、优质数字化学习资源数量的增多以及智能终端设备应用的普及,为高职院校开展混合学习提供了条件与基础。帮助高职学生利用网络开展有效的学习,减少网络对学生带来的负面效应,是将教育教学信息化手段与方法落地实施的首要任务[1]。然而,通过对一线教师的访谈、学习者的跟踪调查及文献查阅发现,在高职院校中开展混合学习存在以下两个问题:线上学习过程注重资源的呈现与传递,忽视线上学习活动的设计;线上与线下的学习活动在设计过程中缺少整体性与系统性考虑。这些问题严重影响着学习效果,亟须解决。
一、混合学习活动相关概念
(一)概念
为明确混合学习活动的概念,需厘清混合学习与学习活动的特点与要素。关于混合学习的定义,何克抗教授认为混合学习是以提高学习效果为最终目的,将传统面授教学与网络学习两者优势相结合的一种学习方式[2]。国外研究者对学习活动的定义与国内基本一致,即学习活动是学习者与教师为了实现教学目标所进行的所有过程[3]。在归纳和总结国内外学者对混合学习与学习活动定义的基础上,本研究认为混合学习活动是为了完成既定学习目标,学习群体在线上虚拟学习环境与现实教学环境中所进行的交互总和。
(二)要素
依据活动理论对混合学习活动各元素进行分析,活动理论的主要元素包括:主体,混合学习活动中参与学习全过程的学员、教师、管理员等所有人员;客体,混合学习活动中所创设的活动情境;结果,需要完成的混合学习活动目标;工具,混合学习活动中所需的各类工具、学习平台及数字化资源等,缺少工具会导致混合学习活动无法顺利进行;共同体,可以全部由学习者组成,也可以由教师与学习者共同构成,甚至可以由小组与小组根据需求进行组间合作构成;分工,教师或者活动管理者向学习者和学习共同体进行任务与角色的分配,不同的角色还将分配不同的权限,针对不同的学习活动,学习共同体有不同的存在形式,其具体分工需要根据学习者完成活动的具体需求进行分析;规则,在混合学习活动实施的过程中,规则的制定是为了保障学习者按照教师既定的方向开展学习活动,即对活动主体的行为进行一定的约束。
二、基于学习元开展混合学习综述
(一)学习元概述
学习的泛在化使资源越来越零碎,利用聚合的思想并基于泛在学习理论,北师大余胜泉教授带领他的团队研发出了学习元平台,该平台以一种新形态对学习资源进行组织与呈现,同时顺应了未来学习资源发展的趋势[4]。学习元不仅具备生成性、进化性、联通性、聚合性等特点,还支持学习知识结构化、学习路径导向化和学习成员关系可视化,能够给学习者与教师提供一个功能丰富的网络教学环境。本研究选择学习元,因为它不仅能使学习资源通过智能终端进行自适应的呈现,还支持形成性与总结性评价,更重要的是它可以为学习者提供丰富的学习支持工具,对开展个性化的混合学习活动提供技术上的支撑。
(二)基于学习元开展混合学习研究
目前,国内外对基于学习元平台的混合学习研究较少,其中郭晓珊等人[5]就高校教学环境,设计了基于学习元的混合学习模型,但该模型只在课前与课后利用学习元开展在线学习活动,在课中仍然采用集体教学的传统教学模式。李富芸等[6]利用学习元实施教学过程,让学习者变为学习的主动创建者,学习较好的学生还可以成为教师的助手,该模式还促进了教师之间的协作,实现了资源共享与平台共建,最终提高了教学质量。虽然此类研究文献数量较少,但未来基于网络化学习空间的混合式教与学势必成为主流的教学方式。想要顺利开展混合式教学,完成高质量的教学效果,不能仅仅依靠教学模式的改革,本研究在挖掘学习元功能和优势的基础上,参考各类经典的混合学习实践经验,设计出基于学习元的混合学习活动模型,提出该模型的实施方法,并以具体课程开展实践,对该模型的可行性与有效性进行探究。
三、基于学习元的混合学习活动模型建构
(一)建构思路
从教学本质上看,传统教学活动通常是从教学内容入手,通过设计优质的教学资源,采用合适的教学传递过程,使学习者快速地获取知识,这种方式的教学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讲授能力,往往容易忽视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性。而混合学习活动的设计应该在传统教学活动设计的基础上,由问题解决的角度入手,针对不同的学习目标、学习对象和学习环境设计不同的混合学习活动,通过混合学习活动的实施解决综合性的问题,在完成基础学习目标的同时提高学习者的高阶能力。
(二)模型构建
依据活动理论,基于学习元的混合学习活动主要包含的關键要素有活动结果、活动主体、学习工具、活动类型、任务目标、具体活动方式、活动规则、学习共同体及其角色分工、活动管理和活动评估与修改。基于布鲁姆的认知目标分类理论,需要对活动所布置的任务目标按照认知目标进行归类,为达到不同认知水平的任务目标,需要设计组织有针对性的活动形式。基于系统科学理论得知,基于学习元的混合学习活动模型应该分为前期分析、活动选择、混合学习活动制定及评价与修改四个阶段。通过以上分析与总结,现将基于学习元的混合学习活动模型结构呈现如图1所示。
(三)关键要素分析
对基于学习元的混合学习活动模型进行关键要素分析,并梳理该模型在每个阶段的具体实施步骤,有助于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更好地应用。
1.前期分析
(1)分析活动结果
活动结果的知识类型通常分为四种,即事实性知识、概念性知识、程序性知识与元认知知识。在对活动结果进行知识类型分析的基礎上,再将学习目标的具体知识点通过认知目标分类定位,按照知道、领会、运用、分析、综合与评价进行归类,不同的知识点对应的认知目标分类会有区别,部分复杂程度较高的知识点可能会包含多个认知目标定位。这一步骤的分析结果对活动的决策阶段有着决定性的作用。
(2)分析活动主体
在活动理论中,活动的主体一般为教师和学生,但在基于学习元的混合学习活动中,活动的主体是单独的学习者和由多人组成的学习共同体,学习共同体可以全部由学习者构成,也可以由教师带领学习者构成。而且,混合学习活动的在线活动环节还需要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开展,所以在混合学习活动中对学习主体进行分析的过程中,不仅要分析学习者的学习风格与学习偏好,还需要对成员进行信息素养能力的分析,针对不同类型、不同基础的学习者制定相适应的活动与学习策略。因此,对混合学习活动主体分析的结果也会影响混合学习活动制定的策略路线。
(3)分析学习工具
在基于学习元所开展的混合学习活动过程中,需要学习工具的支持,这里的学习工具与活动理论中的工具有所区别。由于混合学习活动需要借助互联网以及智能终端才能顺利实施,所以对学习工具的分析应该是对信息技术环境下的电子设备与学习环境进行分析,如智能手机、平板电脑、计算机等属于电子设备,多媒体教室、机房等属于学习环境。受实际教学情况的制约,不同的混合学习活动若不能够得到学习工具的支持,那么就应该改变活动与学习策略的制订方案,所以对学习工具的分析也将影响到对混合学习活动的决策。
2.混合学习活动选择
基于学习元的混合学习活动是围绕学习目标而开展的,所以在混合学习活动的选择阶段,首先需要明确具体的学习目标。为了保障学习者顺利地完成学习目标,通常还需要对若干的知识点进行学习,所以在确定了学习目标之后,需要对知识点进行知识类型分类及认知目标分类。在对知识点进行分类的过程中,需要将不符合该知识类型和认知分类的具体活动方式筛选出去。最后,为了保证混合学习活动的顺利开展,需要结合前期分析阶段的结果,根据学习者认知能力、基础水平以及客观教学条件所支持的学习工具与环境,对学习活动进行线上或线下的分类。
3.混合学习活动制定
(1)确定任务目标
学习活动的制定一定具有任务目标明确的导向性,围绕任务目标设计的混合学习活动才会具有针对性,否则设计的学习活动不仅不能使学习者顺利完成学习目标,还会耽误大量学习时间,为学习者和教师增加额外负担。
(2)确定在线或传统活动的具体方式
本步骤旨在帮助教师根据任务确定知识类型与认知目标层级来选择合适的活动类型。学习元支持开展丰富的学习活动,笔者将具体知识类型与认知目标层次相对的活动表列出,除课堂讲授以外,其余学习活动分为线上学习活动和线上线下皆可开展的混合学习活动,具体情况如表1所示。
(3)制定活动规则
基于学习元的混合学习活动必须在教师可控的前提下开展,为了保障混合学习活动的顺利进行,教师需要根据之前的分析结果制定相应的活动规则,学习者在一定的框架约束下进行学习活动可以保障活动的有效性。再者,为了完成学习任务,提高学习者的综合能力,通常需要围绕学习目标制定一系列的学习活动,教师还需要根据学习者的认知程度和学习能力提前制定好学习活动的序列。
(4)组织学习共同体
基于学习元的混合学习活动中不仅存在需要学习者单独完成的混合学习活动,而且有很多需要多人共同完成的混合学习活动。由多人共同完成的混合学习活动又分为合作完成与协作完成的活动类型。所以,基于学习元所开展的混合学习活动需要组织学习共同体,其组织结构主要分为师—生与生—生两大类。
(5)安排角色分工
若基于学习元的混合学习活动仅需要学习者单独完成,每个学习者需要独立进行自主学习并完成全部任务。若混合学习活动需要多名学习者共同完成,每名学习者需要有明确的分工,如果学习者内部之间不能够顺利地进行分工,就需要教师的介入,依据不同学习者的性格与能力特点,对成员进行任务上的分配,为协作学习或合作学习做好前期准备。学习者分工状态取决于学习者之间的依赖模式,常见的依赖模式有交互依赖模式、汇合依赖模式和全通道式沟通等[7]。
4.混合学习活动管理
(1)在线活动管理
在线活动中,教师需要对学习者的权限、学习时间以及使用工具进行管理。在学习元平台中,教师具备所有课程设置与编辑的权限,普通学习者只具备浏览、下载学习资源和参与学习活动的权限。教师可以根据学习者的学习状态选出部分“助教”,分配其一定的高级权限,既帮助教师缓解了教学压力,也锻炼了优秀学习者的综合能力。混合学习活动开展的进度则取决于教师对学习时间的管理,对于线上的学习活动,教师可以根据学习进度规定活动开始和结束的日期或具体的时间段。对学习工具的管理也是对学习环境的管理,需要确定用到哪些工具与学习环境,以及保证这些工具的顺畅运行。
(2)传统活动管理
在传统教学的过程中,教学的生成不可能完全与预设相同,教师需要具备对课堂活动的掌控能力,需要保障活动的进行在教师预设的可控范围之内。进行传统的教学活动开展时,学习者在一个面对面的环境中,会因为种种原因使活动氛围变得过于活跃或者过于低迷,此刻就需要教师对活动进行适当的干预,调节活动进行的节奏。在活动进行中,教师应该仔细记录下活动中每个成员、每个小组的优点与问题,在活动结束时应该及时地对各小组进行点评,分析其优势与不足,并给出指导意见,让学习者及时巩固与反思,起到知识的进一步内化与迁移的作用。
5.混合学习活动评价
(1)形成性评价
基于学习元的混合学习活动模型与经典的教学系统设计模型一样,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各种问题,所以需要对模型的各个环节进行形成性评价,旨在对混合学习活动设计的过程进行不断的修正与完善。形成性评价是面向过程的评价方式,这种评价形式不仅具有诊断功能,还可以进行问题反馈,帮助实践者在实际活动执行过程中及时地调整方案。形成性评价所得结果是通过一系列科学的方法对学习者的学习情况进行一个综合汇总。将学习者当前的学习状况反馈给学习者和教师,不仅可以帮助学习者了解自身存在的问题,而且能帮助其明确改进方向,还能为教师提供教学信息以及时地调整教学过程和活动组织安排。
(2)总结性评价
在基于学习元的混合学习活动设计过程最后,需要对学习者的学习效果进行总结性评价。由于混合学习的学习过程十分灵活,在对学习效果进行评价时切忌按照同一标准去执行。教师应根据不同学习任务的知识类型采用灵活的评价手段,基于学习元的混合学习活动评价方式如表2所示。
6.修改与完善
修改与完善这一过程是在形成性评价结果的基础上,进行归因分析,找出混合学习活动设计过程中哪一个环节出现问题,并对其进行适当的调整与完善。该阶段不是混合学习活动设计流程的终点,它以回环的形态贯穿整个设计流程,其目的是不断优化混合学习活动的设计,为下一次实践更好地开展提供有效帮助。
四、实施过程
基于学习元的混合学习活动实施流程整体分为三个阶段,在课前线上学习过程中,教师需要组织学习者进行线上的课前活动,课中混合学习过程中则开展基于课堂环境的线上与线下学习活动,课后线上学习过程中教师需要根据课堂学习情况安排具有补救或强化等作用的课后学习活动,如图2所示。
(一)课前线上活动阶段
教师根据教学需求列出详细的任务清单,该清单不仅可以告知学习者具体的活动任务与活动要求等信息,还可以提醒教师明确课前教学任务。然后,教师根据任务清单组织线上的学习活动。传统基于学习资源的混合学习中,常见方法是在课前向学习者推送学习资源,让学习者进行自主学习。在基于学习元开展的混合学习活动中,课前教师可以安排策展活动,让学习者自行搜索与学习目标有关的学习资源或者案例,并发布到学习平台与其他学习者进行交流互动,这样不仅锻炼了学习者信息检索的能力,也锻炼了学习者对材料进行搜集、分类、归纳与总结等综合能力。
(二)课中线上与线下组合活动阶段
在课中开展线上与线下结合的学习活动时,教师要充分考虑设计混合学习活动的整体性,不能将线上与线下的部分割裂进行。在设计线上活动时应该从线上与线下活动之间的联结点出发,使线上活动服务于线下教学过程,提高线下教学的效率,而不是刻意设计线上活动。如果某个线上活动可以由更高效的线下活动所代替,那么就应该舍去冗余的线上操作环节。总之,在课堂学习环节,无论是对线上或线下活动的选择与设计,都应该考虑学习过程的整体性,最终都是为了实现学习效果的最优化。
(三)课后线上活动阶段
课后进行线上学习活动,是为了有针对性地弥补课中教学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或者是强化课中所学知识与技能。教师可以通过布置任务,以个人或小组的形式完成相应的任务,再发布到学习元,师生都可对每个作品进行点评,不仅增强了师生课后的交流,也帮助学生加强了知识与技能的深度内化。
五、总结
在智能终端广泛应用于教育教学的背景下,学习环境的融合是指传统多媒体教室与虚拟的网络学习平台的融合,借助虚拟化的学习工具可以有效改进课堂的教学效率。高质量的学习离不开学习活动的组织和实施,线下线上相辅相成的学习活动设计是未来混合学习的重要研究方向。
为了改善高职院校中混合学习的学习效果,提升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的自主性、协作性和参与度,笔者在分析活动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混合学习活动的概念,构建了以学习者为主體、教师为主导的混合学习活动设计模型,为高职院校的教师开展混合学习提供了理论与实践的指导,帮助教师进行信息化混合学习教学改革,提高教学绩效。
目前对于混合学习活动模型的研究仍处于初级阶段,仍然存在许多不足之处,需要不断地优化与升级。在未来的研究中,笔者会进一步进行探索,将该模型应用于更多的学科与学习者,并在实际的教学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继续完善混合学习活动设计模型。最后希望本研究能够为今后的混合学习实践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参考。
[1]刘洋洋.高职新生学习状态的影响因素探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8,(03):32-37.
[2]何克抗.从 Blending Learning 看教育技术理论的新发展[J].电化教育研究.2004,(03):1-15.
[3]Helen Beetham & Rhona Sharpe.Rethinking Pedagogy for a Digital Ages:Designing and Delivering E-learning[M].America:Routledge,2007.
[4]杨现民,余胜泉,王志军.学习元与学习对象的多维比较研究:学习资源聚合模型发展新趋势[J].开放教育研究,2010,16(06):25-32.
[5]郭晓珊,刘进英.基于学习元平台的高校混合式学习模式设计与应用:以“教育资源开发理论与实践”课程为例[J].重庆高教研究,2015,3(04):36-43.
[6]李富芸,谢志昆.基于“学习活动的混合式学习”模式的研究:以“学习元”平台应用为例[J].海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28(01):105-109.
[7]柯孔标.教学评价[M].北京:知识出版社,1995:15.
Construction and Design of Blending Learning Activity Model Based on Learning Cells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ZHANG Xiuyang
(Sichuan Water Conservancy Vocational College,Chongzhou,Sichuan,China 611231)
Abstract: Blending learning implemented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mainly relies on the presentation and transmission of learning materials,while online learning activities are difficult to organize and implement.Studentsenthusiasm and participation is not high in the learning process,and ultimately it is difficult to achieve the expected learning effect.Based on the platform of learning cell,this paper uses the design-based research method to carry out the research on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blending learning activity model,and proposes the implementation process of the blending learning activity based on the model.The conclusions of the study not only provide theoretical support for the systematic design of learning activities in blending learning,but also provide a practical reference for higher vocational teachers to carry out blending learning activities.
Key words: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blending learning;learning activities;learning ce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