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学为中心的教学改革研究

2018-09-10桂琼程小辉

高教学刊 2018年9期
关键词:以学为中心研究性教学自主学习

桂琼 程小辉

摘 要: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核心,是当前高等教育教学改革最重要和最紧迫的任务。以学为中心的教学改革研究适应我国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发展的新要求,并引起广泛关注。文章从三个视角探讨以学为中心的教学改革研究:构建教学改革新理念;培养学生专业学习意识与方法;推进研究性教学实践。最后,以桂林理工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为例,探讨以学为中心的研究性教学实践。

关键词:以学为中心;教学改革理念;自主学习;研究性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18)09-0133-03

Abstract: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talent cultivation is the core of connotative development of higher education and is the most important and urgent task in the teaching reforms of higher education. The teaching reform centering on students' learning is a new requirement for the development of higher education teaching reform in China and causes an extensive concern.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teaching reform centering on students' learning from three perspectives. Firstly, construct new concept of teaching reform. Secondly, cultivate students' professional learning consciousness and methods. Thirdly, promote research-oriented teaching practice. Taking college of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as an example, this article has discussed a research-based teaching practice centering on students' learning.

Keywords: centering on students' learning; teaching reform concept; independent study; research-based teaching

人才培养是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不断提升人才培养的质量是高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与落脚点。《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提高质量是高等教育的核心任务,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基本要求。显而易见,“以质量提升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强势主题。如何提升人才培养质量?问题关键在于:实现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真正有机统一。多年来,我国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强调以“教”为中心,重点研究课堂教学中“教什么,怎么教?”的问题,忽视了教育教学工作的根本──学生,对学生“学”的规律关注不够,缺乏足够耐心去倾听学生的需求与愿望,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浓,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不够,严重影响学生主体性作用的发挥。因此,以学为中心探索教学改革,需要从根本上转变教育理念,关注学生的发展与学习规律研究,尊重学生的学习主体性与创新性,切实将创新创业意识融入到人才培养体系,努力提升人才培养质量,适应我国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发展的新要求。

一、以学为中心构建教学改革新理念

一直以来,高校在不断深化教学改革,强调以“教”为中心,注重教学教法探索与改革,普遍缺乏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忽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却常常“被动”学习,造成“教”与“学”的严重脱节。那么,当前大学课堂教学现状又如何呢?

据调查,教师的授课没有引起学生的浓厚兴趣,不少教师下课就走人,课堂内外师生均缺乏高质量讨论与交流,学生的学习情况得不到及时反馈;学生上课迟到、旷课、玩手机、听音乐、甚至睡觉等现象屡见不鲜。显然,学生对学习的投入度明显不足,这种学习状态是难以达到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目的。然而,教师常常将这些消极现象归咎于学生缺乏学习动力、兴趣与求知欲等,这样的抱怨也不无道理。但同时值得反思:学生对“学”为什么会缺乏主动性?当然,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因学生没有确立人生奋斗目标,处于彷徨中;有因对专业学习的不理解甚至不满意造成学生心理上的失落,从而丧失学习兴趣;还有因学生自身学习主动性不强,专业学习方法与习惯欠佳等等。除此之外,作为教师是否应该扪心自问:是否有足够的耐心去深刻地理解学生需求与愿望?是否真正关注学生“学什么,怎么学?怎么才能学得更好?”的问题。

学习源自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内在需要,学习过程应该是学生自主建构与知识内化的过程。怀特海在《教育的目的》书中提出:“学生是有血有肉的人,教育的目的是为了激发和引导他们的自我发展之路。”因此,在教学理念上,需要回归学习的本质与高等教育目的,以学为中心构建教学改革新理念,尊重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重视“学”的科学规律研究,注重主动探究意识与能力的培养。教学不再是教师的自导自演,而是让学生充分享受学习与探究过程的快乐体验,使学生的心灵与智慧向教育开放。

二、以学为中心培养学生专业学习意识与方法

在以学为中心教学理念下,首先加强大学生学习指导,培养学生专业学习意识与方法。大学教育是基础教育向专业教育与终身学习转化的关键阶段,与中小学基础教育相比,大学教育在教育模式、教学内容与方式、培养目标等各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我国的中小学基础教育是应试性教育,普遍以“升学率”为目标,缺乏对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及学生成长与发展的关注,在很大程度上,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自主性与创造性得不到充分展示,陷入了分數模式的怪圈。然而,大学教育属于专业教育,是以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任务,其教育模式也发生根本性转变,学习信息量剧增,知识更新速度日新月异,更注重学习自主性、独立性与创造性培养。

因此,如何让学生顺利渡过从基础教育向大学教育的转变,避免陷入大一的“失落”与大四的“彷徨”,关键要加强培养大学生专业学习意识与方法。这是以学为中心教学改革研究需要完成的首要任务。如何培养学生专业学习意识与方法?主要有以下两种方式。

(一)分级建立本科生导师制

本科生导师制是牛津大学的教学传统,并以其三大卓越特质:自由教育,关注学生个体与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赢得了“牛津皇冠上的宝石”的美誉。在不断深化教学改革的过程中,国内众多高校对此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纷纷效仿,积极推进实施本科生导师制的探索。然而,知易行难,其教学实践结果往往并不理想,遭遇了“形式主义”尴尬境地,偏离这一卓越教学模式的优秀特质。作为一种异域文化背景产生的教学模式,要在我国高校发挥其卓越特质,必须结合高等教育本质内涵与我国高校发展的现实需求进行不断探索、更新与调整。高校“大扩招”使我国高等教育迅速普及与大众化,师生比过大,导师资源相对贫乏,事实上教师没有太多时间、精力关注学生的个性化教育,做到因材施教。因此,要真正意义上实现本科生导师制,避免流于形式,在有限的教学资源条件下,应首先考虑根据学生的需求,基于双向选择分级建立本科生导师制。

1.专业班导师制。从大一新生开始,根据年级班级的设置各配备一名专业班导师。与年级辅导员的日常管理职责不同,专业班导师必须由本专业教师担当,重点关注的是培养学生的专业学习意识与方法,帮助学生深入了解本专业的课程设置、知识结构、发展方向与职业前景,激发学生专业学习兴趣,避免陷入大一的“失落”,顺利渡过从基础教育向大学教育的转变。

2.研究精英导师制。研究精英导师制即学校集中优势教学资源,以研究项目为支撑,结合学生需求与导师研究方向,实施双向选择,为精英学生合理配置教学与科研水平高的导师。研究精英导师重点关注的是学生独立、创造性思考与批判思维素养培养,师生之间始终保持一种自由平等的学术对话,营造一种质疑、摸索与探究的科研氛围。

(二)在课程教学中渗透专业学习方法指导

大学课程教学绝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教师照PPT宣读,自说自演,学生低效地复制与模仿教师的知识,而是一个教师与学生的心灵沟通,教与学的创新过程。其首要任务是以专业学习方法的指导为主,教会学生“学什么?如何高效学?”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探索与发现问题,激发兴趣。那么,如何在课程教学中渗透专业学习方法指导?首先,课程教学内容不能拘泥于教材,需要不断拓展其深度与广度,将课程与社会发展需求相结合,与学生个体成长需要相结合,与最新科研成果相结合,从而积极引导学生对知识的自主探究与建构。其次,课程教学空间不能局限于课堂教学,需要创设一个开放且互动的环境。将课程教学与课外学习、社会实践与交叉学科课程相融合,为师生搭建一个学术交流的网络信息服务平台,实现资源共享与课程开放互动。再次,将大学的科研活动引入课程的教学,在学科的研究中探讨如何进行有效课程学习,培养学生高效学习方法,研究方法以及正确的科学态度与科学精神,激发学生学习激情。

三、以学为中心推进研究性教学研究与实践

以学为中心研究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途径与突破口就是改革大学教学方法,积极推进研究性教学。传统教学方法强调知识体系的传承,忽略自主学习、主动探究与创新能力培养。因此,为了不断提升人才培养的质量,实现创新人才培养目标,研究性教学将成为大学教学方法改革的必然选择。

(一) 研究性教学的本质特征与关键点

研究性教学的本质特征就是在教学中融入科学研究的思想与方法,真实还原科学知识的探究与发现过程。其包含两层含义:研究性的教与研究性的学。但对其理解却不能简单地将两者割裂,因研究性教学本身就是一项师生互动、交流与学习的系统工程。

研究性教学有两个关键点。1.设计“问题”。研究性教学有多种典型方法,如案例教学法、基于“问题”的学习、启发式学习与研讨课等。具体教学模式可以各种各样,但其精髓完全一致,即基于知识建构过程,而非授受。显然,研究性教学的一个关键点是:创设一种基于现实问题解决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探究的热情。因此,在研究性教学中需要重点思考:如何设计有价值的真实问题?“问题”设计是师生双向交流的过程,需要教师循序渐进、耐心地引导。若一开始就把“问题”设计抛给学生,学生会不知所措,这必将挫败学生的自信。最初,可采取教师首先设计“问题”,在问题不断深入探讨与解决过程中引导学生思考,发掘问题背后的隐含知识,鼓励学生大胆质疑与批判,从而潜移默化地让学生养成敢于、勇于與善于发现问题,最终达到师生共同讨论与设计问题。2.构建科学的研究性教学评价体系。科学的研究性教学评价体系是提高研究性教学质量的有力保障,对高校研究性教学的积极推进具有关键导向与激励作用。其主要包括二个方面:学生的学业评价与教师的教学评价。对于学生的学业评价,注重考核学生的学习能力、积极探究与创新能力。传统的“考试定论”已不适应研究性教学,而应采取多元、多维度的过程性与发展性评价。对于教师的教学评价,应注重考核教师的教学创新理念、教学设计的创新性以及对学生探索知识的创新引导能力,不断鼓励教师教学改革创新,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二)实施研究性教学面临的挑战

在研究性教学中,教师与学生同时需要勇气面临各种新挑战。

1.教师面临的挑战。在研究性教学中,教师将面临着各种各样新挑战,包括教育理念、教学能力和角色转换等。但研究性教学实践是否取得成功,关键还是在于教师的教育理念转变。试想,习惯传统教学教师不会轻易转变自己教育理念,而新入职的教师受自身所授传统教学的影响,大都也会自然而然地采用传统教育理念。另一方面,研究性教学需要教师投入更大量时间与精力设计“问题”,而其工作量却难以量化,教学效果更是需要一个长期教学过程来检验。因此,研究性教学不仅需要教师用心揣摩与设计教学过程,更需要教师积极主动构建研究性教学理念。

2.学生面临的挑战。研究性教学强调以“问题”为核心,师生共同合作发现、设计、探究与解决问题,从而培养积极思考、主动学习、大胆质疑的创新人才。显然,这对于早已习惯于机械、被动地接受知识的学生来说,必然面临学习理念、习惯、方法与心理等各种新挑战,其中最大的挑战来自学习理念的转变。研究性教学提倡的是研究性学习理念,学生需要自主学习、主动探究,整个研究性学习过程是主动建构与创造而非被动接受过程。

(三)研究性教学探索与实践

自2013年以来,桂林理工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一直致力于以学为中心研究性教学探索与实践,取得一定教学效果。下面以桂林理工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为例,来谈谈研究性教学探索与实践。

1.明确以学为中心的教学改革理念。在教学理念上,回归学习的本质与高等教育目的,尊重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关注学生个性与兴趣,重视“学”的科学规律研究,注重主动探究意识与能力的培养,让学生自由发展是我们的追求。

2.实施方法。首先,基于双向选择分级建立本科生导师制。从大一新生开始,根据不同专业,各班级配备一名专业导师,重点关注学生的专业学习意识与方法培养,帮助学生尽快了解本专业的课程设置、知识结构、发展方向与职业前景;从大三开始,以教师研究项目为支撑,结合学生兴趣与导师的研究方向,形成各类学生科研团队,开始团队的合作学习与主动探索。其次,提升教师研究性教学能力。采用小班教学,选课学生人数不超过10人,鼓励具有在研或近三年内结题的科研项目教师开设应用研究型课程,直接将科研项目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实现将课程教学与科学研究项目深度融合,激励优秀学生主动探索。最后,注重以能力为导向的实践教学环节实施。使实验、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社会实践与大学生创新与创业项目相结合,极大地激发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索能力。做到课内与课外相结合、专业内与专业外相结合、校内与校外相结合,实现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的相互融合与促进。

3.实施效果。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致力于以学为中心研究性教学探索与实践,取得喜人教学效果。在第二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广西选拔赛中,我院本科生获金奖1项。近年,学院本科生在“蓝桥杯”全国软件和信息技术专业人才大赛全国总决赛上获JAVA软件开发本科B组一等奖1项,C/C++程序设计本科组二等奖4项。在参加全国大学生“飞思卡尔”杯智能汽车竞赛获全国二等奖2项,华南一等奖2项,华南二等奖3项。并多次在广西高校教育教学软件应用大赛中获奖。

参考文献:

[1]许晓东,卞良.本科工程教育研究性教学探索与实践——以华中科技大学为例[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4(2).

[2]金朝晖.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探讨[J].中国成人教育,2014(11).

[3]刘献君.大学课程建设的发展趋势[J].高等教育研究,2014(2).

[4]郭廣生,肖念.着力学习改革 推进创新人才培养[J].中国高等教育,2011(23).

[5]怀特海.教育的目的[M].庄莲平,王立中.译注.上海:文汇出版社,2012.

[6]李国仓.应然与实然的距离:牛津大学导师制在我国的发展与困境[J].中国高教研究,2013(8).

[7]李庆丰.夯实高校课程改革 着力创新人才培养[J].中国高等教育,2012(7).

猜你喜欢

以学为中心研究性教学自主学习
研究型大学本科生科研能力提升策略
基于研究性教学的数字电路与系统实验教学改革
水质工程学课程群研究性教学改革与实践
研究性教学理念下的普通心理学教学改革
谈“以学为中心”的英语教学模式构建
中职学校“生本课堂”的调查研究与实践
践行少教多学,构建高效课堂
对学生自主学习的探索
元认知策略在大学非英语专业自主学习中的应用
以学为中心的初中英语阅读教学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