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建本科院校难以形成办学特色的成因与对策

2018-09-10王斌义

高教学刊 2018年9期
关键词:办学特色新建本科院校

王斌义

摘 要:文章分析了新建本科院校难以形成办学特色的成因,主要是路径依赖、办学目标同质化、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不完善等;在此基础上,文章提出了形成办学特色的对策,办学定位突出“地方性”、“应用型”和“教学型”;以专业建设为导向,以实践教学为核心,以产学研合作为载体;“分类改革、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建立校院二级教学管理模式;构建教学质量监控保障体系。

关键词:新建本科院校;办学特色;成因与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18)09-0090-03

Abstract: This article analyzes difficulties of newly upgraded universities for running a school. Main reasons are dependence of methods, target homogenization for running a school and mode faultiness for cultivating applied talents. Therefore, this thesis puts forward strategies for forming school-running characteristics. The school positioning should highlight "locality, applicability and teaching". Centering on major construction, practical teaching and university-industry cooperation, this thesis constructs talent cultivation modes that classify reforms and merges industry to teaching. It proposes secondary teaching management mode for schools in university, and constructs security system for teaching quality control.

Keywords: newly upgraded universities; school-running characteristics; causes and countermeasures

教育部2016年7日发布《全国新建本科院校教学质量监测报告》,2000年至2015年,在短短16年间,中国新建本科院校达403所,接近全国普通本科高校的一半。新建本科院校的快速发展被明显贴上了“复制”的标签,出现了定位不明确、办学模式雷同的问题,没有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

一、新建本科院校难以形成办学特色的成因

(一)路径依赖,办学目标同质化

从1999年开始,通过合并升本、转制升本、民办升本等多种方式新设立本科层次的院校。这批学校建校或合并组建之初,不可避免地带有精英教育、重点大学学术型人才培养的痕迹,新建本科院校都想摆脱原有专科的特点,认为升格为本科后就要努力成为综合型、研究型大学,进而想通过评审逐步拿下硕士点、博士点,办学定位趋同,错位发展的模式还没有形成,培养规格比较模糊。

2014年教育部《关于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正式提出:引导和推动部分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类型高校转型发展,但是,新建本科院校对学校整体办学定位的理解不够充分,对应用型人才培养观念、目标及模式认识滞后。

(二)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不完善

从人才培养模式来看,作为一种高层次的职业教育类型,应用技术本科教育不仅要遵循教育规律、认知规律,还要遵循职业发展、职业成长的规律,融入职业教育的理念和方法,走“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跨界教育模式。新建本科院校的学科和专业设置趋同性过高,注重外延建设,忽视内涵发展,一味扩大规模追求学科专业的“大而全”。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存在一定的距离,部分学术性的专业需求尽管过剩,却还在源源不断地招生。专业方向与区域产业结构的调整结合不紧密。新建本科院校课程体系设置、课程内容优化、尤其实践教学环节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还不能完全吻合。多数新建院校的课程设置较为陈旧,与传统的“学术型”课程体系区分度不明显,也与市场需求不相匹配。产学研合作难以满足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要,产学研合作教育整体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广度深度不够。

(三)高等教育“供给侧”现状

当下高等教育“供给侧”现状,特别是应用型大学转型的社会整体环境不能令人满意。教育资源供给不足,供求矛盾突出,比如毕业生就业难与企业用工荒的双重压力同时存在,地方本科院校毕业生属于本科层次,却没有高水平大学毕业生的学术竞争力,地方本科畢业生不如高职院校毕业生直接对口产业需求,处于不上不下的尴尬位置。大学生就业竞争激烈,大学毕业生签约率较低。第三方调查机构麦可思发布的《2017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显示,被调查的2014届本科毕业生为38%。2014届本科和高职高专毕业生的工作与专业相关度分别为69%、62%,均与2013届、2012届持平。从近三届的趋势可以看出,大学毕业生的工作与专业相关度呈现平稳趋势。2014届本科毕业生选择与专业无关工作的主要原因是“专业工作不符合自己的职业期待”(33%),其次为“迫于现实先就业再择业”(24%)。

教育供给结构不合理,学科专业与产业结构适应性不够,与教育管理部门的审查不严格有关。各级各类教育间还不协调,结构不合理,企业社会责任感不强,不能提供足够的教学实践条件,如此等等,都呼唤着高等教育的“供给侧”改革,呼唤着建立与应用型大学相适应的生存发展条件和外部制度环境。

(四)“双师型”教师不足

跨界的教育还需要跨界的师资队伍即“双师型”教师,新建本科院校师资队伍数量与结构还不能完全满足应用型人才培养需要。同时具有教师资格与专业(行业)职业资格的“双师素质”教师数量较少,绝大多数新进教师,没有企业实践经历,缺乏行业工程背景。教师培养培训方面偏重学历提高和课程进修,教师到相关行业企业交流学习的补贴少,还影响教学工作量的完成,教师到企业顶岗的积极性不高;学校职称评审、聘用、晋升、考核、奖励等制度不利于“双师型”教师健康、稳定、可持续发展。目前,湖北省在省内高校首次推行职称分类评审,把教师分为教學为主、科研为主、教学科研并重、社会服务与推广等四种类型,鼓励教师各展所长、各司其职,适应培养多元人才的需要,这样的探索值得推广。

二、新建本科院校形成办学特色的对策

(一)办学定位,突出“地方性”、“应用性”和“教学型”

《关于促进高等学校分类发展的意见(征求意见稿)》,应用技术类型高校主要培养有一定理论基础、掌握新技术、具备较强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主要发展本科教育,适度发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逐步停办专科教育。新建本科院校的服务面向定位:突出“地方性”,服务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新升本科院校一般都建在地级市,立足地方、扎根地方、融入地方、服务地方是新升本科院校的生命力所在。办学功能定位:突出“教学型”,我国高等教育通常分为四类,研究型、教学研究型、教学型、职业技术教育型。新建本科院校从学校类型上倾向于教学型学校,以教学为中心,培养应用型人才。

(二)以专业建设为导向,以实践教学为核心,以产学研合作为载体

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不再照搬传统本科教育的“以学科建设为龙头”,而应该“以专业建设为导向,以学科建设为支撑,以实践教学为核心,以产学研合作为载体”。改革以学校和课堂为中心的传统人才培养模式,依托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参照职业岗位要求,以提高学生实践能力为重点,优化专业发展方向。以专业对接产业、课程对接岗位、教材对接技能为切入点,建立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实践为线索,加强满足企业产业发展需要的课程体系。比如厦门理工学院所有本科专业(方向)全部紧密对接海峡西岸经济区,尤其是厦门的支柱产业。以实训基地建设为基础,以“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为保障,以产教结合的优质课程建设为重点,不断深化教学改革,增强专业人才培养能力和社会服务能力,引领和带动相关专业的建设和发展。

“互联网+”正在促进高等教育的教学内容、方法、模式和教学管理体制机制发生深刻变化,高度重视“互联网+”引发的全球教育资源配置对我国青年一代培养的影响与挑战;新建本科院校应该加快高等教育信息化建设,全面开展网上课程等教育教学改革。

(三)分类改革的“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

坚持以服务为宗旨,密切结合企业需求,强化校企合作,结合自身实际和特色,改进人才培养方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逐渐形成特色鲜明的“校企对接、产教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构建“8-2”人才培养模式,该模式的内涵是,分类培养,培养80%左右应用型人才; 培养20%左右的复合型人才。

培养80%左右的复合型人才。以就业为导向,以合格工程师(营销主管、主任设计师等)为标准,基础够用,实践突出,敬业精神强,能就业,就好业。关键点:课程整合,实践能力培养;定单培养;实习实践;工程素质。在条件成熟的学院推行大类招生、分段培养,第一学年按一级学科大类打通培养,主要学习通识课程和少量学科基础课程;第二、三学年进入相关专业,主要进行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方向课程的学习;第四学年主要进行毕业实习、毕业论文(设计)等实践课程和部分选修课程的学习。培养20%左右的复合型人才,针对20%左右的学生,大力实施“1+X”双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注重基础理论教学的同时,广泛开展校内外主辅修、双专业,扎实推进卓越工程师、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等项目计划,培养高素质创新型的未来区域经济发展的领军人物。

(四)建立校院二级教务管理模式

新形势下,新建本科高校采用类似于美国州立大学及州立学院的学院制管理模式,校、院管理体系被越来越多高校所接纳。其核心是降低管理重心,下放部分决策和管理权力,调整管理跨度。符合新建本科院校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需要,使其由“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设置学术机构,明确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的地位;划分管理层次,减少行政层级,改变科层管理的行政方式;各层权力的配置;在以党政联席会为主要决策机构的院长负责制基础上,建立教授委员会制度、分院(系)二级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并完善规章制度,用制度激励和约束、目标管理等方式来强化学校办学理念、办学思路、办学举措的落实和执行。

(五)构建教学质量监控保障体系

新建本科学校评估采用的是普通高校评估标准,照搬研究性高校的做法,对实际、实习、实训等实践教学环节的监控和评价体系却严重弱化;主要是现行政策制度的制约,如招生制度、教师聘任制度、专业设置制度等。2012年1月,教育部针对新建本科学校出台了《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方案(试行)》。新建本科院校合格评估方案的核心内涵是“四个促进,三个基本,两个突出,一个引导”, 新建本科院校教学评估体系应围绕教学质量来构建。

有些高校建立了教学质量监控保障体系,比如“目标管理-过程监控-信息反馈”的闭合回路系统、上海电机学院“多层次的双重闭环”模式、常熟理工学院“互联互制”模式。高校教学质量监控保障体系一般由以下五个系统构成:组织体系、监督体系、教学评价体系、信息反馈系统、整改督查系统。新建本科院校应该引入利益相关者,选择多元化的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主体。新建本科院校可以吸收企业界人士参与对毕业生质量的评价,检验学生是否满足企业对应用型本科层次人才的基本要求。主动引入认证、第三方评估等国际通行质量控制模式,与第三方质量评价机构合作,保证人才培养质量的公信力。比如,与第三方评价机构麦可思合作,保证学校培养的人才质量。以全面的教学质量观为引导,强化实践教学监控体系,建设应用型高校。

参考文献:

[1]潘懋元.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理论与实践[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11.

[2]刘献君.建设教学服务型大学——兼论高等学校分类[J].教育研究,2007(7):31-35.

[3]王玉丰.我国新建本科院校十五年回顾与展望[J].高教探索,2013(5):15-21.

[4]欧阳杨帆.地方本科院校向应用技术型院校转型研究——长沙学院的实践[D].湖南师范大学,2016.

[5]冯子芳,傅远佳.新建本科院校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模式分析[J].人才资源开发,2015(7):13-15.

[6]蔡伟;郭秀娟;温小栋.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生态位战略路径[J].高教学刊,2016(19):9-10.

[7]黄帅;商明蕊.“产教融合”背景下新建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的目标、机制及其构建[J].高教学刊,2016(06):6-7.

猜你喜欢

办学特色新建本科院校
中等职业学校办学特色探讨
新建本科院校大学生就业状况分析
新建本科院校课程考试管理工作现状及思考
新建本科院校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问题研究
新建本科院校教师教育转型发展的基本原则与路径选择
走内涵发展之路提升学校教育品质
优化课程教学体系结构,凸显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办学特色
学校办学特色形成过程的误区与反思
产学研相结合:新建本科院校发展途径探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