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史料教学法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中的应用

2018-09-10张尧娉

高教学刊 2018年9期
关键词:史料教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

张尧娉

摘 要:将史料教学方法应用于“纲要”课堂,转变传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关注学习过程,训练学生掌握历史方法,提高历史思维能力。切实有效提升“纲要”课教学效果。

关键词:史料教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18)09-0086-04

Abstract: The application of historical materials teaching in the course of Contemporary History of China can change the traditional way of learning and develop the students' consciousness of innovation. The teaching effect can be promoted by paying attention to the learning process, training the students to master the historical method and improving the ability of historical thinking.

Keywords: historical materials teaching;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teaching effect

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课“05方案”实施13年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教学与研究总结了丰富的经验,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当前“纲要”课教学面临时代发展而带来的巨大挑战,在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创新、实效性提升等方面依然有诸多问题亟待进一步研究与探讨。

史料教学是上世纪七十年代英国历史教学界兴起的“新历史”思潮下倡导的教学方法。它强调“学校历史学习的重心不应该再是过去发生了什么,而是学习怎样去获得知识。”[1]其基本理念是:“学生不能仅仅被教导固化的知识,还应该被教导探究历史知识的方式,因而这就涉及到让学生自己去运用史料的问题。惟有通过运用史料的实际经验,学生才能真正掌握探究历史知识的方式。”[2]我国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将这种方法用于中学历史教学。“史料教学已成为21世纪中学历史教学的发展趋势。”[3]

但是,史料教学仅仅作为一种教学手段应用于高中历史课堂,在国内高校的“纲要”课教学中,尚未发现运用这种教学方法的成果。而且由于各种条件所限,在我国,史料教学始终未形成完整的教学模式,其对历史教学的巨大的意义未得到充分发挥。

一、史料教学对于提升“纲要”课教学效果的巨大意义

以习近平同志“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要具有历史眼光,能够从以往的历史中汲取经验和智慧”等表述为引领,构建“纲要”课史料教学模式。以重大问题、重要热点、难点为中心,通过科学的史学方法训练、逻辑训练,培养大学生养成正确的历史观,拓宽加深历史眼光,增强正确认识中国与世界发展规律与形势的能力。

首先,以史料教学为基本途径,帮助学生掌握历史工具,全面提升史学素养,是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重要论断,培养学生家国情怀,自觉担负起时代使命的必然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历史的资政育人作用,并多次阐述总书记。2013年他主持中央政治局第七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学习党史、国史,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继续推向前进的必修课。”习近平总书记在欧洲演讲时强调,历史是了解现实的钥匙。他在西柏坡考察时,指出:“对我们共产党人来说,中国革命历史是最好的营养剂。”

贯彻上述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精神,在“纲要”课的教学实践中,就是要提升教学效果,筑实中国近代以来的“四个选择”的历史逻辑,使学生能够自觉树立“四个自信”,坚定跟党走,负起历史与时代交付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荣使命。

其次,以史料教学为基本方法,帮助学生树立正确史观,掌握历史唯物主义武器,以应对历史虚无主义的挑战,是新形势下“纲要”课的教学新任务。

近年来,为了适应西方国家对我国实施和平演变战略的需要,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再次兴起。历史虚无主义通过网络等媒介,借“学术研究”名义,将自身装扮为学术公知,利用大学生猎奇、反传统和崇外的心理,以宣扬西方价值理念来淡化意识形态、消解政治认同;以大学生最常接触的传播形式,娱乐化、庸俗化历史史实,以此颠倒黑白、混淆视听;利用各种自媒体不断炒作当前社会中的不良现象,随意剪裁、虚化历史,诱导学生走向思想的误区,造成受众群体思想和价值的混乱。因此,“纲要”课的课堂只有有效提升教学效果,才能揭露历史虚无主义的各种伎俩,培育大学生正确的历史观,培育其对党、国家和民族深厚的认同情感。

再次,以史料教学为基本手段,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增强学生的历史事实辨识能力,是增强课堂教学吸引力,有效提升教学效果的现实诉求。

以互联网技术、无线通信技术以及自动化技术为特征的信息革命无疑影响到高校思想政治课堂。以慕课为代表的免费大学网络教育风生水起,知识的获取变得十分容易。我们的思想政治课堂受到巨大冲击,具体表现为:上课时抬头的少了,看手机的多了;看书的少了,听故事的多了;课堂提问的少了,网上议论的多了;严肃性的少了,媚俗戏谑的多了。面对种种新的变化,我们不能视而不见。正确的态度是:在政治性、思想性和原则性的问题上要坚定不移,同时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上不断创新,提高课堂的针对性、吸引力、说服力,把学生从手机的巨大诱惑中拉出来。这样才能在移动互联时代推陈出新,使思政课教育取得丰硕的成果。

第四,以史料教学为基本要求,培养学生严谨的学习态度,掌握学术研究的基本方法,是《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历史学科特点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性质内在交叉融合的自然需求。

近现代史纲要这门课程非常特殊。首先,它是一门思想政治课,是要采用学习历史的方式来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具体而言就是中宣部和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课的意见及实施方案》中要求的“两个了解”和“三个选择”。其次,它又兼具历史学的学科特征、规律、原则、研究方法。传统的教学模式是学生被动接受的过程,往往是对“既定的”史实和结论进行复述、记忆。而忽视历史学“论从史出”的基本要求。基于此,将史料教学应用于《纲要》课,充分契合了“纲要”课的课程特点。将各种史料引入课堂,使学生从历史证据中建构过去,梳理历史逻辑——历史的因果关系和历史的规律,增强学生认识和分析历史的能力,使他们能够使用科学的历史观分析和评价历史问题、辨别历史是非和社会发展方向,从而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

二、史料教学的教学形式及教学过程

(一)准备阶段

主要任务是培训学生掌握基本的查找资料的方法。开学之初,邀请图书馆负责老师对学生进行培训,介绍CNKI、读秀、大成老旧刊等数据库的使用方法。

任课教师指导学生掌握史料收集途径、方法。可以结合问题,给学生提供图书目录,这些图书经过精心挑選,每一个历史事件、每一个历史人物都不是只开列一种,而是尽可能多地把相关传记和研究论著都开列出来,使学生能够从比较中悟出历史的真实意义。目前,我校“纲要”教研室在学院的支撑下,逐步建立起特色资料室,提供与课程相关的大量精品图书和一手史料,选修该门课程的学生可以借阅。

(二)教学过程:多种教学策略并用

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才能实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史料教学在课堂教学中必须与其他的教学方法交替、转换使用,实现与其他教学方法的整合,用其他教学方法的“长”来弥补史料教学的“短”。这种整合是史料教学法为体,其他教学法为用。

1. 史料教学是教学灵魂

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通过自身的探究活动来探讨历史问题,习得并掌握一定的历史研究方法,形成一定的历史观和价值观。史料教学大致有三个步骤:精选问题——学生查找资料,阅读感知——分析讨论。

实施步骤:

(1)教师精选问题,分配任务。老师按照课程目标、课程要求,依据教材,将上编和中编(前7章)主要内容概括成若干问题。教师在第二周课上,将本学期讨论的所有问题按照学号顺序分配给学生,每2-3个学生分配1个问题。

(2)学生课下自主学习。学生根据分配到的问题,查找、阅读、整理材料,利用材料解决问题。阅读感知是非常关键的一步,学生亲自动手,去了解事实和背景,身临其境地感知问题。对此,要有严格要求,即每道题搜集10000字以上(至少有四种类型,20则以上)的材料,如果是3人一组则要求15000字以上,严格按照史学规范,注明出处。整理成电子版,在发言前一周提交到网络教学综合平台。并打印出来,在发言前交给任课老师。作为平时成绩评定的重要依据。

(3)课堂讨论。对问题的分析讨论是关键,教师可做导航员,也可以平等角色参与学生的讨论。每次课(2课时)大概讨论3-4个问题。由负责该问题的学生主讲(每次课大概7个学生准备,3-4个学生主讲)。学生利用搜集到的材料对问题进行阐释,并展开讨论。

教师在上课前登录网络教学平台,审阅本周主讲同学搜集到的材料,做到心中有数。在课堂讨论过程中,进行引导、点评、总结,帮助学生得到准确的历史结论。教师注意把握时间,控制发言、讨论节奏。

非主讲的同学积极参与讨论。讨论表现是平时考核的重要组成部分。

2. 思维导图法辅助史料教学

思维导图是20世纪60年代英国人托尼·巴赞创造的一种笔记方法。就像大脑中的地图,完整的将大脑的思绪、想法呈现出来。思维导图是一种有用的图形技术,是对发散思维的表达,被公认为是21 世纪最有效的思考训练工具。思维导图的特点决定它适用于历史脉络的梳理、原因分析、结论推导等问题的解决。因此,在《纲要》课堂中,可根据教学内容,引入这种方法,对学生进行逻辑训练。其作用在于:第一,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兴趣。第二,能帮助学生有效记忆。第三,思维导图对学生思维能力形成有积极影响。第四,思维导图有助于提高课堂效率。

具体操作步骤如下:

(1)老师确定教学主题,提出问题。问题的质量,直接决定了教学的效果,所以教师要对问题进行把关。既可以是教材中的重难点,也可以是学生在平常学习中形成的问题。最好资料丰富、却具有一定争议性,有讨论的空间。另外,老师所提问题要有一定的逻辑层级,能够画出相应的思维导图。

(2)教师画出逻辑主干图。

主题确定之后,教师进行整体的教学设计。画出问题的逻辑主干图。主干图要将逻辑要点呈现出来。对于推导出结论要用的资料,老师心中有数,必要时,可将材料查找途径及逻辑推理的方法介绍给学生,为学生自学的顺利进行提供导向。

(3)把学生分成课题小组,展开自学、讨论。

学生根据教师发布的逻辑主干图,明确各自的学习任务。查找相关资料,形成自己的观点,交流讨论。最后形成统一完整的认识,将老师的思维导图主干图补充完整。

(4)各小组展示研讨成果,并评价其他组的学习成果。

每组派一名学生阐述本组的研讨成果,包括对所研究专题的认识,研讨的过程,在研讨中遇到的困难、解决办法及心得体会。其他同学对其认识有不同观点,对其研究过程有异议,或者对其困难有其他解决方法的可畅所欲言。在这一环节中,学生是课堂的主角,他们可充分运用自己所掌握的知识和相关材料,借助思维导图有条不索地阐述自己的观点。教师仅是在学生出现争执或者偏差时进行及时的指导。

(5)教师进行补充,学生完善自己的思维导图。

当所有小组完成阐述、评价后,教师进行适当的评价,并补充自己所掌握的相关史料,拓展学生的视野;对于研究不够透彻的知识点和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讲解;最后把各个小组的研究组合起来,给学生关于研究主题的一个完整的认识。各小组针对其他同学的建议和教师的讲评修改自己的思维导图。学生发布最新的思维导图,形成对主题的完整、深刻认识。

3. 讲述法是史料教学模式中的填充剂

与史料教学结合最密切的无疑是讲述方法。在教学过程需要的时候,教师要用自己的“口才”让学生活跃思维、激发情感、增进知识、提高认识、陶冶情操。

这不单纯是一种教师知识艺术的展示,更起着穿针引线、点拨激励的重要作用。

(1)突出教学主题。“纲要”课要围绕“四个选择”的实现,重点讲清楚中国梦与中国近代历史任务的关系,与近代以来社会各阶级阶层奋斗史之间的关系,与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之间的关系,中国梦充分体现100多年来中华民族挽救民族危亡的竭力探索,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开展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艰辛和辉煌。

(2)探索设计新的教学内容:教研室拟定统一的《教学大纲阐释》。《阐释》依据教材,但有所取舍、有所侧重。把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融入教材和课堂之中,以提高育人成效。

(3)贯通历史与现实,增强教育实效。用当前纷繁复杂的社会热点问题与党和国家的现行方针政策为切入口,结合广东地区丰富的近现代历史资源。任课老师根据自己的研究方向、擅长领域逐渐形成鲜明的个人风格。通过个性化的阐释风格、语言风格和特色内容,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4. 场景再现法是史料教学模式中的延热剂

历史是过往的现实,学生会深感陌生。在课堂中可以使用情景再现法。例如学生在大量查阅资料的基础上,写作剧本,经过排练,在课堂上再现“改良派与革命派的论战”等历史场景。用切身的体验,让学生感知历史,增强对历史的浓厚兴趣。

(三)评价与考核

考核方式的优化,既要作为教学改革的抓手,同时又要服务于教学过程。为此,进行以下改革,呼应史料教学的教学过程。

1. 期末考核

(1)考核内容改革:课程考核直接的目的,一是为了评价教学效果,二是为了促进学生学习。《纲要》课考核方式要围绕实现这两个目的来进行设计。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纲要》课的教学效果怎样,需要从知识、能力和思想觉悟三方面对学生进行考核。在促进学生学习方面,《纲要》课的考核,要能够调动大多数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并努力有好的表现;使个别消极学习的学生不得不参与到教学过程中,保证基本的教学效果。总之,《纲要》课的考核的内容,要能够全面评价教学效果和使学生收获更多。

(2)试题设计改革:理论考试题的设计要侧重考查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仅仅考察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转向考察学生基于史料的开放性历史思维。基于这样的指导思想,在命题时,提高主观题的比重(占80分)。传统题型中单项选择题、材料分析题予以保留,增加两种新题型:材料应用题和观点阐释题。单项选择题考察学生对基本史实的掌握,但要提高试题质量,试题覆盖面要广。材料分析题,考察学生的“史学”、“史识”,对史料的理解和解读。要增加材料的数量,多选取一手权威史料。材料与试题关联密切。学生不阅读分析材料就无法作答。材料应用题侧重考察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命题时,结合时事,提供相关背景材料,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理论解决现实问题。观点阐释题考察学生的“史才”、“史观”。列举对某个重大历史问题,几种代表性观点,提供相关史料,要求学生对这些观点进行评析。

2. 平时考核

(1)平时考核的方式更加丰富。

目前平时考核考勤所占分数比例较重。改革之后,降低考勤所占分数比重,提高学生课下自主学习(作业)所占分数比重。使平时考核真正起到考查学生学习过程的作用,而不仅仅用于提高学生的课堂到勤率。

(2)平時成绩的考核标准要得到有力的落实。

平时考核规定应包括两部分:对课堂纪律做出明确要求以维护教学秩序;对学生在课堂教学实践活动中的表现做出奖励性规定,以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和发言。考勤方面,教师可以通过固定座位的办法方便考勤和提高出勤率,同时,也有利于教师与学生互动和掌握课堂情况。教师要严格检查学生作业的完成情况:老师针对不同考核方式制定出详细的考核标准,对学生的平时成绩给予公正评判。

(四)成果的保存与展示

积极寻求网络技术支持,将学生搜集到的优质资料、优秀作品进行归类、保存、共享、传递。

三、史料教学取得的教学效果

史料教学在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中实施两年来,已有一万多名学生参与其中。逐渐建立了将史料教学方法应用于“纲要”课堂的教学模式,包括科学的理论依据、明确的教学目标、清晰的操作程序、多样的教学策略和合理评价体系。切实有效提升了“纲要”课教学效果。

首先,大部分学生学会了查找资料的基本方法。对相关领域的基本史料有了初步了解。学会使用CNKI、读秀、大成老旧刊等数据库。部分学生对历史产生浓厚的兴趣。对于某些流行于网络的历史虚无主义的观点有了质疑的态度。在课堂讨论中,大多数同学能够运用查找到的史料,进行理性讨论。

其次,调动了绝大多数同学的学习积极性。由于考试所考察的能力的培养与课堂教学过程密切结合,不认真听课、做作业,考试就无法获得理想成绩。因此大多数学生能够积极参与课堂,认真完成作业。例如,在期末考试中,很多同学就用了课堂所训练的画思维图的方式进行答题。这说明他们已经掌握并能够运用这种方法,有效杜绝了考试作弊现象。自改革以来,期末闭卷考试均无发现作弊行为。

再次,将逻辑训练、思维导图等新颖的教学方法用于“纲要”课教学实践,培养学生掌握人文学科基本的研究方法,助力于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这将提升“纲要”课在思想政课程体系和大学课程体系中的地位和价值。

将史料教学的方法应用于高校思想政治课堂,在全国范围内属于先行先试的创新性实践。既体现了“纲要”课历史学科特色,又提升了其作为“思政课”的思想教育效果。从而切实有效提升“纲要”课教学效果,应对新形势下,高校思政课所面临的挑战,具有一定的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周孟玲.英国近二十年中学历史教育状况及研究成果[J].历史教学,1988(10).

[2]马荣.高中历史教学中史料教学的教学与实践[D].北京师范大学,2005.

[3]李稚勇.论史料教学的价值[J].课程·教材·教法,2006(9).

[4]李丽杰.《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模式探析[J].高教学刊,2017(04):68-69.

猜你喜欢

史料教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
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提升德育教学效果——立足曾国藩修身齐家思想的教学实践探索
基于分形评估模型的实践教学效果评价方法
情感优教对中职护生老年护理教学效果的影响研究
掌握“函数的表示”提高高中数学教学效果
新课改下高中历史课堂的“史料教学”
以史料促教学
试论新课改下史料教学的作用及运用原则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路径与策略
浅论史料教学在中学历史中的作用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艺术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