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设计类专业教育与创新教育深度融合人才培养体系探究

2018-09-10鲁海峰

高教学刊 2018年9期
关键词:培养体系深度融合创新教育

鲁海峰

摘 要:创新型国家战略的确立,对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针对设计类专业教育特征,应在培养目标确立后,根据实际情况动态调整计划实施过程,通过构建全息创新教学课堂、全息创新实训过程、与专业学习深度融合创新创业孵化体系、全息评价体系,将双创教育理念全息融入专业教育培养全过程,形成有效的设计类专业教育与创新教育深度融合人才培养体系。

关键词:设计类专业;创新教育;深度融合;培养体系

中图分类号:C96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18)09-0031-03

Abstract: The establishment of innovation-oriented country strategy has put forward new requirements for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Based on the design professional education, the training objectives should be adjusted according to the realities. The paper proposes to integrate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into the whole process of professional education through a holographic innovation teaching classroom, holographic innovation training, professional and deep integration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business incubators and holographic evaluation system to form a personnel training system that integrates design and innovation educations according to actual condition and adjustment plan implementation.

Keywords: design specialty; innovation education; deep innovation; training system

一、概述

自2010年起,為配合实施创新型国家战略,教育部陆续出台了一系列与创新创业教育相关的政策文件,强调了“创新创业教育是深化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举措”[1]。在此背景下,诸多学者竞相探究,仅2010年1月至2018年3月就有34863篇与创新创业相关的论文诞生①,根据这些文章所论,大致可以分为三类,一类是对国家双创政策的产生、发展、与国外比较研究;其次是结合自身学校开展双创教育情况进行表述,类似双创教育总结报告,再次是着眼于专业类别双创融合论述,约占总量1.235%,这类文章一般从强调双创作用、总结现有专业或课程教学之不足、提出更新大纲和教学内容以及革新教学方法等。以一线教师视角审视,三万多篇研究成果,表层研究众多,真正能提供成熟有效、可被复制、专创融合的人才培养方式构建与论述并不多见。

从历史上看,无论是康德的《学部冲突》、1989年美国提出的《2061计划》、日本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提出的“科学技术创新立国”战略以及中国的建立创新型国家战略,杨策先生所提出的创新教育的核心要义是以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2]是相对准确的。针对高等学校人才培养而言,学生创业中的核心竞争力就是要创新,针对设计类专业学生而言更是如此。根据对湖州师范学院、浙江工业大学、浙江理工大学、常州大学等高校设计类专业教学情况来看,由于设计类专业原始特性推动,师生教学互动过程中,也或多或少存在创新引导内容,②但在当前专业教学过程中,多以点式创新引导为主,并没有形成创新教育合力。那么,如何建立一种有效的、可以复制的、专业教育与创新教育深度融合的设计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呢?笔者认为,应当以全息创新理念贯穿于设计类专业人才培养体系。

二、制定与双创深度融合的培养计划,并根据社会需求及学生学习情况不断修正

设计类专业人才培养是与社会发展和社会需求结合最为紧密的专业之一,设计人才的创新能力,直接关系到学生毕业融入社会后的安身立命。所以作为培养单位,制定计划要密切关注行业发展趋势,应该在广泛调研基础上,邀请政府职能部门、行业专家介入设计类专业培养计划制定。培养目标的设定至少有四年以上的人才培养预期。在与社会协同确定的初步目标基础上,进一步反复检核、论证培养目标,最终明确培养目标。一旦培养目标明确后,一般不做大的变动。同时将最终培养目标分解成若干个子目标,形成不同的教学模块。

由于设计类专业社会应用性较强,其服务领域渗透到人们生活的衣、食、住、行各个方面。社会的飞速发展、社会生活方式改变、技术的革新、材料的迭代等等都与课程教材知识的滞后形成矛盾,即便是学生将教材倒背如流,也不一定能完成创新设计新项目。所以各个教学模块内所开设的课程,其主动权应下放到系部,由各系部讨论落实具体课程和教学方法。系部有权根据实际情况对课程与教学方法不断修正。制定培养过程中修正课程安排和教学方法的相应制度,比如在何种情况下可以“触发修正课程种类和教学方式制度”。详细制定触发修订的具体条件,其核心应围绕四个方面展开:(1)社会对专业创新能力需求急剧变化;(2)新的社会规范的形成或新的技术革新需要新的课程体系支撑;(3)更加优秀的教师提供更好的教学方法能更有效的实现培养目标;(4)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学习方式发生根本变化;(5)更好的学习条件和实训条件需要改变教学方式等。

所以,构建设计类专业教育与双创教育深度融合体系,传统固定不变的培养方案,并不能适应设计类专业人才培养的现实,应首先打破培养计划在教学实施过程中不可变更的神话。

三、双创理念全息融入专业教育培养全过程

创新是设计类专业的生命,也是设计存在的核心价值。传统设计类专业教学一般分为课堂教学和课后实训。这种教学方式分类使得设计知识的传授与设计实践结合得不够紧密。学生被动学习、被动完成作业现象严重。同时也抹杀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激情。高等学校设计类专业学生应该沉浸其中,培养单位应该提供全息创新的环境。设计类课堂教学是传授设计知识的第一战场,转变教师的角色、构建有效的全息创新教学课堂就显得十分重要。

(一)以构建主义理论为指引,营造全息创新教学课堂

为了营造与社会设计机构有效接轨的环境,高校进行了诸多改革,如设计工作室制、3+N培养模式等改革尝试,虽有一定效果,但是离社会对设计类毕业生的才能期望还有一定的差距。作为设计类人才培养的第一战场——设计专业课堂教学,教师如何“引”是非常重要的。在课堂组织上,应该以构建主义教学观念为引领,以实际项目进课堂为核心,以任务驱动法为手段构建全息创新教学课堂。在开展课堂教学前,教师应结合教学目标,向社会征集实际设计项目,并以此为任务,在授课前让学生知晓,在课堂上,教师与学生一起分析任务,分解任务所需知识,引导学生查阅相关资料,学习相关知识,从而解决实际问题。在这类课堂上,教师与学生共同担任参与者与评价者角色,围绕实际项目或实际任务展开教学活动。由于课堂教学采用了任务驱动法引导学生查阅相关资料、与学生一起分析实际项目、集体讨论开展创新创意头脑风暴活动、共同评价初创成果,学生在这种全息创新环境中,从接受任务、分析任务、学习相关知识、完成设计任务过程中,始终沉浸在创新思考状态,从而达到设计类专业课堂创新教学目标。为了提高设计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提炼美的元素的能力,可以要求全班学生在课后自行查阅景物描写的文章,在课堂上随机抽检学生声情并茂的朗诵,教师引导学生互相点评,整个过程五分钟左右。这样既能将课堂引向审美氛围,又能推动学生多阅读,多感受。

(二)以网络研习平台为载体,构建全息创新实训过程

诸多教育者在论文中将实训有意无意的列为第二、第三课堂的培育任务,这是不准确的。因为实训其实包括课内实训和课后实训,同时包括实习环节。其实,在设计创新人才培养过程中,没有必要将实训分为课内和课外。应当作为一个整体来对待。学生在课堂接受教师布置的任务、学生自选的任务、或是学生自己参加的孵化园创业园所接受的任务,只要符合课程教学目标,都可以作为课堂教学内容进入课堂教学和课内外实训环节,并接受教师有效引导,激发学生探究兴趣,使学生无论在课内还是在课外的实训过程中,始终沉浸于创新思考,从而达到其所学与所能同社会零距离接轨的效果。

高校教师平时日常工作除了完成教学任务外,还要做科学研究、服务地方经济工作,一般授完课后,实际在班级与学生接触不多,这也是国内高校的实情。所以搭建网络研习平台,师生可以利用网络及移动终端及时互动研习,提高课后实训效率。

(三)以设计创业孵化园为平台,构建与专业学习深度融合的创新创业孵化体系

基于引言中所涉背景,各地高校创业孵化园如雨后春笋的建立起来,也激发了学生创业的激情。但是,高校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具有一定专业能力。然而通过调查,大部分学生的创业孵化以做商品小生意为基本业态,对专业创新能力培养难以体现。这也与高校设立创业孵化园的初衷背道而驰。由于种种原因,高校孵化园准入制度基本限制了社会优秀企业进入,这也严重影响了高校孵化园与社会接轨的能力。一个确实能起到孵化作用的高校孵化园,不应该限制社会企业介入。理想的高校孵化园应该有至少三分之一的孵化场所应该是社会优秀企业,再三分之一为高校教师带领学生开设的工作室,其余为学生自己组织独立开设的工作室。这样,具备独立创新能力和市场经营能力的学生可以自己独立开设工作室,具备一定创新能力但尚不具备市场运营能力的学生可以进入由社会优秀企业设立并运营的工作室,而不具备双创能力的学生可以进入教师开设的工作室学习与工作。这种三三制工作室性质,可以保证不同能力的学生在一个良好的孵化生态下逐步成长。

(四)以网络化任务服务平台为基础,构建全息评价体系

合理的评价,对学生探究知识,燃起创新创业激情具有很强的促进作用,在全息创新学习过程中,学生的成果得到不同层次的认可是成果评价的核心要件,而这一要件是与项目的发现、项目的立项、项目的探究、项目评价结题、项目的推广紧密联系的。各类项目按图1介入学生的专业创新学习过程。

在全息创新学习体系中,设计类专业学生、教师与社会行业企业专家一起,以设计中心为依托,在需求认证过程、项目虚拟竞标过程、项目设计实施过程、项目孵化及推广过程中,学生之间、教师、社会专家、使用单位始终伴随着各个评价环节,这些评价环节共同构成一个全息创新评价体系。这种评价体系可有效推动学生沉浸于创新创业之中进行专业学习。

四、结束语

由上文可知,设计类专业教学与创新创业教学应该深度融合,这种融合需要对管理模式进行系列改革。培养计划在确定培养目标后,应做模块化分解,并将开课和课程执行权现下放,系部和教师应根据特定情况主动修正。在培养过程中,以构建主义教育理论为指引,通过注重构建全息创新教学课堂、全息创新实训过程、与专业学习深度融合创新创业孵化体系、全息评价体系,着力将全息化创新教育理念贯穿于整个培养过程,使学生以创新为荣,主动学习与实践,全面沉浸于设计创新状态之中,不断与设计行业社会互动,进而实现设计人才培养成果与社会需求零距离接轨。

注释:

①根据中国知网搜索统计,与创新创业相关论文年份/篇数分别为:2010/925;2011/1316;2012/1774;2013/1873;2014/2339;2015/570

4;2016/9354;2017/10828;2018年1-3月/750.

②依據课题组组织的《2017年度大学设计类专业创新教育调查》统计分析结果。

参考文献:

[1]韦晓娟.创新创业教育背景下设计理论课程教学优化探略[J].戏剧之家,2017(24):155.

[2]杨策.创新创业教育与高校数学类课程深度融合之探讨[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12):3-4.

[3]杨峰,杨新娟,王艳花.专创融合的教育理念与实践:基于综合型人才培养的视角[J].高教学刊,2017(16):41-43,46.

[4]吴青松.浅探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深度融合[J].高教学刊,2016(23):16-17.

[5]赵倩.艺术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深度融合的实践探索[J].高教学刊,2018(02):33-35.

猜你喜欢

培养体系深度融合创新教育
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能力培养体系建设探究
论全媒体时代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深度融合
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创新教育
开展创新创业教育 促进应用型本科院校发展
小学数学创新教育开展研究
环境生态类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电子信息类大学生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建设研究
飞行技术专业全英语教学设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