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专业型硕士研究生的协同创新培养
2018-09-10李孟林伯先王少卓陈博文
李孟 林伯先 王少卓 陈博文
摘 要:为探索专业型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新模式,文章以协同创新理论为依据,基于校企协同培养理念,针对我国专业型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进行探索与研究。通过整合高校和企业不同的教育资源并充分利用,以校企共建实践实训基地和双导师制度为依托,将以课堂知识传授为主的高校培养与以实践能力训练为主的企业培养有机地结合起来,有效的提高了研究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就业竞争力,从而满足企业的人才培养需求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关键词:协同创新;校企协同;模式研究;专业型硕士研究生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18)05-0011-03
Abstract: In order to explore a new mode of cultivating professional graduate students, this paper, based on the theory of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and based on the concept of co-cultivation between schools and enterprises, explores and studies the cultivation mode of China specialized postgraduates. Through the integration of different educational resources of schools and enterprises and making full use of them, and based on the practice and training base built by school-enterprises and double-tutor system, the new cultivation mode combines the teaching-based schools cultivation mode with the practice skills training-based enterprises cultivation mode. Then effectively improve the ability of graduate students to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and employment competitiveness, so as to meet the enterprise's personnel training needs and social development needs.
Keywords: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schools and enterprises co-cultivation; mode research; professional graduate student
一、我国当下专业型硕士研究生培养现状和问题
我国当下专业型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强调工科教育的应用性与实践性,因此与学术型研究生有所不同,但在方式上往往按“学术型”人才培养,为了提高研究生的综合能力,我国研究生教育也对培养模式和培养理念等做出一系列改革,国内各高校都开设专业实践课程来提高研究生的操作能力。从年限来看,大多数高校的专业型硕士研究生学制为三年,而基本上都是前两年在学校学习理论课程,第三年学生参加企业实习或实训,提前适应就业状况。在理论学习课程的阶段,大部分高校将工程类专业的课程分为通识课程、专业课程、实践课程,其中实践性课程又大概分为基础性实验、提高性实验、创新性实验。在第三年参加实习或实训时,很少有机会参与动手实践的项目,即使有机会实践,也是浮于表面工作,很少有全程深入项目实践过程中,其进行的项目试验中很多趋于形式化。有的高校虽然为了使工科研究生更快地融入产业实践,积极给同学提供实践平台,例如投入校企合作项目,但企业在校企合作中的的角色主要是為学生的实习提供基地,大学及科研机构承担企业工程项目及引进技术、引进设备的消化、吸收、创新改造任务;企业提供资金、设备等的支持。部分高校的专业型硕士研究生学制仅为两年,且在这两年都是全程在校学习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没有校企联合的实训环节。从广大专业型硕士研究生的毕业去向来看,大多数学生毕业后选择直接就业,很少一部分选择读博继续深造,就业的硕士研究生又有很大一部分去工程企业单位,少部分去了科研院所、大专院校工作[3]。
在这种情况下,当下我国专业型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就出现了以下弊端:
(一)课程内容有待优化
专业型硕士研究生在目前的培养体系中所学内容大多是理论知识,大多知识处于理想化和理论层面,在实际中运用有所偏差。即使是硬件仿真模拟也与实际情况大有出入,因此所学知识不能灵活运用到解决实际问题之中。如果将课程内容设置与行业前沿结合,广泛关注行业发展前景,将会大大拉近课程内容与实际的联系。
(二)课程形式待改善
由于传统的培养模式中,行业与高校的互动性较弱,资源整合能力较差,又由于具有固定的合作程式缺乏应变能力。加之受到外部环境和内部机制的种种约束,因而速度慢、效率低。如果将课程与企业实训有机结合,如加入校企交流、参观环节,将会大大提高资源整合力和校企互动性。
(三)校企合作趋于形式化
国内的专业型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过程中涉及的校企合作项目,如科研实习,企业在校企合作中的的角色主要是为学生的实习提供基地,实习偏向于形式化发展,学生和企业的沟通少,学生虽亲身参与其中,形式上是项目成员,但操作投入不足。
(四)学校培养的人才与行业需求不匹配
由于行业未与学校完全深入培养学生,学生的培养模式单一,科研实习形式化,因此大多数学生毕业后进入企业发现专业技能与企业要求不完全匹配,与目前我国人才培养的目标无法契合,因而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去培训或学习来适应工作要求。
二、我国专业型硕士研究生人才培养的规划和目标
反观我国专业型硕士研究生人才培养的规划和目标,当今各国之间的竞争已经上升为科技的较量,科技的较量归根结底是人才的较量[1]。高等人才培养模式包括本科基础教育、硕士研究生技能培养、博士研究生科研素质培养。其中,硕士研究生培养阶段是承上启下的关键,是评价一个国家高等教育的质量和水平,衡量其科学研究和学术水准的重要指标[2]。造成我国当下专业型硕士研究生培养问题的原因在于,高校对于专业型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目标和方式与我国近年在研究生教育的发展和改革不一致。2009年3月6日,教育部宣布我国研究生教育结构进行重大调整,探索以职业需求为导向、以实践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线的研究生培养模式,并于当年开始招收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国家教育中长期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提出要尤其关注研究生教育的发展与改革问题。自此以来,研究生的教育从过去的研究性为主转变为应用型为主,并且扩大了以应届本科毕业生为主的全日制硕士生的培养。专业型硕士研究生招生范围不同于学术型学位,它是面向特定社会职业的人才需求,为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而设立的学位类型,以掌握研究方法和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目标导向。
在专业型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探索中,协同创新便是其中尤为关键的一个改革举措。胡锦涛在清华大学百年校庆大会指出“高等学校尤其是研究型大学要积极推动协同创新,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和政策项目引导,鼓励高校同科研机构、企业开展深度合作,在关键领域取得实质性成果,努力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做出积极贡献。”首次将协同创新提升到国家的战略层面,也为我国专业型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和高校协同创新的未来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之后,教育部、财政部联合颁发了《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简称“2011计划”),提出以协同创新为关键,推动高校深化机制体制改革,从而为国家培养优秀的人才。
如何顺应时代发展,利用协同创新理论探究专业型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模式,解决高校在专业型硕士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出现的种种问题,提升专业型硕士研究生的科研创新能力和就业竞争力,是我国目前专业型硕士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重要问题[3]。
三、基于协同创新理论的专业型硕士研究生培养
基于对专业型硕士研究生培养现状和问题的探究以及教育部对专业型硕士研究生人才培养的规划和目标,我们发现当今传统的“学术型”人才培养模式对注重项目实践能力的专业型硕士研究生而言,已经无法满足行业与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如何对专业型研究生培养模式进行改革,实现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已经成为当下专业型硕士研究生教育的重点[4]。
积极响应国家号召是培养人才的基础。高校作为我国人才培养建设的主阵地,肩负着保证创新技术支持,培养高层次创新型人才的重要任务,是我国科技强国战略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要以“国家急需、世界一流”为根本出发点,以人才、学科、科研三位一体的创新能力提升为核心任务,以协同创新中心为载体,以创新发展方式转变为主线,构建四类协同创新模式,建立、健全协同创新培养制度,推动高校深化机制体制改革。
在发达国家,高等学校与科研机构在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方面开展合作发挥集成和比较优势,形成了一些行之有效的协作运行机制,促进了学科的融合、知识的创新,提高了人才培养的质量,对我们完善研究生培养模式产生了重要的启发。德国和法国都拥有强大的科研体系,高校与科研机构、工商业界联合培养研究生在法国、德国已成为常见的做法,如德国马普研究院(MaxPlanckSociety,下辖80个研究所)、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CNRS)等,都与高等学校开展合作培养研究生。在日本,理化学研究所作为全国唯一的综合性自然科学、工程科学院所,与国内不少知名高校合作培养研究生,合作建立大学院(研究生院)制度。在美国,在生命科学领域享有声誉的国立卫生研究院、斯克里普斯研究所、冷泉港国家实验室等科研机构与高等学校合作培养研究生,實施科教结合,突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实现优势和功能互补,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在国内,淮阴工学院已有“四位一体”协同培养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实践这些一流的科研机构与高校在研究生教育领域的创新合作形式,构建校内外高水平协同培养基地,建立以项目为牵引的个性化培养方式,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不断提升[5];也有基于“校-政-企”三方协同创新的工科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研究了教学的探索性、创造性和实践性,实现了工科应用型、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要求[6]。国内外高校的研究所创新培养模式推进科研与教育融合,培养了众多优秀人才,其联合培养研究生的有益经验也对我们探索联合培养机制,完善研究生培养模式产生了重要影响。
基于协同创新理论的研究生培养就是学校立足行业就业与社会需求,以人才培养为契机,充分利用学科专业紧贴行业发展的特点,整合行业资源,发挥人才与智力优势,加强高校与行业之间的合作,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联盟,以产学研项目为牵引,合作开展项目研究和人才培养,构建良好的产学研互动机制。高校通过协同创新,可以有目的的、针对性的培养符合企业要求的人才,通过把以课堂知识传授为主的高校培养与以实践能力训练为主的企业培养有机地结合起来[2],能够充分挖掘行业需求。反过来,人才在行业的就业表现情况还能反馈给高校,形成一种良性反馈机制,高校通过反馈来优化培养环节,从而能更好地为行业和社会培养人才,实现共赢。因此,深入探究和实践校企协同的教育培养体系,对于完善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搭建协同创新平台,全面提高科技转化水平,提升高校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1. 对学生而言,以生产实际为导向,通过校企合作,研究生能够充分参与企业的实践活动,有效提高研究生解决实践问题的能力,通过学生与企业管理或技术人员直接沟通学习,能够更直观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从而可以有目的的提升自己的能力,从而使学生进入企业不会出现眼低手高的状况,另一方面也扩展了自己的各方面的能力。
2. 对行业而言,通过校企联合培养,企业深入到学生的培养过程中,会有目的的培养学生动手操作、与企業契合的各种能力等,与高校共享教育资源和教育平台,因材施教,满足了自己的人才需求,对企业的人才培养,对行业的长远发展有着重大的意义。
3. 对高校而言,校企深度合作培养研究生符合高校的教育目的,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并且对于深化高等教育体制改革,优化教育结构,丰富培养模式等方面有着一定的现实意义。与企业共享教育资源,深入研究校企协同的教育培养体系,对于完善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搭建协同创新平台,全面提高科技转化水平,提升高校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4. 对社会而言,校企深度合作能为行业及国家培养跨学科、强能力、高素质地人才,贯彻落实了胡锦涛在清华大学百年校庆大会上的讲话精神,是我国科技强国战略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基于协同创新理论的校企联合培养模式实践也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以西南地区电子信息类985高校某学院为例,该院以航空航天信息为依托,根据企业和行业需求及专业型硕士研究生培养及就业的现状和问题进行分析,不断对基于协同创新理论的校企合作培养模式进行探究和实践。具体实践情况如下:
1.该院在协同创新培养模式的实践中发挥主动作用,一方面改变培养观念,对专业型硕士研究生更偏向于其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对实践类课程严加要求和考核;另一方面主动与企业合作,主动承担国家的技术课题,深入企业发现企业的需求,了解企业生产或技术上的变化和不足。与企业联合实行导师指导小组合作指导,开展包括知识体系架构、学术宏观视野、多维思辨能力、创新研究方法、实践动手能力、学术交流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的多维度、多层次培养指导,提升综合素质,夯实长远发展基础。该院已与相关企业建成多个校企联合实践实训基地,形成优势互补、教育资源共享、校企共同发展的局面。联合实践实训基地情况如表1:
2. 该院学生在与校企共建的联合实践实训基地进行实习时,主动、深入地参与到企业的技术攻关和技术革新中去。既能与企业导师深入交流,又能有意识地补充自己在响应岗位上的不足,一方面拓宽了自己的视野,了解到了当今科技、生产中的现状,另一方面还能与时俱进,拓展思维,提升能力,使自己成长为符合企业需求和社会发展的毕业生。目前学院每年有数十名专业型硕士研究生进入到科研院所和企业当中实习,完成相关科研课题并得到充分锻炼。
3. 相关企业与该院合作共建联合实践实训基地,紧密结合企业自身的实际情况对高校提出技术需求,并设置导师与学生深入交流,采取保障措施鼓励校内导师和学生投入到研发和生产工作中。这种定向需要会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与高校的合作,会逐步扩展企业对人才培养、技术创新和需求方面参与度,从而会加快科研成果向企业产品地转化。
四、结束语
高校作为我国人才培养建设的主阵地[7],肩负着保证创新技术支持,培养高层次创新型人才的重要任务,是我国科技强国战略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基于协同创新理论的研究生培养加强了高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联盟,以产学研项目为牵引,合作开展项目研究和人才培养,构建良好的产学研互动机制。对于培养跨学科、强能力、高素质人才有着强力地推进作用,对高校专业型硕士研究生地培养、对企业人才的吸纳和社会的发展都有不可估量的贡献。
参考文献:
[1]陈兴文,赵丕锡,刘燕.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协同创新培养模式的构建[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3,9:58-59.
[2]邱欣,杨青,胡永举,等.基于“校-政-企”三方协同创新的工科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研究[J].科教导刊,2016(12X):24-25.
[3]胡凯,汪兴东.基于创新过程的企业协同创新研究[J].科技广场,2012(12):30-35.
[4]张颖南.我国工科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7.
[5]赵玉萍,固旭,张有东.“四位一体”协同培养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实践——以淮阴工学院为例[J].淮阴工学院学报,2015,24(6):70-72.
[6]唐建峰,车立新,安家荣,等.专业学位研究生“产学研结合”培养模式的探索[J].中国成人教育,2014(7):27-29.
[7]李贵彬.论就业指导工作贯穿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2(6):55-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