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术型与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学习比较研究

2018-09-10苏美琼刘海斌徐然古巧珍霍学喜

高教学刊 2018年5期
关键词:比较研究

苏美琼 刘海斌 徐然 古巧珍 霍学喜

摘 要:文章以问卷调查数据信息为基础,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和描述性统计分析方法,从生源背景、学习投入、课堂参与、教学规范与方式、课程内容及考核、课程学习支撑环境、学习收获等方面,对学术型研究生与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学习情况差异进行分析。研究发现,期望毕业后直接就业是两种类型研究生的最大选择,课程学习兴趣越高的研究生对课程学习的总体投入就越大,课堂参与度越高,学习收获越大。研究生培养单位要加强研究生综合素养,提升职业能力;创新考核方式;加强课程建设,深化培养机制改革,提高研究生学业收获。

关键词:比较研究;课程学习;学术型研究生;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18)05-0001-04

Abstract: Based on the questionnaire survey data, the paper used independent sample T test and descriptive statistical method to analyze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academic postgraduate and postgraduate of full-time professional degree from the background of students, learning investment, participation of class, specification and ways of teaching, curriculum content and assessment, curriculum learning support environment, learning harvest etc. The result showed that direct employment after graduation was the biggest choice of the two types of students, the more interest students are in the course, the greater the overall investment in the course, the higher the participation, the greater the learning. The department of postgraduate training should strengthen the comprehensive quality of graduate students, enhance their professional competence, innovate assessment methods, strengthen curriculum development, deepen the reform of the training mechanism, and improve the academic harvest of graduate students.

Keywords: comparative study; curriculum learning; academic postgraduate; full-time professional degree postgraduate

一、概述

研究生教育是高等教育的最高层次,重在培养拔尖创新人才,体现国家的人才培养水平、科技创新水平及国际竞争力。围绕满足经济建设及社会转型发展,我国研究生培养规模持续扩大,培养类型趋于多样化,但如何有效保障研究生培养质量,已成为我国学术界和管理部门关注的主要问题。围绕贯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落实三部委《关于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意见》(2013年)要求,2014年教育部颁布了《关于改进和加强研究生课程建设的意见》,突出强调,课程学习是我国学位和研究生教育制度的重要特征,是保障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必备环节,在研究生成长成才中具有全面、综合和基础性作用。重视课程学习,加强课程建设,提高课程质量,是当前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的重要和紧迫任务[1]。

为更好地适应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高层次应用人才的迫切需要,我国从2009年起开展招收以应届本科毕业生为主的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学术型研究生与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在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理念、培养模式、质量标准等方面都有所不同。学术型研究生以培养具有学术创新能力和国际视野的高层次创新型专门人才为目标。课程教学以提高创新能力为重点,注重课程内容的前沿性与系统性,通过高质量课程学习强化研究生的科学方法训练和学术素养培养。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培养掌握某一特定职业领域相关理论知识、具有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够承担专业技术或管理工作、具有良好职业素养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课程教学侧重于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强化实践能力和创业能力的培养,更加强调加强案例教学、模拟训练等教学方法的运用;其课程教学评价更加注重考察研究生运用所学基本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水平[2-4]。

虽然国家对两种类型研究生课程教学有不同要求,但由于部分学校对通过课程教学实现不同培养目标的理解不清,加之受到教师知识能力等方面影响,在实际教学工作中,一些全日制專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模式基本照搬学术型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模式。课程设置上,二者几乎没有什么差别,完全处于同一课程设置体系之中[5]。部分学校学术型研究生和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虽然在课程开设门数上有差别,但课程结构的比例分配都偏重理论知识的学习,上课的内容基本一致,上课的形式主要采用教室授课方式,课程考核大多数靠学生的课程论文进行学分评定,没有因为学术型研究生和全日制专业型研究生类型的不同而有所差别[6]。

为了解我国学术型研究生与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学习情况,发现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本研究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为对象,采用问卷方式对学术型与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学习进行了调查与分析。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调查对象

调查对象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一年级硕士研究生,涉及40个一级学科与9个专业领域。

(二)调查方法

问卷调查按照各学院(系、所)一年级在校生25%的人数比例,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网络匿名填答的形式进行。调查时间为2016年4月。

(三)问卷设计

调查问卷由“基于学生问卷调查的农林高校课程质量评价机制”课题组编制。内容包含七个一级指标,一级指标下设二级调查指标。一级指标分别是:生源背景及毕业倾向、学习投入、课堂参与、教学规范与教学方式、课程内容及考核、课程学习环境支持、学习收获等。

(四)数据分析方法

本研究将参与调查研究生分为两组,1组为学术型研究生,2组为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采用SPSS22.0统计分析软件工具,对两组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三、结果与分析

(一)基本情况

向研究生发放问卷硕士生调查问卷569份,回收问卷548份,有效问卷481份。回收率96.31%,有效率87.77%。有效问卷中学术型研究生304人,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177人。

通过对问卷数据与学生信息库匹配和异常个案筛查进行数据检验,其内部一致性高、折半信度良好,经探索性因素分析,问卷具有較好的结构效度。

(二)生源背景及毕业倾向

接受调查的学术型研究生男生占40.8%,女生占59.2%;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中男生占34.5%,女生占65.5%。

两种类型研究生来源无显著差异,本科就读学校为“985”学校的人数,学术型研究生比例略高于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学术型研究生较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更加认可本科所修专业,独立样本T检验显示,现修读一级学科与本科阶段专业相同的学术型研究生人数比例显著高于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如表1)。

两种类型研究生毕业倾向差异显著。由表2可见,学术型研究生和专业学位研究生毕业倾向的最多选择均为直接就业,其次是继续深造,期望毕业后创业的研究生人数比例最低。

对毕业后从事与本专业相关工作意愿和就业起薪调查显示,学术型研究生和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无显著差异。大多数研究生愿意毕业后从事与本专业相关工作,学术型研究生的就业起薪略高于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

(三)学习投入

学习投入是指学生在教育目标活动中付出的时间和精力。学习投入较高时,个体将会在学业中收获更多;学习投入较低时,个体很难投身于学习角色,从而在学业中收获很少[7]。问卷采用研究生平均每天上课时间,做作业时间,阅读学术书籍和文献时间、参与科研项目时间、参与校外实践基地工作或社会服务的时间、课程学习兴趣、课程学习总体投入等二级指标对研究生学习投入情况进行调查。

两种类型研究生平均每天上课时间,做作业时间,阅读学术书籍和文献时间以及参与科研项目时间、课程学习兴趣、课程学习总体投入等学习投入无显著差异。学术型研究生与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每天学习投入合计时间平均为12.7小时和12.5小时。

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花在参与校外实践基地工作或社会服务的时间显著高于学术型研究生(表3)。两种类型研究生在参与校外实验基地工作或社会服务方面差异显著,符合国家对两种类型研究生分类培养的要求,即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课程设置要以实际应用为向导,突出案例课程和实践研究。另外,目前修读一级学科与本科阶段专业是否相同与研究生参与校外实验基地工作或社会服务呈显著相关(r=0.117,P<0.05),现在修读专业与本科阶段专业不同的研究生会花更多时间参与校外实验基地工作或社会服务。同时,修读一级学科与本科阶段专业不同的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比例高于学术型研究生比例,也是两类研究生在该研究选项差异显著的因素之一。

研究显示,研究生课程学习兴趣与课程学习总体投入显著相关(r=0.582,P<0.05),课程学习兴趣越高的研究生对课程学习的总体投入就越大。

(四)课堂参与

课堂学习是研究生课程学习的重要形式,研究生对课堂教学的参与程度在一定意义上决定了教学成效的大小[8]。问卷采用研究生主动提问或参与讨论、课上使用手机或电脑上网、进行课堂陈述或报告、课外和任课教师讨论课堂或阅读中的问题、认真完成课程作业和课程阅读等二级指标对研究生课堂参与情况进行调查。两种类型的研究生在课堂参与的各项二级指标评价均无显著差异。

研究生总体课堂参与成度比较低,除“从未”和“有时”完成作业的学术型与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比例分别为5.6%和6.2%外,其他课堂参与调查指标中“从未”和“有时”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研究生均在40%左右。对课程感兴趣程度与课堂参与程度各二级调查指标均为显著相关(P<0.01),在各二级指标中,对课堂参与影响最大的是认真完成课程作业和课程阅读(r=0.345)以及课上使用手机或电脑上网(r=-0.250)。

(五)教学规范与教学方式

教师教学行为规范、采用合适的教学方式对激发研究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起到促进作用。问卷采用对所修课程能够清楚的表达课程学习目标、提出明确课程学习要求、有明确的阅读要求、不随意调课或找人代课、不无故缺课、重视收集学生对课程的反馈意见、紧密围绕教学目标、不讲与课程无关的内容、课程能够注重理论与实践结合、注意结合教学内容合理选择教学方式与手段、课堂讲授系统生动易于理解、注重启发学生思考和自主学习等二级指标进行调查,调查显示,两种类型的研究生对所修课程教学规范和教学方式评价无显著差异。

研究生对教学规范和教学方式评价中,超过90%的研究生认为所修课程能够明确表达课程学习目标和课程学习要求,不随意调课或找人代课,不无故缺课,紧密围绕教学目标,不讲与课程无关的内容。超过80%的研究生认为所修的课程能够注重理论与实践结合,注意结合教学内容合理选择教学方式与手段,课堂讲授系统、生动、易于理解,注重启发学生思考和自主学习。超过70%研究生认为课程能够有明确的阅读要求,重视收集学生对课程的反馈意见。

对教学规范与方法与研究生课程学习兴趣的相关性研究显示,教学规范与方法的各项二级调查指标与研究生学习兴趣均为显著相关(P<0.01),其中对学习兴趣影响最大的是课程能够明确提出课程学习要求(r=0.385)和教学方式能够理论与实际相结合(r=0.380)。

(六)课程内容与课程考核

课程内容是课程学习的对象,课程考核是检测研究生对课程内容的掌握、理解和运用情况。问卷采用对所修课程内容的前沿性、课程难度与挑战性、课程内容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程度、课程内容的系统性、课程内容与专业或领域总体相关性、课程间内容重复性、课程与本科同类课程重复性、课程考核能够激励学生更多地投入学习、课程考核重视平时出勤、课程考核重视平时成绩、课程考核不能轻松过关以及任课教师对学生作业、报告、课程论文能够给予认真反馈等二级指标对研究生所修课程内容和课程考核进行调查。

对课程考核不能轻松过关的评价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显著低于学术型研究生;任课教师对学生作业、报告、课程论文能够给予认真反馈的评价显著高于学术型研究生(表4),表明考核中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师更认真地对待过程考核的反馈,但是降低了考核难度和挑战性。关于所修课程内容与课程考核的其他调查二级指标,两种类型的研究生无显著差异。

课程内容和课程考核与研究生课程学习兴趣的相关性研究显示,课程内容与考核的各项二级调查指标与研究生学习兴趣均为水平显著相关(P<0.01),其中对学习兴趣影响最大的是课程内容的系统性(r=0.407)和课程内容与专业或领域总体相关性(r=0.390)。

(七)课程学习环境支持

課程学习环境支持指对课程学习活动所能提供的条件情况,问卷采用导师对研究生选课提出必要建议,就读专业或领域重视研究生培养的课程教学环节,鼓励研究生修读跨专业或跨学科课程,为研究生提供丰富的课程资源,注重收集研究生对课程教学的反馈意见等二级指标进行调查。

调查显示,学术型研究生在导师重视对研究生课程学习和就读学科专业注重聘请知名专家教授为研究生开课并授课方面的评价显著高于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如表5)。关于课程学习环境支持的其他因素,两种类型的研究生评价无显著差异。

环境支持与研究生课程学习兴趣的相关性研究显示,环境支持的各项调查指标与研究生学习兴趣均为极显著相关(P<0.01),其中对学习兴趣影响最大的因素是就读专业或领域重视研究生培养的课程教学环节(r=0.390),和为研究生提供丰富的课程资源(r=0.322)。

从两类研究生在课程考核难度,作业反馈情况、环境支持度的差异可以看出,针对不同类型的研究生培养要求,改变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在培养过程中存在加强全日制专业学位教学应用性和实践性的同时,没有随之改变课程考核方式和评价标准,只是简单地降低了课程难度和考核要求的问题,这样不利于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

(八)学习收获

对研究生学习收获的调查,问卷采用了研究生通过课程学习专业理论知识、专业相关技能操作、专业研究方法、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批判性思维与创新意识、数据分析与解释解决生产实际中存在的问题、口头表达论文写作等能力提高等二级指标进行调查。调查显示,两种类型的研究生对学习收获的各二级指标评价均无显著差异。

研究生课程学习兴趣、课程学习总体投入与学习收获各二级调查指标均为显著相关(P<0.01),研究生的学习兴趣越高,学习投入越大,其学习收获就越大。

四、对策与建议

(一)加强研究生综合素养,提升职业能力

从研究生毕业倾向可以看出,期望毕业后继续深造的学术型研究生为32.9%,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仅为17.5%,而期望毕业后直接就业是两种类型研究生的最大选择,选择直接就业和创业的研究生人数合计比例分别为56.2%和78.5%。因此,在硕士研究生培养中,应该将提高创新能力和提升职业能力并重。在课程教学中,应该进一步加强实践性课程比重,突出案例分析和实践研究,强化培养研究生的实践能力和创业能力,提高专业水平,增强就业竞争力。

(二)创新考核方式,严格课程考核

课程考核是实现教学目标、检测学习成果的一种手段,两类研究生的课程考核必须与教学紧密结合,成为教学的一部分,体现教学并服务于教学。根据课程内容、教学要求、教学方式等的特点确定考核方式,创造多种课程考核方式,完善教学评价标准,注重教学过程和能力的考核,加强对研究生基础知识、创新性思维的考察。提高课程考核的难度,建立分流淘汰机制,通过考核促进研究生课程学习的积极性,提高教学效果,实现培养目标。

(三)加强课程建设,提高学业收获

研究显示研究生课程学习投入和学习收获程度是与研究生学习兴趣显著相关,而学习兴趣又与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显著相关。所以要加强研究生课程建设,降低课程内容的重复率、提升学科前沿内容,改革教学方式,探索不同形式的实践教学与案例教学模式,通过提高课程考核难度、强调过程考核以加强课程挑战性,激发研究生好奇心,提高学习兴趣,努力培养创新、创业能力,是提高研究生学习收获的重要手段。

(四)进一步深化培养机制改革,对不同类型研究生进行分类培养

调查显示,采用在参与校外实验基地工作或社会服务、课程考核不能轻松过关、导师重视对研究生课程学习和就读学科专业注重聘请知名专家教授为研究生授课等指标进行评估,两种类型研究生间存在显著差异,显示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在两种类型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在一些学习关键环节,具有不同的培养重点,但两种类型研究生表示在学业收获上并无显著差异,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在专业相关技能操作和解决生产实际中存在问题能力方面没有表现出显著提高。

研究生培养单位应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和研究生个人发展需求,适当调整两种类型研究生招生比例,改革培养机制,按照培养目标进一步明确课程目标,对两种类型研究生进行分类培养。提高学术型研究生科学创新能力和优良的学术素养,加强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良好的职业素养。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改进和加强研究生课程建设的意见(教研〔2014〕5号)[Z].

[2]教育部.关于做好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若干意见(教研[2009]1号)[Z].

[3]教育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关于深入推进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意见(教研[2013]3号)[Z].

[4]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关于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意见(教研[2013]1号)[Z].

[5]蒋馨岚.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伦理困境及其超越[J].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76-79.

[6]成倩.我国学术型研究生与全日制专业型研究生培养模式对比研究——基于L大学全日制研究生的访谈分析[J].科教文汇,2015(11):33-38.

[7]倪士光,伍新春.学习投入:概念、测量与相关变量[J].心理研究,2011,4(1):81-87.

[8]郝一双.大学生课堂参与行为分析[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7(6):131-134.

猜你喜欢

比较研究
如何在高校更好实行俱乐部教学
论经济责任审计与绩效审计之比较研究
国内外高职院校课程设置比较研究
论中外狼文化写作中的生态意识
“藏匿”与“炫耀”式景观中植物种植的美学比较
唐寅仕女画与喜多川歌麿美人画比较研究
中外数据新闻编辑流程比较研究
各国税制结构与我国的比较研究
资产减值新旧会计准则比较研究
浅析媒介体制比较研究的框架设计和技术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