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Learnsite教学平台下对小组有效课堂评价的策略研究

2018-09-10陆志诚

教育信息化论坛 2018年9期
关键词:组间组内成员

陆志诚

摘要:课堂评价作为一种典型的形成性评价,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一线教师所重视。信息技术课将学生小组作为课堂评价的单位,在网络化Learnsite教学平台下对小组课堂评价策略进行优化,更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最终达到促进学生学习的目标。

关键词:Learnsite教学平台;小组课堂评价;策略研究

小组课堂评价策略主要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预设好的评价标准和评价手段,借助Learnsite教学平台这一大数据网络工具来搜集、统计和展现教学信息,不断检测教学活动的进度,帮助改善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小组学习,确保教学活动最终达到标准的要求。本文从如何构建均衡小组,到评价标准的具体量化,谈谈如何运用Learnsite教学平台下的模块统计和评价机理有效开展课堂小组评价。

一、构建均衡小组,为小组课堂评价的实施夯实基础

(一)营造良好的分组环境

小组课堂评价要顺利有效地开展,首先必须要营造一个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动机、促进学生之间合作与交流的良好环境。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和经验,笔者认为常见的“插秧式”座位排列容易让分组模糊化,不利于组内学生面谈式地讨论交流,大大妨碍了小组内协作学习的开展。笔者认为最佳的分组环境是采用“正六边形”或“梯形”设计,这样能使所有的学生都面向教师,同时又做到自然分组,能够更好地促进生生间及师生间的互动交流,大大促进了小组课堂评价的有效达成。

(二)创建均衡的小组互动团队

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个体,具有不同的性格、爱好、习惯,其能力水平也各有高低,因此能否创建均衡的分组团队,将直接影响小组课堂评价的实施效果。首先,小组最佳的人数应控制在4~5人为宜,这样能让小组内成员最大限度地参与教学活动和课堂评价。其次,组内的男女比例应尽量控制在1:1左右,性别的差异可以让男女生在思维方式和动手能力等多方面进行互补。再次,让学生在Learnsite平台中按上述条件初步创建小组,每个小组为自己设定一个响亮的组名,这样在提升兴趣的同时增强小组凝聚力。最后,随着课程的推进,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效果、能力表现、活跃程度等按照互补性原则进行调整,使每个小组达到“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效果,目的是让小组间的课堂评价具有可比性。

(三)分配合理的组内成员职责

随着学期的初步推进,师生间和生生间能对各种情况进行较为合理的综合评判。此时可在Learnsite平台中发起民主投票。我为各小组成员分配了三种不同的角色:组长(由得分较高的1位学生担任)、助理(由得分中等的2位学生担任)和嘉宾(由得分较低的1~2位学生担任)。其中,组长的职责是组织引领、操作指导、纪律监督等;助理的职责是组织合作交流、课堂评价记录、作品展示推荐等;嘉宾的职责是参加小组讨论、担任简单发言代表、监管小组卫生等。完备合理的组内分工让每个学生都能为小组做贡献,增强了小组的活跃度和参与度,为课堂评价实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量化评价标准,为小组课堂评价的有效开展保障

(一)制定完善的獎惩评价标准

奖惩评价标准的设定能够让课堂评价做到有据可依,做到公平、公正、公开。在教学实践中,奖惩评价标准要围绕教学目标可持续化地良性发展,为教师改进教学、学生促进学习提供必不可少的有效支持。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笔者主要设定了如下5个环节的课堂奖惩评价标准:(1)课堂纪律:违反课堂公约者扣1分;(2)预学达成:小组在规定时间内全部完成任务标准的加2分,部分的加1分,没完成的0分;(3)合作面貌:组长做到分工明确、协调有度,组员做到积极参与、均有收获,分别加1~2分;(4)小组展示:结合小组合作配合程度、整体展示效果,分别加1~2分;(5)作品提交:组长提交加1分,助理提交加1分,嘉宾提交加2分,封顶4分。整个课堂评价实施以组长申请、组间监督为主,教师抽查为辅,杜绝作假。

(二)量化准确的个人及小组积分

Learnsite大数据教学平台为每个学生和小组设定了账户积分制,教师不但可以根据评价标准直接为小组增减奖惩分,也可以通过对小组成员个人的优劣表现加减分,在累积其个人学分的同时捆绑式地自动地为其小组同步增减积分。在课堂教学过程中,Learnsite平台的教师端和学生端都能实时看到动态的小组积分和个人积分排行榜。教师利用量化后的课堂评价既能调控和制约学生个人及其小组纪律,又能激发组内成员的学习欲望和激情,量化其为小组做出的贡献,增强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组间的竞争力。值得一提的是,Learnsite平台可以将各组的课堂评价结果分值以日积分为单位记录,下节课清零重新积分,如此循环。随着学期的推移可以统计和展示出各小组的日积分、周积分、月积分和学期积分的排行榜,让课堂评价形成常态化、阶段化、持久化的量化形态。

三、借助平台模块统计,为小组课堂评价的宏观调控助力

Learnsite教学平台提供的有效课堂评价统计可以让教师实时捕获教学活动的信息,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对教学过程做出相应的调整,从而检测教学目标是否达成,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最终达到促进学生学习的目标。笔者在此介绍Learnsite教学平台模块统计下利用课堂评价进行教学宏观调控、促进学生学习的典型案例。

【案例】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教师在组织学生探讨理论知识时,可以在Learnsite教学平台中发起类似BBS论坛或调查投票之类的模块活动,让各学习小组通过交流讨论、代表留言、组间互赞等方式将探讨结果形成可见的生成资源。这样,既能帮助教师在教学活动过程中随时关注各组探讨的效率和质量,又能有效地开展组内评、组间评、班级评、教师评等多样的课堂评价方式。例如,在教学《计算机病毒》一课时,教师提出讨论问题:“结合实践经验或网上案例,说说哪些现象可以判定计算机中了病毒?”学生本身对计算机病毒这一概念好奇又陌生,教师提出的问题又跟计算机安全息息相关,各个小组很快投入到分工、协作、讨论、总结、留言、互评的学习活动中。教师归纳补充被点赞数最多的1~2个小组结论,优化评价总结,将使学生记忆犹新,大大提高学习效率。

四、运用平台评价机理,让小组课堂评价网络化、多元化、立体化

(一)组内评价

教师可以在Learnsite教学平台学案内添加组内互评表,根据每节课的教学目标来设定各评价标准的权重,再结合课堂属性灵活地加入小组合作状态、成效、质量、创新等评价元素,让组内成员在对同伴评价时有据可评、有话可说,帮助小组成员及整体完成有效的自评和互评。笔者在Learnsite教学平台下设计的组内评价机制为:教师端结合课堂属性决定在哪个教学环节增加自评、互评标准和功能;学生端根据评价标准自查自己的作业,优化提交后完成自评环节;组长端可以查看组内成员的作品提交进度和质量效果,进而协调分工或协作互助来提升小组学习效率,积极组织组内成员开展组内互评,将互评结果量化到合作面板的每位学员的帐号上(A为10分、E为6分、P为2分),最终小组择优推选一个作品参加展评,完成互评环节。

(二)组间评价

组间评价是为了在课堂中形成“组内成员合作,组间成员竞争”的新格局,把个人之间的竞争变成小组之间的竞争,把小组总体成绩作为奖励或认可的依据,使整个评价的重心转向大家合作达标。笔者在Learnsite教学平台下设计的组间评价机制为:各个小组在组内互评的基础上完成优作上传;各组成员均可点击“小组互评”按钮查看“小组佳作”,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投票任务(每人3票,每组只可投1票);师生实时查看各组的票数变化,教师灵活组织学生加入演讲拉票环节,引导组间的成员正确评价。实践表明,此流程中的评价氛围是和谐的,竞争氛围是热烈的,学习成效是优良的,学生的评价素养肯定是提升的。

(三)教师评价

教师对小组的课堂评价可以分为三个方面:第一,对学生个体表现进行评价,多以激励赏识的眼光和心态去发现学生的闪光点,使他们的心灵在激励赏识中得以舒展,带动小组其他成员共同发展;第二,对小组合作状态进行评价,以教学活动组织者和引导者的身份高度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时刻关注学生与他人的合作状态,多用如“你们小组分工明确,各尽其责,动作迅速,值得大家学习!”等评价语,其他小组在刺激下也会越来越优秀;第三,对小组互评成效进行评价,教师可以通过Learnsite平台教师端查看各组的组内、组间的评价结果,发现是否有敷衍了事或评价不公正的现象,及时干预调控来化解组内或组间矛盾,正确引导学生形成对人、对事物客观公正的评价态度。

小组课堂评价作为课堂教学活动的有机组成,对改进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本文研究的Learnsite教学平台下对小组有效的课堂评价的策略虽还有诸多不足,但相比信息技术课传统小组课堂评价的策略是一种转型、创新和提高,相信最终一定会形成一套良性发展的网络化、多元化、立體化的评价体系。

参考文献:

[1]崔允漷.促进学习:学习评价新范式[J].教育科学研究,2010(3):11-15.

[2]沈玉顺.课堂评价[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3]黄继苍.小组合作学习评价的实践与探索[J].江苏教育研究,2010(1).

(责任编辑:韩晓洁)

猜你喜欢

组间组内成员
A case of conjunctival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 with spheroidal degeneration: a clinicopathological study
两只挂钟
慢速训练法助力体弱人群
用心说题 提高效率 培养能力
优化课堂展示操作 促进有效生成
要背沟,不要“虎背熊腰”
我家的新成员
六步教学,合作出数学的精彩
课题组成员
合作学习组内交流讨论时间的遵循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