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案例教学在城市设计课程中的实践与研究

2018-09-10邢学树蒋抒

教育文化论坛 2018年3期
关键词:综合运用城市设计案例教学

邢学树 蒋抒

摘 要: 城市设计作为建筑学本科阶段的最后一个专业核心课程,具有复杂程度高、综合运用强的特点,是本科阶段专业系统学习的“收官型”课程,对专业培养而言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文章站在建筑学科专业综合运用能力培养的视角,针对现有课程教学中的单向“填鸭”方式,以方法培养和课程目标为基础,引入和运用案例教学,提出调整優化教学理念与方法。在教学实践中思考和研究案例教学的方法和手段,形成“多因素影响下的城市设计”为主线索的教学思路,构建三段式教学模型,从建立案例库、案例等级划分、案例设计与组织和案例运用四个方面进行城市设计案例教学建设,从而达到增强学生设计创造性,提高学生专业综合运用能力,表达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的目的。

关键词: 城市设计;案例教学;综合运用;案例体系;教学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615(2018)03-0085-05

DOI:10.15958/j.cnki.jywhlt.2018.03.018

建筑学是一门应用型学科,也是工程技术与人文艺术想结合的交叉性学科,实践性很强。当代各学科相互交叉和不断开放,建筑学专业在知识架构上也发生了变化和拓展。这一趋势必将从多方位、多层次影响到建筑学教育,促进建筑学教育的变革。

城市设计的概念自上世纪80年代由欧美引入我国学术界,经过30多年的发展,我国城市设计研究已经体系化和专门化。东南大学王建国院士认为:“城市设计是与其他城镇环境建设学科密切相关的,关于城市建设活动的一个综合性学科方向和专业。它以阐明城镇建筑环境中日趋复杂的空间组织和优化为目的,运用跨学科的途径,对包括人和社会因素在内的城市形体空间对象所进行的设计研究工作” [1]4。

2006年施行的《城市规划编制办法》中首次明确了“城市设计”作为详细规划中的法定内容。2016年,在注册建筑师继续教育中“城市设计”成为必修课程(东南大学王建国院士的《城市设计》(第三版)专著, “全国注册建筑师继续教育必修教材”)。建筑学专业本科教育应培养学生具备一定的城市设计的知识和素养已经没有争议[1]53。

目前在我国本科建筑学专业教学中,建筑设计系列课程一直是专业体系中的核心课程。由于本科建筑学专业五年级为生产实习和毕业设计,因此四年级下学期是在学校进行集中授课的最后一个长学期,这个阶段所有课程以围绕专业综合运用为主。城市设计作为建筑学核心课程中最后一个大型设计课题安排在此环节,是本科阶段专业系统学习的“收官型”课程,可以为本科阶段的专业学习提供良好的技术性、综合运用性和复杂性学习平台,为专业拓展和下一步的生产实习打好基础。对专业培养而言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引入案例教学的必要性及教学思路

在城市设计课程中,提出用技术手段实现城市局部的空间构想,这里就涉及到一个建筑学的核心问题:如何理解建筑与城市、个体与整体的关系?而同时需要考虑城市总体规划、详细规划、地形竖向、交通道路、功能设置、规范要求、结构选型、构造设计、文化保护、文脉延伸等诸多方面,并与城市规划、景观、历史人文、艺术、生态学等学科进行交叉和拓展,是不折不扣的综合运用型课题。经过近10年的教学实践,教学组发现在高年级城市设计课程的实际教学中,绝大多数学生普遍表现为:尽管教师在理论讲授部分已经对设计课题进行了原理和功能讲解,但面对功能复杂、学科涉及面广和较大规模的城市设计课题时学生仍然无从下手,往往花很多时间在总图布局、功能和构思上,而最后的综合运用技术表达往往不能达到预期要求的深度。这样的话,学生接受的综合技术性训练就大打折扣,对于专业教育而言不能不说是一种缺失。而且学生在交图前后熬更守夜,疲惫不堪,身体素质下滑,同时也影响到其他专业课程的学习。可以说这已经成为高年级本科建筑学专业学生的一种“常态化”生活。

经过分析,发生这些情况的原因主要有二方面。一方面是课堂“模式化”“填鸭式”的单向教学过程,使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较低,看重“结果”,轻视了方法的探寻。另一方面,学生在之前的课程中接受综合运用能力培养是有限的。面对多因素影响下的城市设计时,更需要加强城市规划、景观、历史人文、艺术、生态学等学科的综合运用能力。

荷兰著名建筑学者亚尼山大·佐尼斯亚尼山大·楚尼斯 (Alexander Tzonis),荷兰著名建筑理论家、建筑教育家、批判地域性主义理论创始人,荷兰设计知识体系研究中心负责人。在《重塑建筑教育中》将建筑教育与医学教育进行类比,提出建筑教育应借鉴医学教育的案例教学法。这也是基于案例教学在培养学生解决综合运用能力的突出作用上。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以案例为教学素材,把学生带入特定的事件情景中来,学生通过案例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进而达到学习知识和培养技能的目的[2]。变讲授式的被动教学为启发式的主动教学,激发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任何一个城市设计,都是基于特定的背景条件和环境基地的。设定背景条件和环境基地的目的,在于设计活动本身具有技术与实际结合的特性,否则设计就变成了“空中楼阁”。因而,城市设计课程本身的核心就在于教授“方法”的过程,而不是教授“知识”的问题。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案例教学法即选用本专业具有一定代表性的“典型性”和 “非典型性”案例,组织学生进行分析、讨论问题、提出解决问题方案的一种教学方法。与传统的课堂讲授教学方法相比,其目的、载体、方式、评价、效果等方面都是不一样的。

由此可见,对于建筑学专业的城市设计课程,也是案例教学适应的课程类型。基于这样的目的和认识,教学组提出在城市设计课程教学中引入案例教学法,并据此设置“多因素影响下的城市设计”的案例课程教学思路。

二、基于案例教学的城市设计教学模型

根据课程教学思路与案例教学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建立教学模型,在城市设计教学中逐次展开。课程教学分为3个阶段,各阶段性目标为:第一阶段以课堂讲授结合案例分析为主,使学生能够建立初步的城市设计概念;第二阶段以城市调研结合案例分析研究为主,拓展学生专业视野,加深对城市设计的理解,为下一步城市设计实践做准备;第三阶段以设计实践结合案例研究为主,促进学生自我思考和主动学习的能力,以多角度、多因素方向引导学生对城市空间进行构建和设计思考。

以上3个阶段目标,通过6个教学进程加以实现:1城市设计概念的形成;2城市设计理论基础的建立;3城市空间的认知;4城市空间发展的多因素影响;5城市空间分析方法的运用;6城市设计表达。

结合案例教学要求,在阶段目标与教学进行的总体控制下,将课程分解为6个案例教学环节:1环境调查与认知分析;2案例研究与设计构思;3功能组织与空间应对;4整合设计与技术建构;5场地设计与细部设计;6设计表达与评价反馈。见表2所示。

三、 案例体系设计与建构

通过案例教学的组织架构可知,课程案例是整个教学的核心,案例的运用对应不同教学阶段和教学进程。精心选择、组织案例成为案例教学的关键。教学实践中,课题组以教学主线为指导,以教学模型为框架,对案例体系进行设计与建构,主要包含4个层次的内容:课程案例库建立、课程案例等级划分、课程案例优化组织、课程案例运用。

(一)课程案例库建立

主要涉及案例的选择与分类工作。从案例选择来说,主要特征应具有提纲性与系统性、典型性与启发性、时效性和针对性。从案例分类来说,主要有城市空间体型环境实例、经典设计案例、竞赛设计作品案例、往届或外校学生设计作业案例。

(二)课程案例等级划分

根据教学阶段和教学进程匹配不同层级的案例,划分为高、中、低3个不同层级。高等级案例与教学整体目标相关度高,一般是教学中进行有计划讨论的骨架与线索,具有一定提纲性与系统性,与教学阶段目标有直接关系,在教学过程中会反复出现,从不同角度进行分析和讨论,用以保障落实教学控制点和实现教学阶段性目标。中等级案例与各教学进程相关度高,一般出现在某教学进程中,或针对某一阶段学生出现的设计共性问题被提出并加以分析和讨论,具有一定典型性与启发性,用以加深和理解教学关键知识点和难点。低等级案例与教学环节或小组设计方案相关度高,一般是针对某一教学知识点,或针对小组设计方案的特殊问题,具有一定时效性与针对性,为了与特定方案相类比而提出讨论。

(三)课程案例优化组织

根据课程各阶段目标、进程和环节任务的要求,对案例进行优化组织与合理安排。首先,依据案例等级与教学各阶段的任务安排,选择把握好案例引出的特定时间。这些案例配合教案,使教学安排的每一阶段不是简单地把图纸画得更加细,而是具有一定的侧重点和目标。通过每一阶段的过程控制,在设计方案的逻辑演进下适时提出案例及讨论,使学生对设计方法及步骤具有清楚认识,才能领会阶段性设计成果还有进一步设计深化的可能性与必要性,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自然会被调动起来。其次,教学过程中的某一阶段,高、中、低等级案例需要相互配合和相互印证,选择的案例应成组出现,多个不同等级案例存在内在的逻辑关系而被组织在一起,它们的出现正好是讨论与这个逻辑相关话题的时候,进一步培养学生发现案例内在逻辑关系的学习乐趣,避免简单抄袭案例的形式与处理手法,引导学生去理解和发现案例中设计者的设计方向与构思。

(四)课程案例运用

通过案例教学,培养加强学生在综合性设计课题中进行调研和分析的能力和方法,加强教学互动,进而将案例中的思路和方法有效運用到设计创作中。

1.案例调研及研讨

调研对象主要针对城市空间体型环境的实例。调研前,要求学生分小组通过查阅相关资料了解实例的相关背景与建设资料,在此基础上拟定调研提纲,明确调研目的、调研内容、调研方法等具体内容。学生在实地调研中着重体验城市空间的环境、建筑布局、建筑体量和高度的分布、功能分区、材料、外部空间、人车交通组织、公共开放空间、人群活动、标志标向系统和园林绿化等城市设计基本要素,了解使用者的感受和意见,做好相关记录,完成调研报告。最后通过小组调研汇报的形式进行课堂研讨。案例调研及研讨环节训练学生在实际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进一步归纳总结的工作方法,进而培养学生针对某一主题进行研究的能力,加强理论与实际相联系的意识[3]。

2.案例分析

案例分析对城市设计具有积极作用,并要使其成为设计方法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案例分析,对城市设计的功能、形态、技术等方面进行认知、分析、借鉴、批判,从而达到提高城市设计综合运用能力的教学要求。一方面能够有效地在思维中建构同类型城市空间形象;另一方面能够为后续的深入设计提供解决问题的思路。针对教学不同阶段和进程,案例分析的内容不尽相同,但基本内容可以概括为:城市背景分析、基地区位分析、基地与综合环境分析、技术路线分析、构思与概念分析、空间与功能分析、材料与技术分析、形式与造型分析等。对不同指向目标的案例进行分析与研究需采用不同的分析方法。主要推荐学生采用:空间-形体分析、视觉秩序、场所结构、图底关系、空间注记、心智地图以及数字化分析计辅助设计技术等分析方法。

3.设计创造

案例教学是以客观存在的或已经发生的事实为出发点,其目标在于探讨复杂问题发展的多种可能,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其答案是多元化的,学生对案例的分析允许多样并存,这符合城市设计的特点,也符合城市建设的发展方向。因此,城市设计课程的分析和设计并没有一个最终的标准答案,而在于分析和设计的过程是否具有逻辑性和合理性。在这一过程中,学生通过活生生的、多层次的案例分析和学习,能够充分调动起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学生经过前阶段的案例学习与分析,将案例中的思路和方法运用于城市设计的实际创作中,真正成为自己掌握的知识和方法。

五、案例教学实践

在城市设计课程教学中,我们针对每个教学阶段和进程,结合教学内容选取了大量案例,对案例进行分级编组,课堂教学以师生互动形式为主。采取教师引出案例—学生小组讨论—组员发言—小组点评—教师点评的方式,进行了生动有效的启发式案例教学。如表3所示。

六、结 语

案例教学重视的是结论的思考过程与解决问题的方法,而非设计的结果。由课堂填鸭式的被动教学变为每一名不论能力强弱的学生都能积极参与的互动教学,让每一名学生都体会到专业学习的乐趣,进而促进学生整体的设计创造性,体会到创造的乐趣。同时丰富了学生的工程实践经验,培养了学生的专业综合运用能力、表达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提高了建筑设计专业水平。

课题组认为案例教学要取得良好的效果,必须做好充分的教学准备,掌握大量案例资料,做好案例收集、分级工作,恰当地分组编排,优化组织。课题组从高年级城市设计课程入手,教师经过2年的教学探索,进行了深入研究和教学实践,并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同时,在教学过程中还需要不断修正方向,通过教学形式和方法的研究,结合贵州大学建筑学专业本科教学的实际情况,以点带面,抛砖引玉,推进我校建筑学专业教学体系的发展和完善,在建筑学教学体系中成为特色教学方式和手段,为下一步建筑学专业迎接全国专业指导委员会的专业评估做好基础工作。作为一种现代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也可以作为我校应用型学科专业的一种教学模式进行推广和深入研究,充分体现了新时期我校教育发展的先进理念和自身特色。

参考文献:

[1] 王建国.城市设计[M](第3版).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16.

[2] 王丽洁,等.基于案例教学法的建筑设计教学研究与实践[A].全国高等学校建筑学学科专业指导委员会.2015全国建筑教育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5:56.

[3] 王毅,王辉.转型中的建筑设计教学思考与实践—兼谈清华大学建筑设计基础课教学[J].世界建筑,2013(3).

(责任编辑 赵广示)

猜你喜欢

综合运用城市设计案例教学
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关系探讨
高铁车站站前广场城市设计探讨
城市设计视角下的街道绿化规划设计研究
运用有效教学策略 培养学生数感
论国有企业薪酬与绩效考核综合运用的策略
公共艺术与城市设计的协调与同步
案例教学在机械创新设计课程中的应用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案例教学的几点思考
EXCEL在《投入产出法》案例教学中的应用
《运筹学》教学模式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