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中国旅游供需系统发展综合评价

2018-09-10于洪雁

关键词:综合评价供给侧改革中国

[摘 要] 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根据耦合协调理论,借助功效函数和熵值赋权法,构建旅游需求和供给系统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对2004-2014年中国31个省域旅游供需系统的发展水平进行综合评价,揭示旅游供需系统发展的时空特征。研究表明:2004-2014年中国旅游需求系统在波动中呈明显上升趋势,但旅游需求系统综合评价指数偏低;旅游供给系统呈现稳步上升趋势,旅游供给系统综合评价指数偏低,且存在明显的两极化特征;旅游需求和旅游供给两大系统呈现供给滞后的特征,需求滞后渐显扩大趋势。

[关键词] 旅游供需;综合评价;供给侧改革;中国

[中图分类号]F592.3[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3-6121(2018)03-0015-07

旅游需求和供给是旅游经济系统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二者既相互影响又相互制约。旅游经济正是在维系旅游需求和旅游供给的动态平衡中不断发展完善,并在时空映射上表现出空间属性与特征,寻求二者之间的平衡、协调二者之间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1]我国学者牛亚菲首次提出旅游供需的空间模式与动态关系问题[2];厉新建、戴斌随后给出了旅游供需关系的理论与数学模型[3-4],奠定了旅游供需关系研究的基础。在此基础上,一些学者运用耦合模型等方法对不同区域的旅游供需关系进行应用研究。[5-7]

伴随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提出,旅游业为适应社会改革发展的大趋势,在未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必将获得新的发展契机。当前我国旅游业发展处于矛盾凸显期,旅游产品供给跟不上旅游消费升级的需求,旅游供给结构不能适应需求侧多元化的市场需求,严重制约旅游业的发展。旅游业应抓住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一机遇,优化旅游供需结构、平衡旅游供需矛盾,推进我国旅游业高质、高效、高速发展。在理论与现实双重背景下,基于区域经济增长理论,借助功效函数,利用熵值赋权法对中国旅游供需系统及其关系的综合发展水平进行评价,以揭示区域旅游供需关系发展的实际,促进区域旅游供需的均衡发展。

一、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二)熵值赋权法

熵值法是利用信息熵来计算指标值的变异程度对多指标系统进行综合评价的方法,系统内部某项指标值变异程度越大,则指标提供的信息量就越大,其权重就越大,反之亦然。根據数据的原始信息,对各指标间的关联性和差异性进行分析,确定权重,避免了主观因素带来的偏差。[8]计算步骤为:

1.对评价指标作无量纲化处理。

对旅游需求和供给两系统的30个原始数据量纲不同的指标进行预处理,以消除不同类型、不同单位指标之间的差异。采用极差标准化方法,处理后会出现零值,为避免数据失去意义,进行平移,A为平移幅度,将A取值为0.1。

经过上述公式计算,将得到旅游需求和旅游供给系统不同年份、不同指标的权重数据共计11组,为最大幅度消除所计算数据的偏差,将11组权重数据求出平均值,作为旅游需求和旅游供给系统评价指标的权重值。

(三)数据来源

文中大部分数据来源于《中国旅游统计年鉴》(2005-2015)及副本,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官网(http://data.stats.gov.cn/)、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旅游局官网(http://www.cnta.gov.cn/zwgk/lysj/)、各省市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统计公报(http://www.tjcn.org/tjgb/)。部分间接数据通过直接数据计算加工而得;个别年份缺失数据,利用插值法和趋势外推法进行补充。

二、旅游供需系统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考虑指标的代表性和科学性、可获得性和操作性,利用频度统计法、多指标综合评价法对指标体系进行筛选和定夺,最终确定旅游供需系统综合评价的指标体系,旅游需求系统包括旅游规模、旅游收入、旅游停留时间、旅游者行为四个子系统共10个基础指标。旅游供需系统包括旅游吸引物、旅游交通、旅游服务、旅游环境4个子系统20个基础指标,用来反映一个地区旅游需求和供给的发展情况(表1)。

三、旅游需求和供给系统综合评价

利用公式(3)-(7)分别计算旅游需求、供给系统的指标权重。得到2004-2014年第i项指标的权重w,为消除不同年份指标权重的差异化,求得11年权重平均值,为指标的最终权重值(表1)。基于2004-2014年旅游需求、供给系统各指标加权处理后的数据,利用公式(1)和公式(2),对中国31个省域历年旅游需求、供给系统的综合发展指数u1、u2进行测算。

(一)旅游需求系统总体特征

1.发展趋势

经测算得出u1描述性统计特征如表2所示。2004-2014年旅游需求系统综合评价指数的最大值、最小值、总和、中位数、平均值总体上呈波动式变化,在变化中有所涨落。

结合表2、图1可知,2004-2014年旅游需求系统综合评价指数呈有规律的波动变化。2008年和2011年是旅游需求系统综合评价指数出现变化的重要节点年份,以此为界线将历时变化分为三阶段:第一阶段为2004-2008年,先升后降的波动阶段。受2003年非典持续影响,2004年旅游需求系统综合评价指数持续走低,2005-2006年逐渐反弹,2008年受金融危机、北京奥运会多重事件影响,入境旅游者人次数明显下降,国内旅游者人次数、旅游收入等指标增长缓慢,u1下降至历史最低点0.2800。第二阶段为2009-2011年,缓慢增长阶段。2008年后旅游需求系统综合评价指数迅速上升,2010年达到峰值0.3429。国内旅游收入爆发式增长,增幅达到历史最高水平37.55%,旅游外汇收入、国内旅游者人次、入境旅游者人次增幅分别为22.56%、15.29%、20.15%。第三阶段为2012-2014年,迅速增长阶段。u1由2012年0.3730增长到2014年0.3807,实现旅游需求系统稳定增长。这一阶段国内旅游收入和旅游者人数持续上升,而入境旅游者人次数和旅游外汇收入增速放缓,说明我国对入境旅游者吸引力减弱,入境旅游者来华旅游欲望不强,出现过而不停留、留而不消费的现象。

2004-2014年旅游需求系统综合评价指数最大值由2004年0.8052下降至2007年谷底0.7659,又逐渐增长到2014年0.8637。最小值却表现出相反变化,2004年为0.1806,2014年降至0.1781。极差由2004年0.6246扩大到2014年0.6856。最大值逐渐增大、最小值逐渐减小、极差逐渐扩大,说明我国旅游需求系统存在明显的两极化特征,且两极差距有逐渐拉大趋势,两极存在着尚不可逾越的鸿沟。2004-2014年标准差一直在0.15左右,各省份之间旅游需求系统综合评价指数分布不均匀,具有一定离散性。

2.发展水平

为进一步说明旅游需求系统发展水平,建立旅游需求系统综合评价指数直方图(图2)。图中横坐标为旅游需求系统综合评价指数的分组,将341个数据分为16组,得出16组区间范围;纵坐标为每组内数据出现次数,即为频率。经计算,直方图偏态系数0.2825,偏态系数大于0,为正偏态分布。旅游需求系统综合评价指数u1均值0.357,有65.9%的数据低于平均值,围绕众数0.304周围分布,而众数又低于平均值。因此,中国旅游需求系统综合评价指数偏低,旅游需求系统发展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

(二)旅游供给系统总体特征

1.发展趋势

u2描述性统计特征如表3所示,2004-2014年旅游供给系统综合评价指数最大值、总和、平均值、中位数总体上不断增大,旅游供给系统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

从表3、图3得知,2004-2014年旅游供给系统综合评价指数平均值稳步上升。旅游供给系统发展经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2004-2008年为波动增长期,非典风波后2004、2005年我国旅游业迅速反弹,由于旅游供给投入具有一定周期性,旅游供给前期投入效果在2006年得以显现,u2达到这一阶段最高值0.3883。2007、2008年受金融危机、汶川地震等系列事件影响,u2平均值下降至0.3812。第二阶段:2009-2014年为稳步提高期,u2平均值从2009年开始飞速增长,2013年攀升至顶峰0.4127,2014年为0.4099。结合旅游供给基础数据进一步来说明,2012年旅游景区数量、旅行社数量、星级饭店数量、旅行社从业人员等几项指标大幅度提升,说明中国旅游供给系统大幅度提升改善,发展较为稳定,并且旅游供给系统呈现出较为明显的增长趋势。

图3 中国旅游供给系统综合评价指数演变趋势2004-2014年u2最大值不断提升,2004年为0.8912,2014年为直线攀升至0.9496,说明旅游供给高水平地区供给能力不断提升。2004-2010年u2最小值前期上升,后期下跌,说明旅游供给较为落后的地区供给稳定性弱,供给水平仍然较低,尚未得到较好改善且负向发展。旅游供给出现“马太效应”,即高水平地区旅游供给水平逐渐增强、低水平地区旅游供给水平持续减弱。2004-2014年标准差值逐年增大,各省域旅游供给系统综合评价指数分布不均匀,和旅游需求相比,这一情况更为严重,具有更大的离散性,且愈演愈烈。我国旅游供给系统存在明显的两极化特征,且两极差距有逐渐拉大趋势,两极存在着更大的鸿沟。

2.发展水平

为进一步说明旅游供给系统的发展情况,建立旅游供给综合评价指数的直方图(图4)。图中横坐标为旅游供给综合评价指数的分组,将341个数据分为16组,得出16组数据的区间范围;纵坐标为每组内数据出现的次数,即为频率。经计算直方图的偏态系数为0.3403,偏态系数大于0,为正偏态分布。旅游供给系统综合评价指数u2低于平均数0.3921个数为59.53%,大多u2集中分布于众数0.23周围,而众数又远低于平均值。中国旅游供给系统综合评价指数仍然偏低,旅游供给系统发展水平有待提高。

(三)旅游需求和旅游供给系统滞后性分析

对比2004-2014年旅游需求和旅游供给系统u1、u2,分析中国旅游供需系统发展的滞后性(表4)。当u1u2时,为旅游供给滞后型。整个研究期可以分为两阶段:第一个阶段为2004-2009年,除2005年外,其余年份u1>u2,说明这一期间旅游需求系统优先发展,旅游供给滞后性明显,且旅游供给不足的滞后性逐漸拉大。第二阶段为2010-2014年,此阶段除2012年外,其余年份u1

研究表明:第一,2004-2014年中国旅游需求系统综合发展水平变化较为剧烈,在波动中呈现出明显上升趋势。旅游需求系统发展速度快,稳定性不足,较为敏感,但弹性较大,恢复力也较强。旅游需求系統综合评价指数偏低,有待进一步提升。第二,2004-2014年旅游供给系统呈现稳步上升趋势。旅游供给系统存在明显的两极化特征,两极存在着较大鸿沟。旅游供给系统综合评价指数偏低,旅游供给系统发展水平有待提高。第三,旅游需求和供给两大系统呈现供给滞后的历史特征,需求滞后渐显扩大趋势。

[参考文献]

[1]于洪雁,刘继生.供给侧改革背景下的黑龙江省旅游需求和旅游供给耦合协调发展[J].地理科学,2017(9):1374-1381.

[2]牛亚菲.旅游供给与需求的空间关系研究[J].地理学报,1996(1):80-87.

[3]厉新建.旅游供求理论再认识[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0(1):23-27.

[4]戴斌.旅游供求:两个初步的模型[J].南开经济研究,1997(2):61-65.

[5]高佩佩,吴晋峰,辛亚平,等.中国旅游饭店供需系统的耦合协调度研究[J].旅游论坛,2010(4):423-426.

[6]张春晖,马耀峰,吴晶,等.供需视角下西部入境旅游流与目的地耦合协调度及其时空分异研究[J].经济地理,2013(10):174-181.

[7]马耀峰,刘军胜.基于供需视角的国内外旅游耦合研究审视[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6):76-84.

[8]廖重斌.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定量评判及其分类体系——以珠江三角洲城市群为例[J].热带地理,1999(2):171-177.

[9]詹军.辽宁省入境旅游发展对经济增长促进作用研究[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5):27-31.

[10]李涛.中国区域创新能力评价及差异分析[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4):49-52.

[11]郑春霞.中国东南沿海农村居民休闲动机研究[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6):45-52.

[责任编辑]王立国

猜你喜欢

综合评价供给侧改革中国
10kV配电线路带电作业安全综合评价应用探究
基于熵权TOPSIS法对海口市医疗卫生服务质量的综合评价
主成分分析法在大学英语写作评价中的应用
中国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研究:起源、核心、内涵、路径
肯尼·格雷特,爵士的“中国”调子
人才领域也需“供给侧改革”
郑州市各县(市)创新能力综合评价
韩媒:抓住中国“供给侧改革”新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