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的实践性原则

2018-09-10王宏兴张丽丽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

王宏兴 张丽丽

[摘要]科学实践观实现了世界观的根本变革和思维视角的根本转换,成为理解马克思主义思想变革的关键。因此,发掘科学实践观的丰富内涵,对于顺利推进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事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统筹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是一个实践过程,这种实践性体现在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各个方面。当然,这些实践活动不是相互孤立的,而是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实践,并在运动中体现出系统性、协调性和总体跃迁等特征。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实践

[中图分类号]D616 [文献标志码]A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是‘五位一体”。[1]19统筹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促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协同发展和共同发展,这本身就是一个总体的实践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科学实践观的基本原则、理念和方法,遵循社会主义建设实践发展的客观规律,不断提高总体实践的系统性和协调性,提升实践发展的质量和层次。唯此,才能在推进“五位一体”总布局的实践中取得理想的效果。

一、科学实践观是理解马克思主义思想变革的关键

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对于社会主义国家和无产阶级政党来说,在学习和实践中科学揭示和全面把握马克思主义的精髓和精神实质,对推进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事业科学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科学实践观是马克思主义思想变革的“原点”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全人类解放的科学,实现了科学性和革命性的完美统一。因此,它不仅具有解释世界的功能,还具有指导实践改造世界的功能,实现了解释世界与改造世界的统一。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够如此阐述,具体原因在于:一方面,马克思主义以实践的方式把握人与世界的关系,实现了世界观意义上的根本变革。在马克思主义诞生以前,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长期对立、争执不下。客观地说,唯物主义坚持世界的客观性原则,这在基本立场上无疑是正确的,但是它不能理解感性实践活动的意义,因此,就不能正确地解释人与世界的关系及其变化。相反,唯心主义虽然抓住了人的思维和意识的能动性,但是由于它完全颠倒了思维和存在的真实关系,因此也只能抽象地发展人的能动性,从而把精神变成脱离了物质、脱离了自然的神化了的绝对。在马克思主义看来,凡是把理论引向神秘主义的神秘东西,都能在实践中以及对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如果从实践的视角观之,人与世界的关系并不神秘。世界的优先性是人类实践活动的必要前提,而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一致只能被理解为变革世界的实践,这就实现了对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超越,实现了人与世界关系的正确理解。另一方面,马克思主义不仅把实践作为思考问题的出发点,也把实践作为理论的归宿点和目的。“对实践的唯物主义者即共产主义者来说,全部问题都在于使现存世界革命化,实际地反对并改变现存的事物。”[2]527马克思主义不是天国的玄思,而是人间的真理。它不再纠缠于抽象的东西,而是从现实的实践出发,揭示实践发展的规律,把指导实践、改造世界,从而提升人与世界的关系作为理论思考的根本目的。在马克思主义看来,以往的哲学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造世界。只有把实践既作为理论的出发点,同时又作为理论的归宿点,才能使马克思主义成为指导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思想武器。

(二)科学实践观是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理论中的核心观点

在思想的历史上,马克思创立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理论这“两大发现”,使马克思主义成为完整的科学理论体系,由此成为批判资本主义社会、建设社会主义社会、实现共产主义社会的理论指南。可以说,马克思凭借所创立的马克思主义,当之无愧地成为思想史上的“千年伟人”。如果走进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内部,探寻马克思主义思想、观点和方法的内在联系,就会发现科学实践观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天才萌芽”,进而发现科学实践观与“两大发现”的真实逻辑联系。以科学实践观来观察和分析人类社会,就会发现推进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不是思想动机,而是思想动机背后的物质原因,这样才能揭示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伟大作用,从而产生科学的唯物主义历史观。进而,以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资本主义社会,才会发现和揭示资本家发财致富的秘密。剩余价值理论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对立的经济根源,由此找到了通过无产阶级革命的方式实现从资本主义过渡到社会主义的科学路径,使社会主义由空想變成了科学。总之,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整体架构中,科学实践观是一个核心理论,贯通了历史唯物主义、剩余价值理论和科学社会主义,这几个基本的组成部分之间呈现出一种有机联系,从而使马克思主义成为科学性和实践性完美统一的真理体系。

社会主义社会自从诞生以来就承担着战胜资本主义、走向共产主义的伟大使命,要实现这一使命,无疑要发挥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作用。因此,发掘科学实践观在整个马克思主义思想革命和理论体系建构中的“原创性”意义,对于捍卫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真理性,在实践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二、科学实践观对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的重要指导作用

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科学实践观作为理解马克思主义思想变革的关键,对全面推进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事业发展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当前,改革和建设处于重要的攻坚时期,要在统筹推进总布局的实践中破除利益分化和固化并存的藩篱,革除体制机制中一些不合时宜的东西,在社会主义建设中不断地革故鼎新、破旧立新,更需要以马克思主义科学实践观为指导,不断地闯出发展新路径、开辟发展新境界。

(一)确立实践导向

“五位一体”总布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发展的基本路径,在本质上是一个总体实践过程。因此,要确立总布局发展的正确实践导向,具体来说包括这几个方面:首先,要立足当下实践中的实际情况。不管是革命建设还是改革,毫无疑问地都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对于实践主体来说,实际并不是指世界的所有情况,而是在一定程度上和实践发生系统关联的情况,它既包括客体方面的情况,也包括主体自身的情况。这样,以实践的需要为核心,根据实际与实践关系的重要程度形成了一个层次分明的“实践场”。要谋划实践、发展实践,必须立足当下的“实践场”,否则就难免会做出脱离实际,甚至与实践要求相违背的决策和行为。其次,以推进实践发展为目的。任何实践活动都是有目的和方向的,没有方向的活动不叫实践,只能算作无用功。统筹推进总布局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发展的路径设计,要以实现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协调发展,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为目标。紧紧围绕实践目标,积极地想问题出主意,尽量避免任何偏离目标的决策和行动,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力量,在排除一切困难中促进目标的顺利实现。总之,在推进五位一体总布局的实践中,要立足实际情况,以推进实践发展作为一切工作的根本指针。只有这样,才算确立了正确的实践导向,才使实践活动本身具有一定的价值和意义。

(二)做好实践规划

总布局实践不仅具有高度的复杂性和系统性,而且关涉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全局和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因此,必须运用科学实践观做好总布局实践的设计和谋划,制定科学完善的总体性实践方案。“要真正向前展望、超前思维、提前谋局。”[3]88具体来说,要做到以下方面:首先,全面把握实践要素。任何正确的决策都是建立在把握情况的基础上,当然,这是一项异常艰巨复杂的工作。一方面需要把握总布局实践中的客观情况,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生态等方面的情况,力争把这些情况找全、找准、摸清楚;另一方面,也要了解实践主体方面的情况,包括人民群众在总布局实践中表现出的能力和素质、愿望和期待等,要把这些方面的情况琢磨透彻,使总布局的推进达到知民情、顺民意、接地气的良好效果。其次,确定实践的中介和方法。从普遍的意义上看,要在实践过程中实现主体客体化和客体主体化的双向贯通,中介的作用是必不可少的。同样,方法对于实践的意义不能小觑,有的方法会让人事半功倍,而有的方法则可能让人事倍功半。在总布局实践中一定要选好合适的中介,确定科学的方法。再次,设计好实践的过程和步骤,这样才能保证在推进总布局的过程中成竹在胸、应付裕如。根据实践发展的总体目标,划定不同的实践阶段,设计好每个阶段怎么发起、怎么实施、怎么检查总结,还要保证这些不同实践阶段之间的有效衔接和顺利过渡。总之,只有在感性的实践活动出现以前,就已经做到“腹有良谋”,才能保证总布局实践的发展取得理想效果。

(三)凝聚实践动力

任何实践活动的开展都需要一定的动力支撑,推进总布局实践亦不例外。如果没有形成强大的动力,实践活动势必难以进行,即使勉强完成也难以达到理想的效果。归根结底,总布局实践的强大动力来自人民群众激发出的历史主动性和创造性。当然,要在总布局实践中有效激发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就需要创造建设和改革的实际成果赢得人民的信任,制定符合人民利益和意愿的社会发展蓝图赢得人民群众的支持。这样,才能让全体社会成员焕发出建设社会主义的巨大潜能,形成推进总布局发展的强大“历史合力”。当然,社会主义建设是一项总体性的活动,实践动力一旦形成就表现出一定的综合性,例如,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发展成就大大地增强了人民群众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心和勇气。党的十八大以来,全面从严治党促进了党风政风明显好转,必将激发人民群众投身于建设总布局的伟大实践。总之,在推进五位一体总布局的实践中,要不断地从人民群众中凝聚实践的动力,这是总布局实践取得良好效果的动力条件。

(四)遵循实践法则

在总布局实践中要遵循实践法则、实践逻辑。从普遍的意义上看,任何成功的实践活动都要实现合规律性和合目的性的统一,也就是实现“物的尺度”和“人的尺度”的统一。这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从规律的角度来看,任何实践活动都要遵循客观规律,总布局实践当然也不例外。在统筹推进总布局的过程中,要遵循经济建设规律、政治建设规律、文化建设规律、社会建设规律和生态文明建设规律,此外还要遵循总布局协同发展规律。从更普遍的意义上看,还要遵循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共产党执政规律。另一方面,从目的的角度来看,任何实践都要合乎人类目的,总布局实践亦当如此。通过总布局实践促进社会进步、丰富人的价值、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提升人的自由程度。总之,在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布局的过程中,要遵循合规律性和合目的性统一的实践法则,这是实践取得成功的规律性基础。

(五)坚持实践的检验标准

在现实中,总布局的推进方案是否科学完善,总布局的实施是否达到了预定的发展目的,要以总布局实践的具体效果来检验,而不能以片面性或主观性的东西来检验,也不能以抽象的原则来检验。实践是检验总布局实施效果的唯一标准。如果在总布局实践中创造了经济发展、政治进步、文化繁荣、社会和谐、生态美丽的可喜成绩,则说明统筹推进总布局是成功的、有效的。总之,在推进五位一体总布局的过程中,以马克思主义科学实践观为指导,把握实践之道,遵循实践之法,向着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的崇高目标不断开拓、奋力攀登。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实践性的具体体现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包括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五个方面。从根本上说,这五种建设都是人类以不同的实践方式处理人与世界的关系,从各个角度中体现出实践的特性和特点。

(一)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实践性

实际上,经济建设就是通過实践活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实现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就是要通过解放和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全面提高人类改造自然的实际能力。对人来说,自然界不能满足人的需要,更不能满足不断发展的人的需要。因此,人类必须以自觉的实践活动改造自然,将自然物加工成人工产品,来满足人类生存发展的物质需要。在资本主义条件下,虽然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可以创造出大量的商品,但是它是以榨取剩余价值为直接目的,改造自然的成果依然不能用于造福人民群众。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人民群众通过各种各样、各行各业的生产实践活动,主动地改造自然或自然加工物,创造出丰富的物质产品,用于改善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解决人类面临的物质匮乏问题。需要注意的是,虽然经济建设的根本任务是通过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来满足人的物质需求,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没有社会关系的变动和调整。在经济建设过程中,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经济结构的调整、经济政策的制定和修改都会引起社会关系的变化。总之,经济建设是在一定社会关系的中介下处理人与自然物质变换关系的总体性活动,这也是对人类来说最基本、最有决定意义的实践形式。

(二)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的实践性

总的来看,社会主义政治建设就是在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根本原则下,为了建立人与人之间平等的政治关系而进行的一系列政治实践。每个人都是在社会关系中存在的,通过一定的社会关系,人类才能在协作中共同获取生存发展所需要的各种资源,吸收人类文明的养分,以促进人类历史的进步。在历史上,由于人们在生产资料占有上的不平等,社会出现了压迫和剥削现象。于是,广大劳动者只能在异化的社会关系中维持个人生存,获得片面的、畸形的发展,导致了阶级斗争的出现。在这样的条件下,国家以及整个社会的政治上层建筑就应运而生了。从这个意义上说,国家是阶级统治的工具,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人与人之间的政治关系就是政治统治关系的具体体现。在社会主义社会,国家政权的本质是人民民主专政,也就是对广大人民实行民主,对极少数破坏社会主义的敌对分子实行专政,这就决定了社会主义国家的人民群众在政治关系上是完全平等的,而且这种平等的政治关系受到了上层建筑的保障。因此,在社会主义社会生生不息的发展进程中,必须通过政治实践建立和发展人民群众之间平等的政治关系,要有效摒除“官本位”、腐败现象对社会主义民主的消极影响和破坏。具体来说,通过不断发展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自治制度等政治实践,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使人民群众成为社会主义国家的主人。总之,社会主义政治建设本质上是实践的过程。

(三)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实践性

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需求、提升人的精神素质、发展人的精神本质而进行的一系列实践活动。在这里,虽然文化建设的结果表现为人民群众文化素养的提高和精神生活的丰富,似乎这只是发生在观念领域的事情,但是,要达到这样的结果,必须通过广大人民群众共同参与的外在的、感性的文化实践活动,只有这些文化实践活动的现实发生,才能提升人的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促进人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因此,在现实的文化实践中,要广泛开展科学普及活动以提高人民群众的科学素养;通过各种卓有成效的形式宣传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其融入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和行为中;发展哲学社会科学、文学艺术、新闻出版、广播影视等文化事业,繁荣文化产业,增强中华民族文化软实力,努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国。随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在经济全球化中的参与程度不断加深,要积极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走出国门,在世界文化交流的大舞台上发出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让中华文化为世界文明进步做出更大的贡献。

(四)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实践性

社会主义社会建设就是通过主动地调整和协调社会关系的实践,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提高社会发展的和谐度。一方面,社会主义制度为实现社会和谐奠定了基本的制度基础;另一方面,由于实践中主观和客观方面的各种复杂因素的影响,和谐社会不是自然实现的,也不是一劳永逸的,而是在社会建设的实践中动态地实现的。从不和谐到和谐,再从和谐到更加和谐,是一个不断发展的实践过程。当然,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中新情况、新问题不断出现,随时有可能出现影响和破坏社会和谐的因素,这就要通过开展有效的社会治理,理顺社会关系,在实践中消除不良因素,促进社会和谐的再度生成。在现实中,要调整社会收入分配关系,大力实施民生工程,健全社会保障,发展社会福利事业,这些都是社会建设方面的具体实践形式。只有全面推进社会建设方面的实践活动,才能让人民群众在社会关系中感受到真正的尊严和平等,让“社会共同体”真正成为促进个人全面发展的良好平台。

(五)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性

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就是遵循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规律,通过实践的方式主动地调控人与自然物质变换的方式、规模、力度和节奏,从而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协同进化。从本质上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是以处理和优化人与自然的关系为主要目的的实践活动。当然,人与自然的关系不是孤立的个体与自然的关系,而是社会化的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过程中,美丽中国不是自动实现的,而是在卓有成效的生态文明建设实践中才能实现。在现实的生产和生活中,要尽量减少对自然资源的浪费,千方百计地节约自然资源,在实践中减少人对自然的索取和破坏,这样既有利于自然生態系统本身的和谐稳定,也有利于促进人类的永续发展。为此,要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在实践中尽量控制和减少对自然的污染,不仅要主动避免因人类活动造成的人与自然之间的生态断裂,而且要主动地修复人与自然的关系,使人与自然的关系更加优化。除此以外,还要广泛开展各种各样的环保教育、环保立法、环保检测与监督、环境污染治理等活动,这都是生态文明实践的必要内容。建设美丽中国,实现绿色发展的美好构想只能在有效的实践中才能实现。

总之,五大建设即五种实践,共同构成了五位一体总布局实践,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实践的总体性

在总布局中,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这五个领域的实践活动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制约,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实践。这种实践的总体性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总布局实践的系统性

“现在的社会不是坚实的结晶体,而是一个能够变化并且经常处于变化过程中的有机体。”[4]10作为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一个具体形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当然也不例外。在社会中,各种要素不是杂乱无章地结合在一起,而是表现为一种系统的集合,体现出系统的特征。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的情况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存在着一种非线性特征的作用和联系。在某种程度上说,总布局就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各个领域、各个向度之间固有联系的自觉利用。在总布局实践中,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构成了一个有机的实践系统。当然,这种系统与一般的自然系统不同,它是在人类的实践活动中生成的,体现了人类的实践目的。

(二)总布局实践的协调性

由于总布局中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之间呈现着一定的“正相关”性质,因此,这五种建设之间常常会出现“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状况,表现出协同发展、共同进步的特征。例如,经济的科学发展会从根本上有利于政治的进步、文化的繁荣、社会的和谐和生态的改善。在统筹推进总布局的过程中,要善于利用五种建设发展的协调性,促进形成这五种建设之间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良好态势。

(三)总布局实践发展中的总体跃迁

在推进总布局实践的过程中,如果善于利用总布局发展的协调性,并不断提高总布局发展的协同性,就会使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保持在量变和质变方面的基本同步。在实践中往往会出现这种情况,在社会发展的总体量变过程中,这五种建设也在发生着程度接近或相似的量变。而一旦量变积累到一定程度,又基本上会在大致接近的阶段或时机发生质的飞跃,因此,就表现出“总体跃迁”的特征。

总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总体性表明,社会主义是追求个人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社会。只有在社会的全面发展中,才能不断提高人的全面发展程度,从而促进历史的不断进步。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2]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3]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4]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5]亢犁,陈金艳,程丽娟.浅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现实基础和理论依据[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1):28-32.

[6]陈加飞.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主体的基本特征[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4):1-6.

[7]王红光,李冬凤.新时代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意义与实践理路[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4):28-34.

On the Practical Principle of Promoting the General Layout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WANG Hong-xing,ZHANG Li-li

(Marx School, Anhui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Huainan, Anhui, 232001, China)

Abstract:The view of scientific practice has realized the fundamental change of world view and thinking perspective, which has become the key to understand the reform of Marxist thought. Therefore, i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smoothly promote socialist construction and reform by exploring the rich connotation of scientific practice view. It is a practical process to promote the overall layout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as a whole, which is embodied in all aspects of economic construction, political construction, cultural construction, social construction and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Of course, these practices are not isolated from each other, but constitute the overall practice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and reflect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ystematization, coordination and overall transition.

Keywords: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general layout; practice

猜你喜欢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
当代青年的“小目标”,该如何实现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中国梦关系探究
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工作发展方向
论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的途径
社会主体研究方法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系中的运用
语文教学要在不断的反思中成长
后进生转化和提升的实践与思考
初中政治教学中强化新八德教育探讨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生物专业师范生教学实习的问题与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