刍议“互联网+”视域下养老模式创新
2018-09-10夏玲
夏玲
摘 要:随着我国老龄化社会问题日益严峻,传统养老模式难以满足需求,进行养老模式创新的探索迫在眉睫。以“互联网+”的蓬勃发展为契机,本文通过分析“互联网+”养老模式的发展背景和耦合关系,在传统养老模式的基础上,将“互联网+”与养老模式相融合,提出养老模式创新的三种模式,以“智慧养老”“智能养老”的思路为当下“养老难”等问题的解决提供借鉴。
关键词:“互联网+” 养老模式 智慧养老
中图分类号:F7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298(2018)02(b)-158-02
当下,我国已是一个不可逆转的老龄社会,老龄化人口呈现基数大、增速快、高龄化、区域差异、城乡倒置等特点。相较于发达国家的“先富后寿”,我国则是“未富先老”,且在当前的经济环境下,尚未积淀足够的物质条件来应对快速增长的老龄化趋势。
目前,我国养老存在居家养老、社区养老和机构养老三种模式。而这三种传统的养老模式,被学术界普遍认为均已无法适应中国养老发展的需要。恰逢互联网东风兴起,将互联网与养老产业相结合,乘“互联网+”东风,改革我国传统养老模式,促进养老产业发展和养老模式创新,对于我国老龄化社会问题的解决,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1 “互联网+”养老模式的发展背景
1.1 人口老龄化日益加剧
根据联合国在对于老龄化的划分标准,当某国或地区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数量占总人口比例超过7%时,则代表其进入老龄化社会。据联合国预测,1995年~2020年间,世界范围内老龄人口比重6.6%升至9.3%,同期我国由6.1%上升至11.5%;1990年~2020年间,世界范围内老龄人口年平均增速为2.5%,同期我国老龄人口增速为3.3%;在增速和比重两个维度上,我国的老龄化问题日益突出[1]。
从20世纪70年代后期起至2016年间,为了防止人口增长过快,我国执行了40余年的“只生一孩”的计划生育政策。在这种社会背景下,形成了具有特色的“四二一”家庭人口构成,即夫妇二人、一个子女、四位老人。最早响应政策的公民已近暮年,面临着“四二一”的家庭人口结构所带来的养老负担。加之家庭单元逐渐小型化,使得家庭养老模式遭遇重重阻碍。而同时由于物质条件、技术、故土难离等传统观念的制约,社区养老、机构养老的发展相对滞后。因此,一方面是老龄化问题加剧、养老服务需求猛增;另一方面养老供给相对滞后[2],从而加剧了我国人口老龄化带来的社会问题。
1.2 传统养老模式的弊端日益突出
我国现有三大养老模式,分别为:居家养老、社区养老和机构养老。
关于居家养老。目前居家养老模式是我国养老的主要模式,由于故土难离,居家养老相对更符合老人的情感需求。而随着家庭核心化和小型化的发展,子女养老负担加剧、代际矛盾凸显、赡养老人力不从心等问题日益凸显,且在医疗保健、紧急救助等方面,居家养老模式存在显著不足。
关于社区养老。社区养老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居家养老的经济负担和家庭矛盾,同时老人的生活圈、社交圈未发生较大变化,属于中和的养老模式。但是目前社区养老服务项目单一,养老服务体系的发展相对滞后[3]。
关于机构养老。机构养老采取集中供养、集体照料的方式对老年人提供养老服务,对于缓解子女的养老负担以及代际矛盾等方面具有相对优势。但目前,由于传统养老观念的制约、养老设施不完备、养老服务人员素质亟待提升,实现机构养老的普及还有较大差距。
2 “互联网+”养老模式的耦合关系
基于以上分析,一方面,我国面临着无法回避、不可逆转的老龄化社会问题。伴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传统养老模式已无法满足老龄化社会的需要,养老问题逐渐成为各界所关注的焦点。另一方面,“互联网+”作为互联网时代的新兴产物发展势头强劲,在诸多领域表现出了所向披靡的发展势头,特别是在传统产业领域,“互联网+”的引入、参与甚至主导为促成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2016年2月,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32次集体学习时强调,面对我国养老产业的机遇和挑战,要培育老龄产业新的增长点,做好顶层设计,转变思路,应对银发经济浪潮。通俗来讲,“互联网+”是将互联网的先进技术运用于传统行业,作为互联网大环境下的典型产物,它并非“1+1=2”的简单相加,而是要形成新的产业形态,达到技术的引进、吸收与再创新,形成聚合效应,实现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即“1+1>2”。
通过互联网产物的先进技术和智能穿戴等产品作为媒介和载体,将“互联网+”与养老产业的结合,可以实时了解老人的生理、安全、情绪等状态,及时解决老年人的养老服务诉求,提升养老服务的效率和质量[4]。此外,值得一提的是,科技的根源还在于以人为本,未来养老模式的创新还需要以科技为媒介,注重老年人的情感体验和情感满足。
3 “互联网+”养老模式的创新
2017年3月,国务院印发的《“十三五”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体系建设规划》中,着重指出实施“互联网+”养老工程,为我国养老模式的创新提供了新思路。
3.1 “互联网+居家养老”模式
家庭对老年人来说,所有的安全感,毕生的過往和经历都在此得以形成和留念。加之我国传统文化中对“孝文化”的倚重,居家养老成为我国养老模式的主力。在“互联网+”的助力下,将大数据、物联网、互联网与养老相结合,智能家居、智能穿戴设备等智能产品通过信息的采集、处理、传输与反馈等过程集于一体,及时便捷地解决老年人的日常安全、医疗、出行等需求,降低居家养老的风险。同时通过智能化终端设备,例如将智能穿戴设备与子女手机端的APP绑定,实时了解老人的安全、生理、情绪等状态。既能保留老人的原有生活环境,又提升了居家养老的安全性、专业性和效率性。
3.2 “互联网+社区养老”模式
采用云计算、大数据、RFID射频识别系统、传感网络、医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全息投影等先进技术,以社区为覆盖范围,连接周边的功能中心,如医院、超市、娱乐中心等,涵盖老年人的安全监护、健康监护、外出监护以及便捷的关怀服务等一系列功能,确保实时准确地监测和管理老年人的起居和健康状况,在出现特殊情况时能最快的响应,从而为老年人的生命安全与健康舒适的生活提供保障。此外,在互联网技术以及其衍生产品、智能穿戴等终端设备作为载体,还可通过构建“虚拟养老院”等养老模式新形态,实现无边界、全方位的养老模式创新。
3.3 “互联网+机构养老”模式
在“互联网+”背景下,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契机,通过互联网技术的支撑,提升养老供给的服务质量。在我国传统的机构养老模式中,最大的顾虑和阻碍是老人以及子女的抗拒心理和舆论压力。因此,机构养老模式创新中还需要更为关注老年人的心理诉求和精神慰藉。通过智能产品对于老年人各项信息数据的采集和分析,例如通过老人的面目表情、语速与语调、动作的力度和幅度可以分别反映老人的情绪、态度、生理和心理状态,将这些信息数据化处理和分析,并与情感计算和反馈相结合,赋予看似无意识的智能产品“察言观色”的能力,满足老年人日渐丰富的情感诉求,使传统机构养老模式向“智能养老”“智慧养老”方向转变。
4 结语
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思路下,面对我国老龄化的日益加剧,养老服务的诉求日益多样化,提升养老服务供给质量,创新养老模式是重要的解决途径。时逢“互联网+”方兴未艾,在养老领域中引入并融合“互联网+”,并将其与传统养老模式相结合,以期为解决我国养老产业的诸多现实问题提供借鉴。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还需要政府、企业、社会力量与亿万家庭协同发力,使老年人真正实现“老有所依”“老有所乐”“老有所为”,共同为养老事业的蓬勃发展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 张雷,韩永乐.当前我国智慧养老的主要模式、存在问题与对策[J].社会保障研究,2017(2).
[2] 孔伟艳.“互联网+”养老服务供给侧问题与对策建议[J].中国经贸导刊,2017(30).
[3] 郭江,儲伶丽.互联网与老龄服务业的融合研究[J].中国商论, 2016(26).
[4] 潘峰,宋峰.互联网+社区养老:智能养老新思维[J].学习与实践,20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