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历史时间意识培养的主题教学探索

2018-09-07张弘

中学教学参考·语英版 2018年4期
关键词:中央集权主题教学历史

张弘

[摘 要]在中国古代中央集权演变历程的主题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基于历史时间意识的培养开展教学,以引导学生立足时序角度、时间流变、时间评判尺度等方面理解历史。

[关键词]历史;时间意识;主题教学;中央集权

[中图分类号] G633.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8)100078002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在学习历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具有历史学科特征的思维品质和关键能力,是历史知识、能力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综合表现。时空观是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之一,历史教师在教学过程,应强化学生的历史时间意识。历史时间包含形式上的连续,同时历史时间本身具有丰富的历史意义。

教学目标是教学设计的出发点,一切教学环节、教学策略、教学事件皆围绕教学目标而设。挖掘主题立意是深化教学内容的主要方式。捕捉历史灵魂,根据立意确立新的教学主题,围绕教学主题展开鲜明而合理的教学,将散落在其他章节中分散无序的知识和历史资料以清晰的线索重新整理、拓展,可以帮助学生完成更为积极的思维发散和聚合过程,从而提升学生的历史学科能力,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如何将历史学科核心素养落实到课堂教学中,是每一位中学历史教师都必须完成的紧迫任务。笔者以培养学生的历史时间意识为基础,尝试以中国古代中央集权演变历程为例进行主题教学探索。

一、立足于历史时序角度

掌握时间的表达方式,是学习历史的基本要求。

时间表达的基本方式:时、刻、日、月、纪年(朝代纪年法、帝王纪年法、年号纪年法、谥号纪年法、干支纪年法等)、年代、朝代、世纪、公元前后。

分期方式:史前、古代、近代、现代、朝代、世纪;先秦时期、秦汉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隋唐时期、宋元时期、明清时期、民国时期等;资本主义萌芽时期、地理大发现时期、文艺复兴时期、一战时期、二战时期、冷战时期等。

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演变历程如下:

1.夏商西周——中央集权制度萌芽;

2.春秋战国至秦朝——中央集权制度形成时期;

3.汉唐末五代——中央集权制度反复时期;

4.宋至明清——中央集权制度强化。

通过朝代的先后顺序(时序)梳理中央集权演变历程,可以向学生渗透时间意识、时间顺序。

二、立足于历史时间流变,揭示历史演变轨迹,呈现历史阶段特征

任何历史事物都是在特定的、具体的历史时间和地理条件下发生的。只有将史事置于历史进程的时空框架当中,才能显示出他们的存在意义。在特定的时空框架中对事物进行观察和分析,能折射出历史演变的轨迹,引导学生探讨阶段特征。司马迁所谓“穷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时空整体,昭然可见。

例如,夏商西周:中央集权制度萌芽。历史传承中,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构建有其历史渊源。早在西周就有“王在中央,四方来效”的观念,周王以天的元子自居,大一统观念滋生,分封制的实施形成众星拱月的局面,宗法制的实施实现了天下归宗,礼乐制度从精神文化层面强化周天子的权威,使人们形成了“天下一家”的文化心理认同,此时的中央集权仅是一种观念和文化心理,而非制度,但成为中央集权制度形成的历史渊源。

春秋战国至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时期。郡县制取代分封制,中央集权取代地方分权;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任命制取代世卿世禄。春秋战国时期,宗族贵族的世袭权力和地方的独立性成为中央集权的最大障碍。各诸侯国招贤纳士,以军功爵和委任的方式造就了官僚群体取代没落贵族,世卿世禄制度瓦解,取而代之的是官僚任免、任期制,到秦统一之后全面推行郡县制,中央集权制度确立。

汉唐末五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反复时期。汉初郡国并行制推行,王国问题突出,后魏晋唐末五代地方分离,中央集权制度反复。

宋至明清:中央集权制度强化。宋代中央集权过度强化;元朝行省制度推行,地方行政体系成熟,省制模式沿袭至今。

通过朝代的先后顺序(时序)梳理中央集权演变历程,阶段特征显现,展示历史时间内涵。

三、立足于历史时间的评判尺度

关于时间解读,马克·布洛赫曾说过:“脱离特定时间,就难以理解任何历史现象。”俗话讲“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伴随时间流逝,人们的看法会发生变化。这说明时间对历史的评判解释,具有重要的影响。

当下,人们对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有以下评价: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巩固,符合各族人民的共同利益,有利于中华文明的传承与延续,能增强人民的国家版图认同、民族认同、国家认同,为人类政治文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等。政治制度是现实的,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提到:“任何一个制度之创立,必然有其外在的需要,必然有其内在的用意。”秦汉、唐宋、明清各历史时间段的中央集权制度,都是出自特定背景下的自身统治的需要。如果再用未来的时间尺度来衡量,如何评判中央集权制度又成了一个问题。关于时间的评判尺度,我们用动态发展的眼光去审视,有助于我们把解释过去、感觉当下与期待未来联系起来。历史哲学家W.H.沃尔什所说:“历史照亮的不是过去,而是现在。”探索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最佳平衡点,汲取历史智慧,能为我们当下的政治制度构建和地方体制改革提供借鉴。

历史学科的知识是建构在历史时间基础上的,在历史课堂教学中,重视时间意识的培养,按照时序性确立教学主题,能为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目标奠定良好基础。

布鲁纳认为:“教学说到底是一种帮助或促进人的成长的努力。”历史学科的时空观要求具有洞察历史趋势的能力,能在特定时空背景下认识历史,把握历史演变轨迹,顺应历史发展潮流。历史教师应以开放包容的姿態,不断对历史教学进行创新探索,为落实新课程标准关于历史学科素养的培育目标而不懈努力。

[ 参 考 资 料 ]

[1]马克·布洛赫.为历史学辩护[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2]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M].北京:三联书店,2001.

[3]周建漳.历史及其理解和解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责任编辑 柳 紫)

猜你喜欢

中央集权主题教学历史
小学语文主题教学实践研究
J校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实证研究
新历史
小学语文主题教学实践探讨
汉代儒学独尊地位探析
资金“中央集权”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
历史上的4月
制度的奠基,文明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