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层次周目标教学法在心脏外科护理规范化培训中的应用
2018-09-07蔡晓兰
蔡晓兰
作者单位: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心脏外科,福建 福州 350001
护士规范化培训是临床护理人员成长的必经阶段,是护理人才梯队培养的重要环节,对提高临床护理水平,保证护理质量具有重要意义[1-2]。心脏外科是个专科性强、护理任务重、护理内容相对比较复杂的科室。如何让刚毕业的护生较好地掌握专业技能,提高整体素质和综合能力,关键是教学方法的完善。我院心脏外科对2014—2017年新入职的32名护理人员采用分层次周目标教学法进行临床护理规范化培训,取得了满意效果,现总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取2014年1月—2017年12月我科新入职的护理人员32名为观察组,均为女性,年龄18~25岁,平均(20.4±2.1)岁,学历:本科13名,大专19名;选取2010年1月—2013年12月我科新入职的护理人员30名为对照组,均为女性,年龄18~25岁,平均(20.6±1.9)岁,学历:本科12名,大专18名。两组护理人员年龄、学历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对照组护理人员采用传统带教方法,观察组采用分层次周目标教学法,具体如下:(1)制定目标:针对不同层次的护理人员制定不同的培养方案和教学目标。根据护理规范化培训大纲,结合病房实际情况,制定出每周的教学目标。第1个月:第1周:熟悉心血管系统的解剖及相关实验室检查;第2周:熟悉循环系统疾病的护理常规;第3周:熟练心外科常见静脉用药药理作用;第4周:熟悉心外科常见英文缩写,深静脉置管的护理要点。本月需掌握微量泵的使用技术。第2个月:第1周:掌握微量泵使用的注意事项;第2周:心外术后健康宣教及婴幼儿防误吸指导;第3周:掌握冠心病、主动脉夹层、扩张型心肌病的定义、临床表现、病因、护理要点;第4周:掌握先心病、瓣膜病的定义、临床表现、病因、护理要点。本月需掌握引流袋的更换。第3个月:第1周:高低钾的临床表现及处理,心衰的临床表现及处理;第2周:抗凝药华法林的相关知识;第3周:CVP的正常值意义及测量,冠脉造影CAG的护理;第4周:心包腔胸腔穿刺目的及注意事项,心肌桥的相关知识。本月需掌握心电监护仪的使用。第4个月:第1周:掌握心律失常的基础知识、心电图基础知识、能说出心电图各波形、名称正常值;第2周:血气分析的采集、结果的判断及处理;第3周:抢救时的医护配合,吸引器的使用,临时起搏器的护理;第4周:气管插管的准备及配合,简易呼吸气囊的应用,除颤仪的使用。本月需掌握深静脉置管的护理。(2)护理人员入科后,根据学历层次及护理人员的特点分配带教老师,采取一对一带教,按照周目标的要求,在具体班次的跟班学习中融入周目标的内容,注意根据不同学习阶段调整教学方法和侧重点[3]。同时每周组织1次心脏外科常见病、多发病的小讲课,每月组织1次参加培训的护理人员主讲的临床护理教学查房。
1.3 评价方法
全部教学课程完成后,由心脏外科护理学教学组对护理人员进行考核,包括心脏外科护理学理论知识、心脏外科护理实践操作能力,满分均为100分。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观察组护理人员的理论考试得分、操作考试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 讨论
护理规范化培训是护理人员职业生涯的重要基础。通过理论学习、临床实践等方式,培养护理人员临床思维模式、提高护理理论知识及护理实践操作能力,为患者提供更好的护理服务[4-6]。护理规范化培训不仅推动护理人员培训方案、培训内容、培训方式的改革,同时亦可规范临床实践。
表1 两组护理人员考核能分比较 ( x- ±s,分)
分层次周目标教学法为一种可操作、具体、明确的教学方法。与以往传统的随意带教、“机会带教”等方式不同,其根据护理人员的受教育层次、个性特点,分配带教老师,制定具体的每周目标,将培训计划具体到每周,采取一对一带教,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并根据不同学习阶段调整教学方法和侧重点,使护理人员在培训过程中能更好地接受和掌握知识[7]。分层次周目标教学使参加培训的护理人员学习目标更明确,充分发挥了其主观能动性,激发其学习积极性,更快更好地掌握专科护理知识和专科基本操作[8]。
本文结果显示,观察组护理人员的理论知识考试得分、实践操作考试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在心脏外科临床护理规范化培训中应用分层次周目标教学法可提高临床护理教学质量。随着护理规范化培训的全面开展,实现目标带教将会面临更多新问题,需不断提升临床带教老师教学水平,不断完善这一带教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