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生长处的真合作
——《真分数和假分数》的教学实践与思考
2018-09-07江苏南京市孝陵卫中心小学
江苏南京市孝陵卫中心小学 张 蜜
缘 起
前段时间,笔者参加了南京市三城区连片教研活动,在同课异构中,所执教的《真分数和假分数》设计新颖、生成精彩。然而,在一开始试上的过程中,却不尽如人意。
看似简单的一节概念课,怎么能在40分钟的时间内上出新意?以学为中心的教学究竟要经历怎样的过程?哪种方式更能达到教学目标、体现数学思想呢?为此,笔者和所在的团队经历了试上、研磨和改进的过程。
试上中的困惑
笔者按照教材教学了例5和例6,先让学生分别用一个圆表示了四分之一、四分之三、四分之四,并理解了每个分数的意义;然后让学生用涂色的方式表示5个四分之一,初步理解四分之五;接着同样用涂色的方式表示,并在小组里交流例6;最后请学生按照分子和分母的大小关系分类,并揭示概念。
笔者试上时按部就班,规定了从分子和分母的大小比较去分类,所以学生没有太多的思考,更不会将图形和分数结合观察,这个现象导致学生被动接受。教师在处理时也过于急躁,分类出来后直接揭示概念。这样看似学生都会,其实思维已经僵滞。
接着,在练一练第一题“用分数表示涂色部分”中,此题(图1)学生的错误率极高,55%的学生都写成了八分之七。老师也做了预设,出示了下面那样的集合圈(图2),让学生对比区别,但学生并不关注“大括号”与“集合圈”的区别,然后老师告知学生“把许多物体看成单位1时,一般不会再把每一个去平均分”。这种解释的方式学生并不能够领会。
图1
图2
研磨中的反思
课堂要想有新的突破,必须以学生的学为中心,深刻吃透教材,重新建构学习体系。
一、坚持自主合作的学习形式,培养深思的意识
因为考虑学生已学习了分数的基本知识,所以本节课在教学思路上突出学生学的过程,力求学生通过合作探索,对比、发现真分数和假分数的特点,并在思考的过程中比较准确地概括出真分数、假分数的意义。突出学生的合作意识,培养学生的数感,突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二、确立操作实践的学习主题,营造合作交流的氛围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操作是儿童智力活动的源泉,希望这节课能以实践操作为切入点,利用信息技术,从直观的图形入手,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对学生思维能力发展起着极大的推动作用,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来观察、分类、交流等理解新知,在数形结合的基础上学生能具体地感受真分数、假分数。
三、利用合作中的动态生成,培养思维能力
练习中的那题到底是八分之七还是四分之七,试上时老师用扩线和集合圈来对比的效果并不理想。其实,纯粹老师解释学生未必能听懂,数学上很多东西都是这样,不是老师不会,也不是老师解释不清楚,而是用什么方式解释学生最容易接受,对学生冲击力最大。
带着这样的三点思索,便有了以下课堂内容的呈现。
改进中的呈现片段一:任务驱动下的真合作
师:(出示□/4)你觉得它有可能是四分之几?
生:四分之一、四分之二、四分之三、四分之四、四分之五……
师:(出示一张圆片)把一个圆片看作单位1,能用它表示出分母是4的分数吗?四人小组,每人表示的分数要与他人不一样。涂完之后,在小组里说说这个分数表示的意义。(指名一组汇报)
师:(课件出现学生汇报的四分之一至四分之四,见图3)继续观察,它们之间有什么相同之处?与前三个分数相比,四分之四有什么特别的地方?
师:老师有个疑问,刚才怎么没有人用这张圆片表示出四分之五呢?为什么?
师:很显然这已经超出了一个单位“1”的能力了,当一个人的能力有限时应该想到什么?和小组同学合作,用刚才表示出的这个分数一起来研究,看能不能表示出四分之五?(小组探究)
指名小组上台展示,学生能够展示出(如图4)两种方法在黑板上,并说说这里为什么表示的是四分之五。
图3
图4
【思考】四分之几,想一个分数,当一个学生说到四分之五时,有些学生惊讶:“啊?还有四分之五啊?”因为在有些学生的世界中,一个圆平均分,不管怎么分,怎么表示,它都没有超过单位1。这就是问题激活,学生的思维之门一下子被打开了,想去进一步学习。
接着学生动手操作,反馈都是四分之一到四分之四,得不到四分之五,通过这个现象,教师提问:“为什么没有人表示四分之五呢?”形成了问题意识,又形成了要研究的任务驱动。要想表示四分之五,这时1人手中的那个圆不够,需要合作,这种合作是真合作,在活动中进行了突破。前面四分之一到四分之四的复习变成了新学习的素材,出现了两种不同的方法:一种是第一个圆的四分之二和第二个圆的四分之三合起来,另一种是用四分之一和四分之四合起来。老师及时地把两种形式贴在黑板上,这个作品是学生合作出的作品,是新知识生长的地方,也是后面学习的需要。
片段二:合作中“分类多样化”渗透数学思想
师:(课件出示图5)仔细观察屏幕上的这些分数,你能不能按照一定的标准给这些分数分分类?(四人小组讨论分类方法)
图5
生:我们小组是按照分子大于分母的一类,分子等于分母的一类,分子小于分母的一类。
师:他们是按照什么分类的?(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板书:分子与分母的大小关系)
师:这里的每一类都有哪些分数?(学生叙述,教师板书)
师:还有不同的分类方法吗?
生:我是看课件中的图形的,把用1个圆表示的放在一类,2个圆的一类,3个圆的一类,5个圆的一类。
师:那如果有7个圆、8个圆、10个圆的,岂不是我们要分好多类啊?在此基础上有没有更简单的分法?
生:这样可以将1个圆的分成一类,多于1个圆的分成另一类。
师:噢,我知道你是在和1的大小比较来分类的。(教师板书:和1的大小关系)
生:我还可以把涂满整个圆的放在一起,也就是分子是分母的倍数关系的分成一类,其他的分成一类。
师:分类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它给我们提供了进一步深入研究、学习的机会。这节课,我们重点研究按照分子与分母的大小关系进行的分类。这里的每一个类别你还能举例说出一些分数来吗?(学生回答,老师丰富板书)
师:其实,这些分数在数学上都有各自的名字,你们想知道吗?(学生翻开教材第59页,自学最后两行的内容,汇报真分数和假分数的定义,教师适时板书)
师:刚才在分类的时候,有同学提到了“与1的大小关系”。现在你们能结合课件图再来看一看,这些真分数、假分数与1相比各有怎样的关系?(学生回答,教师板书:真分数<1,假分数≥1。)
师:是否存在这样的关系,我们还将继续来学习!
【思考】在此片段中针对图5的分类,小组合作汇报想法,内涵丰富地展示了各种数学思想,如分类思想、比较思想、抽象思想、数形结合思想、归纳思想等。学生在交流分类时思维是开阔的,出现了各种方法,有分子与分母的大小比较,有与1的关系,还有与图形的个数做了比较。
我们在数学教学中经常会操作后比较,然后分类,得出结论。但常常是结论的意识很强,为什么会有这个结论,解释过程就比较弱了,用什么来解释就更弱。分类并不单纯为了获得结果,而是要体现学生怎么想的过程,促进学生间的相互学习。本片段中,有学生用以前学过的知识来解释,有通过操作过的学具和直观的演示解释,还有通过和别人讨论后形成观点。这个过程不仅是对分数意义的深度理解,对数形结合的一种分析,更使学生经历了用多样思维来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全过程。
片段三:思维混乱处“合作作品”来纠错
对练一练第一题:“涂色部分可以用四分之七还是八分之七来表示?”指名2类不同填法的学生分别说出所填分数的道理,学生的争论焦点在于 “把谁作为单位1”,此时教师顺势引导学生看图2。
师:看这里,当时可没有同学认为这是八分之五哦!想一想,这里的四分之五是怎样产生的?
生:用1个圆表示的四分之四不够,再向另外一个圆借四分之一,合起来是四分之五。
师:这名同学关注了分数产生的过程,这里的大括号表示涂色部分的和。现在你知道把什么看作单位1了吗?
生:其中一个图形看作单位1。
对于下面练习学生便迎刃而解,真正弄懂了此类问题。
【思考】此片段中用了学生新授课时贴在黑板上的作品来解释,实践证明,用学生作品来解释学生问题最有力量,对他们的理解更有帮助。数学教学,其核心是培养学生的思维,学生合作时相互启发,生成出的各种“作品”为他们进一步学习铺垫了富有挑战性的互动环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练习中如能充分利用生成的 “作品”,呈现学生的认知过程,能帮助他们真正高效地理解真分数和假分数的意义,突破了习题的难点,避免了很多错误,同时也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的价值。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