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宾阳县传统产业转型研究
2018-09-06胡萤
胡萤
[摘要]2017年10月,十九大报告提出“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支持和鼓励农民就业创业,拓宽增收渠道”的战略目标。宾阳县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中部偏南,自古为商贾聚集之地,传统产业历史悠久。但在发展的过程中,宾阳的传统产业却面临营运资金不足、企业规模较小、技术水平落后、专业人才匮乏等问题。面对存在的问题,宾阳县应该采取政府出台政策、创新组织形式、引进先进技术和人才等措施,更好地实现宾阳县传统产业的转型。
[关键词]宾阳 传统产业 转型
[中图分类号]F06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4245(2018)04-0012-06
DOI:10.19499/j.cnki.45-1267/c.2018.04.003
传统产业是一个相对概念,一般是指发展时间较长,生产技术已经基本成熟,经过高速增长后发展速度减缓,对国民经济的影响逐渐下降,资源利用率和环保水平通常较低的产业 [1 ]。
宾阳县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中部偏南,是闻名于世的“炮龙之乡”。县内的制革、造纸、烟花爆竹、制瓷、壮锦等行业历史悠久,且独具地方特色。2017年10月,十九大报告提出“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支持和鼓励农民就业创业,拓宽增收渠道”的战略目标。鉴于此,本文通过介绍宾阳传统产业的发展概况,多角度分析其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优化和改进宾阳县传统产业的对策和建议,为宾阳县政府实现职能转变、制定切实可行的产业转型政策提供决策依据和参考。
一、宾阳县传统产业发展概况
宾阳县位于广西南宁市东北部,面积2308平方公里,辖16个镇,人口105万。自古以来,宾阳商贾云集,以“百年商埠”闻名于桂中南,其传统产业历史悠久,产地遍及宾阳县辖境各处,品种繁多,工艺精巧,独具特色,故曾在桂省有“小东洋”之称。
宾阳的传统产业以制瓷业最为闻名,其兴起于明末,至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民国时期,宾阳“瓷器产地在宾阳县芦圩之南十余里一带山中,北起吴村,南至老窑,东迄渌旺,西及渌黄,东西八里南北十里之区域以内,包括渌思、新塘、吴村、天塘、老窑、林村、渌旺、渌来、渌廖、渌韦、佛龍、渌黄、卡墨、渌丁等村,其中尤以渌思村之出品为最” [2 ]。据《广西省经济概况》统计可知当时宾阳县瓷业之户数、工人数、每年烧窑次数、每窑产额等数据,具体如表1所示。
除瓷器生产之外,民国时期宾阳的传统手工业也十分发达,种类繁多。具体情况如表2所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宾阳县传统产业继续发展。1954年,经营手工业者17587户,占全县总户数的18.36%,从业人员37290人,占全县总人数的9.11%;总产值434.47万元,其中日用消费品产值占62.25%。主要行业有日用陶瓷、棉织、小五金、文教用品,皮革制品、竹藤棕革、缝纫、造纸、中小农具、木制家具、工艺美术、修理服务等12大类,主要产品298种,花色品种632个。1962年从业人员虽上升到5923人,但总产值下降为313.63万元。1972年从业人员增6447人,总产值增至529.12万元。1983 年全县从事手工业生产的村有504个,占全县自然村28.2%,21850户,占农户的17.32%;71828人,占农村人口的10.66%。分为瓷、陶、竹、木、铁器、砖瓦、雨伞、纸扇、土纸、莞(草、关)席、皮革、鞭炮、毛笔、丝绒、车缝、镜画等16个行业,主要产品90种,花色品种1300多个,年总产量2.31亿件(套),总产值5094万元。1985年,专业村(按照凡50%以上的农户从事某项商品生产,该项商品生产收入占总收入的50%以上和该项产品的商品率在80%以上的自然村为专业村计算)268个,占全县自然村总数的14.6%,共29040户,占全县总农户数的22.09%,各种联合体、专业户16596个。新桥乡127个自然村,有77个村搞手工业生产,占自然村总数的60.62%;从业户10600户,占总户数的88.01%;从业人员35700人,占总人数的59.86%。主要产品有鞭炮、皮革、小五金、丝绒、竹器、木器、米粉、米酒、豆腐、成衣等20多种,花色品种1200多个,总产值2618.9万元,占全乡工农业总产值的61.9%。 [3 ]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宾阳县经济繁荣一时,获得“广西温州”的美誉,初步奠定了基础较强、优势突出的以传统产业为主体的工业体系。进入21世纪以后,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竞争的加剧,宾阳县传统产业受到各方面因素的影响,未能适时转型,其发展速度开始减缓,从业人数不断减少,产量持续下降,企业亏损严重,行业产值在全县总产值中的比例也逐渐下降,从而纷纷进入衰落期。
综上所述,宾阳县传统产业作为宾阳县地方特色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拥有悠久的历史和良好的基础。但由于市场环境的变化,宾阳县传统产业由于未能及时转型而相继衰落。因此,如何顺利地实现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已成为宾阳县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宾阳县传统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通过前文的介绍,我们可以看出宾阳县传统产业的悠久历史和坚实基础,但在发展的过程中,宾阳县传统产业却存在着诸多问题。因此,笔者通过查阅相关资料,将宾阳县传统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罗列如下。
(一)营运资金不足
首先,从宾阳县传统产业的发展情况看,20世纪90年代以前,宾阳县传统产业的相关产品销路广,收益颇丰,产业资本得以充分积累,营运资金相对比较充足。以广西黎塘瓷业有限公司(原南宁地区黎塘瓷器厂)为例,该厂创建于1958年,1996年作为南宁地区试点,改制成为股份合作制企业。当时,该厂拥有总资产2390万元,流动资产1775万元,固定资产615万元,年产值可达2000万元。但是,由于市场环境发生了变化,从1999年到2013年5月底,该厂已累计亏损1347万元,流动负债达2762万元,现已濒临营运资金链条断裂的边缘;其次,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地方政府减少了对传统产业的拨款,一些国营性质的传统企业亦得不到企业外部援助资金的支持。例如,广西壮族自治区民族事务委员会的下属企业宾阳民族织锦厂,在1990年前享有政府财政拨款和地方免税的政策。但在此之后就没有得到政府的任何拨款,日常经营由该厂自负盈亏。此外,织锦厂每年还得按销售额的6%上缴税收,如今该厂每年收入不过50万,在残喘经营中还要担负80多名退休工人的医疗保险费。以该厂目前的经营状况,根本无力更换新的生产设备。再次,在得不到政府拨款的同时,宾阳县的传统产业亦极少能得到银行的贷款支持。因为借款人申办个人助业贷款中有一项为“借款者应具有稳定的经营收入和按期偿还贷款本息的能力”,经银行调查确认借款人有偿还能力才予以借款。而宾阳县的传统产业多为分散经营,固定资产少,技术落后,存在很多的市场风险,所以很难从银行得到生产经营所急需的贷款。总之,营运资金的不足已经成为制约宾阳县传统产业转型的首要问题。
(二)企业规模较小
通过调研笔者发现,宾阳县涉及传统产业的企业大部分为私营企业,固定资产价值不过几万到十几万不等,主要以家庭手工作坊的形式出现,分散在宾阳县内各农村地区,从业人数还不到20世纪90年代的十分之一,产品数量和产值也仅有兴盛时期的一半或三分之一。加之传统产业只是农民的“兼职”,形成的“商业文化”并不浓厚。在这种思维的影响下,企业的经营者大多缺乏长远的目光。所以,各企业之间缺乏合作意识,抱有小富即安的思想,导致现在宾阳的传统产业如壮锦、制瓷、竹编等,还是以“一家一户”为单位进行生产。以宾阳县王明村的制瓷业为例,王明村里制作陶瓷碗的作坊有几十家之多,大都以一家一户为单位;一个作坊就是两到三间低矮简陋、面积不等的平房,房子上面盖着瓦片,四周有的围着泥砖,有的围着木板,有的围着瓷碗模具堆成的“墙”,有的什么都不围;从劳动力人数上来看,这样的作坊工人人数少则3~5人,多则10人左右,其生产能力十分有限,难以完成大批量的订单,实际产值还不到90年代的一半,无法真正地形成规模效应,从而严重地制约了宾阳县传统产业企业规模的扩大。
(三)技术水平落后
从宾阳县传统产业的情况来看,宾阳传统产业整体技术水平相对比较落后。在企业管理方面,宾阳县传统产业的企业内部普遍沿用了以往的家长式管理模式,大多数业主由于文化素质不高,普遍缺乏现代化的经营管理理念,仅凭自身经验进行日常管理。这样的企业在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的规章制度都很不健全,管理松散混乱,发展盲目自大,生产组织化程度低,无法适应多变的市场环境;在生产技术和设备方面,宾阳县中小企业生产所用设备绝大部分是国有企业淘汰的残次设备,制造技术水平还处于手工操作和以半自动化为主的阶段,生产没有标准的工艺流程,产品缺乏科学的检验和控制手段,没有切实可靠的产品质量保证体系。这些均使其所生产的产品加工层次低、深加工转化差、更新周期长、品种少、性能低、缺乏核心竞争力,难以形成以名牌为龙头的优势产业群,且销售市场相对较小。其情形正如邹圩镇王明村的制陶村民王作胜所说:“整个王明村委的陶瓷产业,生产设备简陋,还沿用传统的手工制作,使用柴火烧制,几十年来未曾有过更新。产品技术含量不高,质地粗糙,又没有自己的商标品牌,由此渐渐失去了昔日辉煌的消费市场……90年代末以后,广西区内使用宾阳粗瓷碗的人越来越少,甚至连生产者自己都不愿意使用自己的产品,多数只能销往云贵等省的落后地区。”因此,改变技术水平落后的局面,成为宾阳县传统产业转型过程中的又一难题。
(四)专业人才匮乏
随着20世纪90年代以来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及新型产业的发展,宾阳县的劳动力市场结构发生了变化,从事传统产业的人数迅速减少。在走访中笔者发现,现在宾阳县多数传统产业缺乏继承者,专业人才匮乏问题突出。如王作胜所说:“现在我们这里很多人认为制瓷已经没有什么希望了,一半的人到外面去打工,很多作坊都废弃了。……我所在的王明村委高明村六队,以前有36户从事瓷器生产,现在只有10户艰难维持这个行当,而且很多都是上了一定年纪的人在做,年轻人都选择到外面去打工赚钱。”除民间作坊之外,宾阳织锦厂亦面临专业人才缺乏的问题。在织锦厂的经营出现危机以后,不少手艺人或被请走,或自动外出另谋生路。在这种形势下,传统手工艺传承出现人才断层,这不仅会使企业面临破产的窘境,而且还会使宾阳县的传统文化产业逐渐走向衰亡。由此可知,传统产业的振兴与发展,既是经济发展问题,也是民族文化的传承问题。如何培养和引进专业后备人才是保护与传承宾阳县传统产业过程中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三、宾阳县传统产业转型的对策和建议
通过前文的分析,我们充分地了解了宾阳县传统产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种种问题。面对这些问题,笔者认为当务之急是必须采取科学有效的措施。
(一)政府出台政策,给予传统产业资金支持
1.从“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原理来说,任何产业的发展都离不开物质基础的保障,而物质基础的建立往往需要经济实力的支撑。宾阳要想顺利完成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需要政府充分履行资源配置职能,出台相应的财政政策,建立健全多渠道投入机制,利用地方财政划拨专项资金用于传统產业转型的项目,加大资金的扶持力度。除此之外,政府还可以制定部分免税优惠政策,比如清理向中小企业征收的不合理税费;对于当年注册并取得一定经营业绩的企业(或个体),根据纳税额、销售额等情况给予一定的政策性奖励等。这些免税优惠政策作为财政扶持政策的补充条款,可以减轻中小企业的财政负担,满足传统产业经营者的不同需求,从而有效地促进宾阳县传统产业的成功转型。
2.宾阳县要坚持政府主导,统一部署,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充分发挥政府部门对传统产业管理、规划、宣传等方面的作用。以此营造出良好的投资、融资环境,出台鼓励传统产业转型项目投资的优惠政策,落实“亲商、安商、富商”的招商理念,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比如推行免除项目开发商的注册费用或所缴税款、提供办公场所并减免店铺租金等政策,充分吸引社会流动资金入驻宾阳。
3.宾阳县政府还可在其他方面为传统产业的转型创造条件。针对企业难以获得银行贷款的问题,宾阳县政府可出面搭建多家银行参与的金融服务平台,对于启动资本相对薄弱的传统产业相关企业(或个体),提供低息贷款或一定数额的免税优惠贷款,以填补企业建立初期资金缺口;还可以通过政府牵线搭桥的方式,尝试“低端模式”的“关联对接”和“辐射(共享)对接”两种路径,以新兴产业带动传统产业的改造。在这两种路径之下,可实现新兴产业的信息技术、新能源技术、节能环保技术以及管理技术等在宾阳传统产业中的推广和应用,甚至可促使二者在人才、资金等方面的深层次合作,进一步解决传统产业转型方面的问题 [4 ]。
(二)创新组织形式,实现传统产业资源整合
企业的组织形式是指企业财产及其社会化大生产的组织状态,它表明一个企业的财产构成、内部分工协作与外部社会经济联系的方式。一般来说,企业组织形式的类型分为独资企业、合伙企业、公司企业三种。根据宾阳县传统产业的经营特点,笔者认为可以通过创新组织形式的办法,实现产业资源的有效整合。
1.宾阳县传统产业多为家庭式的小作坊。其生产在技术、规模以及资源利用率方面均有不足,且抗击市场风险的能力弱,注定会被时代所淘汰。因此,传统产业必须转变这种小规模的经营模式,可以通过合同或协议建立合伙企业,由几个人、几十人,甚至几百人联合起来共同出资,实现弱弱联合,以期在生产、经营、销售和信息等方面实现资源共享,互相协作,互相完善。
2.对于部分已具备一定规模的中小型企业来说,可以选择成立有限责任公司。有限责任公司是指不通过发行股票,而由为数不多的股东集资组建的公司(一般由2人以上50人以下股东共同出资设立),其资本无须划分为等额股份,股东在出让股权时受到一定的限制。在有限责任公司中,董事和高层经理人员往往具有股东身份,使所有权和管理权的分离程度不如股份有限公司那样高。有限责任公司的财务状况不必向社会披露,公司的设立和解散程序比较简单,管理机构也比较简单。比如宾阳县甘棠镇的6家农具厂和1家铸造厂联合创办了“宾阳县联合机械制造有限责任公司”, 很好地整合了资源,优化了合作环境,使企业利润实现最大化,达到了多赢的局面。该公司成立之后,打谷机的产品质量不断提高,市场更加稳定,管理更加规范,产品打入了云南、贵州、四川、广东、海南和越南等地市场 [5 ]。
3.除以上两种组织形式之外,对宾阳县一些从事传统产业的专业村来说,可以创办以自然村为单位的股份合作制企业。在企业内部,村集体以土地、资金等方式入股,占主体地位,控制大部分股权。经营户根据自身经济情况自愿入股,持有一定数量的股份。这样的企业作为整个村子的集体财产,不仅能够充分调动村民工作的积极性,促进各户之间团结协作、资源共享,而且还有利于获得政府的优惠政策,进一步促进企业生产能力的提高。
(三)引进先进技术,提高传统产业技术水平
1.广泛引进现代管理理念和方法。提高宾阳县传统产业的管理技术水平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首先,要加快对传统企业原有的管理体制尤其是产权制度改革的步伐,进一步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其次,要运用现代科学的管理理论代替传统的经营管理理论,树立新的管理理念。在注重企业日常管理的同时,还要明确自己在市场中的角色与定位,不断强化企业长远性的战略管理;再次,要对企业传统的人工管理手段进行改造,拓宽现代管理手段的使用范围,使企业在决策、监控、计量、统计、质量等环节逐步实现管理的现代化和科学化。
2.鼓励引进先进的生产技术和设备。考虑到宾阳县的作坊式生产主要集中在各专业村的布局特点,政府在提供一定的资金补助的同时,可引导同行业小作坊通过合资或分期付款等方式引进新式技术或购买新式制造设备,以改善生产能力,提高生产的效率。
3.加强产、学、研的合作。具体来说,就是通过政府、行业协会、企业、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等的紧密配合,进一步加强传统产业产、学、研的合作,促进产业的自主创新能力。研究所、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可根据产业发展的需求培养对口型人才,为产业发展提供技术应用人才,同时,各科研单位亦可建立与产业结构相适应的研究基地,将研究成果直接应用于传统产业的转型方面。如广西某研究所正在申请引进电子计算机辅助设计系统,此系统可以将20到30天的壮锦打板工期缩短到一天,大大地减轻了重复劳动的压力,降低壮锦的生产成本 [6 ]。
(四)采取不同形式,拓宽传统产业人才引进渠道
1.通过“双选”形式,积极从高校引进优秀毕业生。宾阳县在引进人才的过程中,可以通过政府或民间团体与高校建立就业合作平台,引导本县的机关事业单位和企业进入校园参加就业“双选会”。通过“双选会”,用人单位可根据自身实际需求,采用专业技术考试、面试等不同的形式,选拔具备相应专业技能的优秀毕业生到宾阳从事传统产业的开发工作。这样一方面解决了人才的缺乏问题,确保了人才的储备和供给;另一方面也为高校毕业生提供了就业的途径,不失为一项双赢的策略。
2.利用公务员、事业单位考试等形式,公开招聘具备相关专业技能的社会人才。近年来,参加公务员、事业单位考试成为广大求职者寻找就业岗位的热门选项。宾阳县可利用这一招考方式,根据实际需求设计相应的专业技术岗位面向社会公开招聘,选拔具备相应专业技能的社会人才为宾阳传统产业转型服务。
3.制定优惠政策,鼓励外出务工人员回乡从事传统产业转型工作。除了上述两种形式之外,宾阳还应该重视对本地人才的利用。由于縣城的经济发展水平、就业机会、薪酬待遇等条件都十分有限,无法满足本地人才的就业需求,因此,宾阳的青壮年大部分选择了外出务工,农村更是仅剩下老人和小孩在家中留守。对于这种情况,宾阳县可通过行使政府职能,出台一系列针对传统产业的优惠政策,以吸引具备相应专业技能的宾阳籍在外务工人员回乡从事传统产业转型服务工作。这样不仅解决了本地青壮年的就业问题,还能更好地传承宾阳的地方文化和技艺。
四、结论
宾阳传统产业有较为悠久的历史,且拥有诸多特色产业,如制瓷、壮锦、小五金、造纸等,曾在20世纪90年代前繁荣一时。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时代的变迁,宾阳传统产业并未因之做出相应的调整,最终进入了衰落期。面对宾阳传统产业现阶段所存在的诸多问题,唯一合理可行的解决措施就是实现传统产业的转型,这样既可以促进宾阳社会经济的发展,又可以使宾阳传统技艺得到保护与传承。而宾阳县传统产业转型的实现,需要从诸多方面做出转变。如政府政策上的支持,企业自身在组织、技术、人才、管理、品牌等方面的改进等。这些都不是一蹴而就之事,需要较长时间的努力,更需要政府力量和民间力量的结合,在二者的共同努力下,最终实现宾阳社会经济的腾飞。
[参考文献]
[1]黄磊.吉林省传统产业转型升级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2013.
[2]胡学林,修.朱昌奎,纂.宾阳县志(上)[M].南宁:广西壮族自治区档案馆,1961.
[3]宾阳县志编纂委员会.宾阳县志[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87.
[4]政协宾阳县委员会.关于加快我县工业传统产业优化升级的建议[Z].2012.
[5]宁金.民国以来广西专业村建设与边疆农村经济开发研究——以宾阳县高明瓷器村为释例[D].广西师范大学,2008.
[6]陈玺伊.宾阳壮族织锦传统工艺的传承与文化嬗变[D].广西民族大学,2008.
责任编辑:陆春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