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气候教学,培养学生能力
2018-09-06林元枝
摘 要:在中学地理教学中,气候要素的教学与学生能力的培养一直是重要课题,在教与学的过程中,采取各种方法,做了各种尝试,让学生掌握知识,也让学生能力得到提升。
关键词:气候教学 培养 学生能力
气候知识在中学地理教学中既是重点,也是难点,在各级各类考试中更是高频考点。在日常教学中,加强气候知识的教学,使学生尽可能多的掌握知识,挖掘学生潜力,培养学生能力,不断探索新方法与新路子。
一、系统掌握气象气候因子,培养学生全面分析气候的能力
需要引导学生掌握太阳辐射在地面的分布规律、大气的热力作用、大气环流、气压带与风带的分布规律和特点,认真分析理解冷暖气团、各种锋面以及气旋与反气旋的影响及天气特点。此外,气象气候因子还有下垫面和人类活动的影响。全面掌握这些知识,有利于帮助学生从全局的高度了解气象气候原理及成因,系统而全面,避免以偏概全。
二、学会使用气候资料图表,培养学生善于分析气候的能力
气候知识的呈现一般以图、表或资料的形式,因此学好用好气候资料图表,是培养学生分析气候问题,提高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在新课教学阶段,就要让学生熟悉一般的气温和降水图表,获得对气温与降水资料图表直观的认识。再逐步展现各种不同气候资料的具体内容及变式,提高学生对气候资料的认识,扩大学生的视野。气候资料图表是地理信息的重要载体,学生学会从气候资料图表中提取有用的信息,加以分析,用于实践中,才能在判断气候类型的时候得出正确的结论,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断得到提升。
三、循序渐进,培养学生掌握判断气候一般规律的能力
判断气候类型的一般方法:
1.常规方法:根据气温与降水资料(资料有12个月、6个月、4个月和2个月)或是图表资料判断:
①从气温入手判断所在南半球或北半球:若7月(大陆)或8月(海洋)为最高温月份或气温曲线呈峰形,则为北半球;若1月(大陆)或2月(海洋)为最高温月份或气温曲线呈谷形则为南半球(特殊情况除外:如有的图表中没有注明月份,则峰形与谷形则难于判断南或北半球)。
②掌握各种气候热量带的温度界线(即:以温定带):
以最冷月均温15℃为界:热带﹥15℃,亚热带﹤15℃,但有例外,即热带沙漠气候最冷月均温有时可以是10~15℃;
以最冷月均温0℃为界:亚热带﹥0℃,温带﹤0℃;但温带海洋性气候是例外,该气候类型的气温年变化一般在0~20℃;
以最热月均温10℃为界:寒带﹤10℃,温带﹥10℃;
③判断所属的气候类型:从降水分析入手,包括年降水总量、降水季节分配、降水与气温的关系以及雨季的长短等确定具体的气候类型(即:以水定型)。
各气候类型的降水情况大致如下表所示:
通过上述方法,学生基本能够判断一般的气候类型。
2.根据某地的经纬网判断气候类型(学生较难掌握,要求较高。):
对学生的要求:对全球各大陆的经纬度有一个大概的认识,尤其是大陆的东西岸要特别注意。具体步骤如下:
①根据纬度判断所在南或北半球及其在气压带或风带中的位置;
②根据经度判断该地在大陆东岸、西岸或内陆;
③再根据气候分布规律判断属于何种气候类型。
要提醒学生,在气候判断中要特别注意只有北半球独有的气候类型:季风气候有两种即热带和温带季风气候,另外还有亚寒带针叶林气候和苔原气候;在分布上有些气候只分布在特定的大陆东岸、西岸或内部。
四、深入探究,培养学生掌握气候特殊规律的能力
在教学中要让学生明确:事物的规律既有普遍性,又有特殊性。气候的成因总是复杂的,因为气候的形成除了受太阳辐射、大气环流影响外,还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气候的形成是众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世界上某些地方的气候成因就比较特殊:如常年受信风带控制的地区通常降水少,比较干燥,但马达加斯加岛东部、澳大利亚东北部等地终年在信风带控制下却形成了热带雨林气候,这是因为这些地区的信风经过了暖流洋面,增温增湿,带来了大量的水汽,登陆后受到地形抬升作用,迎风坡地形雨全年较多,再加上纬度较低,气温全年较高,形成了终年高温多雨的热带雨林气候。
一般情况下,沿海地区比较湿润。但有些地区虽在沿海却非常干燥,如撒哈拉沙漠直逼西海岸,类似地区还有南美大陆西海岸、美国加州沿岸、澳州西海岸,这些地区因为常年受到副高或信风影响,沿岸还有寒流经过,降温减湿,因此全年降水少,形成干旱的沙漠气候。
东非高原位于赤道附近,按分布规律应是热带雨林气候,但因为这里地势高,气温较低,赤道低气压带空气对流弱,所以很难形成全年高温多雨的气候特点,只形成旱雨明显的热带草原气候。
还有因为地形地势影响而形成的气候类型,如高山高原气候。
以上这些变化基本上属于非地带性变化规律,要认真加以区别与掌握,不断丰富气候知识。
五、抓住气候的本质,提高学生区别气候内涵的能力
气候之间的差异要认真区别,排除相似,探究区别,引导学生抓住事物的本质,深入学习并掌握气候的内涵。如亚热带季风和季风性湿润气候,在世界上好几个大洲有分布,但只有亚洲最典型,而其他几个大洲的该种气候类型都不太典型。为什么?这是因为亚欧大陆与太平洋之间的海陆热力性质差异为世界最大,而其他几个大洲的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小多了,因此其他洲的这种气候类型只具有季风的一些特点,只能称季风性湿润气候了。
又如冬季东亚盛行西北风,南亚盛行东北风,这是由于冬季东亚和南亚分别处在亚洲高压的不同位置造成的,东亚处在亚洲高压的东侧,而南亚处于亚洲高压的南侧,因而冬半年两地的盛行风向不同。东亚与南亚的夏季风的成因也不同,东亚的夏季风直接来自于太平洋上的夏威夷高压,是由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引起的;而南亚的夏季风是因为气压带和风带位置的季节移动形成的。
抓住气候的本质,掌握气候的内涵,使学生的思维活动向更深层次发展。
六、加强气候知识运用训练,提高学生综合分析气候的能力
地理学习要与生产生活实践相結合,必须对学生发展有用,对学生终生有用。如在北印度洋存在季风洋流,冬季逆时针流动,夏季顺时针流动,这与该海域的季风环流即盛行风向季节变化有关,即冬夏季分别盛行东北风和西南风。科学利用盛行风向和洋流可以使航海加速,省时又节能。
又如气候对河流水量、工业布局、农业生产、旅游等都有很大的影响,气候与上述要素的关系非常密切。在教学中要经常把气候与生产生活实践相结合,理论联系实际,加强训练,提高学生综合分析气候和运用气候知识的能力。
在教学中,教师处于主导地位,教师应在“导”字上做文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积极探索,让学生多快好省地掌握更多的地理知识,同时促进学生的各项能力得到发展,使教学效果更加有效,这是我们在教学中一直追求的目标和努力的方向。
参考文献
[1]秦友华.判断气候类型的技巧及常见题型[J].中学政史地(高一),2007(01):19-24.
[2]孟静,陈德飞.形形色色的气候类型图及其判读[J].地理教学,2012(23):37-39.
作者简介
林元枝(1963.11—),男,汉族,福建仙游,本科,一级,福建省仙游县华侨中学,研究方向:中学地理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