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陕西华阴市唐宋素墓发掘简报

2018-09-05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华阴市文物旅游局

考古与文物 2018年3期
关键词:通体墓室标本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 华阴市文物旅游局

2014年3月中旬,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对位于华阴市夫水镇连村的一座唐墓进行了抢救性发掘,编号为M1。墓葬位于连村南边沿,北距该村最近住户约3米,地理坐标为东经34°33′50″,北纬109°58′24″,海拔337米(图一)。墓葬为长斜坡墓道单砖室墓,平面呈铲形。据出土墓志可知,墓葬为唐高宗显庆年间沙州敦煌县令宋素与夫人王氏合葬墓。墓中随葬品有陶镇墓兽、武士俑、文官俑、骆驼、胡人俑、石墓志等70余件(组),为两京地区初唐墓葬研究提供了新资料。现将发掘情况简报如下。

一、地层关系

M1地层关系较为明确,共分三层:第①层为耕土层,厚0.2米,土色黄褐色,较松散,内含大量植物根系和现代杂质;第②层为近现代扰土层,厚0.2米,土质亦较松散,土色呈黄色,土质除少量植物根系外,较纯净;第③层为水土流失所形成的冲击土层,厚0.3米,土质较硬,含沙量较大,内含瓷片、瓦片碎渣等。该墓开口于此层下。第③层以下为原始黄色生土层,土质较松软,含水量特别大,墓葬打破生土层。

图一 墓葬位置示意图

二、墓葬形制与结构

图二 墓葬平、剖面图

M1为一座斜坡道单室砖室墓,坐北朝南,方向177°。墓葬水平总长约16.5米,墓室底距现存地表深4.5米,墓道开口距现存地表深0.7米。由墓道、甬道、封门、墓室四部分组成(图二)。

1.墓道 位于墓葬的最南端,平面略呈一南宽北窄的梯形。墓道北部东西两壁从开口至坡底稍外扩,形成口小底大状,壁面修整光滑。斜坡地面平整,坡度20°。墓道南北长10.5、南端开口宽0.88、北端宽0.56、北壁从坡底距原始开口深3.64米。墓道北端被一近代扰坑打破,扰坑形状不规则,南北长约3、最宽1.5、深2.4米。

2.甬道 位于墓道南端,北连墓室,平面呈南北向长方形,砖券拱顶洞式。地面用条砖顺向对缝平铺,共4排,每排用砖5块。东西两壁竖直,用条砖双行顺向错缝平砌,即现代人称之为“二四墙”,共砌砖13层,每层用砖8块。甬道北端拐角与墓室南壁砖墙错岔衔接成一体。券顶从14层开始,用条砖顺向侧砌“漫跑法”拱顶,拱顶进深砌砖共4排,每排用砖约18块。砖砌成的甬道水平进深1.56、面宽0.95、通高1.25米。

3.封门 位于甬道北端,墓室入口处。以条砖丁向微错缝垒砌,共砌砖13层,每层用砖约5块。封门面宽约0.92、墙体厚度约0.35、通高1.25米。

4.墓室 位于墓葬的最北部,南接甬道。根据现场发掘情况判断,墓室的建造步骤为:先下挖一土圹,在圹内砖砌墓室。最后,填土并夯实。该墓土圹南北长4.4、东西宽4.36米,四壁修整光滑,略外弧。墓室平面呈圆角方形,穹窿顶窑洞式。砖券墓室修建方式为:先铺设地砖,地面砖为顺向对缝平铺各12行列。四直壁砖墙亦为双排“二四墙”,墙体厚度约0.35米,共砌砖16层,其中第二层、第十三层为卧砖丁向侧砌,其余各层为双排顺向错缝平砌,各壁平砖层每层用砖约14×2块。从17层开始,用条砖券箍穹窿顶,砌砖采用“漫跑法”丁向错缝叠涩内收平砌。穹顶被机械取土破坏,现残存44层砖。墓室内南北长3.8、东西宽3.7、残高3.2米。墓室直壁墙所用条砖规格:长33~44、宽16、厚7~8厘米;穹窿顶条砖规格:长31~34、宽17、厚4.5~5.5厘米。

图三 出土器物分布图

三、葬具与葬式

由于墓室内长期进水冲击,葬具已不清楚。清理时发现有铁衔环残片,墓室西侧北部有三块条砖横向放置(堑棺具用),骨架均压在砖上,推测所用葬具为木棺,原应纵向放置于墓室西部,前挡面北,形制与大小尺寸现已不详。

墓主骨架散乱,经现场清理发现,西侧骨架为男性,东侧为女性,夫妇二人均为仰身直肢,头北足南。头骨已残碎挪位,故骨架身高无法确定。

四、随葬品

唐宋素墓共出土随葬品70件(组),包括陶俑、陶器、铜器、铁器及石墓志等。在发掘清理时,墓室内大量积水,随葬品散乱的分

布于墓室南、东部及墓主骨架周围,集中分布区域有:墓室西南角,以陶质立俑为主;墓室入口处,以镇墓类陶俑和石墓志为主;墓室东壁下,以陶质骑马俑、陶质动物俑为主。铜、铁质器皿主要分布在墓主骨架周围(图三)。现分述如下:

图四 镇墓兽(M1:18)

图五 镇墓兽(M1:20)

图六 镇墓兽(M1:18)

图七 镇墓兽(M1:20)

(一)陶俑

共55件(组)。均泥质红陶,模制,可分为以下几类:

1.镇墓俑

镇墓兽 2件。一件人面,一件兽面,出土于墓室入口处。均泥质灰褐陶,通体彩绘。俑的角、髭鬃、头、身底座等分体合范模制,后粘接成一体,体中空。标本M1∶18,俑作蹲踞状,人面,抬头挺胸。额头上竖三撮弯曲锥刺状髭鬃,头顶上高耸螺旋状独角,脑后并列后伸高耸圭璋形髭毛两撮。兽阔叶眉高凸紧锁,深目凸圆睛暴睁,高鼻阔翼悬垂,鼻孔圆张,大嘴厚唇微抿,两阔耳前翻外张,高颧骨凹腮,络腮大胡上翘,粗颈臃肿,阔胸前凸,两肩生阔叶状双翼外张。兽背脊一列栉齿状鬃毛上竖。长尾上翘贴背。兽四腿粗壮劲健,两后腿曲蹲,臀坐于地,两前腿直撑,前腿背外张一列髭鬃,并用黑彩描画鬃毛。四偶蹄敦厚宽大,蹲坐于马蹄形底座上,底座四壁斜刹,通体施白彩。通高75厘米(图四、六)。

标本M1∶20,俑作蹲踞状,兽面,抬头挺胸。兽面作狮首形,额顶双角呈倒八字形外张,角的根部刻划成螺旋状纹,中部上竖一锥刺,角尖卷曲。脑后并列后伸高耸圭璋形髭毛两撮。兽面狰狞,索状浓眉高凸,深目凸睛暴睁,颌和云朵状高鼻翼上翘,鼻孔圆张,盆口大张,牙齿外露,似作狮吼状。小圆叶形双耳外翻后伸贴脑,肩颈两侧各一列外张上耸髭鬃,并用黑彩描画鬃毛。兽阔胸前凸,胸腔下部原用黑彩描绘卷草纹,漫患不清。两肩部各生一列三撮栉齿状鬃毛上耸外张,长尾上翘贴背。兽四腿粗壮劲健,两后腿曲蹲,臀坐于地,两前腿直撑,前腿背外张一列髭鬃,并用黑彩描画鬃毛。四偶蹄敦厚宽大,蹲坐于马蹄形底座上,底座四壁斜刹。通体原涂白彩,多已脱落。通高71厘米(图五、七)。

武士俑 2件。M1∶19、M1∶65,分别发现于墓室入口处和墓室中部偏东。均泥质灰褐陶,通体彩绘装饰。头、上身、双臂、下肢、底座等分体合范模制,后粘接成一体,体中空。

标本M1∶19,俑直立状,头戴兜鍪,盔顶乳头状高髻,宽沿呈倒“3”字形下垂覆额,盔

帔上翻卷,前端外张,旌幡状颜题。俑面相方圆,阔叶眉高凸紧蹙,深目凸睛大睁,高鼻阔翼,鼻孔圆张,阔嘴微张,嘴角上翘,面带悦色,高颧骨凹腮,耳轮宽大贴脑。上身穿明光铠,护胸高凸,“丰”字形绊甲丝绦,腰带桃形护胸外沿饰背分式云纹,两肩上宽带甲绊与护背扣连。护腹处饰一浮雕双角兽面,兽面高阔眉,深目凸睛,鼻翼悬垂,盆口大张露齿。铠甲下摆用白彩描画成五重,甲内衬衣衫下摆饰流苏纹,并用白彩描画流苏纹。甲衣领上翻护颈,并形成顿项,甲领下端外撇成八字形带,中心凸圆泡。两肩头穿臂鞲作高浮雕独角兽,兽独角高曲上耸,阔眉高凸,深目凸睛,阔鼻上翘,鼻孔圆张,盆口大张,獠牙外露,口吐双臂。双臂裹勒腕帛子,帛口外翻张,腕带钏。俑下裳穿战裙,裙裾曳地,裙表面用黑、白两色描绘蔓草纹、竖条纹。战靴尖首外露,双脚直立于厚马蹄形素面底座上。俑两臂下垂微曲肘外张,右手握拳,原持物已佚,铁芯尤存,左臂前伸,手指并拢张开,掌心向前。俑兜鍪、面容、

勒腕帛子、双手施白彩;兜鍪颜题、帔端用红、黄彩缀饰;铠甲施红彩,战裙施黄褐彩。通高79厘米(图八;封二,1)。

图八 武士俑(M1:19)

图九 武士俑(M1:65)

图一〇 文官俑(M1:21)

图一一 文官俑(M1:26)

图一二 男立俑

图一三 立俑

标本M1∶65,俑直立状,头微右偏,戴兜鍪,盔顶乳头状高髻(盔缨插座),宽沿呈倒“3”字形覆额,宽带状颜题,盔帔上翻卷,前端外张。俑面相浑圆,阔叶眉倒竖,高凸紧蹙,深目凸睛暴睁,高鼻阔翼悬垂,鼻孔圆张,阔嘴紧抿上撅,高颧骨凹腮,面带愠色,两阔耳轮下垂贴颈。身穿明光铠,甲领上翻护颈,形成顿项,领带八字形分开于胸前,“丰”字形双股绊甲丝绦,双椭圆形护心高凸,外绕双重卷云纹,和腰带甲绊上端一高凸圆形泡饰,并涂金,下端前腰部高浮雕一双角瑞兽面,兽阔叶眉高凸,深目凸睛,高鼻阔翼,盆口大张,獠牙外露,腰带两边描金。俑两肩用宽带甲绊与护背相扣连。两肩头臂鞲高浮雕独角兽面,兽独角高上耸,阔叶眉高凸,深目凸睛圆睁,盆口大张,獠牙外露,口吐双臂。俑下臂裹勒腕帛子,帛口外张,腕束钏镯。铠甲下摆及对襟边沿用黑彩描画宽襕,下摆用黑彩描画鱼鳞纹甲片四重,对襟间用黑、红彩绘四重忍冬花朵。一重甲衬衣裾用黑彩描绘流云纹,三重甲衬衣裾饰流苏纹。俑下裳穿筒裤,脚穿高靿及膝六缝战靴,靴尖首平底,高靴靿前竖宽带扣并涂黑彩,靿身束三道凸棱箍,两端钉泡饰。俑两腿八字形分开,直立于横椭方形底座上,底座素面无纹,两臂下垂微曲肘外张,右手握剑柄,剑已残佚。左臂曲肘平前伸,手掌上翘,掌心向前。兜鍪、面容、手臂、战靴涂白彩,甲衣涂桔红色。通高75厘米(图九;封二,2)。

图一四 男立俑

2.文官俑

共2件。一件位于墓室入口处,一件位于墓室中东部。两件形制、大小相同,唯彩绘装饰稍有变化。均泥质灰褐陶,首、身分体合范模制,后插接成一体,体中空。通体彩绘装饰,并有描金。

图一五 幞头俑(M1:7)

图一六 幞头俑(M1:31)

图一七 风帽俑(M1:16)

图一八 A型毡帽俑(M1:10)

图一九 B型毡帽俑(M1:36)

图二〇 高髻侍女俑(M1:33)

标本M1∶21,俑直立状,头戴小冠,冠髻翼高耸,冠顶颜呈上卷的梯形宽带扣,用黑彩描画梯形宽襕规范,内用白彩绘忍冬花朵两重,下端贯穿簪导。浓发上梳挽于冠下。俑面相浑圆,两腮饱满圆润,浓蚕眉微蹙,双眼凸睛圆睁,小嘴厚唇紧抿,表情宁静,细脖颈高挺。上身外套裲裆甲,肩上宽带甲绊与护背相扣连,扣环处涂金。正面甲衣上用黑彩描绘倒梯形边襕,护心处内用黑彩描绘蔓草纹,裲裆内衬高交领广袖齐胯襦衫,阔袖口加宽襕,并用黑彩描绘卷草纹。腰系黑色宽革带,襦衫内似再衬圆领窄袖衫。下裳为曳地长裙,脚穿黑色高翘云首履,两脚微叉开,直立于椭圆形底座上。俑两臂自然下垂曲肘,双手隐袖内,持长条形笏板,合抱于胸前。俑小冠、头发、腰带、履头原似涂黑彩,襦衫涂桔红色,下裳涂白彩,因墓室长期积水浸泡,色彩被水垢覆盖或脱落。通高76厘米(图一〇;封二,3)。

图二一 女立俑

标本M1∶26,形制、大小同上,唯头发、腰带、履首涂黑彩,其余通体涂白彩,铠甲、袖口上黑彩描绘纹饰多已脱落不清。通高77厘米(图一一;封二,4)。

3.立俑

共33件。其中男立俑19件,可分为风帽俑、幞头俑、毡帽俑;女立俑14件,可分为双环髻和高髻女俑。

(1)男立俑

风帽俑 3件。编号M1∶16、63、70,形制、大小相同。二件出土于墓室西南角,一件出土于墓室东北角。M1∶70仅残存下半身。均泥质灰褐陶,合范模制,体中空。标本M1∶16,俑直立状,头戴圆顶风帽,帽帔覆耳披肩背。面相浑圆,五官模糊不清。身穿圆领窄袖长袍,腰系带,外套披窄长袖披袍,下裳裙服。两臂下垂曲肘,覆于披袍下,双手握拳,上下相对抱胸前,原似执幡已佚。风帽施黑彩,其余通体涂白彩。通高21.5厘米(图一三,1;图一七)。

幞头俑 13件。编号M1∶4、6~9、13、25、28、30、31、32、34、35、42,形制大小相同。出土于墓室西南角、东壁下、东北角。均泥质灰褐陶,合范模制,体中空。其中M1∶8-9头已残佚,制作较粗劣。

标本M1∶7,俑直立状,头戴高髻顶幞头,幞头四脚系结模糊不清。俑面相浑圆,五官模糊不清。身穿圆领窄袖长袍,腰系带,下裳为裙服。两臂下垂曲肘,双手合抱于胸前。幞头涂黑彩,其余通体涂白彩。通高23厘米(图一二,2;图一五)。

标本M1∶31,俑直立状,胡人,头戴高髻顶幞头,幞头似无后脚。俑面相方圆,阔叶眉高凸微蹙,双眼圆睁,高鼻阔翼,嘴大张,似作吆喝状。高颧骨凹腮,方下腭,细脖颈。身穿翻领直襟窄袖长袍,袖口加螺旋状纹宽襕,下裳窄直筒裤,脚穿尖首平底履,直立于厚方形地板上。右臂抬起平外伸,手握拳上举,拳心有圆孔,左臂下垂曲肘,手握拳抱胸前,双手左右相对,似作牵拽驼缰状。幞头涂黑彩,其余通体涂白彩,多已脱落。通高35厘米(图一四,1;图一六)。

图二二 A型双环髻侍女俑(M1:54)

图二三 B型双环髻侍女俑(M1:5)

图二四 B型双环髻侍女俑(M1:43)

图二五 C型双环髻侍女俑(M1:44)

毡帽俑 3件。按毡帽不同可分为两型:

A型 2件。编号M1∶10、41,一件出土于墓室西南角,一件出土于墓室东壁下。均泥质灰褐陶,合范模制,体中空。两件形制大小相同。标本M1∶10,俑直立状,头戴盝顶形高髻虚顶毡帽,宽帽沿翻卷覆耳,前沿上翻成三角形颜题。面相方圆,小眯眼,塌鼻阔翼,小嘴紧抿。身穿圆领窄袖及膝长衫,腰系带,腆腹,下裳宽筒裤,裤口紧束,脚穿尖首平底履,两腿并拢直立于薄方形地板上。两臂下垂曲肘,双手隐袖内环抱于胸前。通体彩绘已全部脱落。通高21.2厘米(图一二,1;图一八)。

图二六 男骑马俑

B型 1件。出土于墓室东壁下中部,泥质灰褐陶,合范模制,体中空。标本M1∶36,俑直立状,为胡人,头戴盝顶形高髻虚顶毡帽,宽帽沿翻卷覆耳,帽屋前正中浮雕穗叶状颜题。面相浑圆,阔叶眉高凸紧锁,深目凸睛大睁,鹰钩高鼻阔翼,阔嘴厚唇微抿,高颧骨凹腮,方下腭,细脖颈。身穿小翻领直襟窄袖及膝长衫,腰系窄带,下裳窄直筒裤,脚穿尖首平底靴鞋,两腿并拢直立于薄方形地板上。左臂下垂手握拳置胯间,右臂抬起平前伸,手握拳上举,拳心有圆孔,双手上下相对,似作牵拽驼缰状。通体施白彩。通高42厘米(图一四,2;图一九)。

(2)女立俑

双环髻侍女俑 11件。出土于墓室东北角、东壁下中部、西南角等处。均泥质灰褐陶,合范模制,体中空。以其形制、大小、服饰、手持物的不同,可分三型。

A型 3件。 编 号 M1∶54、55、61,3件形制大小相同,M1∶61号头已残佚。标本M1∶54,俑直立状,身形瘦削,似为一少女形象。头梳双环望仙髻,浓发中分上梳挽于髻下。面相圆润,细短眉,凤眼微睁,注视前下方。高鼻小翼,小嘴紧抿,细脖颈。上身穿大圆领袒半胸半臂,内衬圆领窄长袖襦衫,衫下摆覆于裙下,肩绕披宽长帔帛,经右肩绕臂腕垂腹前。下裳为高腰齐腋曳地长裙。脚穿高翘首云头履。两臂下垂曲肘,双手覆于帔帛下环抱胸前。发髻涂黑彩,帔帛施绿彩,裙上部施桔红色,下摆为白色。通高32厘米(图二一,1;图二二)。

B型 6件。 编 号 M1∶5、15、43、45、56、62,形制大小基本相同,56号头已残佚。标本M1∶5,俑直立状,身形瘦削,亦为一少女形象。头梳双环望仙髻,双髻顶高耸,浓发中分挽于髻下。面相浑圆,两颊圆润,五官模糊不清,小咪眼,高鼻小翼,小嘴紧抿,细脖颈。上身穿大圆领窄袖襦衫,衫套于裙下,半袒胸。下裳为高腰齐腋曳地长裙,胸裹宽带抹胸,宽裙带下垂于腹前。脚穿高翘首云头履。两臂下垂曲肘,双手合抱于腹前。发髻涂黑彩,其余均涂白彩。通高27.5厘米(图二一,2;图二三)。

图二七 骑马俑

标本M1∶43,形制基本同上,唯面相方圆,身形微胖,五官清晰,小眼微闭,高鼻阔翼,小嘴厚唇紧抿,表情宁静。上身穿对襟窄袖襦衫,内衬抹胸,裙腰呈宽带抹胸,系结于胸前下垂腹前,双履首已残佚。通高28.8厘米(图二一,3;图二四)。

C型 2件。编号M1∶24、44,形制大小相同。标本M1∶44,俑直立状,身形瘦削,为一少女形象。头梳双环望仙髻,近似双牙髻高耸,浓发上梳挽于髻下。面相方圆,两颊饱满圆润,细短眉,小眯眼,注视前方,高鼻小翼,小嘴紧抿微嘟,细脖颈。上身穿宽袖齐胸半臂,内衬窄袖齐胯襦衫,下裳为高腰曳地长裙,长裙带系结于胸前下垂,脚穿高翘首云头履。右臂下垂,手握一长条形带状物于腹前,左臂下垂曲肘,手前伸握拳于胸前,腕臂上系挂一方形包裹。发髻施黑彩,通体涂白彩。通高24.8厘米(图二一,4;图二五)。

图二八 A型幞头骑马俑(M1:38)

图二九 B型幞头骑马俑(M1:60)

图三一 A型女骑马俑(M1:58)

高髻侍女俑 2件。编号M1∶33、46,出土于墓室东壁下北部,均泥质灰褐陶,合范模制,体中空。两件形制大小相同。标本M1∶33,俑直立状,为胡人。头梳长发披肩背,披发与颈后用丝带系扎,头顶似用高髻幞头状帕巾包裹。面相浑圆,细长弯眉,双眼凸起,塌鼻小翼,大嘴紧抿,细脖颈。上身穿方低领窄袖条棱纹长袍,胸裹横条纹宽带抹胸,袒半胸,腰系宽带,腆腹外凸,下裳为直筒裤,脚穿圆首平底履。两臂下垂,双手环抱于腹部。头发施黑彩,通体涂白彩,多已脱落。通高17.5厘米(图一三,2;图二〇)。

图三〇 毡帽骑马俑(M1:59)

图三二 B型女骑马俑(M1:39)

4.骑马俑

共8件。其中男骑马俑5件,女骑马俑3件。

(1)男骑马俑

幞头骑马俑 4件。出土于墓室东北部,均泥质灰褐陶,骑俑、马头、马体、四腿、底板等分体合范模制,后粘接成一体,体中空。通体彩绘。以骑俑的身形、面容、服饰、彩绘等不同,可分为二型。

A型 3件。编号M1∶38、40、57,三件形制大小相同。

标本M1∶38,骑俑端坐于马鞍桥上,身形瘦削,一副老者侍宦形象。头戴高髻顶无脚幞头,幞髻稍前蔔。俑五官清晰,宽额头,阔叶眉高凸,眼匡凹陷,小咪眼,眼角鱼尾纹刻划清晰,高鼻阔翼,阔嘴微张上撅,面带喜色。颧骨高凸,两腮凹陷,下巴微翘,细脖颈高挺。身穿大翻领右衽窄袖长袍,袒半胸,下裳窄筒裤,脚穿尖首平底履,双脚踩马镫。两臂下垂曲肘,双手握拳,作牵拽马缰状。马四腿直立状,粗颈高挺勾首,马面粗短,棱角分明,两锥状小耳上耸,眼帘高凸,眼球凸睛圆睁,警视前方,鼻孔扇张,宽扁嘴紧闭。额前流海八字形分开绕耳根,长鬃左披。马体肥臀圆,短扎尾后翘,四腿细长颈健,四蹄墩厚,直立于长方形薄地板上。马背上置桥形鞍,鞍下衬椭圆形鞯,两边悬挂马镫。骑俑幞头、履鞋涂黑彩,面容、胸部涂白彩,袍服涂红彩,马通体涂白彩。马面原似用黑彩描画络辔、攀胸、鞧带、鞘带等,现已模糊不清。通高40、马体长32厘米(图二六,1;图二八)。

图三三 陶鞍马

图三四 C型陶骆驼(M1:67)

图三五 陶骆驼俑

B型 1件。标本M1∶60,骑俑端坐于马鞍桥上,抬头挺胸,头戴幞头,幞髻直竖低矮,两前脚系结成花瓣形,两后脚左上翘反挽于髻下。俑面相方圆,两腮饱满圆润,细眉小眯眼,目视正前方,高鼻小翼,小嘴紧抿,表情宁静,细脖颈高挺。身穿大翻领右衽窄袖缺袴袍,袒半胸。下裳窄筒裤,脚穿尖首平底履,双脚踩马镫。两臂下垂曲肘,双手握拳,作牵拽马缰状。马四腿直立状,粗长颈高挺勾首,马面粗长,棱角分明,两锥状小耳平前伸,眼匡高凸,双目凸睛圆睁,警视前方,两鼻孔圆张,宽扁嘴微张,似作哼鸣状。额前流海八字形分开绕耳根,长鬃左披,马体肥臀圆,短扎尾后翘,马背上置桥形鞍,鞍下衬椭圆形鞯,两侧垂马镫。马四腿细长颈健,四蹄墩厚,直立于薄长方形地板上。骑俑幞头、履鞋、涂黑彩,面容、胸部涂白彩,袍服涂大红色。马面额原似涂黑彩,其余通体涂黄彩,多已脱落。马体上似无络辔,攀胸、鞧带等装饰。通高40、马体长32厘米(图二六,2;图二九)。

毡帽骑马俑 1件。标本M1∶59,

出土于墓室东北角,泥质灰褐陶,骑俑、马头、马体、四腿、底板等分体合范模制,后粘接成一体,体中空。通体彩绘。骑俑为胡人,端坐于马鞍桥上,抬头挺胸。头戴盝顶形高髻虚顶毡帽,宽帽沿翻卷覆耳,帽屋正面浮雕穗叶状颜题。俑面相方圆,阔叶眉高凸上翘,小咪眼,塌鼻阔翼,大嘴厚唇紧抿,高颧骨凹腮,方下腭上撅,面带悦色,细脖颈高挺。上身穿大翻领右衽窄袖缺袴袍,袖口加宽襕,胸部袒露。下裳为窄筒裤,脚穿尖首平底履,双脚踩马镫,两臂下垂曲肘,双手握拳,作牵拽马缰状。马腿直立状,粗长颈斜上挺勾首,马面较粗短,棱角分明,两锥状小耳斜上竖,双眼高凸,鼓睛圆睁,警视前方,宽扁嘴微张,额前流海八字形分开绕耳根,长鬃左披。马体肥臀圆,短扎尾后翘,背上置桥形鞍,鞍下衬椭圆形鞯,两侧垂马镫。马四腿细长劲健,四蹄墩厚,直立于长方形薄地板上。骑俑原涂彩已脱落不清,马通体涂白彩。原用黑彩描画出络头、攀胸、鞧带等马具装饰,多已模糊不清。通高41、马体长31厘米(图二七,1;图三〇)。

图三六 A型陶骆驼(M1:66)

图三七 B型陶骆驼(M1:27)

图三八 C型陶骆驼(M1:67)

(2)女骑马俑

共3件。出土于墓室东北部,均泥质灰褐陶,骑俑、马头、马体、四腿、底板等分体合范模制,后粘接成一体,体中空。通体彩绘。以骑俑的面容、服饰、彩绘的不同,可分为二型。

A型 2件。编号M1∶37、58,形制大小相同。

标本M1∶58,骑俑端坐于马鞍桥上,身体微后倾,身形较削瘦,头面相圆润,两腮饱满,细弯眉,凤眼微咪,高鼻小翼,小嘴紧抿,表情宁静,细脖颈高挺。上身穿圆领对襟齐腰半臂,内衬圆领窄长袖衫,下裳似为宽曳地长条纹裙,脚穿圆首平底履,双脚似踩马镫。右臂自然下垂,手隐长袖内置腹侧,左臂下垂曲肘,手隐袖内抱胸前。马四腿直立状,马面较瘦长,棱角分明,两尖锥状小耳上竖,双眼高凸,鼓睛圆睁,警视前方,鼻孔圆张,宽扁嘴微张,似作哼鸣状。马额前流海八字形分开绕耳根,长鬃左披。马体肥臀圆。尖锥状短扎尾后翘,四腿细长劲健,四蹄墩厚,直立于薄长方形地板上。背上置桥形鞍,鞍下衬椭圆形鞯。骑俑头发原似涂黑彩,其余通体施白彩。马体上原用黑彩描画络辔、襻胸、鞧带等马具装饰,已脱落模糊不清。通高36.5、马体长31厘米(图二七,2;图三一)。

图三九 动物俑

B型 1件。标本M1∶39,骑俑端坐于马鞍桥上,身形稍肥胖,头梳初唐高髻,浓发上梳挽于髻下,并用长巾带系扎,宽长带下垂贴背。俑面相方圆,细弯眉,眼匡凹陷,小咪眼,注视前方,面带悦色,高鼻梁,翼悬垂,阔嘴紧抿,脖颈粗短,似为一胡女形象。上身穿大圆领对襟半臂,内衬大圆领窄袖衫,袒露半胸,下裳似为长条纹裙,脚穿圆首履,踩马镫。右臂自然下垂,手隐长袖内置腹侧,左臂下垂曲肘,手握拳抱胸部。马四腿直立状,脖颈稍粗短,上挺勾首,马面粗短,棱角分明,两锥状小耳上竖,眼匡高凸,鼓睛圆睁,警视前下方,鼻孔圆张,宽扁嘴紧抿。额前流海八字形分开绕耳根,长鬃左披。马体肥臀圆,尖锥状短扎尾后翘,四腿细长劲健,四蹄墩厚,直立于长方形薄地板上。马背上置桥形鞍,鞍下衬椭圆形鞯,两侧垂马镫。骑俑原彩绘已脱落不清。马通体涂黄彩,并用黑彩描画出络辔、攀胸、鞧带等马具装饰,已脱落模糊不清。通高39、马体长31厘米(图二七,3;图三二)。

动物俑

共8件,分别为陶鞍马、陶骆驼、陶鸡、陶鹅、陶羊。

陶鞍马 2件。出土于墓室中部,均泥质灰褐陶,马首、马身、四腿分体合范模制,后粘接成一体,体中空。以马具装饰的不同可分二型。

A型 1件。标本M1∶22,马直立状,粗长颈斜上挺勾首,稍偏向左侧,马面瘦长,棱角分明,两叶形小耳斜前伸,三角形眼匡高凸,鼓睛圆睁,警视前上方,鼻孔大张,宽扁嘴大张,似作嘶鸣状。马原似为插鬃、插尾,鬃毛、尾毛已佚,颈上插槽及臀部插孔尤存。马体肥臀圆,四腿细长劲健,四蹄墩厚,右前腿抬起平伸曲膝,蹄下垂后蹬,其余三腿直立,似作起跑状。马背上置桥形鞍,鞍下衬椭圆形鞯,鞯面用黑彩描画出虎形斑纹,鞯下垫有方形硬质障泥,障泥下垂过马腹外张,鞍桥用鞍袱包裹,鞍袱两侧用宽带系结。马面上用泥条贴塑出络头、马镳,络头上端及下端鼻梁上各贴塑缨穗状杏叶。马体上亦用泥条贴塑攀胸、鞧带,攀胸、鞧带上各悬挂高浮雕缨穗形杏叶,两侧杏叶共11枚。马通体涂白彩。通高60、马体长58厘米(图三三,1;封三,1)。

图四〇 陶鸡(M1:49)

图四一 陶鹅(M1:48)

图四二 陶羊(M1:47)

图四三 陶器

B型 1件。 标本 M1∶23,马形制、大小、姿势与A型相同。唯马鞍桥及障泥上覆盖一鞍袱,袱面上满饰突出的栉齿状纹,似象征质地为毛皮类的鞍袱。此裸体,马面、马体上无络辔、攀胸、鞧带、杏叶等马具装饰。通高64、马体长58厘米(图三三,2;封三,2)。

陶骆驼 3件。出土于墓室中部及东壁下偏北部,均泥质灰褐陶,驼颈首、驼身、四腿、底板等分体合范模制,后粘接成一体,体中空。以骆驼的大小、驮架的不同可分三型。

A型 1件。标本M1∶66,骆驼四腿直立状,细长颈曲上挺,嘴向前伸,驼双眼匡高凸,凸圆睛大睁,注视前上方,小叶形双耳外翻后贴颈,鼻孔圆张,宽扁嘴大张,牙齿外露,舌上卷,作嘶鸣状。驼额顶高浮雕浓鬃下搭,曲长颈外高浮雕宽带状肉帘。驼体较肥硕,细短尾前卷贴臀,四腿细长,四偶蹄宽大较薄,直立于长方形薄地板上。背上山包形双峰高耸,双峰上套铺椭圆形双重襕边驮鞯,二重襕边上用黑色描画流苏纹,已模糊不清。双峰间两搭圆雕兽面纹驮囊,两边浮雕兽面相同,兽首额顶浮雕倒八字形双刺角后贴颈,阔叶形双耳外翻后贴颈,宽眉骨高凸紧锁,深目睛圆凸暴睁,高鼻阔翼,鼻孔扇张,盆口暴张,双獠牙、两门齿外露,口吐方形圆鼓袋囊,袋囊中间用双股系带提携捆绑。骆驼通体施白彩,多已脱落。通高73.5、驼体长54厘米(图三五,1;图三六)。

图四四 A型陶罐(M1:17)

图四五 B型陶罐(M1:14)

图四六 C型陶罐(M1:52)

图四七 陶盆(M1:50)

图四八 陶饼形器(M1:64)

B型 1件。标本M1∶27,骆驼形制、大小与A型基本相同,唯曲长颈稍右偏。双峰间驮鞯上无袋囊。通高71.6、驼体长56厘米(图三五,2;图三七)。

C型 1件。标本M1∶67,骆驼形制与B型相同,唯体形较小,驮鞯为单层较宽大,无二重襕边。通高39.6、驼体长33厘米(图三四;图三八)。

陶鸡 1件。标本M1∶49,出土于墓室东北部,泥质灰褐陶,合范模制,体中空,体有裂痕。鸡直立状,粗长颈高挺,尖锥状长啄,小眼圆睁,双眼下垂圆饼形珥,头顶上竖矮条形冠。体肥硕,阔叶形双翅合抱,宽扁形长尾上翘,双腿细长,爪宽大,直立于地,双腿间夹圆筒形柱撑。通体施白彩。通高11.6、体长9厘米(图三九,1;图四〇)。

陶鹅 1件。标本M1∶48,出土于墓室东北部,泥质灰褐陶,合范模制,体中空,通体凝结厚厚的一层黑色水垢。鹅直立状,细长颈曲上挺,双眼圆睁,注视前方,宽扁嘴紧闭前伸。鹅体肥圆,阔叶形双翅合抱,扁短尾后伸,双腿细长,掌宽大,直立于地,两腿间夹圆筒形柱撑。通体原施白彩,被水垢覆盖。通高13、体长10厘米(图三九,2;图四一)。

陶羊 1件。标本M1∶47,出土于墓室东北部,泥质灰褐陶,合范模制,体中空,背上有一残洞。羊作平卧姿,粗短颈直上挺,扁柱状嘴紧闭前伸,双眼凸圆睁,小圆耳外翻贴颈,粗长角下卷曲绕双耳。羊体肥硕,宽短尾贴尻,四腿曲折平卧于地。通体施白彩。通高7、体长10厘米(图三九,3;图四二)。

(二)陶器

共9件,分别为陶罐、陶盆及圆饼形器。

1.陶罐 6件。出土于墓室西南角、东北部,均泥质灰陶、红褐陶,轮制。以形制大小的不同可分三型。

A型 1件。标本M1∶17,罐体瘦高,小圆口微侈,宽厚卷沿,细高颈,窄溜肩,深腹微外鼓,小平底。表面凝结较厚的水垢,通体素净无纹。通高22.5、口径7.5、腹径15.2、底径9厘米(图四三,1;图四四)。

B型 3件。编号M1∶11、12、14,形制大小相同。标本M1∶14,罐体宽扁,大直口,窄口沿斜刹,尖唇,粗矮颈,窄溜肩,深腹圆鼓,小平底,底面有明显的同心圆痕。通体素面无纹,表面凝结有较厚的水垢。通高8.5、口径6、腹径8.5、底径5厘米(图四三,5;图四五)。

图四九 铜带饰(M1:2、3)

图五〇 铜腰带组合示意图(M1:2、3)

图五一 出土铁棺环、铜钱

C型 2件。编号M1∶52、53,形制大小相同。标本M1∶52,罐小侈口,窄沿圆唇,矮颈紧束,窄溜肩,深腹圆鼓,小薄饼形底,表面满布明显的轮制旋痕。通高6、口径3.7、腹径6.2、底径3厘米(图四三,2;图四六)。

2.陶盆 2件。出土于墓室东北部,编号M1∶50、51,形制大小基本相同,均泥质红陶,轮制。标本M1∶50,盆敞口,宽折沿,尖唇,腹较深,薄圆饼形底。腹内外壁均有明显的轮制旋痕。盆壁原似涂黑彩,已脱落。表面有凝结较厚的水垢。通高2.5、口径6.3、底径3.5厘米(图四三,3;图四七)。

3.陶饼形器 1件。标本M1∶64,出土于墓室东北部,似用一夹砂灰陶瓦片磨制而成。器呈一薄圆饼形,中心有一钻孔,表面磨制光滑。径6.3、厚1.1厘米(图四三,4;图四八)。

(三)铜器

共4件(组),出土于墓主骨架周围,有铜镜、铜带饰、铜钱等。

海兽葡萄纹铜镜 1枚。标本M1∶1,青铜浇铸成形,边沿有裂痕,表面锈蚀严重。镜面平滑,背为凹面,沿边高凸。背面纹饰采用高浮雕技法,散点满饰,以一道凸弦纹将镜背分为内外两区。中心镜钮为一高凸爬蔔的海龟,内区龟钮旁绕饰四只卧姿昂首的海狮,海狮间衬饰四株束枝背分式阔叶绕枝葡萄纹;外区饰八只飞翔的瑞鸟,飞鸟间衬饰八株束枝阔叶葡萄纹,每两串葡萄间饰一个海石榴。镜沿面斜刹,两圈弦纹间排列一周三瓣花纹。镜径11.2、沿厚1.1厘米(图五二)。

铜带饰 二组6枚,其中包括带扣1、䤩1、带銙4枚,工地原编号M1∶2、3,带饰用铜片捶揲、曲折、铆接成形。锈蚀严重,其中带銙、䤩尾均已残破,上下脱落。

标本M1∶2、3,带扣 1枚,扣环呈四棱体椭圆形,下端两边各一短圆管状辖孔。扣针整体呈“T”字形,针呈鸭舌形,下端横轴插套于扣环两端的辖孔内,原可自由转动。带扣环外径3.8×2.2、内径3×1.2、扣针长2.2厘米(图四九,1)。带銙 4枚,椭圆形3枚,方形1枚。椭圆形銙正背两面边沿斜刹,面隆起,中间有横长方形穿孔,两面内壁有五枚销钉呈半圆形分布,以嵌钉革带。銙径3.2×2.3、穿长1.7、宽0.6厘米(图四九,3);方銙四边沿亦斜刹,面隆起,下端中间有横长方形穿孔,两面内壁四角各一枚销钉,以嵌钉革带。銙边长3.1×3.3、穿长1.7、宽0.6厘米(图四九,2);䤩尾:1枚,器呈舌形,边沿斜刹,两面内壁拱弧端两边各一枚销钉,以嵌钉革带。长3.4、宽3.1厘米(图四九,4;图五〇,图五三)。

图五二 海兽葡萄纹铜镜(M1:1)

图五三 铁棺环(M1:69)

铜钱 一组14枚。工地原编号 M1∶68-1~14,均为开元通宝,锈蚀严重,8枚完整,6枚残破。

标本 M1∶68-1,钱文对读,字迹清晰,笔划纤细,内外廓规整,穿孔方正较小,背面光素无纹。钱径2.5、穿径0.6厘米。重2.2克(图五一,4)。

(四)铁器

主要为铁棺环,一组8枚(图五三)。生铁铸造成形,锈蚀严重,多已残断,其上多附着有朽木残迹。以形制大小可分为三型。

图五四 墓志盖拓片(M1:29-1)

图五五 墓志拓片(M1:29-2)

A型 4枚。编号M1∶69-1~4,形制大小相同。标本M1∶69-1,以厚长方形铁条曲折成老鸭嘴环,鸭嘴端由根部至尖端渐细成钉尖。环径6.5、铁条宽1.2、厚0.5、鸭嘴长6.5厘米(图五一,1)。

B型 3枚。编号M1∶69-5~7,形制大小相同。标本M1∶69-5,形制与A型相似,唯体形较小,环壁较薄,鸭嘴尖端八字形分开。环径3.5、铁条宽1.2、厚0.3、鸭嘴长5厘米(图五一,2)。

C型 1枚。标本M1∶69-8,C型为一铺首衔环,铺首已残缺,不辨纹样,表面原有鎏金。环为一宽薄铁条卷曲而成,插套于铺首中间,背面曲折。环径1.5、环壁宽1.1、厚0.3厘米(图五一,3)。

(五)墓志

一合2件,标本M1∶29-1~2,出土于墓室入口处偏东部,由志盖、志石组成,青石质。

盖为方形盝顶,四立沿为素面抛光。四刹面较宽,刹面中间阴线刻四神,四神排列以盖铭正向来读,上为青龙,下为白虎,右为朱雀、左为玄武,四神雕刻细腻逼真,动感极强,四神周围衬饰绕枝忍冬花纹。盝顶面四边沿由阴线刻绕枝忍冬纹组成的宽带方形规范,四角隅各饰一方形四瓣团花。规范内阴刻篆书铭二行4字。盖边长45、厚9、刹面宽8.5、盝顶边长28厘米(图五四)。

图五六 出土墓砖铭文

志石方形,四立沿抛光,每边上阴线刻三个横向长方形火焰状壸门,共十二个,壸门内阴线刻十二生肖动物纹样,生肖均作奔驰状,形象生动,有极强的动感,每个生肖两端或周围余白处嵌饰如意云头状忍冬花朵。志面有模糊的阴线棋盘格,纵横各29行列。志文楷书,共29行,满行29字,共801字。行文过程中,凡见皇唐、敕令等尊号前辟讳空三格。志边长44.5、厚8厘米(图五五)。

盖铭:

宋君/志铭/

志铭:

大唐故沙州敦煌县令宋君墓志铭并序/

君讳素,字 ,弘农华阴人也。原夫姚风静愠,敷教重乎招才;姒曰云亡,代虐/崇乎锡智。将军翊汉,荣申夜拜之仪;大夫匡楚,响擅阳春之曲。疏源自淼,缔/业逾昌。组珮连华,珪缨袭彩。曾祖显,周万丰大监,青、徐、齐、兖四州刺史,元康/公。游雾骊首,垂云矫翼。立人伊信,衢多警竹之童;御众以宽,庭少鞭简之吏。/祖恭,周积弩司马,殄难将军。谟矢沈沙,庸须坐树。弓开柘杪,鸣弦却月之营;/马控桃花,箫影浮云之阵。考真,唐右监门录事,果州西充令。韶仪柳践,秀馥/兰滋。彩翟彰仁,奏鸣絃于单父;紫云通感,偃神飚于灌壇。君濯润荆岩,勝光/汉渚。吐杨文之凤,荷戟驰英;登李闬之龙,通家缉誉。繁章绮合,烂成锦于春/葩;逸辩涛驚,注悬河于秋水。有彰滞颖,爰始荐名。弱冠明经高第,寻授□州/恭城主薄,又迁岳州源江县丞。踠骏扬镳,纡銛展割。佐西门而阐德,虽洽无/欺;循南陔以企怀,而情怡取爱。于是辞荣去职览兮归闲,蒸蒸然尽温清之/道,一十有五年矣。祭枕惟恭,庶穷欢于五起;励襟无怠,翻阻期于七旬。君枲/貌缠哀,凭心在疚。齐子羔之泣血,逾德雅之绝浆。爰以孝绩著闻,特降/纶綍,授君为沙州敦煌令。不择而仕,昔闻季路之言;无逮于亲,今睹曾元之/叹。君富人以教,立政在恒。郢境蝗移,旬乡凤集。皇唐弥六合而光宅,/奄四海而为家。大夏将成,洪材佇降。又有别敕,令君检校东都宫苑/事,赐物一百段,加阶一级。而千门万户,佇均西汉之图;左伊右湹,俄阅东周/之水。以显庆四年十二月廿九日,终于洛州河南县旌善坊之私第,春秋六/十有四。呜呼哀哉!夫人太原王氏,蕣萼樆英,桃质毓美。蹔分偕老,终结双魂。/粤以咸亨元年岁次庚午五月丁丑朔一日丁丑,合葬于华州华阴县龙腹/原,礼也。原隰千里,风萧萧而正寒;烟云百重,日沉沉而易晚。跃池翻影,俨楸/隧而回轮;雕础腾华,委松关而载德。其铭曰:/

锡壤巨唐,䟽苗帝汤。命崇藩室,恭表循墙。本基岳峙,源派川长。国桢有劭,家/庆无疆。其一。诞惟□质,含芳秀出。凌云畅藻,深烟霏笔。月怀甫旦,岁□□笔。□/骋高衢,累湮畀秩。其二。安仁辍仕,平子归田。模河引箭,写岳开远。晨觞□□,□/膳红鲜。邃扃重壤,奄恨终天。其三。痛结游凫,酸萦吊鹤。考德实感,王言畴若。位/表操制,功参作洛。铉玉行迁,相金坐铄。其四。倾舒掩免,落义停马。亦□□穴,□/焉□野。暗水龙来,幽台凤下。誉春兰药,声秋松槚。/

(六)墓砖

共采集6块,砖均残缺不全,完整的条砖长37、宽16、厚8厘米。砖正背两面坑洼不平,满布粗绳纹。在一面中间各一至二个较深的长方形印戳,印文有:“高、涼”“涼六”“涼五十”“涼六十二”“涼六十一”“涼……”等(图五六)。

五、结语

根据出土墓志内容可知,墓主宋素,卒于显庆四年(659年)十二月廿九日。咸亨元年(670年)五月,与夫人王氏合葬于华州华阴县龙腹原。该墓为长斜坡墓道的单室砖室墓,平面呈铲形。墓室为圆角方形,四壁略外弧。目前,铲形单室砖墓发现较少,多出现于高宗时期,属五品以上官员的葬制[1]。

墓主宋素(596~659年),弘农华阴人,史书无载。曾祖显,志文载其任周万丰大监,青、徐、齐、兖四州刺史,元康公。《北齐书•宋显传》[2]和《北史》[3]中记载了敦煌人宋显,与宋素曾祖显生存时间大概一致。但敦煌宋显为北齐人,卒于河阴之战,仅任过兖州刺史,故两人可能仅是同名而已。祖恭,周积弩司马、殄难将军。考真,唐右监门录事、果州西充令。墓主宋素以明经及第,曾任职恭城主簿、岳州源江县丞、沙洲敦煌县令,后代理东都宫苑事,获赐物一百段,加阶一级。据此可知宋素最高官品为四品,其墓葬形制与官品是相符的。

宋素墓出土陶俑制作精美,形体高大,风格异于关中地区而更类似于洛阳地区的陶俑,墓葬形制也与河南洛阳地区更为接近,如偃师杏园唐墓中上元二年(675年)的李嗣本墓[4],这或许与该墓葬所处的地区有关。

领 队:刘呆运

发 掘:刘呆运 王保东 刘澄宇汤润历

绘 图:党晓婷 刘澄宇

资料整理:刘呆运 王仓西 赵占锐赵海燕

摄 影:李钦宇 刘呆运 汤润历

保护修复:王小利 王智龙 汤润历

执 笔:刘呆运 赵占锐 王保东赵海燕

猜你喜欢

通体墓室标本
通体结冰的球
敦煌第302窟佛座方格纹图饰的表里漫谈
不明原因肝损害的32例肝组织活检标本的29种微量元素测定
巩义丁香花园唐墓出土器物介绍
COVID-19大便标本采集器的设计及应用
一种通体连纹砖的制备工艺和装置及其通体连纹砖
墓室探秘
一种通体大理石瓷砖的制作方法
中国沉香基地及通体结香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