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陕西富县柳园石窟调查及相关内容分析

2018-09-05张华

考古与文物 2018年3期
关键词:题记观音石窟

张华

(延安市文物研究所)

柳园石窟,位于陕西省富县牛武镇柳园村西南200米处,前临309国道。该窟是陕北地区北宋中期洞窟中唯一有明确纪年者,也是陕北宋金石窟中少见的一座中心柱窟,且其造像题材丰富,雕刻精美,是陕北宋金石窟中颇具代表性的洞窟。然相关调查和研究较为滞后,仅最新出版的《陕西石窟内容总录·延安卷》对其内容有简要介绍[1],李静杰、石建刚等学者对个别造像题材有所探究[2],更为全面、详细的调查和研究则尚未展开,鉴于此,本文将在详细介绍洞窟内容的基础上,对其年代、造像题材等相关内容做进一步探讨。不足之处敬请方家指正。

一、洞窟形制与内容

柳园石窟为单窟,坐北面南,是一座小型中心柱窟(图一),洞窟平面呈梯形,前宽3.15米、后宽4.22、进深2.9、高2.18米。中心柱为方形,横宽1.19、纵宽1.14米。长方形窟口,宽1.28、残高1.22、厚0.92米。窟口上部及洞窟前壁坍塌严重。

中心柱四面造像。

南向面:造像分上下三层(图二)。上层开一尖拱形龛,龛宽84、高68、深6厘米,内雕一铺五尊像。主尊为菩萨像,头残,身着羯磨衣,左手抚左足,右手臂前举,右手残失(疑为说法印),结跏趺坐于须弥仰莲座上,台座束腰处雕出3只狮子前半身。主尊两侧各有一身胁侍菩萨和一身女性供养人造像。两身胁侍菩萨形象一致,头部均残损严重,上身着披帛和飘带,下身着裙,双手持长梗莲花,莲花升于肩侧。两身女性供养人形象一致,头部均残,上身着交领宽袖衣,下身着长裙,双手置于腹前,无持物。中层开一尖拱形小龛,龛宽29、高37、深3厘米。龛内雕刻一尊老者像,头残,戴披帽,帽下缘披于双肩,颌下有胡须,左手置于腹前,似为禅定印,右手置于胸前,倚坐。龛两侧各有一则造像题记,西侧题记有北宋庆历二年(1042年)纪年。下层雕刻三佛二弟子像,风化严重,仅存轮廓。

图一 柳园石窟平、剖面图

东向面:造像分上下两层(图三)。上层为一圭形龛,龛宽37、高52、深5厘米,内雕自在坐观音像。观音头部残损严重,发辫垂肩,斜披腋络,飘带绕臂,双手持物举于胸前,下身着裙,左腿自然下垂,脚踩莲花,右腿盘曲于座面上,自在坐,龛右缘浮雕净瓶。观音龛四周开方形小龛,雕刻小坐佛10排44尊,多数为一尊造像一龛,个别为两尊、三尊造像共用一龛。小佛像形象较为一致,均着敷搭双肩下垂式袈裟,胸部略袒,双手结禅定印,跏趺坐,高约9厘米。柱面下层存造像4尊,风化残损严重,中央为一尊跏趺坐像和一身侍从像,两侧各有一身菩萨像。主尊造像似头戴披帽,侍从站立于主尊右侧。造像均风化严重,仅存轮廓。主尊造像座下残存2小千佛头部。

北向面:造像分上下两部分(图四)。上部中央开尖拱形龛,龛宽74、高72、深9厘米。龛内雕一佛二菩萨造像,佛头部残失,着敷搭双肩下垂式袈裟,双手结禅定印,结跏趺坐于金刚座上。左侧菩萨,头部残失,上身着腋络、飘带,下身着裙,双手持净瓶,自在坐。右侧菩萨,头部残失,上身着腋络、飘带,下身着裙,左手抚膝,右手上举持物(似为莲花),自在坐。柱面下部雕刻地藏十王及一尊天王立像,风化极为严重,仅存痕迹。

图二 中心柱南向面造像线描图

西向面:造像分上下三层(图五)。上层中央开一圭形龛,龛宽33、高76、深4厘米,内雕自在坐观音(图六)。观音头戴化佛冠,披发垂肩,左手持念珠,披帛由胸前绕左腕向左侧下垂近地面,右腿自然下垂,左腿屈膝平置,左小腿置于右膝上,自在坐于山石座上,龛右缘雕有置于山石上的净瓶。观音两侧各开一尖拱形龛,龛均宽12厘米、高32厘米、深2厘米,龛内各有一身供养人造像。左侧为男性供养人,头残损,着圆领窄袖长衫,双手上下叠压半握持物。右侧女性供养人,上着交领宽袖长衫,下着长裙,双手互握,置于胸前。男性供养人造像龛左侧有一方庆历三年(1043年)造像题记。中层浮雕三尊像,均风化严重。中央一尊,头戴披帽,着交领僧衣,跏趺坐,高30厘米,两侧各侍立一身弟子。左侧造像,头部较大,着对襟衣,左手抚膝,右手置于胸前,倚坐,高38厘米。右侧造像,头戴披帽,着交领衣,倚坐,高38厘米。下层为三尊像,右侧一身为倚坐像,另两尊为跏趺坐。中间一尊两侧各有一身胁侍像。造像风化极其严重,仅存轮廓。

图三 中心柱东向面造像线描图

后壁:造像分上下两部分,均风化严重。上部中央雕刻三佛四弟子像,左侧佛为倚坐,另两尊为跏趺坐,三佛高约65厘米。三佛四弟子左右两侧浮雕骑狮文殊和乘象普贤造像,均通高78厘米。文殊骑狮,旁有驭狮者,文殊前后各有一尊侍从立像,似为菩萨像。普贤乘象,旁有驭象者,前后亦各侍立一尊菩萨。壁面上层左端浮雕观音救难像,风化严重,仅见观音自在坐于山石座上,救难故事环绕四周,具体内容无法辨识。壁面右端雕一尊菩萨坐像,仅见为自在坐,风化严重。壁面下部分上下两层高浮雕十六罗汉像,风化严重,仅存痕迹,可见上层最西侧为伏虎罗汉。

图四 中心柱北向面造像线描图

左、右壁:壁面中央各开一尖拱形龛,龛宽47、高47、深10厘米,内雕一佛二菩萨像,均风化严重。左壁佛为倚坐像(图七),两侧菩萨各手持一长梗莲花,莲花升于肩侧。右壁佛像的跏趺坐。其余壁面均开方形小龛,雕千佛造像,上下各16排,形象与中心柱东向面的千佛形象大体一致,大部分造像风化严重。

前壁:壁面上部坍塌严重,仅存下部,窟口东、西两侧壁面,下部现各存千佛造像5排,仅存痕迹。窟口两侧壁面下方各有力士像一尊(图八),头部残失,上身赤裸,飘带绕肩,下着短裙,赤足而立,肌肉健硕,均高约60厘米。

窟内现存题记3条:

题记1:位于中心柱南向面第二层造像龛西侧,正方形题记,高40、宽40厘米,为阴刻楷书竖排,文字风化严重,漫漶不清,可辨部分供养人题名,落款为:“庆历二年二月大宋维乡□□……”。

图五 中心柱西向面造像线描图

题记2:位于中心柱西向面上层造像龛南侧,长方形题记,高30、宽4厘米,为阴刻楷书竖排,文字风化严重,漫漶不清,可辨部分供养人题名,落款为:“庆历三年正月十五日毕功”。

题记3:位于中心柱南向面第二层造像龛东侧,长方形题记,高40、宽37厘米,为阴刻楷书竖排,文字风化严重,漫漶不清,内容为:

法(发)心人王守宗打弟(第)一祖,/法(发)发心人李义打弟(第)二祖,/清信弟子李显次发乹(虔)心打造罗汉□□……。

从题记1、2纪年及该窟规模来看,窟内造像应主要开凿于庆历二、三年间。

图六 中心柱西向面上部观音造像

图七 左侧壁中央倚坐佛与二菩萨造像

图八 窟口右侧壁下部力士造像

二、部分造像题材考释

中心柱南向面中层龛内造像颇为特别,并非常见的佛、菩萨、罗汉等佛教尊像形象,而是一尊老者形象的造像,造像头部残损严重,仅见覆于肩头的披帽下缘和浓密的长须,着宽袖长袍,倚坐。依据其形象特点,李静杰认为这是一尊道教老君像[3]。然笔者不能赞成这一论断,原因有二:第一,作为佛教洞窟,在最为重要的中心柱正面中层位置雕刻道教造像是有悖常理的;第二,就造像形象来看,道教老君像一般为头戴莲花冠形象,并不见头戴披帽者。既然这尊造像并非道教老君像,那其到底是何身份呢?龛左的造像题记(题记3)为我们提供了一定的线索,题记内容为“法(发)心人王守宗打弟(第)一祖,法(发)心人李义打弟(第)二祖,清信弟子李显次发乹(虔)心打造罗汉□□……”。题记中提到的罗汉造像见于洞窟北壁下部,为十六罗汉。而题记中所提及的第一祖和第二祖却尚未确定对应的造像。笔者怀疑这尊老者像极有可能正是禅宗第一祖达摩大师的造像。达摩除了表现为光头沙门形象外,另一种常见的形象就是头戴披帽。类似实例见于唐末五代时期的重庆龙多山田湾3号龛主尊达摩像和南宋淳熙四年(1177年)所造重庆合川涞滩石刻造像中的达摩像[4]。前者头戴披帽,巾带垂肩,面相清秀,颌下有须,着通肩袈裟,双手结禅定印,跏趺坐。后者头戴披帽,着圆领袈裟,袖手,跏趺坐。柳园石窟中心柱东向面下部主尊造像,同样是一尊头戴披帽的高僧形象,疑为题记中提到的第二祖造像。

中心柱南向面上层尖拱形龛内一菩萨和四胁侍造像(图九),李静杰认为是金刚界大日如来与四波罗蜜菩萨组合像,其主要依据有三:第一,主尊的三狮子台座是唐宋时期金刚界大日如来像的惯用坐式;第二,主尊“披铠甲”的形象适用于金刚界大日如来造像;第三,主尊与四“胁侍菩萨”的组合形式符合大日如来与四波罗蜜菩萨的组合样式[5]。然而据笔者所知,大日如来分佛装和菩萨装两种形象,但其手印一般均为智拳印或法界定印,从此尊造像的手印及装束来看,并不符合大日如来的身份。且四尊胁侍造像,内侧两身手持莲花,为菩萨形象;而外侧两尊均为世俗装人物形象。若主尊为大日如来,那么两侧四波罗蜜菩萨形象和持物应是一致的。另外,主尊菩萨并非着铠甲,而只是穿一种圆领窄袖衣,胸前有类似于“明光铠”样式的纹饰,易与铠甲发生混淆,类似装束见于志丹县何家坬石窟前壁的弥勒菩萨[6](图一〇)、黄陵万安禅院第1窟甬道南壁的月(日)光菩萨等造像。基于以上分析,笔者认为该主尊菩萨并非大日如来[7]。仅就其形象我们无法直接判断该龛主尊造像的身份,但联系到其下方龛内的达摩造像,笔者怀疑该菩萨或为观音造像。在两宋时期,达摩经常被认为是观音的化身,如宋代觉范撰《林间录》卷上所记:“达摩既去。志公问曰:陛下识此人否?盖观音大士之应身耳,传佛心印至此土,奈何不为礼耶。”[8]

图九 中心柱南向面上层一铺五菩萨造像

图一〇 何家坬石窟前壁弥勒菩萨造像

三、小结

柳园石窟是现存陕北地区北宋中期石窟中唯一有明确纪年者,对陕北宋金石窟的分期断代具有极为重要的价值。同时,该窟造像内容丰富,且出现了禅宗祖师像等陕北地区不甚流行的造像题材。本文在详细介绍柳园石窟内容的基础上,对中心柱南向面的披帽老者和菩萨五尊像身份进行了考证,认为其并非道教老君和佛教大日如来像,而是禅宗第一祖和观音菩萨造像。除此之外,该窟的地藏十王、观音救八难、骑狮文殊与乘象普贤、千佛等造像内容以及更深层次的造像组合形式、造像思想、造像仪轨等一系列问题则是今后需要着重研究的问题。

[1]《陕西石窟内容总录》编辑委员会编.陕西石窟内容总录·延安卷(上)[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17:224-226.

[2]a.李静杰.陕北宋金石窟大日如来图像类型分析[J].故宫博物院院刊,2013(3):120-125.b.李静杰.陕北宋金石窟佛教图像的类型与组合分析[J].故宫学刊,2014(1):92-120.c.石建刚,高秀军,贾延财.延安地区宋金石窟僧伽造像考察[J].敦煌研究,2015(6):36.

[3]李静杰.陕北宋金石窟大日如来图像类型分析[J].故宫博物院院刊,2013(3):124.

[4]a.符永利.重庆龙多山田湾3号龛的造像题材与年代[J].敦煌研究,2015(4).b.李哲良.世所罕见的涞滩禅宗石刻艺术[J].四川文物,1995(2).

[5]李静杰.陕北宋金石窟大日如来图像类型分析[J].故宫博物院院刊,2013(3):120-125.

[6]该造像左上侧有题记“慈氏,施主卧移行者,达磨行者”,说明该造像为弥勒菩萨像。

[7]关于该菩萨是否为大日如来造像,曾得敦煌研究院刘永增和王慧慧两位老师指点,特此表示感谢!

[8]代觉范撰.林间录[C]// 卍新续藏(第87册).台北:新文丰出版有限公司,1983:255.

猜你喜欢

题记观音石窟
唐英恭制甜白釉观音坐像
汉风古韵、观音祈福
张釜隶书《药洲九曜石题记》
让题记道出文章的灵魂
观音送子图
龙岩市社前村天后宫山门舞楼及舞台题记考述
孝堂山石祠北魏二题记考论
郭峰:以画守持 自见清净
夜宿石窟
夜宿石窟